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换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211131 课程英文名称 Modern Switching Technology 课程性质 必修 课程类别 专业教育 学分数 4.0 学时数 64 理论学时 64 实验学时 20 上机学时 0 实践学时 1周 先修课程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信息论等 后续课程 ASON、智能网技术、多业务传送平台、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等 适用专业 通信工程、信息工程 执笔人 李新颖 审核人 郑玉甫 编写日期 2012年6月 二、课程性质和目的 现代交换技术是高等学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 通信专业的学生完整掌握有关现代通信交换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了解现代通信网络中应用 的各种交换技术的发展和演进过程,全面建立交换网络的基本概念,从而掌握现代交换网 的电路交换、分组交换、ATM交换、IP交换、MPLS、软交换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组成。 本课程主要围绕现代通信交换技术的概念和特点及其工作原理来讲述。通过本课程的学 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交换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 能力,同时跟踪世界在该领域的发展步伐,不断补充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技术,使学生适 应社会的需要,为今后从事相应的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建立交换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交换技术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了解交换设备在通信网 中的位置、作用及信息转移的概念;了解电路交换系统各种接口的功能和工作原理;了解 路由器及IP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工作原理。 深刻理解交换系统的核心部件一交换单元和交换网络的工作原理,理解程控交换软件 系统工作原理,理解呼叫处理的基本原理;理解LDP基本概念、消息类型、消息结构、 LDP类型及标记分发过程。 掌握电路交换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分组交换、ATM交换、MPLS和软 交换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工作原理。 1
四、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绪论 ()交换技术基本概念:从通信的需求引入交换的原因、通信网的结构和通信网的类 型,交换节点应实现的基本功能和接续类型。 (2)交换技术分类:电信网铭和计算机网络使用的交换技术,包括电路交换、分组交 换、ATM交换、P交换、MPLS、软交换等。 (3)交换技术发展概况: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宽带交换的发展。 本章重点:交换技术分类和交换技术的发展。 本章难点:步进制和纵横制交换机工作原理。 2.电路交换 ()概述:电路交换定义和特点,电话交换机分类,电话交换机组成,电路交换提供 的业务,电路交换系统指标体系。 (2)电路交换核心一数字交换网络:复用器和分路器,T型时分接线器,S型空分 接线器,时空一体数字交换单元,交换网络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3)电路交换接口:模拟用户接口、数字用户接口、模拟中继接口、数字中继接口和 服务电路的作用和功能。 (4)电路交换机的软件控制系统:电路交换软件组成和特点,呼叫处理程序和程序的 执行管理的工作原理, 本章重点:数字交换网络,软件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本章难点:T型时分接线器的工作原理。 3分组交换 ()概述:分组交换定义和特点,分组交换提供的业务,分组交换系统指标体系。 (2)分组交换关键技术:统计时分复用、逻辑信道、虚电路、数据报、路由选择和流 量控制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X25分组交换:X25定义和特点,相关协议,分层结构,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 层和分组层的功能和相关层的结构和格式。 (④)帧中继交换:帧中继的定义和特点,分层结构和帧格式,帧中继工作原理。 本章重点:分组交换定义和特点:统计时分复用、逻辑信道、虚电路基本概念和特点: X25分组交换的基本概念:帧中继的基本概念。 本章难点:X25
4.ATM交换 (I)概述:ATM定义和特点,ATM协议参考模型,ATM信元结构,ATM地址,ATM 网络业务量参数的定义及业务类型。 (2)ATM分层结构:ATM物理层、ATM层、AAL层的基本结构及功能实现。 (B)ATM交换原理:ATM交换原理和ATM交换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各种交换结构 的类型及其工作原理。 本章重点:ATM协议参考模型:ATM定义及特点:ATM信元结构和类型:ATM地 址:ATM物理层、ATM层及AAL层的功能与实现:ATM交换原理和ATM交换机的组 成与工作原理,时分交换结构工作原理,Banyan网络和Batcher网络的工作原理,路由标 签和路由表的工作原理。 本章难点:同步剩余时间标签SRTS原理和结构化数据传输SDT:Banyan网络和 Batcher网络的工作原理,路由标签和路由表的工作原理。 5.P交换 ()局域网及其交换:局域网基本概念,局域网分类,局域网工作标准及协议,局域 网组成和局域网工作原理。 (②)路由器:路由器基本概念,路由器分类,路由器标准及协议,路由器组成和路由 器工作原理。 (B)P交换:P交换基本概念、P交换协议、P交换机组成、P交换工作原理、P 交换所提供的业务和P交换系统指标。 本章重点:路由器工作原理,P交换机工作原理。 本章难点:路由表的建立过程。 6.MPLS ()概述:MPLS定义和特点,ATM与IP结合技术类型,MPLS与P和ATM的关 系,MPLS体系结构,MPLS网络基本组成。 (2)MPLS关键技术:转发等价类,标记,标记交换路径LSP。 (3)MPLS基本原理:标记分配和标记分发,标记保存,标记控制,MPLS封装,MPLS 工作过程分析。 (4)标记分发协议LDP):LDP定义,消息类型,消息结构,标记分发过程。 (5)MPLS应用:MPLS在ATM上的实现,MPLS在VPN中的应用。 本章重点:MPLS关键技术 3
本章难点:MPLS标记分配和分发 7.软交换 ()概述:软交换的产生背景、定义、基本特点、体系结构、功能 (2)软交换标准协议与接口:软交换接口与协议的关系,软交换中主要协议,包括 MGCP协议、H.248/Megaco协议、H.323协议、SIP协议等。 (3)软交换工作原理:软交换的呼叫控制原理及其主要协议的呼叫控制流程 (④软交换应用:软交换取代长途局、汇接局和端局。 本章重点:软交换的基本概念,接口与协议的关系,呼叫控制原理。 本章难点:接口与协议的关系,呼叫控制原理。 五、学时分配表 讲 上 实 机 设 教学内容 时时 时 学 计 时 数数数 课 1.绪论 4 2巾路换 18 3.分组交换 6 4.ATM交换 12 5.P交换 6 6.MPLS 8 7.软交换 10 合计 64 总计 64 六、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建议教材:《现代通信交换技术》,王盐,罗进文,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3月。 教学参考书: 1、《现代交换技术》,张继荣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2、《现代通信交换技术》,穆维新等,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2005年1月。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本课程采取的考核方式是考试,采用半开半闭的考试方式: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0%)+期中考试(0%)+期末考试(80%)
《现代交换技术实验》大纲 、实验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32010241实验英文名称Modern Switching Technology Experiment 课程性质 必修 学时数 20 学分数1.0 执笔人 李新颍 审核人郑玉甫编写日期2012年6月 二、实验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适用于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 《现代交换技术实验》课程,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交换及其相关的基本概 念,各种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学握交换系统的构成及其相关接口技术、交换网络技术、 软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为以后从事相关工 作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 三、实验的基本要求 1.了解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的硬件及软件组成。 2.了解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的核心部分一交换网络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 3.掌握用户接口电路的BORSHCT功能 4.理解实际交换过程中各种信令的定义、编码方式和它们的传输。 四、实验的基本内容与时间安排 实验类型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学时演验综设其 证合计他 交换系统组成与结构 电话用户接口模块实验 3 电话用户信令的产生与观测实验 A 时分交换(MT8980)实验 VoP设备认识 6 VoIP设备的网络配置 2 最简软交换系统基本配置及管理 最简软交换系统高级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