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秋发庾岭注 汤显祖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注]作者上书抨击朝政,触怒权贵,被贬为徐闻典史,此诗写于赴任途中。 1.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孤鹊”这一意象。(4分) 参考答案 1.①点明时令特征;(1分)②描写秋天萧条景色烘托内心思想感情,(1分) 为全诗定下凄凉伤感的基调(1分)。 2.①“孤鹊”体现了愁苦与茫然,(1分)②作者以“孤鹊”自喻,(1分)表 现了内心的孤寂与伤感(2分) 1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夜泉 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1.诗中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表现山泉夜景幽静的诗句是。(1分) 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所表现的画面。(不超过40 字)(2分) 参考答案: 1.山白鸟忽鸣(1分) 2.皎洁的月光照在清泉上,那泉水浸染上明月的白色,仿佛成了一溪洁白的雪。 (2分) 2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栀子花诗 沈周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 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注]沈周,明朝“吴门画派”的领袖 1.栀子花为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起首句为什么会有“冰雪”之喻?全诗体现了 诗人怎样的情致?(5分) 2.诗的后两句尤为奇妙,历来颇得诗评家的青睐,请作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1)栀子花呈白色,又因其在夏季开花,所以喻其花魂为雪铸,喻其 花为冰质,以突岀其冰清玉洁的形象在夏天给人们带来的清凉之气、舒爽之感。 体现了诗人对夏夜栀子花形象的喜爱以及由栀子花、夜风所营造的清新、雅致 幽静、恬适氛围的欣赏、沉醉 2.(6分,每答对一点给2分) ①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写出了“栀子花”在夜风中的风情
1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秋发庾岭注 汤显祖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注]作者上书抨击朝政,触怒权贵,被贬为徐闻典史,此诗写于赴任途中。 1.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 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孤鹊”这一意象。(4 分) 参考答案 1.①点明时令特征;(1 分)②描写秋天萧条景色烘托内心思想感情,(1 分) 为全诗定下凄凉伤感的基调(1 分)。 2.①“孤鹊”体现了愁苦与茫然,(1 分)②作者以“孤鹊”自喻,(1 分)表 现了内心的孤寂与伤感(2 分)。 1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夜泉 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1.诗中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表现山泉夜景幽静的诗句是 。(1 分) 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所表现的画面。(不超过 40 字)(2 分) 参考答案: 1.山白鸟忽鸣(1 分) 2.皎洁的月光照在清泉上,那泉水浸染上明月的白色,仿佛成了一溪洁白的雪。 (2 分) 2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栀子花诗 沈周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注]沈周,明朝“吴门画派”的领袖。 1.栀子花为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起首句为什么会有“冰雪”之喻?全诗体现了 诗人怎样的情致?(5 分) 2.诗的后两句尤为奇妙,历来颇得诗评家的青睐,请作简要赏析。(6 分) 参考答案: 1.(5 分)(1)栀子花呈白色,又因其在夏季开花,所以喻其花魂为雪铸,喻其 花为冰质,以突出其冰清玉洁的形象在夏天给人们带来的清凉之气、舒爽之感。 体现了诗人对夏夜栀子花形象的喜爱以及由栀子花、夜风所营造的清新、雅致、 幽静、恬适氛围的欣赏、沉醉。 2.(6 分,每答对一点给 2 分) ①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写出了“栀子花”在夜风中的风情
②一“牵”一“送”,夏夜微风的情态可掬;言“影”言“香”,栀子花的精魂 大有飞动之感 ③如钩新月,暗香浮动,视觉与嗅觉相结合,营造岀幽美恬静的意境。 2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济上作 徐祯卿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1.诗中前两句,诗人通过那些意象的对比,表现了诗人目前怎样的生存现状? 2.诗中尾句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意境相通, 请分。其异同点。(4分) 参考答案 1.“两年”之长正逢“秋节”相思之切,“千里”之遥恰现“孤舟”之小,对比 强烈,意蕴悠长。鲜明地刻画出了作者两年多来客居他乡,面对此时一一秋日重 阳佳节:面对此地—一千里之外,济水之滨,孤舟之上;内心满溢着孤独、忧伤 之感。 2.相同点在所抒之情。二者均为诗人漂泊在外,面对重阳佳节而引发了浓厚的 思乡之情。不同点在抒情的方式。徐诗含蓄,语不深而情深:王诗直抒胸臆,融 浓情于笔端。 2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渡江 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2.(6分) 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 落(交游落落)。 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彩。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 动静皆备的特色
