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②郭汾阳:唐代著名的将军郭 子仪,曾经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被封为汾阳郡王 1.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①对比。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突出战争即将来临前 的肃杀景象。②双关。一个“冷”字,既指战场的清冷和寒冷,又指诗人心上的 那份寒意。 2.本诗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抒发对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体现 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首句“芳草垂杨荫碧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2分) 2.第四句“叹”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 1.(2分)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萋萋芳草,依依杨柳,与清清溪流交 相掩映(概括描述皆可)。以优美的背景烘托(或从正面衬托)白鹭美好的形象。 2.(2分)抒发虽有高洁的志向却不被人理解的愁苦之情。 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山丹题壁 杨 关山逼仄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 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 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③逼仄:狭窄的意思 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4分) 3.从题材看,这是一首_诗。(1分) 4.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紧扣“秋望”,诗中之景物皆“望”中所见,透着凄清的秋意 B.首联中作者看到汉朝宫墙外是黄河水环绕,有世事沧桑的伤感。 C.颔联中再现了训练场上将士们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D.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 5.联系全诗,赏析“迷”和“冷”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关山狭窄险峻、人烟稀少、黄昏日落、风雨苍茫的边关苍凉景象。 写出了边塞整体景色,为全诗沉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4 分)
【注】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②郭汾阳:唐代著名的将军郭 子仪,曾经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被封为汾阳郡王。 1.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 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参考答案 1.①对比。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突出战争即将来临前 的肃杀景象。②双关。一个“冷”字,既指战场的清冷和寒冷,又指诗人心上的 那份寒意。 2.本诗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抒发对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体现 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首句“芳草垂杨荫碧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2 分) 2.第四句“叹”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分) 参考答案 1.(2 分)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萋萋芳草,依依杨柳,与清清溪流交 相掩映(概括描述皆可)。以优美的背景烘托(或从正面衬托)白鹭美好的形象。 2.(2 分)抒发虽有高洁的志向却不被人理解的愁苦之情。 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山丹①题壁 杨一清② 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 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 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③逼仄:狭窄的意思。 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 分) 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4 分) 3.从题材看,这是一首 诗。 (1 分) 4.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全诗紧扣“秋望”,诗中之景物皆“望”中所见,透着凄清的秋意。 B.首联中作者看到汉朝宫墙外是黄河水环绕,有世事沧桑的伤感。 C.颔联中再现了训练场上将士们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D.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 5.联系全诗,赏析“迷”和“冷”的表达效果。(4 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关山狭窄险峻、人烟稀少、黄昏日落、风雨苍茫的边关苍凉景象。 写出了边塞整体景色,为全诗沉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4 分)
2.示例1: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因追怀前 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 示例2:通过写古代将士战死沙场无人招魂,表现了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 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之情。(4分,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4.(1分)边塞诗 5.(3分)B 6.(4分)“迷”写的是渡口滚滚黄尘中难以看清运输粮草的车队、船队,“冷” 写的是月下清冷、寒冷的战场,也隐约透出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黄河渡口 的繁忙和月下清冷的古战场、以及练兵场的紧张共同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 1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摄山秋夕 屈大均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注]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清兵陷广州后,投身抗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 32岁还俗,两次北游,联络反清志士,力图恢复大明。此诗写于北游途中,摄 山,又名栖霞山 1.这首诗颔联中的“疑”字特别精当,极具表现力,试作简要分析。(3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 1.