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生态破坏 Chapter 6 Ecology Damage ★第一节植被破场 Vegetation Damage ★第二节水土流失 Soil and Water Loss ★弟二市 澳化 Desertification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以及沙漠化的概念、成因、现状以及其 造成的危害,了解世界各国牧场退化的现状,明白生态破坏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带来的严重 后果。会分析植被破环、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成因并针对成因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本章重点 1.植被破坏一水土流失一沙漠化 2.牧场退化. 3.我国水土流失现状。 4.我国沙漠化现状」 ·本章难占 荒漠化的成因 ·植被破坏是生态破坏的最典型特征之一。植被的破坏不仅极大地影响了该地区的自然景观,而 且由此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如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 自然灾害加剧,进而可能引起土壤的荒漠化:土壤的荒漠化又加剧了水土流失,以至行成生态 环境的恶性循环。 ·由出可见,抽被破坏是导水土流失并最终形成土境荒草化的重两根源。目前,全球大面积的 ,本章将简要介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现状, 第一节植被破坏Vegetation Damage ★一、森林破坏Forest Devastation ★二,、牧场退化Pasture Deterioration\Grassland Degeneration 过渡放牧与不适宜的开垦耕种,往往引起牧场退化、土壤侵蚀和沙漠化 供了特殊的栖息环境, 右用 质材 机和有机置要的环 气和水 争化者。植被在人类环境中起着极其 重要的作用 它脚 要素, 又是重要的 森林破坏Forest Devastation ·森林曾经覆盖世界陆地面积的45%,总面积为60*10h·有人认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中 心,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繁衍物种、动物栖息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 还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木资源,支持着以林产品为基础的庞大的工业部门。若非森林的荫蔽, 人类的远祖不知何以栖身。 ·虽然历史上地球的森林广阔,但到19世纪初全球森林面积已减少到55*10hm2,到1985年 全世界的森林面积为41.47*10h。全球每年平均损失森林面积达(1800-2000)*10hm
第六章 生态破坏 Chapter 6 Ecology Damage ★ 第一节 植被破坏 Vegetation Damage ★ 第二节 水土流失 Soil and Water Loss ★ 第三节 荒漠化 Desertification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以及沙漠化的概念、成因、现状以及其 造成的危害,了解世界各国牧场退化的现状,明白生态破坏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带来的严重 后果。会分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成因并针对成因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本章重点 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 2.牧场退化. 3.我国水土流失现状. 4.我国沙漠化现状. •本章难点 荒漠化的成因 •植被破坏是生态破坏的最典型特征之一。植被的破坏不仅极大地影响了该地区的自然景观,而 且由此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如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 自然灾害加剧,进而可能引起土壤的荒漠化;土壤的荒漠化又加剧了水土流失,以至行成生态 环境的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植被破坏是导致水土流失并最终形成土壤荒漠化的重要根源。目前,全球大面积的 荒漠化已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本章将简要介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现状, 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提出防治对策。 • 第一节 植被破坏 Vegetation Damage ★一、森林破坏 Forest Devastation ★二、牧场退化 Pasture Deterioration\Grassland Degeneration 过渡放牧与不适宜的开垦耕种,往往引起牧场退化、土壤侵蚀和沙漠化. • 植被是全球或某一地区内所有植物群落的泛称。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为动物或微生物提 供了特殊的栖息环境,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多种有用物质材料。植被还是气候和无机环境条件的 调节者,无机和有机营养的调节和储存者,空气和水源的净化者。植被在人类环境中起着极其 重要的作用,它既是重要的环境要素,又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一、 森林破坏 Forest Devastation •森林曾经覆盖世界陆地面积的 45%,总面积为 60*108 hm2 . 有人认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中 心,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繁衍物种、动物栖息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 还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木资源,支持着以林产品为基础的庞大的工业部门。若非森林的荫蔽, 人类的远祖不知何以栖身。 •虽然历史上地球的森林广阔,但到 19 世纪初全球森林面积已减少到 55*108 hm2 ,到 1985 年, 全世界的森林面积为 41.47*108 hm2。全球每年平均损失森林面积达(1800-2000)*10 4 hm2
