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治疗肩袖撕裂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治疗肩袖撕裂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 果。方法:2002年12月至2005年10月对27例肩袖撕裂患者行关节镜下肩袖 缝合术,25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3567岁,平 均年龄54.3岁。左肩6例,右肩19例,涉及优势侧19例。10例滑囊侧部分 裂,1例滑囊侧及关节侧均有部分撕裂,14例全层撕裂。术前均拍摄肩关节正 位和上肌出口位X线片,21例行B超铝检查,23例行MRI或MRA检查。全部 病例行肩峰下滑囊切除及前肩峰成形术。肩袖修复方式:1例直接行断端缝合, 15例应用缝合锚钉行肩袖止点重建,9例联合应用断端缝合及缝合锚钉技术。 分别在术前和最终随访时采用UCA肩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随访时间 1~3年,平均23个月。术后平均UCLA评分为323±2.3分。手术前后疼痛评分 平均为2.6±0.9对8.6±1.4(P=0.000),功能评分平均为5.0±1.8对 9.1±1.0(P-0.000),肩关节主动前屈评分平均为3.6±1.5对4.9±0.3(P-0.000), 前屈肌力评分平均为4.0±0.6对4.7±0.5(A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优8 例,良17例。所有患者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结论: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是 治疗肩袖撕裂的有效方法。术中应有效地控制出血,适度进行肩峰成形,正确识 别撕裂的形状,充分松解粘连并采用恰当的缝合方式。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其 疗效可达到切开手术水平。 [关键词]肩关节,回旋套,撕裂,关节镜 肩袖撕裂是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近年来,随着肩关节镜技术的不断发展, 许多作者开始应用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治疗肩袖撕裂,效果不错16。我们所自2002年12月 至2005年10月共治疗27例,25例获得随访,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35~67岁,平均54.3岁。左肩6例,右肩19 例。病程15天~20年,平均27.6个月。14例有外伤史,其中3例手支撑伤,5例肩着地 伤,6例肩外展、外旋扭伤。所有病例均有肩部疼痛,其中夜间痛18例。肩关节活动受限 16例. 患肩主动前屈及外展角度见表1,前屈及外展肌力见表2。Ne©r撞击征阳性24例, 肩峰前外缘压痛24例,60°~120°痛弧征阳性17例,冈上肌试验(0 obe test)阳性18例,肩 峰下间隙弹响5例。 术前拍摄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根据Bigliani肩峰分型标准,Ⅱ型19 例,Ⅲ型6例。21例行B超检查:2例无撕裂,6例肩袖部分撕裂,13例全层撕裂。23例 行MRI或MRA检查:9例滑囊侧部分撕裂,14例全层撕裂。 21例讲行了最短1个月的保守治疗,包括休总,冰敷,物理治疗,口服消炎止痛药物 和增强肌力训练等
1 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治疗肩袖撕裂 [摘要]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治疗肩袖撕裂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 果。方法:2002 年 12 月至 2005 年 10 月对 27 例肩袖撕裂患者行关节镜下肩袖 缝合术,25 例获得 1 年以上随访,其中男 12 例,女 13 例;年龄 35~67 岁,平 均年龄 54.3 岁。左肩 6 例,右肩 19 例,涉及优势侧 19 例。10 例滑囊侧部分撕 裂,1 例滑囊侧及关节侧均有部分撕裂,14 例全层撕裂。术前均拍摄肩关节正 位和冈上肌出口位 X 线片,21 例行 B 超检查,23 例行 MRI 或 MRA 检查。全部 病例行肩峰下滑囊切除及前肩峰成形术。肩袖修复方式:1 例直接行断端缝合, 15 例应用缝合锚钉行肩袖止点重建,9 例联合应用断端缝合及缝合锚钉技术。 分别在术前和最终随访时采用 UCLA 肩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随访时间 1~3 年,平均 23 个月。术后平均 UCLA 评分为 32.3± 2.3 分。