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岸海域环境 质量公报 200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二○○二年
中国近岸海域环境 质量公报 200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二○○二年
目录 前言 、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全国近岸海域海水主要污染物 8 、全国近岸海域纳污状况. 16 四、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目 录 前 言..........................................1 一、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状况.........................3 二、全国近岸海域海水主要污染物...................8 三、全国近岸海域纳污状况........................16 四、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18 1
前言 我国近岸海域包括内水及领海,内水是指我国领海基线向陆 地一侧的全部海域,领海是指领海基线向外侧延伸12海里的海域. 我国近岸海域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与沿岸160余个面积大于 10平方公里的海湾和60多个大中河流的河口相衔,是受陆地影响 最直接、最敏感的海域。随着我国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海洋资源 开发利用力度的不断加大,部分近岸海域污染程度日益加剧,海 洋环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1994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成立了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 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级环境监测 站组成,网络成员单位共65个。监测范围为除台湾省、香港和澳门 特别行政区以外的全囯近岸海域,主要包括城市近岸、入海河口、 重要的港湾、渔场,以及人类活动较为频繁海域等30多个重点区 域,固定海水水质测点336个,每年定期开展2-3次水质例行监 测,部分地区还进行沉积物和生物环境质量监测。中国环境监测 总站根据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获得的大量环境监测数据,每年编 制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期报和年报 2001年,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对全国近岸海域33个重点区域 的336个测点进行了二期海水水质监测,其中渤海78个测点、黄海 105个、东海100个、南海53个。监测项目为:pH、溶解氧、化学需氧
前 言 我国近岸海域包括内水及领海,内水是指我国领海基线向陆 地一侧的全部海域,领海是指领海基线向外侧延伸12海里的海域。 我国近岸海域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与沿岸160余个面积大于 10平方公里的海湾和60多个大中河流的河口相衔,是受陆地影响 最直接、最敏感的海域。随着我国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海洋资源 开发利用力度的不断加大,部分近岸海域污染程度日益加剧,海 洋环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1994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成立了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 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级环境监测 站组成,网络成员单位共65个。监测范围为除台湾省、香港和澳门 特别行政区以外的全国近岸海域,主要包括城市近岸、入海河口、 重要的港湾、渔场,以及人类活动较为频繁海域等30多个重点区 域,固定海水水质测点336个,每年定期开展2-3次水质例行监 测,部分地区还进行沉积物和生物环境质量监测。中国环境监测 总站根据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获得的大量环境监测数据,每年编 制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期报和年报。 2001年,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对全国近岸海域33个重点区域 的336个测点进行了二期海水水质监测,其中渤海78个测点、黄海 105个、东海100个、南海53个。监测项目为:pH、溶解氧、化学需氧 1
量(碱性锰法)、石油类、活性磷酸盐、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 无机氮、非离子氨、汞、铜、铅、镉等14项。获得了15000多份样品和 大量的环境监测数据。 海水质量评价采用《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其中 类海水水质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 海洋生物保护区;二类海水水质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 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 关的工业用水区;三类海水水质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 景旅游区;四类海水水质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 海水质量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即某一测点海水中任一评 价指标超过一类海水标准,该测点水质即为二类,超过二类海水 标准,水质即为三类,依次类推。评价指标为p、溶解氧、化学需 氧量、石油类、活性磷酸盐、无机氮、非离子氨、总汞、铜、铅、镉等11 项。浓度均值和样品超标率均以样品个数为计算单元,样品超标 率计算时统一采用《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的一类海 水标准
量(碱性锰法)、石油类、活性磷酸盐、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 无机氮、非离子氨、汞、铜、铅、镉等14项。获得了15000多份样品和 大量的环境监测数据。 海水质量评价采用《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其中: 一类海水水质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 海洋生物保护区;二类海水水质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 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 关的工业用水区;三类海水水质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 景旅游区;四类海水水质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 海水质量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即某一测点海水中任一评 价指标超过一类海水标准,该测点水质即为二类,超过二类海水 标准,水质即为三类,依次类推。评价指标为pH、溶解氧、化学需 氧量、石油类、活性磷酸盐、无机氮、非离子氨、总汞、铜、铅、镉等11 项。浓度均值和样品超标率均以样品个数为计算单元,样品超标 率计算时统一采用《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的一类海 水标准。 2
、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2001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以二类和超四类为主,分别占 28.0%和34.5%;东海近岸海域污染较重,黄海相对较轻。渤海的 营口、盘锦和锦州、东海的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港和三门湾、南海 的乐清湾、泉州湾、九龙江口和珠海等重点区域污染较重,全部为 超四类水质;葫芦岛、长岛、湄州湾、南通、三亚、海口、丹东和长海 近岸海域水质较好。 2001年,影响我国近岸海域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 活性磷酸盐;部分海域石油类、铅和化学需氧量超标;个别海域 铜、总汞和镉超标 与2000年比较,全国近岸海域一、二类水质所占比例减少9.0 个百分点,四类、超四类水质比例上升10.8个百分点,近岸海域 水质污染有所加重。 134% 类海水 图1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类别
一、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2001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以二类和超四类为主,分别占 28.0%和34.5%;东海近岸海域污染较重,黄海相对较轻。渤海的 营口、盘锦和锦州、东海的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港和三门湾、南海 的乐清湾、泉州湾、九龙江口和珠海等重点区域污染较重,全部为 超四类水质;葫芦岛、长岛、湄州湾、南通、三亚、海口、丹东和长海 近岸海域水质较好。 2001年,影响我国近岸海域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 活性磷酸盐;部分海域石油类、铅和化学需氧量超标;个别海域 铜、总汞和镉超标。 与2000年比较,全国近岸海域一、二类水质所占比例减少9.0 个百分点,四类、超四类水质比例上升10.8个百分点,近岸海域 水质污染有所加重。 超四类海水 34.5% 三类海水 12.2% 四类海水 11.9% 一类海水 13.4% 二类海水 28.0% 图1 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类别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