②一“牵”一“送”,夏夜微风的情态可掬;言“影”言“香”,栀子花的精魂 大有飞动之感。 ③如钩新月,暗香浮动,视觉与嗅觉相结合,营造出幽美恬静的意境。 2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济上作 徐祯卿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1.诗中前两句,诗人通过那些意象的对比,表现了诗人目前怎样的生存现状? (4 2.诗中尾句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意境相通, 请分。其异同点。(4 分) 参考答案 1.“两年”之长正逢“秋节”相思之切,“千里”之遥恰现“孤舟”之小,对比 强烈,意蕴悠长。鲜明地刻画出了作者两年多来客居他乡,面对此时——秋日重 阳佳节;面对此地——千里之外,济水之滨,孤舟之上;内心满溢着孤独、忧伤 之感。 2.相同点在所抒之情。二者均为诗人漂泊在外,面对重阳佳节而引发了浓厚的 思乡之情。不同点在抒情的方式。徐诗含蓄,语不深而情深;王诗直抒胸臆,融 浓情于笔端。 2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渡江 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 分)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 分) 参考答案: 12.(6 分) 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 落(交游落落)。 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2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彩。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 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 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 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24.一首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出郭 李攀龙 出郭随吾适,人家杜曲①边 溪流萦去马,山路入鸣蝉。 禾黍殷秋②作,茅茨入昼眠。 可能祛物役,归买汶阳③田。 [注]①杜曲:地名。②殷秋:深秋。③汶阳:汶上。《论语·雍也》:“季氏使 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1.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其后一句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这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颔联通过描写回环的溪流、幽深的山路、热闹的蝉鸣以及骑马而去的人,描 绘出一幅秋日幽静安闲的山间风景图。(2分)以动衬静。(2分) 2.借景抒情,用典。(2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乡间恬静、安闲、自由生 活的向往。(2分) 2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五月十九日大雨 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①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注]①殷:震动 1.试对本诗描述的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作简要分析。(5分) 2.诗人喜欢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人生的哲理,使天籁中赋有理趣。本诗蕴含着怎样 的理趣,请作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前两句极力描 述大雨的磅礴威猛气势:风急雨骤,黑云压城,电闪雷呜,大雨倾盆。(2分) 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恬静平和景象:雷雨过后,池塘水溢,草色滴翠,蛙声 片。(2分)前两句的景与后两句的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回味。(1分) 2.理趣:大风大雨虽然猛烈,但维持的时间决不会长久:(1分)一个人在生活 中遇到挫折时,应当勇敢顽强,难关终将过去。(1分)(意思对即可) 2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朝耕 袁中道 荷锄出茅屋,月色白如素。 过林滴水声,一天好雾露。 东方犹未光,灿灿动霞路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 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 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24.一首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出郭 李攀龙 出郭随吾适,人家杜曲①边。 溪流萦去马,山路入鸣蝉。 禾黍殷秋②作,茅茨入昼眠。 可能祛物役,归买汶阳③田。 [注]①杜曲:地名。②殷秋:深秋。③汶阳:汶上。《论语•雍也》:“季氏使 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1.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其后一句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4 分) 2.这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参考答案: 1.颔联通过描写回环的溪流、幽深的山路、热闹的蝉鸣以及骑马而去的人,描 绘出一幅秋日幽静安闲的山间风景图。(2 分)以动衬静。(2 分) 2.借景抒情,用典。(2 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乡间恬静、安闲、自由生 活的向往。(2 分) 2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五月十九日大雨 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①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注]①殷:震动。 1.试对本诗描述的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作简要分析。(5 分) 答: 2.诗人喜欢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人生的哲理,使天籁中赋有理趣。本诗蕴含着怎样 的理趣,请作简要分析。(2 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前两句极力描 述大雨的磅礴威猛气势:风急雨骤,黑云压城,电闪雷呜,大雨倾盆。(2 分) 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恬静平和景象:雷雨过后,池塘水溢,草色滴翠,蛙声一 片。(2 分)前两句的景与后两句的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回味。(1 分) 2.理趣:大风大雨虽然猛烈,但维持的时间决不会长久;(1 分)一个人在生活 中遇到挫折时,应当勇敢顽强,难关终将过去。(1 分)(意思对即可) 2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朝耕 袁中道 荷锄出茅屋,月色白如素。 过林滴水声,一天好雾露。 东方犹未光,灿灿动霞路