手术前后疼痛评分 平均为 2.6± 0.9 对 8.6± 1.4(P=0.000),功能评分平均为 5.0± 1.8 对 9.1± 1.0(P=0.000),肩关节主动前屈评分平均为 3.6± 1.5 对 4.9± 0.3(P=0.000), 前屈肌力评分平均为 4.0± 0.6 对 4.7± 0.5(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优 8 例,良 17 例。所有患者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结论: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是 治疗肩袖撕裂的有效方法。术中应有效地控制出血,适度进行肩峰成形,正确识 别撕裂的形状,充分松解粘连并采用恰当的缝合方式。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其 疗效可达到切开手术水平。 [关键词]肩关节,回旋套,撕裂,关节镜 肩袖撕裂是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近年来,随着肩关节镜技术的不断发展, 许多作者开始应用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治疗肩袖撕裂,效果不错[1-6]。我们所自 2002 年 12 月 至 2005 年 10 月共治疗 27 例,25 例获得随访,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组 25 例,男 12 例,女 13 例;年龄 35~67 岁,平均 54.3 岁。左肩 6 例,右肩 19 例。病程 15 天~20 年,平均 27.6 个月。14 例有外伤史,其中 3 例手支撑伤,5 例肩着地 伤,6 例肩外展、外旋扭伤。所有病例均有肩部疼痛,其中夜间痛 18 例。肩关节活动受限 16 例。 患肩主动前屈及外展角度见表 1,前屈及外展肌力见表 2。Neer 撞击征[7]阳性 24 例, 肩峰前外缘压痛 24 例,60°~120°痛弧征阳性 17 例,冈上肌试验(Jobe test)阳性 18 例,肩 峰下间隙弹响 5 例。 术前拍摄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位 X 线片。根据 Bigliani 肩峰分型标准[8],Ⅱ型 19 例,Ⅲ型 6 例。21 例行 B 超检查:2 例无撕裂,6 例肩袖部分撕裂,13 例全层撕裂。23 例 行 MRI 或 MRA 检查:9 例滑囊侧部分撕裂,14 例全层撕裂。 21 例进行了最短 1 个月的保守治疗,包括休息,冰敷,物理治疗,口服消炎止痛药物 和增强肌力训练等
二、手术方法 25例均采用全身麻醉,均采用半坐卧位(bead小char)。麻醉后检查,25例均无盂肱 关节不稳。关节灌注液为等渗盐水,每3000ml加入1gL肾上腺素1mg。采取控制性降压 将收缩压控制在95~100mmHg(1mmHg=0.133kPa)。常规后入路(肩峰后外角下方2cm, 内侧1am)行孟肱关节检查,并建立前方入路(肩峰前外角前方2dm),处理合并损伤,检查 启袖关节侧。 经后入路镜入肩峰下间隙,建立肩峰外侧入路(肩峰外缘外侧3a)。25例均行肩峰 下间隙减压术:刨刀切除肩峰下滑囊,应用磨钻和射频行前肩峰成形(图1,2)。分别从 后侧及外侧入路观察肩袖斯裂的形状、肌腱回缩的程度。充分松解肌避上、下表面的粘连。 用侧刀侧削肌腱断端,去除肉芽组织。然后准备大结节部骨床:磨钻磨去薄层骨皮质至出现 均匀的渗血。 9例先将肌腱断端缝合1至3针,之后将缝合锚钉拧入骨床,将缝线穿过肌避断端,打 结固定(图3,4)。15例患者直接应用错钉行肩袖止点重建。1例断端缝合3针。 术后即以三角巾悬吊忠肢,1一2d拔除引流管后开始被动前屈练习,逐渐增加角度,3 周后开始主动活动,同时行三角肌及肩袖肌力训练。康复训练的进度和强度视撕裂的大小和 修复的张力而定。 三、疗效评价 采用UQA肩评分标准o。UQA评分总分35分,其中疼痛评分10分,功能评分10 分,关节前屈角度评分5分,前屈肌力评分5分,患者满意度5分。34~35分为优,28~ 33分为良,21~27分为可,0~20分为差 行手术前后配对t检验,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术中所见 关节镜检查示25例均存在"撞击表现"即肩峰和喙肩韧带下表面磨损现象(图5)。10 例肩袖滑毫侧部分撕裂:1例滑毒侧及关节恻均有部分撕裂:14例全层撕裂。14例全层批 裂根据撕裂长度分为:小型撕裂(<1am)1例,中型撕裂(1~3am)10例,大型撕裂(3~5cm 1例,巨大撕裂(>5cm)2例:根据撕裂形状分为:新月形4例,L形6例,U形4例。 合并损伤包括17例上孟唇前后(superior labrum anterior and posterior,SLAP)I度损 伤,给予清理。14例肱二头肌胖长头脚随炎,6例肢二头肌肺长头膝部分断裂,2例启朋 下肌腱部分断裂,给子修整。1例肱二头肌腱长头腱及肩胛下肌腱断裂,给子镜下缝合。1 例合并肩袖关节侧部分撕裂,深度约2mm,给予修整。2例合并肩锁关节骨关节病,给予 镜下骨赞切除。 一、疗效 随访时间1一3年,平均23个月。术后平分28一35分,(32.3±2.3)分。优8例,良 17例,优良率100%。各项评分详见表3。 11例无疼痛,10例偶感轻微疼痛或不适,4例制烈运动或特殊动作疼痛。14例完全 正常活动,11例可从事肩以上水平工作。 术后主动前屈及外展角度:23例大于150°,2例90°一120°之间
