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晨读导学 开卷有益 伟大的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开篇第一句话说:“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 荡。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的同盟。”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它的作者马克思是一个不断地被驱除、被诽 谤、被诬蔑的人。可这样一个人,却在哲学领域、政治经济学领堿,均取得了 辉煌的成就。尤为重要的是,他在无产阶级革命的解放事业中,更做出了开天 辟地的伟大贡献。自古圣贤皆寂寞,任何伟人的成功都伴随着坎坷、磨难、不幸,马克思的人生 道路也不例外。他生活贫困。最穷困的时候连吃的都没有。面包房、肉铺、房东都来讨偾,连夫 人的围巾、家里的家具、自己穿的上衣都拿去典当了,为此他曾无法上街。有时,想寄稿连买邮 票的钱都没有。马克思很爱他的孩子。可两个儿子,一个不到八岁,一个两岁,都因贫病无钱医 治而死。他的小女儿,得了重病,不到11个月就死了。马克思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马克思已经离开我们一百多年了,但马克思的思想和灵魂却无处不在地渗透在我们周围。如 果我们把五月份的几个重要日子排列起来,就会发现一条马克思主义真理发展的奔腾长河:5月1 日是国际劳动节,工人阶级第一次把《共产党宣言》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变成了响彻上 空的口号;5月4日,是“五四”运动纪念日,正是这个运动在中国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孕育了中 国共产党,也孕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纪念日;5月12日,是真理标准大 讨论日,这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冲破了自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凡是” 派,真正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声号角,也拉开了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的序 生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囯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结晶——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蓬勃发展的一 个里程碑! 课前预习 自主发展 学习目标 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习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2.揣摩在特定的环境和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的用词造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 和表达作用 3.把握全文的结构特点,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 作者连线
1 1 第 13 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伟大的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开篇第一句话说:“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 荡。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的同盟。”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它的作者马克思是一个不断地被驱除、被诽 谤、被诬蔑的人。可这样一个人,却在哲学领域、政治经济学领域,均取得了 辉煌的成就。尤为重要的是,他在无产阶级革命的解放事业中,更做出了开天 辟地的伟大贡献。自古圣贤皆寂寞,任何伟人的成功都伴随着坎坷、磨难、不幸,马克思的人生 道路也不例外。他生活贫困。最穷困的时候连吃的都没有。面包房、肉铺、房东都来讨债,连夫 人的围巾、家里的家具、自己穿的上衣都拿去典当了,为此他曾无法上街。有时,想寄稿连买邮 票的钱都没有。马克思很爱他的孩子。可两个儿子,一个不到八岁,一个两岁,都因贫病无钱医 治而死。他的小女儿,得了重病,不到 11 个月就死了。马克思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马克思已经离开我们一百多年了,但马克思的思想和灵魂却无处不在地渗透在我们周围。如 果我们把五月份的几个重要日子排列起来,就会发现一条马克思主义真理发展的奔腾长河:5 月 1 日是国际劳动节,工人阶级第一次把《共产党宣言》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变成了响彻上 空的口号;5 月4 日,是“五四”运动纪念日,正是这个运动在中国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孕育了中 国共产党,也孕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5 月5 日,是马克思诞辰纪念日;5 月12 日,是真理标准大 讨论日,这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冲破了自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凡是” 派,真正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声号角,也拉开了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最终诞 生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结晶——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蓬勃发展的一 个里程碑!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学 习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2.揣摩在特定的环境和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的用词造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 和表达作用。 3.把握全文的结构特点,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作者连线
