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内容 教学安排(本课程以模块化方式开展教学): 数学内容 学时 备注 对课程日标的支缘度 2.1 2223 2.4 一章海洋学简 课堂讲授 海洋地质与遥感 第二节 海洋 :与遥感 监测 的冠义及我 二突泰烫环境的自然力 12 螺时论论士题:地科学和我因极地科专。 模块4:海洋化学 6 三视:富音养化的海 海生物生 节海洋生 课堂讲 海洋珍稀动 去环位状为海牧场建设和近海生 2学时 三、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特点 研究结果等进行必要的讲解,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部分。通过大量的图文资料给学 生以直观的海洋科学的认识,并通过提问、讨论、课外作业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讲授内容的 理解。教师要善于结合国内外海洋研究的最新成果、公众关注的海洋事件、以及本校的海洋 相关研究课题等,在课堂上进行介绍并组织讨论,激发学生对海洋科学的热情。学生应至少 全面认真阅读《海洋科学导论》(冯士笮等编)2遍以上。 本课程将使用模块化结构,包括32学时。课程内容将被分为5个模块,通过讲授、课 堂讨论、课外阅读等方式开展教学,OL平台将作为本课程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发布各类通 知、访问资源和学习资料、开展在线测试和讨论。 四、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标准
11 二、教学内容 教学安排(本课程以模块化方式开展教学): 教学内容 学时 备注 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度 2.1 2.2 2.3 2.4 模块 1: 海洋学简史 第一章 海洋学简史 第一节 大航海时代带来的启示 第二节 海洋科学与地球科学 2 课堂讲授 √ √ √ √ 模块 2: 海洋地质与遥感 第二章 海洋地质与遥感 第一节 海洋地质 第二节 绿潮遥感监测 课堂讨论:讨论主题:深渊科学的研究意义及我国 深渊科学的研究进行、成就,每 4 人为一组 6 课堂讲授 4 学时, 课堂讨论 2 学时 √ √ √ √ 模块 3:物理海洋与极地海洋 第三章 物理海洋与极地海洋 第一节 影响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力 第二节 毁灭性海洋灾害 第三节 南极北极离我们远吗 第四节 北极海冰会消失吗? 课堂讨论:讨论主题:极地科学和我国极地科考, 每 4 人为一组 12 课堂讲授 10 学时, 课堂讨论 2 学时 √ √ √ √ 模块 4:海洋化学 第四章 海洋化学 第一节 越来越酸的海洋 第二节 赤潮:富营养化的海洋 第三节 可燃冰 6 课堂讲授 6 学时 √ √ √ √ 模块 5:海洋生物生态 第五章 海洋生物生态 第一节海洋生产力与生物资源 第二节 海洋牧场与人工鱼礁 第三节 海洋珍稀动物保护 课堂讨论:讨论主题: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和近海生 态环境保护,每 4 人为一组 6 课堂讲授 4 学时, 课堂讨论 2 学时 √ √ √ √ 三、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特点、 研究结果等进行必要的讲解,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部分。通过大量的图文资料给学 生以直观的海洋科学的认识,并通过提问、讨论、课外作业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讲授内容的 理解。教师要善于结合国内外海洋研究的最新成果、公众关注的海洋事件、以及本校的海洋 相关研究课题等,在课堂上进行介绍并组织讨论,激发学生对海洋科学的热情。学生应至少 全面认真阅读《海洋科学导论》(冯士筰等编)2 遍以上。 本课程将使用模块化结构,包括 32 学时。课程内容将被分为 5 个模块,通过讲授、课 堂讨论、课外阅读等方式开展教学,EOL 平台将作为本课程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发布各类通 知、访问资源和学习资料、开展在线测试和讨论。 四、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标准
考试课程成绩一般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态度、 听课、课外作业和课堂讨论等情况综合评定。 1.平时成绩占比50%,主要包括:课堂讨论(10%)和作业(40%) 2.期末考核占比50%,采用闭卷考试,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及课堂讨论主题 相关知识点,着重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 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五、课程思政素材 序号 课程思政素材 对应章节教学方法 对课程日标的支撑度 212.22324 政素林:海洋深渊 般指 超过 00m 的最深海 羊区 世界如此神秘、如 与众不同 来 和热点来研究。作为际海洋科学的前沿 深渊生物学、深渊微生物学和深生学 的 由用 多的中国 对深渊生物展开研究将为揭示地球生命起 讨论主题:深渊科学的研究意义及我国深渊科学的 总结:通过讨论,在了解因内外深渊科学研究现状 的尚保受发学工作者的不 地球的南北两极 的冷 全球变化的 类居 外 南股: 开发、 着无 的 研究中 现与位, 发展 和主要发的 国家参 括世界经 国家 高科技水平在国 双治、学、经济、外交 12
12 考试课程成绩一般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态度、 听课、课外作业和课堂讨论等情况综合评定。 1. 平时成绩占比 50%,主要包括:课堂讨论(10%)和作业(40%)。 2. 期末考核占比 50%,采用闭卷考试,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及课堂讨论主题 相关知识点,着重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 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五、课程思政素材 序号 课程思政素材 对应章节 教学方法 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度 2.1 2.2 2.3 2.4 1 思政素材:海洋深渊一般指深度超过 6000m,具有 极端高压、低温、高盐、低溶解氧、暗黑、陡峭闭 合地形的深海沟。尽管深渊面积仅占全球海底总面 积 1%~2%的区域,但是在深度分布上却代表了 45% 的最深海洋区域。 海洋深渊迄今仍然是地球上最不为人知的世 界。这个世界如此神秘、如此与众不同,以至于现 代海洋科学专门为“深渊”设立了一个专业术语 “Hadal”,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冥界之王哈迪斯。