2 二、手术方法 25 例均采用全身麻醉,均采用半坐卧位(beach chair)。麻醉后检查,25 例均无盂肱 关节不稳。关节灌注液为等渗盐水,每 3000ml 加入 1g/L 肾上腺素 1mg。采取控制性降压, 将收缩压控制在 95~100mmHg(1mmHg=0.133kPa)。常规后入路(肩峰后外角下方 2cm, 内侧 1cm)行盂肱关节检查,并建立前方入路(肩峰前外角前方 2cm),处理合并损伤,检查 肩袖关节侧。 经后入路镜入肩峰下间隙,建立肩峰外侧入路(肩峰外缘外侧 3cm)。25 例均行肩峰 下间隙减压术[9]:刨刀切除肩峰下滑囊,应用磨钻和射频行前肩峰成形(图 1,2)。分别从 后侧及外侧入路观察肩袖撕裂的形状、肌腱回缩的程度。充分松解肌腱上、下表面的粘连。 用刨刀刨削肌腱断端,去除肉芽组织。然后准备大结节部骨床:磨钻磨去薄层骨皮质至出现 均匀的渗血。 9 例先将肌腱断端缝合 1 至 3 针,之后将缝合锚钉拧入骨床,将缝线穿过肌腱断端,打 结固定(图 3,4)。15 例患者直接应用锚钉行肩袖止点重建。1 例断端缝合 3 针。 术后即以三角巾悬吊患肢,1~2d 拔除引流管后开始被动前屈练习,逐渐增加角度,3 周后开始主动活动,同时行三角肌及肩袖肌力训练。康复训练的进度和强度视撕裂的大小和 修复的张力而定。 三、疗效评价 采用 UCLA 肩评分标准[10]。UCLA 评分总分 35 分,其中疼痛评分 10 分,功能评分 10 分,关节前屈角度评分 5 分,前屈肌力评分 5 分,患者满意度 5 分。34~35 分为优,28~ 33 分为良,21~27 分为可,0~20 分为差。 行手术前后配对 t 检验,应用 SPSS11.5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术中所见 关节镜检查示 25 例均存在“撞击表现”即肩峰和喙肩韧带下表面磨损现象(图 5)。10 例肩袖滑囊侧部分撕裂;1 例滑囊侧及关节侧均有部分撕裂;14 例全层撕裂。14 例全层撕 裂根据撕裂长度分为:小型撕裂(<1cm)1 例,中型撕裂(1~3cm)10 例,大型撕裂(3~5cm) 1 例,巨大撕裂(﹥5cm)2 例;根据撕裂形状分为:新月形 4 例,L 形 6 例,U 形 4 例。 合并损伤包括 17 例上盂唇前后(superior labrum anterior and posterior,SLAP)Ⅰ度损 伤,给予清理。14 例肱二头肌腱长头腱腱鞘炎,6 例肱二头肌腱长头腱部分断裂,2 例肩胛 下肌腱部分断裂,给予修整。1 例肱二头肌腱长头腱及肩胛下肌腱断裂,给予镜下缝合。1 例合并肩袖关节侧部分撕裂,深度约 2mm,给予修整。2 例合并肩锁关节骨关节病,给予 镜下骨赘切除。 二、疗效 随访时间 1~3 年,平均 23 个月。术后评分 28~35 分,(32.3± 2.3)分。优 8 例,良 17 例,优良率 100%。各项评分详见表 3。 11 例无疼痛,10 例偶感轻微疼痛或不适, 4 例剧烈运动或特殊动作疼痛。14 例完全 正常活动,11 例可从事肩以上水平工作。 术后主动前屈及外展角度:23 例大于 150°,2 例 90°~120°之间
术后前屈及外展肌力:5级17例,4级8例 讨论 手术方式选择 手术治疗肩袖撕裂已有近100年的历史,历经切开修复、关节镜辅助小切口修复和镜 下修复三个阶段。镜下手术分为两类:单纯清理和肩袖缝合。目前认为,单纯清理适用于 些年龄较大、对肩关节功能要求不高的人,术后疼痛可明显缓解,近期效果较好,但远期效 果并不理想山。 镜下修复启袖的指征与切开手术相同,因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等因素影向工作或日常生 活,经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者即可采用镜下缝合术。过去,人们认为镜下缝合适用于小型或中 型撕裂,大型及巨大撕裂应采用切开修复。近年来,随着关节镜技术的提高和镜下器械的 发展,大型甚至巨大撕裂都可以在镜下给予修复,Joes等镜下修复50例大型及巨大撕 裂,术后平均随访32个月,UCLA评分由171分增至32.4分,优良率88%,疼痛程度、 肌力、活动范围均明显改善。Ide等6研究表明,对于大型及巨大撕裂,镜下与切开缝合效 果相当。我们认为,决定能否进行镜下缝合的关键并不是撕裂的大小,而是肌腱断端回缩、 粘连的程度以及肌肉脂肪变性的程度。因此,有条件者术前应常规行M检查,对上述因素 进行评估。 对于部分撕裂,一些学者认为单纯清理不能促进肌腱的愈合,随着时间的延长,部分撕 裂可能发展为全层撕裂1,。Weber1以为Ⅲ度损伤必须缝合。Cordascol2以为与关节侧 组织相比,滑囊侧肩袖具有较多神经纤维和血管组织,若仅行肩蜂成形而不缝合肩袖,术后 疼痛往往不缓解。他认为滑囊侧部分撕裂和撕裂厚度超过50%的关节侧部分撕裂应予缝合 我们认为对于滑囊侧部分撕裂,应积极予以缝合。 二、手术体位与手术技巧 镜下肩袖缝合手术可采用2种体位,侧卧牵引和半坐卧位(beach chair),我们认为采用 半坐卧位可以在术中自由活动志肢,充分显露撕裂部位。该体位更符合解制位置,使得辨认 关节内结构更为容易。