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 恩格斯(1820-1895),德国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国际无产 阶级的领袖。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 党宣言》,第一次公开升起共产主义运动的旗帜,是一个“周详的理论和 实践的党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恩格斯在从事理论工作的同时,还肩负着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 担。1889年7月,在他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建立第二国际,进一步团结和发 展了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使社会主义运动获得广阔的发展。1895年8月5日在伦敦病逝。 骨灰罐由他的亲密战友遵照遗嘱投葬于英国伊斯特勃恩岩崖附近海中。 背景探寻 对挚友的沉痛悼念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这位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逝世。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 公墓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恩格斯作为卡尔·马克思的挚友, 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向自己的导师表达了深切的悼念,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悼文 四、文体知识 悼词是演讲词的一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①开头述 其哀(悲痛):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②主体赞其功(敬仰):概述死 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③结尾颂其德(悼念):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寄托哀思,并 向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悼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文章,狭义是指在追悼大 会上对死者表达哀思与敬意的讲话文稿。 悼词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多种多样,按用途划分,它分宣读性悼词和书面体悼词 (一)宣读性悼词 宣读性悼词专用于追悼大会,由一定身份的人进行宜读。它是对在场参加追悼的、甚至是对 场外更多的人讲话,表达的是广大群众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并勉励大家学习死者的优点,化悲 痛为力量,更好地工作和学习 这类悼词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标题常是“在ⅹx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这种形式,打印或登报时要署上致悼词者的姓名。 正文一般包括如下几层意思 1.说明死者的主要职务及称呼,以示庄重和尊崇。 说明逝世的原因、时间和终年岁数。 3.介绍死者籍贯,历述生平业绩,重点称颂其重大贡献和高贵品德。可先具体介绍后概括总 结,也可先概括说明后具体表述。 4.评价该同志逝世给事业或工作带来的损失,号召人们学习其精神品德,化悲痛为力量,完 成其未竟的事业
1 1 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 恩格斯(1820—1895),德国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国际无产 阶级的领袖。1847 年 12 月至 1848 年 1 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 党宣言》,第一次公开升起共产主义运动的旗帜,是一个“周详的理论和 实践的党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恩格斯在从事理论工作的同时,还肩负着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 担。1889 年 7 月,在他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建立第二国际,进一步团结和发 展了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使社会主义运动获得广阔的发展。1895 年 8 月 5 日在伦敦病逝。 骨灰罐由他的亲密战友遵照遗嘱投葬于英国伊斯特勃恩岩崖附近海中。 三、背景探寻 对挚友的沉痛悼念 1883 年3 月 14 日,马克思——这位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逝世。3 月 17 日,在伦敦海格特 公墓举行了葬礼, 葬礼简朴、庄严,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恩格斯作为卡尔·马克思的挚友, 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向自己的导师表达了深切的悼念, 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悼文。 四、文体知识 悼 词 悼词是演讲词的一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①开头述 其哀(悲痛):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②主体赞其功(敬仰):概述死 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③结尾颂其德(悼念):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寄托哀思,并 向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悼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文章,狭义是指在追悼大 会上对死者表达哀思与敬意的讲话文稿。 悼词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多种多样,按用途划分,它分宣读性悼词和书面体悼词。 (一)宣读性悼词 宣读性悼词专用于追悼大会,由一定身份的人进行宣读。它是对在场参加追悼的、甚至是对 场外更多的人讲话,表达的是广大群众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并勉励大家学习死者的优点,化悲 痛为力量,更好地工作和学习。 这类悼词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标题常是“在 xx 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这种形式,打印或登报时要署上致悼词者的姓名。 正文一般包括如下几层意思: 1.说明死者的主要职务及称呼,以示庄重和尊崇。 2.说明逝世的原因、时间和终年岁数。 3.介绍死者籍贯,历述生平业绩,重点称颂其重大贡献和高贵品德。可先具体介绍后概括总 结,也可先概括说明后具体表述。 4.评价该同志逝世给事业或工作带来的损失,号召人们学习其精神品德,化悲痛为力量,完 成其未竟的事业