不觉叱牛声,惊起双白鹭。 1.诗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4 分) 2.从整首诗来看,诗人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景?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诗歌描写出一幅清新、美丽、自然的乡村晨景图(2分),表现了作者对纯 朴自然的乡村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同时表现出农家生活的快 乐、闲适之情(2分)。 2.诗人采用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的手法来写景(2分)。农村的早晨极为清 静,路过小树林,能听到树叶上滴落水珠的声音:早起耕耘的农人吆喝耕牛的声 音,惊起一双白鹭。突出表现了乡村的自然宁静。(具体分析2分) 评分标准:手法2分,分析2分 2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经故内 贝琼 山中玉殿尽苍苔,天子蒙尘岂复回。 地脉不从沧海断,潮声犹上浙东来。 百年禁树知谁惜,三月宫花尚自开。 此日登临解题赋,白头庾信不胜哀。 [注]贝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 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此诗作于元末,当是经过南宋朝廷的故宫遗 址所作。 1.结合诗词鉴赏相关知识,分析本诗中间两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4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一是远近结合,颔联写远景,颈联为近观:二是虚实结合,地脉并未断裂、 钱塘潮声依旧拍打堤岸是实,南宋王朝已成历史是虚,百花依旧应时争妍吐艳是 实,赏花人不再是虚。两联结合,既富现实感,又有空灵之趣,进而启发读者飘 渺思绪,驰骋于时间与空间之中,以体会作者深沉而怅惘的意绪。 2.诗人借对南宋王朝故宫遗址衰败、颓圮的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一种淡淡的怅 惘之情:不仅有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之情,还有着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人生 的思索。 2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题墨葡萄诗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 藤道士。他性情纵放,少年屡试不第。他是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颇 丰,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 放,不拘绳墨。 1.第三句“笔底明珠无处卖”中的“明珠”指什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你认为第四句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简述理由
不觉叱牛声,惊起双白鹭。 1.诗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4 分) 2.从整首诗来看,诗人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景?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 分) 参考答案: 1.诗歌描写出一幅清新、美丽、自然的乡村晨景图(2 分),表现了作者对纯 朴自然的乡村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同时表现出农家生活的快 乐、闲适之情(2 分)。 2.诗人采用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的手法来写景(2 分)。农村的早晨极为清 静,路过小树林,能听到树叶上滴落水珠的声音;早起耕耘的农人吆喝耕牛的声 音,惊起一双白鹭。突出表现了乡村的自然宁静。(具体分析 2 分) 评分标准:手法 2 分,分析 2 分。 2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经故内 贝琼 山中玉殿尽苍苔,天子蒙尘岂复回。 地脉不从沧海断,潮声犹上浙东来。 百年禁树知谁惜,三月宫花尚自开。 此日登临解题赋,白头庾信不胜哀。 [注]贝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 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此诗作于元末,当是经过南宋朝廷的故宫遗 址所作。 1.结合诗词鉴赏相关知识,分析本诗中间两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4 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 分) 参考答案: 1.一是远近结合,颔联写远景,颈联为近观;二是虚实结合,地脉并未断裂、 钱塘潮声依旧拍打堤岸是实,南宋王朝已成历史是虚,百花依旧应时争妍吐艳是 实,赏花人不再是虚。两联结合,既富现实感,又有空灵之趣,进而启发读者飘 渺思绪,驰骋于时间与空间之中,以体会作者深沉而怅惘的意绪。 2.诗人借对南宋王朝故宫遗址衰败、颓圮的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一种淡淡的怅 惘之情:不仅有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之情,还有着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人生 的思索。 2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题墨葡萄诗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 藤道士。他性情纵放,少年屡试不第。他是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颇 丰,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 放,不拘绳墨。 1.