另外可以为关节镜操作提供足够空间,从而避免了应用牵引可能造成 的臂丛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另外,采用半坐卧位也便于中转切开手术 有效地控制出血、保证镜下视野清晰是手术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之一。我们采取如下措 施:(1)全麻下采取控制性降压,将收缩压控制在95~100mmHg。(2)关节灌注液中加入肾 上腺素。(3)使用射频汽化仪。有条件者可使用灌注泵,但压力一般不超过60mHa,以防 液体过多渗入皮下组织。 缝合肩袖之前须行肩峰下间隙减压。为避免肩峰骨质切除过多或过少,术前应仔细评估 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术中交替使用后侧入路及外侧入路进行观察和操作。 要完成镜下缝合,首先要正确识别撕裂的形状,才能决定相应的缝合方式。术中应使用 组织夹持钳,观察断端前后不同部位的移动程度,确定撕裂的形状。对于新月形撕裂,由于 肌腱回缩不多,可直接应用锚钉行止点重建:而U形撕裂和L形撕裂,须先行肌腱端端缝 合,再应用错钉。为增加错钉的抗拔出应力,术中错钉拧入角度应与肩袖肌避平面成45°, 拧入后应适度牵拉钉尾缝线,测试锚钉能否拔出。已有文献报道应用双排错钉技术,促进肌 建与骨之间的愈合: 3
3 术后前屈及外展肌力:5 级 17 例,4 级 8 例。 讨论 一、手术方式选择 手术治疗肩袖撕裂已有近 100 年的历史,历经切开修复、关节镜辅助小切口修复和镜 下修复三个阶段。镜下手术分为两类:单纯清理和肩袖缝合。目前认为,单纯清理适用于一 些年龄较大、对肩关节功能要求不高的人,术后疼痛可明显缓解,近期效果较好,但远期效 果并不理想[11]。 镜下修复肩袖的指征与切开手术相同,因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等因素影响工作或日常生 活,经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者即可采用镜下缝合术。过去,人们认为镜下缝合适用于小型或中 型撕裂,大型及巨大撕裂应采用切开修复[4]。近年来,随着关节镜技术的提高和镜下器械的 发展,大型甚至巨大撕裂都可以在镜下给予修复,Jones 等[4]镜下修复 50 例大型及巨大撕 裂,术后平均随访 32 个月,UCLA 评分由 17.1 分增至 32.4 分,优良率 88%,疼痛程度、 肌力、活动范围均明显改善。Ide 等[6]研究表明,对于大型及巨大撕裂,镜下与切开缝合效 果相当。我们认为,决定能否进行镜下缝合的关键并不是撕裂的大小,而是肌腱断端回缩、 粘连的程度以及肌肉脂肪变性的程度。因此,有条件者术前应常规行 MR 检查,对上述因素 进行评估。 对于部分撕裂,一些学者认为单纯清理不能促进肌腱的愈合,随着时间的延长,部分撕 裂可能发展为全层撕裂[11,12]。Weber[11]认为Ⅲ度损伤必须缝合。Cordasco[12]认为与关节侧 组织相比,滑囊侧肩袖具有较多神经纤维和血管组织,若仅行肩峰成形而不缝合肩袖,术后 疼痛往往不缓解。他认为滑囊侧部分撕裂和撕裂厚度超过 50%的关节侧部分撕裂应予缝合。 我们认为对于滑囊侧部分撕裂,应积极予以缝合。 二、手术体位与手术技巧 镜下肩袖缝合手术可采用 2 种体位,侧卧牵引和半坐卧位(beach chair),我们认为采用 半坐卧位可以在术中自由活动患肢,充分显露撕裂部位。该体位更符合解剖位置,使得辨认 关节内结构更为容易。另外可以为关节镜操作提供足够空间,从而避免了应用牵引可能造成 的臂丛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另外,采用半坐卧位也便于中转切开手术。 有效地控制出血、保证镜下视野清晰是手术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之一。我们采取如下措 施:(1)全麻下采取控制性降压,将收缩压控制在 95~100mmHg。(2)关节灌注液中加入肾 上腺素。(3)使用射频汽化仪。有条件者可使用灌注泵,但压力一般不超过 60 mmHg,以防 液体过多渗入皮下组织。 缝合肩袖之前须行肩峰下间隙减压。为避免肩峰骨质切除过多或过少,术前应仔细评估 冈上肌出口位 X 线片;术中交替使用后侧入路及外侧入路进行观察和操作。 要完成镜下缝合,首先要正确识别撕裂的形状,才能决定相应的缝合方式。术中应使用 组织夹持钳,观察断端前后不同部位的移动程度,确定撕裂的形状。对于新月形撕裂,由于 肌腱回缩不多,可直接应用锚钉行止点重建;而 U 形撕裂和 L 形撕裂,须先行肌腱端端缝 合,再应用锚钉。为增加锚钉的抗拔出应力,术中锚钉拧入角度应与肩袖肌腱平面成 45°, 拧入后应适度牵拉钉尾缝线,测试锚钉能否拔出。已有文献报道应用双排锚钉技术,促进肌 腱与骨之间的愈合;
