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课文第2段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王翱的个性品格的? 思考问题参考如下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太监某与王翱两人相处“甚相得 2.“二从子”凭什么断定王翱“无从办? 3.“封识宛然”进一步说明了王翱是一个怎样的人? C.学生小结文章写作中心,以及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 D.寓德于教:王翱的言行举止对我们有何启发? 课堂检测 1.下列各句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明代学者崔铣的《洹词》,课题中“忠肃”是王翱的谥号。 B.本文写了王翱断然拒绝夫人的请求、不帮助女婿调仼京职和妥善处 理故友馈赠的礼物、不贪非分之财的轶事。 C.本文通过两件日常生活琐事,分别从用人不徇私情和不贪财两个不 同侧面,集中地表现了王翱严格刚正、廉洁奉公、忠于朝廷的可贵品质。 D.本文在写法上善于以小见大,又采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把人物 写得栩栩如生
B.课文第 2 段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王翱的个性品格的? 思考问题参考如下: 1.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太监某与王翱两人相处“甚相得”? 2.“二从子”凭什么断定王翱“无从办”? 3.“封识宛然”进一步说明了王翱是一个怎样的人? C.学生小结文章写作中心,以及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 D.寓德于教:王翱的言行举止对我们有何启发? 三、课堂检测: 1.下列各句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明代学者崔铣的《洹词》,课题中“忠肃”是王翱的谥号。 B.本文写了王翱断然拒绝夫人的请求、不帮助女婿调任京职和妥善处 理故友馈赠的礼物、不贪非分之财的轶事。 C.本文通过两件日常生活琐事,分别从用人不徇私情和不贪财两个不 同侧面,集中地表现了王翱严格刚正、廉洁奉公、忠于朝廷的可贵品质。 D.本文在写法上善于以小见大,又采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把人物 写得栩栩如生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嫁为公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恚而语女日: 跪白公 皆阳应日: 特示故意尔: 封识宛然 3.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是( A.则汝朝夕侍母 B.某亦守法 C.是非贿得之 D.公夫人甚爱女 4.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而翁长铨 B.如有营,予佐尔价。 C.内所著披袄中 D.乃伪为屋券 5.下列句子划线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嫁为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恚而语女曰: 跪白公: 皆阳应曰: 特示故意尔: 封识宛然: 3.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是( ) A.则汝朝夕侍母 B.某亦守法 C.是非贿得之 D.公夫人甚爱女 4.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而翁长铨 B.如有营,予佐尔价。 C.内所著披袄中 D.乃伪为屋券 5.下列句子划线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为都督史,与太监某守辽东与公甚相得也 B.某得八焉 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C.婿固不遣 公固知某不贪也 D.旬乃还换第 乃伪为屋券 6.对“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老翁清廉,你恐怕苦于贫困吧? B.如果老人清廉,你们恐怕被贫穷所困吧? C.你们的老人清廉,你们恐怕苦于贫穷吧? D.你们的老人清廉,你恐怕苦于贫困吧? 四、课后任务 1.翻译下列句子 (1)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2)驾而宿于朝房 (3)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4)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A.公为都督史,与太监某守辽东 与公甚相得也 B.某得八焉 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C.婿固不遣 公固知某不贪也 D.旬乃还换第 乃伪为屋券 6.对“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老翁清廉,你恐怕苦于贫困吧? B.如果老人清廉,你们恐怕被贫穷所困吧? C.你们的老人清廉,你们恐怕苦于贫穷吧? D.你们的老人清廉,你恐怕苦于贫困吧? 四、课后任务: 1.翻译下列句子: (1)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2)驾而宿于朝房 (3)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4)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5)如有营,于佐尔贾 (6)封识宛然 2.阅读课文第2段,完成下列题目 (1)下面句子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玉侍臣(皇帝身边的近侍之臣) B.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缝) C.如有营,予佐尔贾(辅佐) D.公屡促之(催促)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与公甚相得也 某得八焉 B.公拆袄,出珠授之出,驾而宿于朝房 C.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为都御使 D.旬乃还第 后还朝 (3)解释文中“之”的用法 是非贿得之 纫之
(5)如有营,于佐尔贾 (6)封识宛然 2.阅读课文第 2 段,完成下列题目: (1)下面句子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玉侍臣..(皇帝身边的近侍之臣) B.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缝) C.如有营,予佐.尔贾(辅佐) D.公屡促.之(催促)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公甚相得.也 某得.八焉 B.公拆袄,出.珠授之 出.,驾而宿于朝房 C.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公为.都御使 D.旬乃还.第 后还.朝 (3)解释文中“之”的用法: 是非贿得之 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