“疑”是怀疑的意思,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侧面写出了落叶沙沙, 夜不曾停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极不宁静的摄山秋夕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手法。首联描写树上的叶片纷纷 坠落,使得栖息在树上的鸟儿被频频倞起,渲染秋夜山林的不平静,正面衬托作 者心绪的不平静。颈联描写门外浓密的青松,通澈的潭水,这种安谧恬静又反衬 了作者心中的波澜。为尾联作者披衣上路继续远行,念念不忘联络反清志士做了 充分的铺垫。 1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① 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 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1.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3分) 2.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 感。(3分) 参考答案 1.此诗起句用一“暗”字,就形象传神地描绘岀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 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 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3分)
2.示例 1: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因追怀前 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 示例 2:通过写古代将士战死沙场无人招魂,表现了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 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之情。(4 分,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4.(1 分)边塞诗 5.(3 分)B 6.(4 分)“迷”写的是渡口滚滚黄尘中难以看清运输粮草的车队、船队,“冷” 写的是月下清冷、寒冷的战场,也隐约透出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黄河渡口 的繁忙和月下清冷的古战场、以及练兵场的紧张共同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 1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摄山秋夕 屈大均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注]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清兵陷广州后,投身抗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 32 岁还俗,两次北游,联络反清志士,力图恢复大明。此诗写于北游途中,摄 山,又名栖霞山。 1.这首诗颔联中的“疑”字特别精当,极具表现力,试作简要分析。(3 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4 分) 参考答案 1.“疑”是怀疑的意思,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侧面写出了落叶沙沙,一 夜不曾停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极不宁静的摄山秋夕。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手法。首联描写树上的叶片纷纷 坠落,使得栖息在树上的鸟儿被频频惊起,渲染秋夜山林的不平静,正面衬托作 者心绪的不平静。颈联描写门外浓密的青松,通澈的潭水,这种安谧恬静又反衬 了作者心中的波澜。为尾联作者披衣上路继续远行,念念不忘联络反清志士做了 充分的铺垫。 1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① 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 “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1.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3 分) 2.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 感。(3 分) 参考答案 1.此诗起句用一“暗”字,就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 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 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3 分)
2.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 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 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须 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3分,意思对即可。) 1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又酬傅处士次韵 顾炎武① 愁听关塞遍吹茄,不见中原有战车 三户已亡熊绎国②,一成犹启少康家③ 苍龙日墓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待得汉廷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 [注]①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诗人。明亡后,奔走南北,从事反清活动。②语见《史 记·项羽本纪》中的"楚法三户,亡秦必楚也。"③少康奔虞氏,依靠一成土地、一 旅武装与同姓部落的帮助,恢复了夏朝的统治 0.下列的诗句跟这首诗中的颈联意思最为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苏轼《定风波》) B.老骥伏橱,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观沧海》 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D.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2.全诗所表达的内容,首联与后三联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你是如何理解的?(4 分) 参考答案 2.首联以“愁听”和“不见”,写出国家当时令人忧虑的形势。(1分)接下 三联,分别写明朝必复的坚定信念、自己虽老而斗志弥坚并表露了自己功成身退 的心迹。(2分)前后对比,更表现了作者爱国精神的可贵和民族气节的坚定不 移 1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上太行①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4分) 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4分)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1分),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 生气(1分):衬托(反衬)(1分),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 境更为开阔。(1分) 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壮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 诗人博大的胸襟。(1分)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忘为国事四处奔忙,矢 志报国的志士形象(2分),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1分) 1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平凉①