长 期以来,“深渊科学”一直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和热点来研究。作为国际海洋科学的前沿,深渊科 学正逐渐形成深渊地质学、深渊水文学、深渊化学、 深渊生物学、深渊微生物学和深渊生态学等各个分 支科学。探秘深渊,尽管极为艰难,但随着深海探 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深渊科学研究正方兴未艾, 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已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深渊 世界。深渊内部栖息着很多人类未知物种和生物群 落,对深渊生物展开研究将为揭示地球生命起源提 供参考。 讨论主题:深渊科学的研究意义及我国深渊科学的 研究进行、成就 总结:通过讨论,在了解国内外深渊科学研究现状 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海洋深渊知识的探索精神, 学习我国深渊以及海洋科学工作者的不怕艰难、勇 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增 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能够主动参与到建设海 洋强国的实践中。 第一章; 第二章 课前观看视 频和文献资 料,准备问 题,课上讨 论,教师总 结 √ √ √ √ 2 思政素材:地球的南北两极,是全球变化的驱动器、 全球气候变化的冷源、也是人类居住的地球与外星 联系的重要窗口。尤其是南极,是地球上至今未被 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那里蕴藏着无数的科 学之谜和信息。在全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 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20 世纪中,已 有 50 多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 100 多个科学考察站, 对南极开展了多学科考察研究,有多项重大科学研 究都是在南极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例如;南极大气 层中臭氧空洞的发现与研究、南极冰下大湖——东 方湖的发现与研究等。所以,南北极地区是科学研 究和实验的圣地,是与全球环境变化、经济可持续 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命运休戚相关的最后疆土。 极地科学考察(重点是南极)几乎拥有世界人 口三分之二的 51 个国家参与,包括世界经济发达国 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她关系着全球变化和人类的 未来,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科技水平在国际 舞台上的展显和角逐,在政治、科学、经济、外交、 第一章; 第二章第 三、四节 课前观看视 频和文献资 料,准备问 题,课上讨 论,教师总 结 √ √ √ √
因此,倍受 学考 考察和2 北 国际极地组织(AT 有极条约协商国组到 南极局局长理事 AS 会极研究科学委 会的式成员的和刘用和环境保护等国际事 中取得和 工位有的 为人们所开发利明 藏着较 的 然 没有国界、其旦大的浩在资源未被开 利用及其领士的归属问题 始终是南极的热 感将面临更和严的形势,有特于的 论主。极地科学和我国极地科考 到在我色 地科考经 放政策和科教兴国战 极大地促进了 国极地老黎事 业的发 搏 4光的创新精 养学 极 极地精大中国 动投身于为海洋强 思政素材:海洋牧场是 每洋生态学理, 利氏 和管理 有效控制海域氮 生态灾害的发 我国经济增长进入 常态 结均性 ,海洋牧场是发展方 3 开发 境保护协同发展 第四章第 进行评估: 我国近海还能不能发展水产养殖?能养 第五章 为过、质地我将 )海 详牧场建设 12025年,在全国创建 论主题: 我国海洋 设和近海生态环境保 建设对
13 军事等方面都有其深远和重大的意义,因此,倍受 各国政治家的高度重视、全球科学家的向往。 中国的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是振兴中华、为国争 光、造福人类的事业。因此,深受党和国家领导人 的关怀和重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关注。自 1984 年中国政府组织首次南极考察至今,在短短的 20 年 中,已成功地完成了 20 次南极科学考察和 2 次北极 科学考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成为四大 国际极地组织(ATCM--南极条约协商国组织、 SCAR--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COMNAP —国家 南极局局长理事会,IASC —国际北极研究科学委员 会)的正式成员国。从此,中国在极地政治、外交、 科学研究、资源的和平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国际事务 中取得和维护了应有的地位和权益。 北极地区丰富的资源早已为人们所开发利用。 而南极蕴藏着较北极更为丰富的资源和能源,有世 界上最大的铁山和煤田、丰富的海洋生物(特别是 南极磷虾)和油气资源、地球上 72%以上的天然淡 水资源。所以,南极是地球上至今惟一没有常住居 民、没有国界、其巨大的潜在资源未被开发利用的 独特地区。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南极资源的和 平利用及其领土的归属问题,始终是南极的热点和 焦点问题,在 21 世纪中,南极这一悬而未决的棘手 问题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有待于世界共同协商 解决。 讨论主题:极地科学和我国极地科考 总结 :结合素材学习和我国、我校极地科考经历和 成就回顾,让学生感受到在伟大祖国在党的改革开 放政策和科教兴国战略指引下,经济持续发展、科 技水平快速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日新月异面 貌,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发展、鼓 舞了极地考察健儿为祖国、为科学不畏艰险、顽强 拼搏、为国争光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了解极地、 认识极地、更好地支持和参与极地考察 的热情 。 学 习 “极地人 ”的敢与冰魔争高低、誓为科学献青春的 “极地精神 ”和人生哲理,主动投身于为海洋强国建 设和实现伟大中国梦实践中 。 3 思政素材: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学原理,利用 现代工程技术,在一定海域内营造健康的生态系统, 科学养护和管理生物资源而形成的人工渔场。