少数撕裂,断端明显回缩,粘连严重。为了降低肩袖缝合时的张力,应正确使用篮钳 创刀等充分松解粘连。松解关节囊侧粘连时,注意不要损伤二头肌腱和盂唇:松解滑囊侧粘 连时,应同时松解喙肱韧带。然后通过肌腱端端缝合,使得肩袖组织可以在肩关节外展零度 位时牵拉至大结节,将缝线打结固定。注意不可在肩外展位将缝线打结固定,以免肩关节内 收时断端张力过大,缝合失败。 三、手术结果分析与对比 文献报道镜下缝合肩袖撕裂效果可靠1~。Murray等对48例中型及大型志者进行了 平均39个月随访,UCA评分由17.2分增至33.7分,优良率98%。Wof等P对95例进 行了平均75个月随访,术后UCLA评分为32分,优良率达94%。Ide等将镜下缝合与小 切口切开修复进行对比研究,认为两种方法效果相当,镜下缝合使术后关节粘连的发生率明 显下降。 我们对25例进行了平均2B个月的随访,结果与以往文献报告相近。术后UCA评分平 均为323分。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患肢功能明显改善。25例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并表 示若健侧肩志有同样疾病,愿意接受同样的手术 我们认为,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有许多优点:(1)可以发现并处理关节内其他病变。(2) 三角肌损伤轻微,术后早期即可开始功能锻炼,恢复快。()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较轻。 参者文献 1 Murray TF,Lajtai G,Miles RM,et al.Arthroscopic repair of medium to large full-thickness rotator cufftears:outcome at 2-to6-year follow-up.Shouker Ebow Surg,11:19-24. 2 Millstein ES,Snyder SJ.Arthroscopic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rotator auff tears.Orthop Cin NAm.2003.34.507-520 3 Wolf EM,Pennington WT,AgrawalV.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repair:4-to 10-yea results.Arthroscopy,4,0:5-12. 4 Jones CK,Savoie FH.Arthroscopic Repair of large and massive rotator cufftears.Arthroscopy. 2003,19:564-571. 5 Gartsman GM.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Clin Orthop Relat Res,2001,(390):95-106. 6Ide,MaedaS,TakagiK.open rotator cuff repair.Arthroscopy 2005,21:1090-1098 7Neers 2nd.inthop Relat Res,198(173):78 8Bigliani LU,Morrison DS.The morphology of the acrom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rotator cuff tears. 0 rthop Tran5,1986,10:216228. 9肖健,崔国庆,王健全,等.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治疗肩蜂下撞击综合征.中华创伤杂志,2006,22: 171-174. 10 Ellman H,Hanker G,Bayer M.Repair of the rotator cuff:end-result study of factors influending reconstruction.]Bone Joint Surg(Am)9,68:1136-1144. 11 Weber SC Arthroscooic debridement and acromioplasty versus mini-open repair in the treatment partial-thicknessotat r cuff tears.Arthroscopy,1999,15:126-131
4 少数撕裂,断端明显回缩,粘连严重。为了降低肩袖缝合时的张力,应正确使用篮钳、 刨刀等充分松解粘连。松解关节囊侧粘连时,注意不要损伤二头肌腱和盂唇;松解滑囊侧粘 连时,应同时松解喙肱韧带。然后通过肌腱端端缝合,使得肩袖组织可以在肩关节外展零度 位时牵拉至大结节,将缝线打结固定。注意不可在肩外展位将缝线打结固定,以免肩关节内 收时断端张力过大,缝合失败。 三、手术结果分析与对比 文献报道镜下缝合肩袖撕裂效果可靠[1~6]。Murray 等[1]对 48 例中型及大型患者进行了 平均 39 个月随访,UCLA 评分由 17.2 分增至 33.7 分,优良率 98%。Wolf 等[2]对 95 例进 行了平均 75 个月随访,术后 UCLA 评分为 32 分,优良率达 94%。Ide 等[6]将镜下缝合与小 切口切开修复进行对比研究,认为两种方法效果相当,镜下缝合使术后关节粘连的发生率明 显下降。 我们对 25 例进行了平均 23 个月的随访,结果与以往文献报告相近。术后 UCLA 评分平 均为 32.3 分。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患肢功能明显改善。