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阜中学初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执笔人申霞玲审核 人 0年10月 古诗二首 课型新授课课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学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 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 却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 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作者简介 前.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 龙门(今山西万荣)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 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 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 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 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 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王勃也是王绩的侄孙。 2.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 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 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 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
盐阜中学初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执笔人 申霞玲 审核 人 20 10 年 10 月 日 课 题 古诗二首 课型 新授课 课 时 1 学 习 目 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 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课 前 预 习 学 法 指 导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 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 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 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相 关 链 接 一.作者简介: 1.王勃(649 或 650~676 或 675 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 龙门(今山西万荣)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 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 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 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 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 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王勃也是王绩的侄孙。 2.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 政,受当局排挤,48 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 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 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
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 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 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 写作背景 已亥,是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年月,在诗中它其实就是一八 九年。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 《己亥杂诗》诞生了。在这路途中,龚自珍一有感触便写下来,扔进篓 里。他珍惜诗篇,315首诗一首都没丢。他述写其平生出处、著述、交游 等,题材广泛:或记事,或抒情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己亥 杂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 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 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 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龚自 珍《己亥杂诗》多用象征印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意象手法创景抒 解释词语 风烟:风尘烟雾,指极目远望时所见到的景象。五津:蜀中长江自灌 县以下至键为一段的五个著名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 津、江南津。这里以五津代指蜀地。津:渡口。 2.宦游:出外做官。 3.比邻:近邻。古时五家相连为比 4.“无为”两句:不要因为分别就像小儿女一样伤感流泪。 杜少府:名不详,唐人称县尉为少府。 之任蜀川:到蜀地去上任,“蜀川”,一本作“蜀州” .城阙:城墙与宫阙,这里指长安。 三秦:项羽分秦地为雍、塞、翟三国,合称三秦。此泛指陕西一带。 .无为:不要。 10.浩荡:广阔、深重。这里形容愁绪无穷无尽的样
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 350 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 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 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二.写作背景: 己亥,是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年月,在诗中它其实就是一八 三九年。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 《己亥杂诗》诞生了。在这路途中,龚自珍一有感触便写下来,扔进篓 里。他珍惜诗篇,315 首诗一首都没丢。他述写其平生出处、著述、交游 等,题材广泛;或记事,或抒情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己亥 杂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 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 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 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龚自 珍《己亥杂诗》多用象征印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意象手法创景抒 情。 知 识 预 习 一.解释词语: 1.风烟:风尘烟雾,指极目远望时所见到的景象。五津:蜀中长江自灌 县以下至键为一段的五个著名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 津、江南津。这里以五津代指蜀地。津:渡口。 2.宦游:出外做官。 3.比邻:近邻。古时五家相连为比。 4.“无为”两句:不要因为分别就像小儿女一样伤感流泪。 5.杜少府:名不详,唐人称县尉为少府。 6.之任蜀川:到蜀地去上任,“蜀川”,一本作“蜀州”。 7.城阙:城墙与宫阙,这里指长安。 8.三秦:项羽分秦地为雍、塞、翟三国,合称三秦。此泛指陕西一带。 9.无为:不要。 10.浩荡:广阔、深重。这里形容愁绪无穷无尽的样 子
1.天涯:村指天边,这里指极远的地方。 12.吟鞭:诗人的马鞭。 13.东指:指向东方。 14.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比喻自 己离开官场。 说出两首诗的大意 1.《杜少府之任蜀川》 在三秦护卫着的长安城,遥望五津的风尘烟雾。跟您离别的心情是一样 的,因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内存在知心的朋友,即使 远在天边,也像近邻一样。不要在分别的道口,像普通青年男女一样, 起哭得泪水沾湿了手巾。 2.《己亥杂诗》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 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 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学习《杜少府之任蜀川》 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偶 课句押韵,中间两联两两对偶。 举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 近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联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真正的友情不受时间和空间 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诗人用广阔博大的胸襟去劝慰友
11.天涯:村指天边,这里指极远的地方。 12.吟鞭:诗人的马鞭。 13.东指:指向东方。 14.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比喻自 己离开官场。 二.说出两首诗的大意: 1.《杜少府之任蜀川》 在三秦护卫着的长安城,遥望五津的风尘烟雾。跟您离别的心情是一样 的,因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内存在知心的朋友,即使 远在天边,也像近邻一样。不要在分别的道口,像普通青年男女一样, 一起哭得泪水沾湿了手巾。 2.《己亥杂诗》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 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 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课 堂 探 究 一.学习《杜少府之任蜀川》 1. 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 2. 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偶 句押韵,中间两联两两对偶。 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4. 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 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 近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颈联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真正的友情不受时间和空间 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诗人用广阔博大的胸襟去劝慰友
人,表达了诗人相信真挚友情不因时空改变而改变。 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张九龄:“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 邻”。而此句己成为远隔千里的朋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名句。 赏析: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 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哲理,还概括出了人们共同的 普遍的感受 分析其他三联 (1)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 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 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三秦”“五津”给读者以雄浑磅礴视野开阔的感受,既点明了地点,又 奠定了全诗旷达的基调。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地,并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望” 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风烟”突出友人去处的闭塞荒 远、上任路途的艰险。 运用借代的修辞 (2)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 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颔联从正面写离情而话语急转,变为劝勉 (3)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 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一一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 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尾联以幽默的口吻劝慰对 方,是勉励和安慰之语,诗人以旷达的胸怀,情深意长的语言作结,劝友 人在分别时不要作儿女情态,流泪沾巾,而应该坚强些。 小结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 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 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意境旷达,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别离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 情。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
人,表达了诗人相信真挚友情不因时空改变而改变。 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张九龄:“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 邻”。而此句已成为远隔千里的朋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名句。 赏析: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 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哲理,还概括出了人们共同的 普遍的感受。 6. 分析其他三联 (1) 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 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 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三秦”“五津”给读者以雄浑磅礴视野开阔的感受,既点明了地点,又 奠定了全诗旷达的基调。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地,并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望” 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风烟”突出友人去处的闭塞荒 远、上任路途的艰险。 运用借代的修辞。 (2) 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 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颔联从正面写离情而话语急转,变为劝勉。 (3) 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 1—6 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 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 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尾联以幽默的口吻劝慰对 方,是勉励和安慰之语,诗人以旷达的胸怀,情深意长的语言作结,劝友 人在分别时不要作儿女情态,流泪沾巾,而应该坚强些。 小结: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 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 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意境旷达,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别离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 情。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 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 学习《己亥杂诗》 1.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浩荡 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首句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 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以 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增添了一种日暮途穷、美女凉伤感的氛围 第二句: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离愁别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 2.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 4.赏析:“落红不是无情无,化作春泥更护花。”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 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 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 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 传世名句。 (2)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 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 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 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一一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 春天!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示自己虽然已成“落红”甚至“化为春泥”, 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并不因此减退,今后仍将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尽 自己的责任。境界记远,比喻精妙。 5.主题的理解:
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 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 二.学习《己亥杂诗》 1.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浩荡 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首句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 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以 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增添了一种日暮途穷、美女凉伤感的氛围。 第二句: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离愁别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 一起。 2.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 4.赏析:“落红不是无情无,化作春泥更护花。”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 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 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 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 传世名句。 (2)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 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 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 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 春天!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示自己虽然已成“落红”甚至“化为春泥”, 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并不因此减退,今后仍将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尽 自己的责任。境界记远,比喻精妙。 5.主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