2.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 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 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须 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3 分,意思对即可。) 1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又酬傅处士次韵 顾炎武① 愁听关塞遍吹茄,不见中原有战车。 三户已亡熊绎国②,一成犹启少康家③。 苍龙日墓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待得汉廷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 。 [注]①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诗人。明亡后,奔走南北,从事反清活动。②语见《史 记·项羽本纪》中的"楚法三户,亡秦必楚也。"③少康奔虞氏,依靠一成土地、一 旅武装与同姓部落的帮助,恢复了夏朝的统治。 10.下列的诗句跟这首诗中的颈联意思最为相近的一项是(2 分) A.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苏轼《定风波》) B.老骥伏橱,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观沧海》) 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D.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2.全诗所表达的内容,首联与后三联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你是如何理解的 ? (4 分) 参考答案 1.B. 2.首联以“愁听”和“不见”,写出国家当时令人忧虑的形势。(1 分)接下 三联,分别写明朝必复的坚定信念、自己虽老而斗志弥坚并表露了自己功成身退 的心迹。(2 分)前后对比,更表现了作者爱国精神的可贵和民族气节的坚定不 移。 1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上太行①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4 分) 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4 分)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1 分),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 生气(1 分);衬托(反衬)(1 分),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 境更为开阔。(1 分) 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壮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 诗人博大的胸襟。(1 分)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忘为国事四处奔忙,矢 志报国的志士形象(2 分),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1 分) 1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平凉①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①平凉城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可是明王朝自永乐年间弃大宁徙 东胜 宣德年间又迁开平与独石,嘉靖时复弃哈密、河套,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 ②“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平凉府西有群牧监。 宛 马”原为汉代著名的大宛马,这里借指当地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如云”形容 奇多。 秦兵,指明朝军队。 1.请指出首联诗句景与情的关系,并对其加以分析。(5分) 2.该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并请分析诗人内心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 (6分) 参考答案 1.(5分)首联是景中有情(触景生情、情因景生、哀景衬哀情)。(1分)先 是描写西北边塞平凉城处冷落、萧条的春天之景,(2分)抒发了因土地尽失而 黯然神伤的情感(2分)。 2.(6分)用典的手法,(1分)借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1分)表示自 己愿意效法班超投身于收复失地、保卫国土的完整的事业。(2分)却又叹息自 己如今两鬓斑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壮志难酬)。(2分) 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二月闻雁 孙承宗① 几听孽鸟语关关②,尽罢虚弦落照间③。 却讶塞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 [注]①孙承宗在天启年初奉命督师山海关、蓟辽、天津、登莱诸初军务,此诗为 该时期之作。他的诗词创作风格直追稼轩气象,是明末著名的边塞和英烈诗人 ②关关,指受伤离群的雁的悲鸣之声。③虚弦,空弦,指失群孽雁纷纷听到没有 弓箭的空弦之声 1.请指出诗中“孽鸟”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诗人的用意。(5分) 2.有人说诗中“塞鸿”反衬了“孽鸟”,你是否赞同?并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5分)在飞回北方的途中受伤离群,惊弓丧胆(2分)。在诗中比喻打了败 仗的胆小惧战的边关将领。(3分) 2.(6分)不赞同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孽鸟”反衬“塞鸿”。(2分)离群胆 小的孽鸟,对塞鸿始终勇敢地随着春天的信息坚持北飞感到惊讶 分)诗人 借此讽刺了那些胆小惧战的败将,高度地赞扬了忠勇的爱国主战的将士们。(2 分) 1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舟行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①平凉城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可是明王朝自永乐年间弃大宁徙 东胜, 宣德年间又迁开平与独石,嘉靖时复弃哈密、河套,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 ②“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平凉府西有群牧监。 “宛 马”原为汉代著名的大宛马,这里借指当地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如云”形容 奇多。 秦兵,指明朝军队。 1.请指出首联诗句景与情的关系,并对其加以分析。(5 分) 2.该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并请分析诗人内心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 (6 分) 参考答案 1.