海洋 牧场是应对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手段之一;可 有效控制海域氮磷含量,防止赤潮等生态灾害的发 生;可对水质和底质起到有效的调控和修复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都要求海洋渔业向绿色低碳、安全优质的方向发 展,海洋牧场是发展方向之一。2017 年“中央一号 文件”聚焦海洋牧场建设,明确要求“发展现代化 海洋牧场”,“加强海洋牧场科技研发”。 早在 2015 年 10 月,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山东 莱州视察海洋牧场时就高度关注我国近海渔业承载 力、渔业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等民生问题, 明确提出应在战略层面对我国近海生态系统承载力 进行评估:我国近海还能不能发展水产养殖?能养 多少?在哪里养?怎么养? 为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我国将 重点推进 “一带多区 ”(近海和黄渤海区、东海区、 南海区)海洋牧场建设,到 2025 年,在全国创建 178 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讨论主题: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和近海生态环境保护 总结 :通过素材 和我校在东海海域所开展的人工鱼 礁和海洋牧场研究,结合讨论,对我国海洋生态 环 境现状有所了解,深刻理解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的决心和所取得的成就,正确全面认识我国海洋牧 第一章; 第三章 第 一、二节; 第四章第 一、二节; 第五章 课前观看视 频和文献资 料,准备问 题,课上讨 论,教师总 结 √ √ √ √
场建设取得的效果,以及还需要哪些创新?培养学 到我 建设关 国的实践中,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村 冯士筰,1999,海洋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阅读书目 Alan P.Trujillo.Harold V.Thuman著,张荣华,李新正,李安春等译.海洋学导论,中国 工信出版集团,电子工业出版社 刘良明,2005,卫星海洋遥感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梅安新,2001,遥感导论,高等教有出版社 徐茂泉,陈友飞,2011,海洋地质学,厦门大学出版社 JON ERICKSON著刘宪斌译20O5,海洋地质学-探索海洋的新领域,海洋出版社 侍茂崇,2004,物理海洋学,山东教有出版社。 叶安乐李凤岐,1992,物理海洋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海洋科学通识课程,要求学生已初步掌握海洋科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八、说明 无 主撰人:王凯章守宇 审核人:方淑波张敏 教学院长:李娟英 2018年11月28日
14 场建设取得的效果,以及还需要哪些创新?培养学 生探索、创新精神,立足于所学专业,积极思考, 投身到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牢固树立“绿色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主动投身到建设美丽中 国的实践中。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冯士筰,1999, 海洋科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阅读书目 Alan P. Trujillo, Harold V. Thuman 著, 张荣华, 李新正, 李安春等 译. 海洋学导论, 中国 工信出版集团, 电子工业出版社. 刘良明,2005,卫星海洋遥感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梅安新,2001, 遥感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徐茂泉, 陈友飞,2011,海洋地质学, 厦门大学出版社. JON ERICKSON 著 刘宪斌 译.2005, 海洋地质学--探索海洋的新领域, 海洋出版社. 侍茂崇, 2004, 物理海洋学, 山东教育出版社. 叶安乐 李凤岐,1992, 物理海洋学,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海洋科学通识课程,要求学生已初步掌握海洋科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八、说明 无 主撰人:王凯 章守宇 审核人:方淑波 张敏 教学院长:李娟英 2018 年 11 月 28 日
1706064《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教学大纲(理论课)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Mar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里程缩号.1706064 分:2学分 时:总学时32 学时分配:讲授学时:32实验学时:0讨论学时:0上机学时:0其他学时:0 课程负责人:焦俊鹏 一、课程简介 1.课程概况 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是海洋类(海洋科学、海洋技术)和海洋数字信息专业方向选 修课。本课程主要阐述海洋环境监测项目、理论和评价方法。课程系统的介绍了海洋环境特 点、海洋污染、环境监测原理、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方案设计、 海洋环境评价等。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海洋环境监测的技术手段和海洋环境 评价的方法,为解决海洋环境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Mar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is a professional elective course of Marine science and Marine technology major.This program provides the opportunity to research on basic and applied studies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that consists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projects,environmental theories and assessment methods.It aims to introduce the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environment,marine