·目前,森林面积己经缩小了1/3,世界林地约占陆地面积的1/3,共40*10hm。其中2/3为密 林 1/3为由阔叶树与草地组成的疏林。热带森林是全球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总面积为 30*10°。到2000年,全球至少损失22*10信的热带森林 ·造成森林破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只把森林看作是生产木材和薪柴的场所,对森林在生态 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长期过量的采伐,使消耗量大于生长量。 ·其次是现代农业的有计划垦殖使部分森林永久性地变成农田和牧场。 ·由于森林的砍伐速度大大超过其生长速度,世界上几个古代文明的摇篮大都已变为林木稀少之 地, 至沦为半荒漠和荒澳 到部分 州北 洲西北部和美 东部等地区 天然材 ,现有森林多属树种单 生林或人工林 只有俄罗斯得天独厚,其远东地区 由于地广人稀和难以通行,保存了世界针叶林的一半,其中2/3为原始林 热带森林原本由于难以通行而免遭砍伐,保存较好。但近几年来在人口压力和经济刺激下 带森林的砍伐速度大大增加。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环境规划委员会联合研究,19811985年热 带森林的砍伐速度为1130×10hm/a,合热带森林总面积的0.6%。 我国森林破坏现象也较亚重。据林业部门统计,建国初期我国林地曾达1.5X10hm,森林彩 盖率为13%,目前估计覆盖率只有11.5%,不及世界平均覆盖率的一半。全国许多重要林区,由 于长期重采轻造,导致森林面积锐减。 例如,长白 林区1949年森林覆盖率为82.5%,现在减少到14.2%:西双版纳地区,1949年 天然森林覆盖率达60%,目前己降至30%以下:四川省1949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在20%左右,川 西地区达40%以 ,但到70年代末,川西地区覆盖率减到14.1%,全省减到12.5%,川中丘陵 地带森林覆盖率只有3%。 ·由于森林的破坏,导致了某些地区气候变化、降雨量成少以及自然灾害(如早灾、鼠虫害等】 日益加剧。据调查,我国四川省己有46个县年降雨量减少了15%20%,不仅使江河水量减少, 而且旱灾加重。在四川盆地,20世纪50年代伏旱一般三年一遇,现在变为三年两遇,甚至连 连年出现,而且早期成倍延长。 ·春早也在加剧,由50年代的三年 遇变为十春八早,自古雨量充沛的 “天府之国 ,现在却 出现了缺雨少水的现象。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南部森林被砍伐破坏后,年降雨量由过去的600mm 减少到380m,过去罕见的春早、伏早,近年来常有发生。 ·另据云南、贵州的统计,因森林砍伐和植被破坏,旱灾频率成倍增加。“天无三日晴”的贵州 在“二花省质且” 此外,森林的破坏,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生物多样性锐减。 给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造成重大危害。 ,为了保护环境, 提高森林的覆盖率,我国政府和人民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1991年全国森林面 森林覆盖率为13.4%(《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4)
•目前,森林面积已经缩小了 1/3,世界林地约占陆地面积的 1/3,共 40*108 hm2。其中 2/3 为密 林,1/3 为由阔叶树与草地组成的疏林。热带森林是全球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总面积为 30*108 hm2 。到 2000 年,全球至少损失 2.2*108 hm2 的热带森林。 •造成森林破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只把森林看作是生产木材和薪柴的场所,对森林在生态 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长期过量的采伐,使消耗量大于生长量。 •其次是现代农业的有计划垦殖使部分森林永久性地变成农田和牧场。 •由于森林的砍伐速度大大超过其生长速度,世界上几个古代文明的摇篮大都已变为林木稀少之 地,甚至沦为半荒漠和荒漠。欧洲大部分、亚洲北部、美洲西北部和美国东部等地区的天然林 均已基本消失,现有森林多属树种单纯的次生林或人工林。只有俄罗斯得天独厚,其远东地区 由于地广人稀和难以通行,保存了世界针叶林的一半,其中 2/3 为原始林。 热带森林原本由于难以通行而免遭砍伐,保存较好。但近几年来在人口压力和经济刺激下,热 带森林的砍伐速度大大增加。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环境规划委员会联合研究,1981~1985 年热 带森林的砍伐速度为 1 130×104 hm2 /a,合热带森林总面积的 0.6%。 •我国森林破坏现象也较严重。据林业部门统计,建国初期我国林地曾达 1.25×108 hm2,森林覆 盖率为 13%,目前估计覆盖率只有 11.5%,不及世界平均覆盖率的一半。全国许多重要林区,由 于长期重采轻造,导致森林面积锐减。 •例如,长白山林区 1949 年森林覆盖率为 82.5%,现在减少到 14.2%;西双版纳地区,1949 年 天然森林覆盖率达 60%,目前已降至 30%以下;四川省 1949 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在 20%左右,川 西地区达 40%以上,但到 70 年代末,川西地区覆盖率减到 14.1%,全省减到 12.5%,川中丘陵 地带森林覆盖率只有 3%。 •由于森林的破坏,导致了某些地区气候变化、降雨量减少以及自然灾害(如旱灾、鼠虫害等) 日益加剧。据调查,我国四川省已有 46 个县年降雨量减少了 15%~20%,不仅使江河水量减少, 而且旱灾加重。在四川盆地,20 世纪 50 年代伏旱一般三年一遇,现在变为三年两遇,甚至连 连年出现,而且旱期成倍延长。 •春旱也在加剧,由 50 年代的三年一遇变为十春八旱,自古雨量充沛的“天府之国”,现在却 出现了缺雨少水的现象。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南部森林被砍伐破坏后,年降雨量由过去的 600mm 减少到 380mm,过去罕见的春旱、伏旱,近年来常有发生。 •另据云南、贵州的统计,因森林砍伐和植被破坏,旱灾频率成倍增加。“天无三日晴”的贵州, 现在是“三年有两旱”。此外,森林的破坏,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生物多样性锐减。 给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造成重大危害。 •为了保护环境、提高森林的覆盖率,我国政府和人民做出了积极的努力,1991 年全国森林面 积为 12 863×104 hm2,森林覆盖率为 13.4%(《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4), 林木的生长量首次超过采伐量,林业生产开始走出低谷
·如能保持这个势头,采取更积极的政策和措施,到2000年全国森林总面积有可能达到16400 ×10hm2,森林覆盖率达到17%,接近《中国自然保护纲要》所规定的18%的目标。但是应该指 出,我国用材林的消耗量仍然高于生长量,大片森林继续受到无法控制的退化,很多水源林仍 然遭到滥伐,1998年长江流域的大洪水又一次给我们敲起了警钟。 二、牧场退化Pasture Deterioration\Grassland Degeneration ·牧场包括草原、林中空地、林缘草地、疏林、灌木丛以及荒漠、半荒漠地区植被稀疏的地段。 牧场的面积和分布难以统计。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统计 :①泳久性草场 总面积为31.6×10hm,占陆地面积的24%:②疏林总面积为13.7× ·③共他土地,包括灌木林、冻土地区和荒漠地区可进行季节性放牧或在多雨年用于放牧的士地, 总面积为43.8×10hm2,其中一半可作牧场,合21.9×10hm,占陆地面积16.6%。这三类牧场 合计总面积67×10hm,占陆地面积的51%。 自然条 尤其是草原 类的农牧生活。 ·牧场是放牧家畜和野生动物栖息的地方。但是,过度放牧与不适宜的开垦耕种,往往引起牧场 退化、土壤侵蚀和荒漠化。 草量 沙化和 地区动植物资源遭到 ·目前,世界各地的牧场都有不程度的退化,惟有欧洲情况较好。欧洲雨水丰沛,草种我经改良 草场管理有序,载畜量比其他地区高几倍。欧洲许多国家的肉奶制品不仅可以自给,而且有多 余部分可供出口。北美诸国牧场经历过开发、滥用至逐步改善三个阶段,现已逐渐好转。发展 中国家的牧场大多仍处于退化阶段。 1,非洲许多国家的牧扬严重荒漠化 其原因不仅是由于过度放牧 ,还由于当地居民的过度 也存在过度放牧和通化的情况,其是在根运拉果整和色的 比地 成为当地燃 坏。南美的牧场 ·我国草原总面积约3.53×10hm,可利用的约3.1×10h,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居世界第 四位。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草原资源采取自然粗放式经营,我国牧场退化情况很严重。过牧超 载、重用轻养,乱开滥垦,使草原破坏严重,以致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日益发展,生产 力不断下降。 妇我国草地化积点可利草地面 1/3,并有继续扩展之势 是草场退 原因内聚古地区的鼠害使 量变力 和鼠 ·森林面积锐诚和草场退化都将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后果。前者不仅使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 珍稀植物减少甚至灭绝,还造成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地流失,河道淤塞,早涝
•如能保持这个势头,采取更积极的政策和措施,到 2000 年全国森林总面积有可能达到 16 400 ×104 hm2,森林覆盖率达到 17%,接近《中国自然保护纲要》所规定的 18%的目标。但是应该指 出,我国用材林的消耗量仍然高于生长量,大片森林继续受到无法控制的退化,很多水源林仍 然遭到滥伐,1998 年长江流域的大洪水又一次给我们敲起了警钟。 二、牧场退化 Pasture Deterioration\Grassland Degeneration •牧场包括草原、林中空地、林缘草地、疏林、灌木丛以及荒漠、半荒漠地区植被稀疏的地段。 因此,世界牧场的面积和分布难以统计。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统计:①永久性草场(相当 于生态学上草原的概念)总面积为 31.6×108 hm2,占陆地面积的 24%;②疏林总面积为 13.7× 108 hm2 占陆地面积的 10.4%; •③共他土地,包括灌木林、冻土地区和荒漠地区可进行季节性放牧或在多雨年用于放牧的土地, 总面积为 43.8×108 hm2,其中一半可作牧场,合 21.9×108 hm2,占陆地面积 16.6%。这三类牧场 合计总面积 67×108 hm2,占陆地面积的 51%。 •这三类地区中,第一、二类自然条件较好,尤其是草原,土地平坦,气候干爽,土壤肥沃,牧 草鲜美,最宜放牧,亦可农耕。人类远祖离开森林以后第一个目标就是草原,从这里开始了人 类的农牧生活。 •牧场是放牧家畜和野生动物栖息的地方。