25 例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并表 示若健侧肩患有同样疾病,愿意接受同样的手术。 我们认为,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有许多优点:(1)可以发现并处理关节内其他病变。(2) 三角肌损伤轻微,术后早期即可开始功能锻炼,恢复快。(3)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较轻。 参考文献 1 Murray TF, Lajtai G, Miles RM, et al. Arthroscopic repair of medium to large full-thickness rotator cuff tears: outcome at 2- to 6-year follow-up. J Shoulder Elbow Surg, 2002, 11: 19-24. 2 Millstein ES, Snyder SJ. Arthroscopic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rotator cuff tears. Orthop Clin N Am, 2003,34:507-520. 3 Wolf EM, Pennington WT, Agrawal V. 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 4- to 10-year results. Arthroscopy, 2004,20:5-12. 4 Jones CK, Savoie FH. Arthroscopic Repair of large and massive rotator cuff tears. Arthroscopy, 2003,19:564-571. 5 Gartsman GM. 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 Clin Orthop Relat Res,2001,(390):95-106. 6 Ide J, Maeda S, Takagi K. A comparison of arthroscopic and open rotator cuff repair. Arthroscopy, 2005,21:1090-1098. 7 Neer CS 2nd. Impingment lesions. Clin Orthop Relat Res, 1983,(173):70-78. 8 Bigliani LU, Morrison DS. The morphology of the acrom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rotator cuff tears. Orthop Trans, 1986,10:216-228. 9 肖健,崔国庆,王健全,等. 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华创伤杂志,2006,22: 171-174. 10 Ellman H, Hanker G, Bayer M. Repair of the rotator cuff:end-result study of factors influencing reconstruction. J Bone Joint Surg(Am), 1986,68:1136-1144. 11 Weber SC. Arthroscopic debridement and acromioplasty versus mini-open repair in the treatment of significant partial-thickness rotator cuff tears. Arthroscopy, 1999,15:126-131
12 Cordasco FA Backer M,Craig EV,et al.The partial-thicknessrotator cuff tear:is acromioplasty without repair sufficient?Am J Sports Med.2002.30:257-260. 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发表者:当健(防问人次:1862)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和 临床效果。方法回顾研究1998w2003年12刚启峰下格击综合征患者,N 分度I度1例,Ⅱ度5例,Ⅲ度6例。术前常规拍摄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 位X线片。7酬行B超检杳,10例行MRI或MRA检查。应用关节镜肩峰下间 隙减压术,12例均行前肩峰成形术,6例同时行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采用UCLA 肩评分进行评价。结果随访时间1~6年,平均26个月,UCLA评分术前平均 (16.9±4.0)分,术后平均32.5±1.4)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仁-14.027,P <0.01)。