(5 分)首联是景中有情(触景生情、情因景生、哀景衬哀情)。(1 分)先 是描写西北边塞平凉城处冷落、萧条的春天之景,(2 分)抒发了因土地尽失而 黯然神伤的情感(2 分)。 2.(6 分)用典的手法,(1 分)借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1 分)表示自 己愿意效法班超投身于收复失地、保卫国土的完整的事业。(2 分)却又叹息自 己如今两鬓斑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壮志难酬)。(2 分) 1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二月闻雁 孙承宗① 几听孽鸟语关关②,尽罢虚弦落照间③。 却讶塞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 [注]①孙承宗在天启年初奉命督师山海关、蓟辽、天津、登莱诸初军务,此诗为 该时期之作。他的诗词创作风格直追稼轩气象,是明末著名的边塞和英烈诗人。 ②关关,指受伤离群的雁的悲鸣之声。③虚弦,空弦,指失群孽雁纷纷听到没有 弓箭的空弦之声。 1.请指出诗中“孽鸟”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诗人的用意。(5 分) 2.有人说诗中“塞鸿”反衬了“孽鸟”,你是否赞同?并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 分) 参考答案 1.(5 分)在飞回北方的途中受伤离群,惊弓丧胆(2 分)。在诗中比喻打了败 仗的胆小惧战的边关将领。(3 分) 2.(6 分)不赞同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孽鸟”反衬“塞鸿”。(2 分)离群胆 小的孽鸟,对塞鸿始终勇敢地随着春天的信息坚持北飞感到惊讶,(2 分)诗人 借此讽刺了那些胆小惧战的败将,高度地赞扬了忠勇的爱国主战的将士们。(2 分) 1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舟行
吴承恩 白鹭群翻隔浦风,斜阳遥映树重重。 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 [注]①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寺方。 ②挂龙: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云,顶部向上突起作峰状可塔状,云底 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 1.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力,凸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闲倚船窗看挂龙”中你看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 参考答案: 1.(2分)“翻”字写出了白鹭在水边迎风轻巧、敏捷地翻飞翱翔,描绘(突显) 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 2.(2分)看到了一个心情闲适,倚窗而立,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和多变,心中充 满对大自然的热爱的诗人形象 1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即事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1.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 分) 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最后一句。(4分) 参考答案 1.(1)“复楚”“亡秦”运用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广)等秦末起义军灭秦 的典故(2分),表达了作者反清复明的雄心壮志(2分) 2.作者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1分),写惨淡的月色笼罩城池,营造了寂静 悲凉的气氛,表达了深沉的亡国破家之痛(3分)。 1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苦雨后感怀 谢榛 苦雨万家愁,宁言客滞留 蛙鸣池水夕,蝶恋菜花秋。 天地惟孤馆,寒暄一敝裘 须臾古今事,何必叹蜉蝣 [注]①宁言:更不必说 1.请简要说明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2分) 2.请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2分)描绘了一幅蛙鸣池中、蝶恋菜花充满生机的秋景图。 2.(4分)示例:诗人因雨而滞留异乡,产生了“惟孤馆”的漂泊愁苦之感, 并由此引发了人生如“蜉蝣”一般短暂无常的慨叹,但结尾又以“何必”二字表 达了诗人的超脱与豁达
吴承恩 白鹭群翻隔浦①风,斜阳遥映树重重。 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②。 [注]①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寺方。 ②挂龙: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云,顶部向上突起作峰状可塔状,云底 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 1.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力,凸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分) 2.“闲倚船窗看挂龙”中你看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2 分) 参考答案: 1.(2 分)“翻”字写出了白鹭在水边迎风轻巧、敏捷地翻飞翱翔,描绘(突显) 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 2.(2 分)看到了一个心情闲适,倚窗而立,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和多变,心中充 满对大自然的热爱的诗人形象。 17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即事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1.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 分) 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最后一句。(4 分) 参考答案 1.(1)“复楚” “亡秦”运用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广)等秦末起义军灭秦 的典故(2 分),表达了作者反清复明的雄心壮志(2 分)。 2.作者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1 分),写惨淡的月色笼罩城池,营造了寂静 悲凉的气氛,表达了深沉的亡国破家之痛(3 分)。 1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苦雨后感怀 谢榛 苦雨万家愁,宁言①客滞留。 蛙鸣池水夕,蝶恋菜花秋。 天地惟孤馆,寒暄一敝裘。 须臾古今事,何必叹蜉蝣。 [注]①宁言:更不必说。 1.请简要说明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2 分) 2.请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4 分) 参考答案 1.(2 分)描绘了一幅蛙鸣池中、蝶恋菜花充满生机的秋景图。 2.(4 分)示例:诗人因雨而滞留异乡,产生了“惟孤馆”的漂泊愁苦之感, 并由此引发了人生如“蜉蝣”一般短暂无常的慨叹,但结尾又以“何必”二字表 达了诗人的超脱与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