但是,过度放牧与不适宜的开垦耕种,往往引起牧场 退化、土壤侵蚀和荒漠化。 •牧场退化表现为草群疏低矮,产草量降低,草质变劣(优良牧草减少,杂草毒草增多)。退化 严重地地方整个自然环境受到破坏、土地沙化和盐渍化,导致该地区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许 多物种濒临灭绝。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荒漠化。 •目前,世界各地的牧场都有不程度的退化,惟有欧洲情况较好。欧洲雨水丰沛,草种我经改良, 草场管理有序,载畜量比其他地区高几倍。欧洲许多国家的肉奶制品不仅可以自给,而且有多 余部分可供出口。北美诸国牧场经历过开发、滥用至逐步改善三个阶段,现已逐渐好转。发展 中国家的牧场大多仍处于退化阶段。 •例如,非洲许多国家的牧扬严重荒漠化,其原因不仅是由于过度放牧,还由于当地居民的过度 樵采。在一些地区,牧场成为当地燃料的以惟一来源,结果导致牧场的彻底破坏。南美的牧场 也存在过度放牧和退化的情况,尤其是在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和巴西等国。 •我国草原总面积约 3.53×108 hm2,可利用的约 3.1×108 hm2,占国土面积的 40%以上,居世界第 四位。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草原资源采取自然粗放式经营,我国牧场退化情况很严重。过牧超 载、重用轻养,乱开滥垦,使草原破坏严重,以致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日益发展,生产 力不断下降。 •目前,我国草地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 1/3,并有继续扩展之势。内蒙古和青海许多牧 场的产草量比 20 世纪 50 年代下降了 1/3 至 1/2,而且质量变劣。虫害(主要是蝗虫)和鼠害 是草场退化的另一原因,内蒙古地区的鼠害使牧草每年减产(30~50)×108 kg。 •森林面积锐减和草场退化都将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后果。前者不仅使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 珍稀植物减少甚至灭绝,还造成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地流失,河道淤塞,旱涝
泥石流等灾害加剧:后者可改变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降低草场的生产力,破坏草场的动植物 资源 ·牧场退化是世界干早区、半干早区土地荒漠化的表现。从本质上说,这主要是一个社会经济问 必须大于控制人口增长和促进经济发展才能最终得以解决。 第二节水土流失Soil and Water Loss ·随着森林的砍伐和草原的退化,土地沙漠化和土壤侵蚀将日趋严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计 全世界30%80%的灌溉土地不同程度地受到盐碱化和水涝灾害的危害,由于侵蚀而流失的土菜 每年高达240×10t。有学者认为,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1cm厚的土壤需要100^400a的时间, 因而土壤侵蚀是一场无声无息的生态灾难。 ·我国是世界上水十流失最亚重的国家之一。日前全国水十洁失面积179×10k,每年十 水土流失点上 有增无, ·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该区总面积约54×10k,水土流失面积已达45×10km 其中严重流失面积约28×10km,,每年通过黄河三门峡向下游输送的泥沙量达16×10't。其次 是南方亚热带和热带山地丘陵地区,此外,华北、东北等地水土流失也相当严重。例如,京、 津、冀、鲁、豫五省市水土流失面积约占该地区土地面积的50%。 ·抽被破坏亚重和水土流失加测,也是导政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的主要原因。1957年长江 流域森林覆盖率 占流域总面积的20.2%。1986年森林 覆盖率仅 10%, 水士流失面积猛增 73.94×10'km2 占流域面积的41%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长江流域的各种水库年淤积损失库容12×10'm。长江干流河道的不断淤 积,造成了荆江河段的“悬河”,汛期洪水水位高出两岸数米到数十米。由于大量泥沙淤积和 围湖造田30年间长江中下游的湖泊面积减少了45.5%,蓄水能力大为减弱。 ·水土流失还造成不少地区土地亚重退化,如全国每年表土流失量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剥去1C 的肥土层,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4000X10t化肥。同时,在水地流失地区,地面被 切制得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一些南方亚热带山地土壤有机质丧失殆尽,基岩裸露,形成石质 荒漠化土地 •流失士壤还造成水库、湖泊和河道淤积,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达10©m。水地流失给土 地资源和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破坏,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荒漠化Desertification 荒漠化的概念Col ★二 荒漠化的现状PT Si ★三
