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烟灰渣热损失:燃料消耗量及其他损失。 学习要求:掌握各种热损失形成与计算。 自学:煤的燃烧特性对各种热损失的影响。 第四章燃烧设备(2学时) 主要内容:煤的燃烧过程:机械化层燃炉。 学习要求:理解煤的燃烧过程的三个阶段:掌握机械化层燃炉燃料燃烧的几个阶段:各种燃 烧设备的主要作用:改善层燃炉燃料燃烧的主要措施。 第五章供热锅炉(2学时) 主要内容:介绍烟管锅炉:水管锅炉:辅助受热面。 学习要求:掌握烟管锅炉、水管锅炉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第六章锅炉本体热力计算(3学时) 主要内容:介绍锅炉炉膛热力计算的计算原理:介绍炉壁几何特性,炉膛传热基本方程: 炉膛黑度:火焰黑度:炉膛有效放热量:理论燃烧温度:火焰平均温度:炉膛 出口烟温:炉膛辐射受热面热流密度:炉膛容积热强度:炉排热强度。 学习要求:重点掌握锅炉炉膛热力计算的计算原理。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锅炉及锅炉房设备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 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尽量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 量。涉及传热学和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时,进行提问和讨论。注意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的提高。本课程自学内容的量应不少于理论教学时数的20%,主要安排在各章节中易于 理解的内容上,并进行必要的检查。 五、教学方法 实行模块式教学,即将整个课程按照上述内容结构划分为六个单元。采用主要是启发式 和研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参考书)。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 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31-
- 31 - 排烟灰渣热损失;燃料消耗量及其他损失。 学习要求:掌握各种热损失形成与计算。 自 学:煤的燃烧特性对各种热损失的影响。 第四章 燃烧设备(2 学时) 主要内容:煤的燃烧过程;机械化层燃炉。 学习要求:理解煤的燃烧过程的三个阶段;掌握机械化层燃炉燃料燃烧的几个阶段;各种燃 烧设备的主要作用;改善层燃炉燃料燃烧的主要措施。 第五章 供热锅炉(2 学时) 主要内容:介绍烟管锅炉;水管锅炉;辅助受热面。 学习要求:掌握烟管锅炉、水管锅炉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第六章 锅炉本体热力计算(3 学时) 主要内容: 介绍锅炉炉膛热力计算的计算原理;介绍炉膛几何特性,炉膛传热基本方程; 炉膛黑度;火焰黑度;炉膛有效放热量;理论燃烧温度;火焰平均温度;炉膛 出口烟温;炉膛辐射受热面热流密度;炉膛容积热强度;炉排热强度。 学习要求:重点掌握锅炉炉膛热力计算的计算原理。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锅炉及锅炉房设备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 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尽量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 量。涉及传热学和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时,进行提问和讨论。注意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的提高。本课程自学内容的量应不少于理论教学时数的 20%,主要安排在各章节中易于 理解的内容上,并进行必要的检查。 五、教学方法 实行模块式教学,即将整个课程按照上述内容结构划分为六个单元。采用主要是启发式 和研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参考书)。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 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课堂提问和出勤占20%、闭卷考试占8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吴味隆等编著,锅炉与锅炉房设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阅读书目: 1.陈学俊主编,锅护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年版, 2.张永照,工业锅护,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年版。 3.范从振,锅护原理,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年版。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学习本课程之前,应系统地学完《传热学》、《流体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要求有扎 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主撰人:万金庆 审核人:谈向东 分管教学院长:李燕 2011年6月3日 -32
- 32 - 总评成绩:课堂提问和出勤占 20%、闭卷考试占 8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吴味隆等编著,锅炉与锅炉房设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年版。 阅读书目: 1. 陈学俊主编,锅炉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年版。 2. 张永照,工业锅炉,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2 年版。 3. 范从振,锅炉原理,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年版。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学习本课程之前,应系统地学完《传热学》、《流体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要求有扎 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主撰人:万金庆 审核人: 谈向东 分管教学院长:李燕 2011 年 6 月 3 日
《换热器》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f英文):换热器(Heat Exchanger) 课程编号:4702003 学分:1学分 学时:总学时16讲授学时16讨论学时0 开设学期:第6学期 授课对象:热能与动力工程 课程级别: 课程负责人:张敏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教有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制冷空 调系统中的各种类型换热器的结构、工作特性以及设计计算方法。 二、课程简介 在制冷与空调系统中,热交换设备所占的比重很大,在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本课程主 要讲授制冷空调系统换热器的设计方法。介绍热交换设备中换热过程和换热系数计算公式, 制冷空调系统中的各种类型换热器的结构、工作特性以及设计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换热器及其分类(4学时) 主要内容:换热器的概念、分类 学习要求:掌握换热器的分类方法和各种形式换热器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换热器基本设计和选用的热计算(4学时) 主要内容:换热器传热计算中的基本参数、基本方法和计算的步骤。 学习要求:重点掌握换热器热计算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掌握换热器传热计算步骤。 第三章冷凝器的结构及计算(4学时) 主要内容:水冷式、空气冷却式、水和空气联合冷却式冷凝器的特点及应用范围、基本构造 及工作原理以及制冷剂冷凝时的表面传热系数、冷凝器的设计及计算:。 学习要求:了解冷凝器的类型、基本构造,掌握各类冷凝器的工作原理,能进行制冷剂冷凝 .33-