5.最后另起一段,写“xxx同志永垂不朽”或“xxx同志千古” (二)书面体悼词 书面体悼词是指报刊上发表的悼念某一死者的文字。它不受时间、格式等限制,可纵观死者 生,也可截取最有典型意义的片断,还可多侧面地表现死者的思想性格或写一两件事来赞颂某 点优秀品质。表现形式上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诗歌。 五、归纳整理 1.字音 ①诅咒( zu zhou)②悼念(dao) ③诬蔑 ④肤浅(fu) ⑤嫉恨ji) ⑥诽谤( fei bang) ⑦卓有成效(zhu)⑧繁芜丛生(wu)⑨撰稿( zhuan) 2.字形 ∫(fe)诽谤 悼(do)悼念 绯(fei)绯闻 淖(nao)泥淖 「蛛(zhu)蛛丝 沮(ju)沮丧 侏(zhu)侏儒 诅(乙u)诅咒 铢(zhu)锱铢 阻(zU)阻挠 诛(zhu)诛杀 狙(j)狙击 3.词语 (1)焯念怀念 【辨析】可以从运用对象上比较,“悼念”只能表示对死者的沉痛思念;“怀念”可指对 活人的思念,也指对死者的思念。“怀念”运用范围比“悼念”广 【运用】①童年的许多生活片段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永不褪色,让我永运 ②今年清明,您除了常规的去墓园扫墓外,还可以选择另外一种 方式,即网上祭 答案①怀念②悼念 (2膜摸索探索 【辨析】都有求索的意思。“摸索”指在方向不明、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地寻找。 它还指人四肢试探着进行某种活动。如:摸索着前进。“探索”着重指为解决疑难问题而 多方寻求答案,试图发现,求得隐藏的事物,比“摸索”更自觉,更进一步。如:探索苍 穹的奥秘。 【运用】①我对家校合作的研究刚刚开了个头,没有理论上的深刻认识,只是在实践中 出一些比较具体的方法和经验 ②在非洲,发现了一个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吸引了不少科学家 史前超文明之 答案①摸索②探索
1 1 5.最后另起一段,写“xxx 同志永垂不朽”或“xxx 同志千古”。 (二)书面体悼词 书面体悼词是指报刊上发表的悼念某一死者的文字。它不受时间、格式等限制,可纵观死者 一生,也可截取最有典型意义的片断,还可多侧面地表现死者的思想性格或写一两件事来赞颂某 一点优秀品质。表现形式上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诗歌。 五、归纳整理 1.字音 ①诅咒..(zǔ zhòu) ②悼.念(dào) ③诬蔑..(wū miè) ④肤.浅(fū) ⑤嫉.恨(jí) ⑥诽谤..(fěi bàng) ⑦卓.有成效(zhuó) ⑧繁芜.丛生(wú) ⑨撰.稿(zhuàn) 2.字形 3.词语 (1)悼念·怀念 【辨析】 可以从运用对象上比较,“悼念”只能表示对死者的沉痛思念;“怀念”可指对 活人的思念,也指对死者的思念。“怀念”运用范围比“悼念”广。 【运用】 ①童年的许多生活片段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永不褪色,让我永远________。 ②今年清明,您除了常规的去墓园扫墓外,还可以选择另外一种________方式,即网上祭 奠。 答案 ①怀念 ②悼念 (2)摸索·探索 【辨析】 都有求索的意思。“摸索”指在方向不明、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地寻找。 它还指人四肢试探着进行某种活动。如:摸索着前进。“探索”着重指为解决疑难问题而 多方寻求答案,试图发现,求得隐藏的事物,比“摸索”更自觉,更进一步。如:探索苍 穹的奥秘。 【运用】 ①我对家校合作的研究刚刚开了个头,没有理论上的深刻认识,只是在实践中 ________出一些比较具体的方法和经验。 ②在非洲,发现了一个 20 亿年前的核反应堆,吸引了不少科学家去________史前超文明之 谜。 答案 ①摸索 ②探索
4.成语 (1)豁然开朗:丛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豁然,形容开阔:开 朗,开阔明亮。 (2)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辄, (3)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卓,卓越 坚韧不拔: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坚,坚定:韧,柔韧 (5)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垂,留传后世;朽,腐烂 (6)非同寻常:形容人和事物很突出,不同于一般。寻常,平常。 (7)不可估量:不可以估计。形容数量大或程度重。估量,估计。 课堂搽究|■ 合作参与 、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章开头为什么要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答案(1)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2)交代具体时间,就强调了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3)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 扬,对马克思逝世深感遗憾和惋惜 2.恩格斯为什么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句话包含什么丰富的内涵? 答案恩格斯认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然后才是一个理论家、科学家。这是承接上文 对马克思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的评述而说的,意在说明马克思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为科学而科 学,他创立科学理论的目的是指导革命实践,否则他也就不可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3.恩格斯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里却为什么要用一个“将”字? 答案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至少在中国变成了现实。而当时,共产主义 运动还刚刚兴起,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还只是少数,就连当时参加马克思葬礼的人也只有十 来个人。在那样一个时代,恩格斯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而认为他的英名就活 在他的“事业”之中。虽然他离开了世界,但在恩格斯看来,“人类失去了一个头脑,而且 是它在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但无产阶级革命并不会因此而停止自己的运动, 而且,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将”字表明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不朽生命力的信 4.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者用了哪些词语?它们分别有