泥石流等灾害加剧;后者可改变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降低草场的生产力,破坏草场的动植物 资源。 •牧场退化是世界干旱区、半干旱区土地荒漠化的表现。从本质上说,这主要是一个社会经济问 题,必须大于控制人口增长和促进经济发展才能最终得以解决。 第二节 水土流失 Soil and Water Loss •随着森林的砍伐和草原的退化,土地沙漠化和土壤侵蚀将日趋严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计, 全世界 30%~80%的灌溉土地不同程度地受到盐碱化和水涝灾害的危害,由于侵蚀而流失的土壤 每年高达 240×108 t。有学者认为,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 1cm 厚的土壤需要 100~400a 的时间, 因而土壤侵蚀是一场无声无息的生态灾难。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 179×104 km2,每年土壤 流失总量达 50×108 t。近 30 年来,虽开展了大量的水土保持工作,但总体来看,水土流失点上 有治理,面上在扩大,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全国总耕地有 1/3 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该区总面积约 54×104 km2,水土流失面积已达 45×104 km2, 其中严重流失面积约 28×104 km2,每年通过黄河三门峡向下游输送的泥沙量达 16×108 t。其次 是南方亚热带和热带山地丘陵地区,此外,华北、东北等地水土流失也相当严重。例如,京、 津、冀、鲁、豫五省市水土流失面积约占该地区土地面积的 50%。 •植被破坏严重和水土流失加剧,也是导致 1998 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的主要原因。1957 年长江 流域森林覆盖率为 22%,水土流失面积为 36.38×104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 20.2%。1986 年森林 覆盖率仅剩 10%,水土流失面积猛增到 73.94×104 km2,占流域面积的 41%。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长江流域的各种水库年淤积损失库容 12×108 m 3。长江干流河道的不断淤 积,造成了荆江河段的“悬河”,汛期洪水水位高出两岸数米到数十米。由于大量泥沙淤积和 围湖造田 30 年间长江中下游的湖泊面积减少了 45.5%,蓄水能力大为减弱。 •水土流失还造成不少地区土地严重退化,如全国每年表土流失量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剥去 1 cm 的肥土层,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 4 000×104 t 化肥。同时,在水地流失地区,地面被 切割得支离破碎、沟壑纵横;一些南方亚热带山地土壤有机质丧失殆尽,基岩裸露,形成石质 荒漠化土地。 •流失土壤还造成水库、湖泊和河道淤积,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达 10 cm。水地流失给土 地资源和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破坏,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 第三节 荒漠化 Desertification ★一. 荒漠化的概念 Conception of Desertification ★二. 荒漠化的现状 Present Situation Desertification ★三. 荒漠化的成因 Origin of Desertification
★四 荒漠化的危害Hazards From Desertification 一、荒识化的慨念Conception of Desertification ·“荒漠化”是法国植物和生态学家A.奥布雷维莱(A.Aubreville)针对非洲热带草原退化为 类似荒漠的环境变化现象,于1949年首次提出的。但荒漠化作为一个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引起重 视,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发生在非洲撒哈拉地带的连续干早和随之而来的饥荒。随者 人类地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刷,荒漠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从19 从1992年 约热内 会议,到190年内罗举行的荒化估的特问会议 94 12个国家在法 漠化公约》, 子对荒溴 荒漠化及其过程进 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早日 这表明世界 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在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中明确指出:“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 成的干早、半干早和亚湿润干早地区的土地退化”。它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造成荒漠化的原 因,包含“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二是荒漠化范围,是在“干早、半干早和 亚湿润干早地区”,即指在降水量与潜在蒸发量之比在0.050.65之间的地区,但不包括极☒ 和副极区 ,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号 和亚湿 再干 地区雨地 、牧场、森林和林地的 生物或经 和 杂性下降或丧失 其中包括风蚀和水蚀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 性退化及自然植被长期丧失。 •综上所述,所谓荒漠化既包括非沙漠环境向沙漠环境或类似沙漠环境的转移,也包括沙质环境 的进一步恶化。 二、荒谟化的现状Present Situation Desertification ·据联合国环 1992的 受到荒漠化的危 全球23的国 和地区 世界陆地面积的 害,约1/5的世界人口受到直接影响,每年约有 5000 7000) 被沙化· 210010 经济损失高达423亿美元。