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诸季:诸弟 1.颔联是怎样写风的?结合诗句简要说明。(3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比喻(或夸张)。把秋风卷起的巨浪比喻为蛟龙在酣斗,巨浪卷入λ深林似乎 要把虎豹驱赶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从江河和深林两个领域写出了风的大 2.诗的前四句写了受大风阻止,自己不能如愿赶回家。后四句紧扣“九日”重阳, 写自己不能在重阳之日与家人团聚,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3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闻邻船吹笛 杨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①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注]①分:料,料想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 境。 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 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 念之情。 D.这首诗的体裁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 2.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请简要分析“笛声”表现的丰富内涵。(2分) 3.全诗以“江空月寒露华白”起笔,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加以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3分)A(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 2.(2分)笛声表现了吹笛人羁旅行役之苦(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飘泊别 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表现了吹笛人的思乡之情。(意思对即可,答对1点 1分,2点满分。) 3.(3分)“江空月寒露华白”,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寒露满地的凄清图景, 渲染了凄凉的氛围(1分),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感情 基调(1分),更有利于表现吹笛人的羁旅之苦以及思乡之情(1分)。 (附:“陇头花”即“陇头梅”。陇头梅:大庾岭地处亚热带,十月即见梅花。 旧时岭上多梅,故又称“梅岭”。觉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陇头疑是岭 头。”据《荆州记》,陆凯一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范,并赠 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3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注]诸季:诸弟 1.颔联是怎样写风的?结合诗句简要说明。(3 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 分) 参考答案 1.比喻(或夸张)。把秋风卷起的巨浪比喻为蛟龙在酣斗,巨浪卷入深林似乎 要把虎豹驱赶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从江河和深林两个领域写出了风的大。 2.诗的前四句写了受大风阻止,自己不能如愿赶回家。后四句紧扣“九日”重阳, 写自己不能在重阳之日与家人团聚,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3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闻邻船吹笛 杨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①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注]①分:料,料想。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 境。 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 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 念之情。 D.这首诗的体裁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 2.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请简要分析“笛声”表现的丰富内涵。(2 分) 3.全诗以“江空月寒露华白”起笔,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加以赏析。(3 分) 参考答案 1.(3 分)A(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 2.(2 分)笛声表现了吹笛人羁旅行役之苦( 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飘泊别 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表现了吹笛人的思乡之情。(意思对即可,答对 1 点 1 分,2 点满分。) 3.(3 分)“江空月寒露华白”,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寒露满地的凄清图景, 渲染了凄凉的氛围(1 分),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感情 基调(1 分),更有利于表现吹笛人的羁旅之苦以及思乡之情(1 分)。 (附:“陇头花”即“陇头梅”。陇头梅:大庾岭地处亚热带,十月即见梅花。 旧时岭上多梅,故又称“梅岭”。觉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陇头疑是岭 头。”据《荆州记》,陆凯一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范,并赠 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 3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1.《咏煤炭》中托物言志,借以明志的名句是哪句?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分 2.“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两句诗写得好,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抒发诗人至死也要为国家出力的爱国之情。 2.“爝火燃回春浩浩”形容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洪 炉照破夜沉沉”写出炉火火势之大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诗人用用比喻手法具体 描写煤炭的能量之大。 34.阅读下面明诗和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菊花 唐寅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感遇 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1.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是什么?(2分) 2.两诗都刻画了“菊”的形象,但在表达情感时他们的作用却不相同,请结合 诗句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第一首表达的是游子思归之情,第二首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感。(2 分) 2.第一首通过遥想故园菊花的开放,感知到了秋天的来临,从而触发了思乡之 情,菊花是情感的触发点。第二首是托物言志,以菊自喻,通过写菊的“茎 微”,虽“自有芳菲”却“徒沾清露”,正当盛时却无人采摘,来象征自己不得 赏识的际遇。(5分)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登太白楼 王世贞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湲①济水流。 【注释】①潺湲:水缓缓流动貌。 1.诗中追忆的那位曾经登临此楼的著名诗人是 (1分) 2.对作品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追忆先贤,展示长啸登楼的豪迈身姿,笔力雄健。 B.颔联崇仰高士,思接千载,使全诗具有历史的纵深感 C.颈联写海天明月.气势壮阔,为全诗增添高远意境。 D.全诗前两联写心中所忆,后两联写眼前所见,虚实结合
1.《咏煤炭》中托物言志,借以明志的名句是哪句?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 分 2.“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两句诗写得好,请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 1.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抒发诗人至死也要为国家出力的爱国之情。 2.“爝火燃回春浩浩”形容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洪 炉照破夜沉沉”写出炉火火势之大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诗人用用比喻手法具体 描写煤炭的能量之大。 34.阅读下面明诗和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菊花 唐寅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感遇 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1.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是什么?(2 分) 2.两诗都刻画了“菊”的形象,但在表达情感时他们的作用却不相同,请结合 诗句简要分析。(5 分) 参考答案 1.第一首表达的是游子思归之情,第二首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感。(2 分) 2.第一首通过遥想故园菊花的开放,感知到了秋天的来临,从而触发了思乡之 情,菊花是情感的触发点。第二首是托物言志,以菊自喻,通过写菊的“茎疏叶 微”,虽“自有芳菲”却“徒沾清露”,正当盛时却无人采摘,来象征自己不得 赏识的际遇。(5 分) 3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登太白楼 王世贞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湲①济水流。 【注释】①潺湲:水缓缓流动貌。 1.诗中追忆的那位曾经登临此楼的著名诗人是____。(1 分) 2.对作品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追忆先贤,展示长啸登楼的豪迈身姿,笔力雄健。 B.颔联崇仰高士,思接千载,使全诗具有历史的纵深感。 C.颈联写海天明月.气势壮阔,为全诗增添高远意境。 D.全诗前两联写心中所忆,后两联写眼前所见,虚实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