- 33 - 《换热器》教学大纲 《换热器》教学大纲 《换热器》教学大纲 《换热器》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换热器(Heat Exchanger) 课程编号:4702003 学 分:1 学分 学 时:总学时 16 讲授学时 16 讨论学时 0 开设学期: 第 6 学期 授课对象:热能与动力工程 课程级别: 课程负责人:张敏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教育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制冷空 调系统中的各种类型换热器的结构、工作特性以及设计计算方法。 二、课程简介 在制冷与空调系统中,热交换设备所占的比重很大,在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本课程主 要讲授制冷空调系统换热器的设计方法。介绍热交换设备中换热过程和换热系数计算公式, 制冷空调系统中的各种类型换热器的结构、工作特性以及设计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换热器及其分类(4 学时) 主要内容:换热器的概念、分类 学习要求:掌握换热器的分类方法和各种形式换热器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 换热器基本设计和选用的热计算(4 学时) 主要内容:换热器传热计算中的基本参数、基本方法和计算的步骤。 学习要求:重点掌握换热器热计算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掌握换热器传热计算步骤。 第三章 冷凝器的结构及计算(4 学时) 主要内容:水冷式、空气冷却式、水和空气联合冷却式冷凝器的特点及应用范围、基本构造 及工作原理以及制冷剂冷凝时的表面传热系数、冷凝器的设计及计算;。 学习要求:了解冷凝器的类型、基本构造,掌握各类冷凝器的工作原理,能进行制冷剂冷凝
时的表面传热系数、冷凝器的设计及计算。 第四章蒸发器的结构及计算(4学时) 主要内容:蒸发器的类型、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制冷剂在水平管内的沸腾换热、冷却空气 型蒸发器的设计及计算。 学习要求:了解掌握蒸发器的类型、基本构造,掌握各类蒸发器的工作原理,了解制冷剂在 水平管内的沸腾换热、冷却空气型蒸发器的设计及计算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 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尽量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涉及传热学 和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时,进行适当的提问和讨论。注意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 高。 五、教学方法 实行模块式教学,即将整个课程按照上述内容结构划分为四个单元。采用主要是启发式 和研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参考书)。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 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课堂提问和出勤占40%、闭卷考试占6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史美中,王中铮.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阅读书目: 1.余建祖.换热器原理与设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年。 2.钱领文,换热器设计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 3.邱树林钱滨江,换热器.原理.·结构.·设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年。 -34
- 34 - 时的表面传热系数、冷凝器的设计及计算。 第四章 蒸发器的结构及计算(4 学时) 主要内容:蒸发器的类型、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制冷剂在水平管内的沸腾换热、冷却空气 型蒸发器的设计及计算。 学习要求:了解掌握蒸发器的类型、基本构造,掌握各类蒸发器的工作原理,了解制冷剂在 水平管内的沸腾换热、冷却空气型蒸发器的设计及计算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 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尽量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涉及传热学 和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时,进行适当的提问和讨论。注意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 高。 五、教学方法 实行模块式教学,即将整个课程按照上述内容结构划分为四个单元。采用主要是启发式 和研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参考书)。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 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课堂提问和出勤占 40%、闭卷考试占 6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史美中,王中铮.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年。 阅读书目: 1. 余建祖.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年。 2. 钱颂文,换热器设计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年。 3. 邱树林 钱滨江,换热器.原理.·结构. ·设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 年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学习本课程之前,应系统地学完《传热学》、《流体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要求有 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主撰人:张敏 审核人:谈向东 分管教学院长:李燕 2011年5月30日 -35
- 35 -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学习本课程之前,应系统地学完《传热学》、《流体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要求有 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主撰人 :张敏 审核人: 谈向东 分管教学院长:李燕 2011 年 5 月 3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