7、《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思路:说风俗—一读文本一一谈鸭蛋一一品语言一一作比较一一写真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学生预习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五遍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可 以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 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 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每年的 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五红…… 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 4、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大家都预习过,我问 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二简介作者
17、《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思路: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作比较——写真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学生预习: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五遍。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可 以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 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1、 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 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每年的 5 月初 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五红……) 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 4、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 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二 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髙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 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发表小说_《受戒》、《大淖(n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注音 汪曾祺qi系j百索子倘tang若咂摸za·mo城隍 huang拧ning 成小绳门楣mei用酒和huo苋菜xian籍贯j硝药xio腌腊yn络子1 ao大襟jn车胤yin熏xun五毒似的shi·de 2、整体感知课文 (1)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汪曾祺的 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 (家乡的端午一一家乡的鸭蛋一一端午的鸭蛋。)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 “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 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 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 (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 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3)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 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 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小组合作,组长发言) 参考答案: 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 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 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 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 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 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 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注音 汪曾祺 qí 系 jì百索子 倘 tǎng 若 咂摸 zā·mo 城隍 huáng 拧 níng 成小绳 门楣 méi 用酒和 huò 苋菜 xiàn 籍贯 jí 硝药 xiāo 腌腊 yān 络子 l ào 大襟 jīn 车胤 yìn 熏 xūn 五毒 似的 shì·de 2、整体感知课文 (1)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汪曾祺的 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 “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 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 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 (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 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3)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 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 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小组合作,组长发言) 参考答案: 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 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 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 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 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 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③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 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 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④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一一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 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⑤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 腐炒着吃一—“朱砂豆腐’” ⑥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4)那么,在二三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 方可以看出来呢? (赞美,自豪) 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外从其他语句 中也能体会出浓浓的爱乡之情。 如: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 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 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 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 有荣焉’。”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 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 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悠久的,吃法 多样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 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对家乡的思念。(板书) (5)说起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因而有人说,本 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这两段写什么?你认为最有趣有是什么? (写挂鸭蛋络子)小小的吃鸭蛋一事在作者的笔下显得生趣盎然。 如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③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 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 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 200 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④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 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⑤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 腐炒着吃——‘朱砂豆腐’”…… ⑥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 (4)那么,在二三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 方可以看出来呢? (赞美,自豪) 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外从其他语句 中也能体会出浓浓的爱乡之情。 如: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 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 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 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 有荣焉’。”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 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 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悠久的,吃法 多样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 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对家乡的思念。(板书) (5)说起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因而有人说,本 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这两段写什么?你认为最有趣有是什么? (写挂鸭蛋络子)小小的吃鸭蛋一事在作者的笔下显得生趣盎然。 如: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2)“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3)“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4)“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5)“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 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一一装鸭蛋 一挂鸭蛋——吃鸭蛋—一玩蛋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 的怀念。 (6)小结全文:本文写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想表 达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怀念)。 (7)再看行文结构不什么特点? 师生共理:和外地一样的风俗一一可能不一样的风俗一一家乡特有的风俗一一家 乡的鸭蛋—一鸭蛋的名声一一鸭蛋的特色一一挑鸭蛋一一吃鸭蛋一一玩蛋壳一 囊萤映雪的故事。这种结构好像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但又不是完全乱了套, 而是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 领的作用 (8)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 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 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 格,你的看法呢? (可以去掉,因为与中心相距甚远:不必去掉,因为这是汪曾祺散文自由闲适的 特色。) 三、揣摩语言 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 言上的追求:A平淡而有味,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 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 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 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 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
2)“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3)“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4)“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5)“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 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 —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 的怀念。 (6)小结全文:本文写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想表 达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怀念)。 (7)再看行文结构不什么特点? 师生共理: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可能不一样的风俗——家乡特有的风俗——家 乡的鸭蛋——鸭蛋的名声——鸭蛋的特色——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 —囊萤映雪的故事。这种结构好像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但又不是完全乱了套, 而是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 领的作用。 (8)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 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 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 格,你的看法呢? (可以去掉,因为与中心相距甚远;不必去掉,因为这是汪曾祺散文自由闲适的 特色。) 三、揣摩语言 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 言上的追求: A 平淡而有味, B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 有淡淡 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 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 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 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 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
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 在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 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 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贡献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 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 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 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 鸭蛋呢!”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 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幽默 小结 汪曾褀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 力 四、拓展阅读 《端午的鸭蛋》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家乡成鸭蛋的 难以忘怀,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 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彩。 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包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 的种种快乐,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 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 长的快乐。 l、共同阅读汪曾祺《咸菜茨菇汤》,体会汪曾褀散文的闲适自由结构特点和平 淡有味的语言特色,以及小叙事的取材特色。 咸菜茨菇汤 作者:汪曾祺 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 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 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这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 汤!
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 在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 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 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贡献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 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 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 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 鸭蛋呢!”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 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幽默。 小结: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 力。 四、拓展阅读 《端午的鸭蛋》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家乡咸鸭蛋的 难以忘怀,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 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彩。 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包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 的种种快乐,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 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 长的快乐。 1、共同阅读汪曾祺《咸菜茨菇汤》,体会汪曾祺散文的闲适自由结构特点和平 淡有味的语言特色,以及小叙事的取材特色。 咸菜茨菇汤 作者:汪曾祺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 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 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这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 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