优2例,良10例。所有患者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结论关节镜肩 峰下间隙减压术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创伤小,同时可处理关节 内其他病变,术后恢复快。 [关键词]肩关节;肩撞击综合征:关节镜检查 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suba 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XIAO Jian,CUI Guo-qing,WANG Jian-quan,YU Jia-kuo.Institute of sports medicine,the third hospital of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thods and dinical results of 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Methods 12 cases with 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 from 1998 to 2003 were studied.1 case was classified as degree one, 5 as two and 6 as three according to Neer dassification.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12 cases underwent
5 12 Cordasco FA, Backer M, Craig EV, et al. The partial-thickness rotator cuff tear:is acromioplasty without repair sufficient?Am J Sports Med, 2002, 30:257-260. 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发表者:肖健 (访问人次:1862)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和 临床效果。方法回顾研究 1998~2003 年 12 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Neer 分度Ⅰ度 1 例,Ⅱ度 5 例,Ⅲ度 6 例。术前常规拍摄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 位 X 线片。7 例行 B 超检查,10 例行 MRI 或 MRA 检查。应用关节镜肩峰下间 隙减压术,12 例均行前肩峰成形术,6 例同时行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采用 UCLA 肩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随访时间 1~6 年,平均 26 个月,UCLA 评分术前平均 (16.9± 4.0)分,术后平均(32.5± 1.4)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27,P ﹤0.01)。优 2 例,良 10 例。所有患者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结论 关节镜肩 峰下间隙减压术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创伤小,同时可处理关节 内其他病变,术后恢复快。 [关键词] 肩关节;肩撞击综合征;关节镜检查 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XIAO Jian, CUI Guo-qing, WANG Jian-quan, YU Jia-kuo. Institute of sports medicine, the third hospital of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thods and clinical results of 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Methods 12 cases with 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 from 1998 to 2003 were studied. 1 case was classified as degree one, 5 as two and 6 as three according to Neer classification.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 12 cases underw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