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评分: 基础整合(14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4分) 陨落( )繁衍 )狡黠( 诘难( ui )智扶ye( )j( )取 zhi( )碍 2.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4分) 强不舍 尽职守 然无泪 黄土 怒不可 根深固味同蜡吹毛求 3.修改下面的病句.(2分) ①这篇小说情感细腻,文笔生动,受到了读者的普遍欢迎,把它誉为一曲难得的 爱国主义颂歌 ②杨家溪山青水秀,虽然开发不久,但已经远近扬名,闻名遐迩。 4.下面几行文字优美生动,你读一读,然后完成①④题。(4分) 生命是盛开的花朵,绚丽多姿,灿烂芬芳:生命是隽永的诗篇,清新流畅,意蕴 深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协,婉转悠扬; 汹涌澎湃,浩浩荡荡 ①第一句中,加点字“绚”的读音为 ②第二句中,加点字”隽永”的意思是 ③第三句中有一个错别字,它是 ,应改为 ④仿照前三行的句式,把第四行句子补充完整
1 九年级(上)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班级: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 评分:___________ 一、基础整合(14 分)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4 分) 陨.落( ) 繁衍.( ) 狡黠.( ) 诘.难( ) ruì( )智 扶 yè( ) jí( )取 zhì( )碍 2.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4 分) 强____不舍 ____尽职守 ____然无泪 一_____黄土 怒不可______ 根深____固 味同_____蜡 吹毛求_____ 3.修改下面的病句.(2 分) ①这篇小说情感细腻,文笔生动,受到了读者的普遍欢迎,把它誉为一曲难得的 爱国主义颂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杨家溪山青水秀,虽然开发不久,但已经远近扬名,闻名遐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几行文字优美生动,你读一读,然后完成①—④题。(4 分) 生命是盛开的花朵,绚丽多姿,灿烂芬芳;生命是隽永的诗篇,清新流畅,意蕴 深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协,婉转悠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汹涌澎湃,浩浩荡荡。 ①第一句中,加点字“绚”的读音为_____________. ②第二句中,加点字”隽永”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三句中有一个错别字,它是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 ④仿照前三行的句式,把第四行句子补充完整
二、古诗文阅读(24分) 5.用正楷字默写(12分含书写2分) (1)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2)池上碧苔三四点, 日长飞絮轻 采桑径里逢迎 ,元是今朝斗草 赢笑从双脸生 (4)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敲门试问野人家. (6)东篱把酒黄昏后,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 风, 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回答6-10题。(12分) 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国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今 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 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 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 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 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 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 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 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6.解释加点词语(2分) 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 ②为天下唱 ③今或闻无罪 ④置人所罾鱼腹中 唱或罾 7.下面句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 A.杀之以应陈涉 B.固以怪之已。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 二、古诗文阅读(24 分) 5.用正楷字默写(12 分,含书写 2 分) ⑴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池上碧苔三四点,____________________,日长飞絮轻. ⑶____________________,采桑径里逢迎.____________________,元是今朝斗草 赢,笑从双脸生. ⑷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敲门试问野人家. ⑹ 东篱把酒黄昏后 ,___________________. 莫 道 不 消 魂 , 帘卷西 风,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回答 6—10 题。(12 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 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 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 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 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 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 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 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 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6.解释加点词语(2 分) 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次: ②为天下唱. 唱: ③今或.闻无罪 或: ④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 7.下面句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 A.杀之以.应陈涉。 B.固以.怪之已。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9.文中点示的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2分) 10、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 (2分) 三、现代文阅读(32分) 一)(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1至15题。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 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 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 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 了。说中囯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 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1.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4分) 12.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的是几类怎样的人?试举例说明。(4分) 13.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中,作为比喻,“脊梁”是 意思。“状
3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8.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点示的起义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10、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三、现代文阅读(32 分) (一)(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 11 至 15 题。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 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 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 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 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 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 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1.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的是几类怎样的人?试举例说明。(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中,作为比喻,“脊梁”是________意思。“状
元宰相”是指 。(2分) 14.说说文中加点的词语“总”和“简直”在文句中的表达效果。(3分) 15.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二)(17分) 阋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6-20题。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冕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 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 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 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 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 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 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 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 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 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 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 从《正气歌》学得奋斗的执著,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 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 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 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奷诈,况且,并非凡 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 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好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 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 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 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髙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 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 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髙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 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这就是读书使 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4 元宰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14.说说文中加点的词语“总”和“简直”在文句中的表达效果。(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二) (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16—20 题。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 冕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 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 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 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 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 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 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 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 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 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 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 从《正气歌》学得奋斗的执著,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 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 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 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 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 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好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 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 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 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 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 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 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这就是读书使 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6.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3分) 17.文章第一段的结尾说“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结合上下文,谈谈“精神的不平等”具体指的是哪些内容。(4分) 18.文章第三段作者为了阐明“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 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这一观点,举了大量的例子,请你结合自己的读书 经历再举出两个这样的倒子。(2分) 19.文章的结尾说“读书人是幸福人”,从全文来看,这里所说的“读书”“幸 福”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20.读了全文,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联系文中“并非凡书皆好”的观点,谈谈 怎样对待“读书”这一问题。(4分) 四、作文(50分) 21.怕,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大概人人都曾有过体的体会。请结合自己的感受和 体验,以“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拟题目,不限文体(除诗歌外),不少于 600字
5 16.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第一段的结尾说“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结合上下文,谈谈“精神的不平等”具体指的是哪些内容。(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第三段作者为了阐明“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 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这一观点,举了大量的例子,请你结合自己的读书 经历再举出两个这样的倒子。(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的结尾说“读书人是幸福人”,从全文来看,这里所说的“读书”“幸 福”表现在哪些方面?(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读了全文,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联系文中“并非凡书皆好”的观点,谈谈 怎样对待“读书”这一问题。(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50 分) 21.怕,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大概人人都曾有过体的体会。请结合自己的感受和 体验,以“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拟题目,不限文体(除诗歌外),不少于 6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