polluti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principle,physical monitoring,chemical monitoring,biotic monitoring mar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project design,marin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etc. Students will learn the technical means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the methods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Moreover,the basis of decision that provided with the government will obtain to solve the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2.课程目标 2.1学习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相关工作的工程师或科技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理解 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职业操守和规范,并能在后续的工作和学习中自觉遵守和领会《海洋 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的核心和内涵:(思政目标) 2.2理解并掌握海洋环境污染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不同的海洋环境监测手段和方法等 知识。 3深刻理解和掌握海洋环境外业调查工作。具备撰写海洋环境监测准备阶段任务书的 能力 2.4掌握海洋环境常规指标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监测方法。具备对污染进行调查的能 力,可以解决海洋环境监测中实验室常规监测各项目和具体指标的能力
15 1706064《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教学大纲(理论课)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Mar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课程编号:1706064 学 分:2 学分 学 时:总学时 32 学时分配:讲授学时:32 实验学时:0 讨论学时:0 上机学时:0 其他学时:0 课程负责人:焦俊鹏 一、课程简介 1. 课程概况 《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是海洋类(海洋科学、海洋技术)和海洋数字信息专业方向选 修课。本课程主要阐述海洋环境监测项目、理论和评价方法。课程系统的介绍了海洋环境特 点、海洋污染、环境监测原理、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方案设计、 海洋环境评价等。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海洋环境监测的技术手段和海洋环境 评价的方法,为解决海洋环境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Mar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is a professional elective course of Marine science and Marine technology major. This program provides the opportunity to research on basic and applied studies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that consists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projects, environmental theorie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It aims to introduce the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environment, marine polluti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principle, physical monitoring, chemical monitoring, biotic monitoring, mar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project design, marin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etc. Students will learn the technical means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the methods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oreover, the basis of decision that provided with the government will obtain to solve the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2. 课程目标 2.1 学习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相关工作的工程师或科技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理解 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职业操守和规范,并能在后续的工作和学习中自觉遵守和领会《海洋 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的核心和内涵;(思政目标) 2.2 理解并掌握海洋环境污染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不同的海洋环境监测手段和方法等 知识。 2.3 深刻理解和掌握海洋环境外业调查工作。具备撰写海洋环境监测准备阶段任务书的 能力。 2.4 掌握海洋环境常规指标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监测方法。具备对污染进行调查的能 力,可以解决海洋环境监测中实验室常规监测各项目和具体指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