第三句“笔底明珠无处卖”中的“明珠”指什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你认为第四句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1.诗中的“明珠”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墨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自己肚子 的才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 2.“闲”字。诗人运用反复手法,突出这个“闲”字,旨在表现诗人一生飘零、 寂寞孤苦的境遇,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怅惘与不平。本该一展抱负, 却遭“闲抛闲掷”,个中遗憾与愤懑,均借这一“闲”字言出。 3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屈原庙 梁辰鱼① 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 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昼舞白霓。 龙舆已逐峰头梦,鱼腹空埋水底魂 斑竹丛丛杂芳杜,鹧鸪飞处欲黄昏。 [注]①梁辰鱼:戏剧家,生活在君庸巨昏、阉党当政的明末时代。②水蘩:即白 蒿,可食,古代用为祭品。③灵儿:与“山鬼”皆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 仙灵的形象。④峰头梦:指楚怀王梦与巫山神女在阳台幽会之事。⑤杜:指杜蘅, 香草名。 1.在“鱼腹空埋水底魂”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请作简要赏析。(4分) 2.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这样结尾有何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示例:“空”字用得最妙。此句慨叹屈原投水自尽,一个“空”字,包含着对 屈原大业未竟、理想成空的深深惋惜;同时也揭示出,在昏庸黑暗的统治下,纵 使志士仁人尽忠竭志,到头来也一切成空,落得可悲结局。(另有言之成理的赏 析亦可,共4分) 2.示例:诗的尾联描绘了屈原庙周围萧索凄凉的景色:那泪痕点点的丛丛斑竹仿 佛对着香草杜蘅低泣:那哀怨声声的深山鹧鸪好像对着黄昏落日悲啼。这样结尾 的作用:既是与首联相呼应,进一步渲染和烘托了旅客纷纷前来瞻仰拜谒屈原庙 的情感氛围:也是以景结情,情寓景中,给人无尽的情思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 屈原悲剧的同情和对时世的忧愤。(每问2分,共4分) 3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九日风阻郑家口 王世贞 野戍秋高鼓角哀,萧萧木叶走黄埃? 横驱浊浪蛟龙斗,复掩深林虎豹来 短发霜风欺落帽,异乡天地畏登台。 只应诸季莱萸酒,妒杀黄花傍汝开 作者简介 王世贞是明代文坛盟主、史学巨匠。出生于以衣冠诗书著称的太仓王氏家族。王 氏家族乃魏晋南北朝时期世代簪缨的琅琊王氏的余脉,唐末时期王氏家族曾长期 定居于浙江桐庐,唐有刺史朐封,五代有衙推仁镐,宋有司谏缙,世世贵显。元 初王梦声被行省征辟为昆山州儒学正,始定居太仓。梦声祖孙三代任教职,以儒 传家。太仓王氏自王侨、王倬兄弟于成化年间同举进士,自此科第蝉联。世贞祖 父倬,成化十四年进士,终南京兵部右侍郎,为弘治正德年间名臣。父伃,嘉靖 十年进土,终总督蓟辽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赠兵部尚书,为嘉靖年间名臣
参考答案 1.诗中的“明珠”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墨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自己肚子 的才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 2.“闲”字。诗人运用反复手法,突出这个“闲”字,旨在表现诗人一生飘零、 寂寞孤苦的境遇,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怅惘与不平。本该一展抱负, 却遭“闲抛闲掷”,个中遗憾与愤懑,均借这一“闲”字言出。 3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屈原庙 粱辰鱼① 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 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昼舞白霓旛。 龙舆已逐峰头梦,鱼腹空埋水底魂。 斑竹丛丛杂芳杜,鹧鸪飞处欲黄昏。 [注]①梁辰鱼:戏剧家,生活在君庸巨昏、阉党当政的明末时代。②水蘩:即白 蒿,可食,古代用为祭品。③灵儿:与“山鬼”皆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 仙灵的形象。④峰头梦:指楚怀王梦与巫山神女在阳台幽会之事。⑤杜:指杜蘅, 香草名。 1.在“鱼腹空埋水底魂”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请作简要赏析。(4 分) 2.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这样结尾有何作用?(4 分) 参考答案 1.示例:“空”字用得最妙。此句慨叹屈原投水自尽,一个“空”字,包含着对 屈原大业未竟、理想成空的深深惋惜;同时也揭示出,在昏庸黑暗的统治下,纵 使志士仁人尽忠竭志,到头来也一切成空,落得可悲结局。(另有言之成理的赏 析亦可,共 4 分) 2.示例:诗的尾联描绘了屈原庙周围萧索凄凉的景色:那泪痕点点的丛丛斑竹仿 佛对着香草杜蘅低泣;那哀怨声声的深山鹧鸪好像对着黄昏落日悲啼。这样结尾 的作用:既是与首联相呼应,进一步渲染和烘托了旅客纷纷前来瞻仰拜谒屈原庙 的情感氛围;也是以景结情,情寓景中,给人无尽的情思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 屈原悲剧的同情和对时世的忧愤。(每问 2 分,共 4 分) 3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九日风阻郑家口 王世贞 野戍秋高鼓角哀,萧萧木叶走黄埃? 横驱浊浪蛟龙斗,复掩深林虎豹来。 短发霜风欺落帽,异乡天地畏登台。 只应诸季莱萸酒,妒杀黄花傍汝开。 作者简介 王世贞是明代文坛盟主、史学巨匠。出生于以衣冠诗书著称的太仓王氏家族。王 氏家族乃魏晋南北朝时期世代簪缨的琅琊王氏的余脉,唐宋时期王氏家族曾长期 定居于浙江桐庐,唐有刺史朐封,五代有衙推仁镐,宋有司谏缙,世世贵显。元 初王梦声被行省征辟为昆山州儒学正,始定居太仓。梦声祖孙三代任教职,以儒 传家。太仓王氏自王侨、王倬兄弟于成化年间同举进士,自此科第蝉联。世贞祖 父倬,成化十四年进士,终南京兵部右侍郎,为弘治正德年间名臣。父忬,嘉靖 二十年进士,终总督蓟辽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赠兵部尚书,为嘉靖年间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