1 1 4.成语 (1)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豁然,形容开阔;开 朗,开阔明亮。 (2)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辄,就。 (3)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卓,卓越,高超。 (4)坚韧不拔: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坚,坚定;韧,柔韧。 (5)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垂,留传后世;朽,腐烂, 磨灭。 (6)非同寻常:形容人和事物很突出,不同于一般。寻常,平常。 (7)不可估量:不可以估计。形容数量大或程度重。估量,估计。 一、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章开头为什么要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2)交代具体时间,就强调了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3)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 扬,对马克思逝世深感遗憾和惋惜。 2.恩格斯为什么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句话包含什么丰富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然后才是一个理论家、科学家。这是承接上文 对马克思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的评述而说的,意在说明马克思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为科学而科 学,他创立科学理论的目的是指导革命实践,否则他也就不可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3.恩格斯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里却为什么要用一个“将”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至少在中国变成了现实。而当时,共产主义 运动还刚刚兴起,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还只是少数,就连当时参加马克思葬礼的人也只有十 来个人。在那样一个时代,恩格斯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而认为他的英名就活 在他的“事业”之中。虽然他离开了世界,但在恩格斯看来,“人类失去了一个头脑,而且 是它在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但无产阶级革命并不会因此而停止自己的运动, 而且,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将”字表明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不朽生命力的信 心。 4.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者用了哪些词语?它们分别有
什么作用? 答案用到了“历来”“繁芜丛杂”“掩盖”“简单”四个词语。词语贴切、准确,使抽象 的概念变得具体而形象。 作用:(1)“繁芜丛杂”的本义是杂草杂树生长茂盛,这里指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 (2这个问题“历来”都被“掩盖”,而只有到了马克思手中,才变得“简单”起来。 5.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 答案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阜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 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 指导和推动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 6.文中有一个180多字的长句:“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 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 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 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 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 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对于这个长句,有人说表达了丰富的内容,有人说太拗口,不好 理解。请认真读一读,谈谈你的看法。 我的观点 观点一:全文的中心是赞颂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文中具体论述了马克思理论上的伟大贡 献和实践上的光辉业绩。理论上写了“三个方面的发现”,而这一长句则是理论上的第一个 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繁茂的枝叶是为了更准确、更丰满、更生动地表现主 干的思想内容的 观点二:由于这一复杂长句附加成分和特殊成分多,枝繁叶茂,粗略一看往往不得要领,抓 不住句子的主要意思。再者说,演讲稿是演讲的依据,句子长了,演讲者觉得拗口,听众也 会觉得费解。演讲中应尽量用短句、整句,在注重文采的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平实和易于 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
1 1 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到了“历来”“繁芜丛杂”“掩盖”“简单” 四个词语。词语贴切、准确,使抽象 的概念变得具体而形象。 作用: (1)“繁芜丛杂”的本义是杂草杂树生长茂盛,这里指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 (2)这个问题“历来”都被“掩盖”,而只有到了马克思手中,才变得“简单”起来。 5.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 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 指导和推动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 家。 6.文中有一个 180 多字的长句:“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 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 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 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 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 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对于这个长句,有人说表达了丰富的内容,有人说太拗口,不好 理解。请认真读一读,谈谈你的看法。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点一:全文的中心是赞颂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文中具体论述了马克思理论上的伟大贡 献和实践上的光辉业绩。理论上写了“三个方面的发现”,而这一长句则是理论上的第一个 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繁茂的枝叶是为了更准确、更丰满、更生动地表现主 干的思想内容的。 观点二: 由于这一复杂长句附加成分和特殊成分多,枝繁叶茂,粗略一看往往不得要领,抓 不住句子的主要意思。再者说,演讲稿是演讲的依据,句子长了,演讲者觉得拗口,听众也 会觉得费解。演讲中应尽量用短句、整句,在注重文采的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平实和易于 接受。 二、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