荒漠化受害面涉 及到世界各大陆,最为严重的是非洲大陆,其次是亚洲。 ·由于荒漠化的影响,全球每年大约丧失(4.55.8)×10k的放牧地、(3.54.0)×10'km的 雨养农地以及(1.01.3)×10km的灌溉土地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耕地面积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 ·按国际荒漠化公约中的规定计算,我国潜在荒漠化发生地区涉及内蒙古、辽宁、吉林、北京 天津、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以及山东、河南、四川、云南和 海南共18个省、直辖市,东起黄淮平原风沙化土地和辽河流域沙地,西至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遍及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宁夏河东、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新疆准葛尔盆地和 塔里木盆地的广大地域。 区域总面积达357.05×10km,占全国总面积的37.2%,其中干早地区面积为142.67×10'k
★四. 荒漠化的危害 Hazards From Desertification 一、荒漠化的概念 Conception of Desertification •“荒漠化”是法国植物和生态学家 A. 奥布雷维莱(A.Aubreville)针对非洲热带草原退化为 类似荒漠的环境变化现象,于 1949 年首次提出的。但荒漠化作为一个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引起重 视,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发生在非洲撒哈拉地带的连续干旱和随之而来的饥荒。随着 人类地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荒漠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从 1977 年世界荒漠化会议,到 1990 年内罗毕举行的荒漠化评估的特别顾问会议,从 1992 年 的巴西里约热内卢环境发展大会,到 1994 年全球 112 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签署的《联合国防治荒 漠化公约》,世界各国对荒漠、荒漠化及其过程进行了广泛研究,总结了荒漠化的现状和发展趋 向,并把每年的 6 月 17 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这表明世界各国对防治荒漠化已 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在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中明确指出:“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 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它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造成荒漠化的原 因,包含“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二是荒漠化范围,是在“干旱、半干旱和 亚湿润干旱地区”,即指在降水量与潜在蒸发量之比在 0.05~0.65 之间的地区,但不包括极区 和副极区; •三是表现形式为“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 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 杂性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风蚀和水蚀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 性退化及自然植被长期丧失。 •综上所述,所谓荒漠化既包括非沙漠环境向沙漠环境或类似沙漠环境的转移,也包括沙质环境 的进一步恶化。 二、荒漠化的现状 Present Situation Desertification •据联合国环境署(UNEP)1992 的现状调查推断,全球 2/3 的国家和地区、世界陆地面积的 1/3 受到荒漠化的危害,约 1/5 的世界人口受到直接影响,每年约有(5000~7000)×104 km2 的耕地 被沙化,其中有 2100×104 km2 完全丧失生产能力,经济损失高达 423 亿美元。荒漠化受害面涉 及到世界各大陆,最为严重的是非洲大陆,其次是亚洲。 •由于荒漠化的影响,全球每年大约丧失(4.5~5.8)×104 km2 的放牧地、(3.5~4.0)×104 km2 的 雨养农地以及(1.0~1.3)×104 km2 的灌溉土地。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耕地面积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 一。 •按国际荒漠化公约中的规定计算,我国潜在荒漠化发生地区涉及内蒙古、辽宁、吉林、北京、 天津、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以及山东、河南、四川、云南和 海南共 18 个省、直辖市,东起黄淮平原风沙化土地和辽河流域沙地,西至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遍及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宁夏河东、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新疆准葛尔盆地和 塔里木盆地的广大地域。 区域总面积达 357.05×104 km2,占全国总面积的 37.2%,其中干旱地区面积为 142.67×104 k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