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预测预报 是要求在害虫发生前预先估测其未来的发生期迟早、发生数量多少、对作物为 害的轻重及分布、扩散范围等。并在掌握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害虫数量变动规律 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出便于群众掌握的测报指标和方法。 二、3S RS,遥感,remote sensing 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RS,GIS,GPS S(遥感技术)指远距离的探测技术用装在平台上的传感器来收集关于一定 对象(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再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获得对象信息 的技术。 GIS(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采集、储存、管理、分析和 表达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信息系统 GS(全球定位系统)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导航系统,GPS用24颗卫星在 两万公里高度构成的卫星群发生的信号确定地球空间中任一位置的三维精确的坐 标。 三者的关系:RS为GIS信息采集、数据更新的来源,同时在GIS支持下 遥感影像技术处理技术才得以不断发展。GPS的加入,是因为在RS和GIS的综合 系统中所处理的空间数据需要有其空间坐标。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一体 化信息处理、信息采集应用技术系统,简称为三“S”技术
害虫预测预报 是要求在害虫发生前预先估测其未来的发生期迟早、发生数量多少、对作物为 害的轻重及分布、扩散范围等。并在掌握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害虫数量变动规律 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出便于群众掌握的测报指标和方法。 二、3S RS , 遥感,remote sensing GIS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PS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RS,GIS,GPS RS (遥感技术) 指远距离的探测技术用装在平台上的传感器来收集关于一定 对象(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再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获得对象信息 的技术。 GIS (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采集、储存、管理、分析和 表达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信息系统 GPS (全球定位系统)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导航系统,GPS 用 24 颗卫星在 两万公里高度构成的卫星群发生的信号确定地球空间中任一位置的三维精确的坐 标。 三者的关系:RS 为 GIS 信息采集、数据更新的来源,同时在 GIS 支持下 遥感影像技术处理技术才得以不断发展。GPS 的加入,是因为在 RS 和 GIS 的综合 系统中所处理的空间数据需要有其空间坐标。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一体 化信息处理、信息采集应用技术系统,简称为三“S”技术
第二章昆虫个体生态学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理解生物环境(种内和种间关系)与非生物环境 (温度、湿度和降雨、光、土壤)与有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 式。 教学内容: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反馈机制 限制因子原理 1.最小因子定律 2.耐受性定律 生态平衡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系统的概念和耐受性定律、生态平衡实用意义的理解 授课方法:讲授 主要参考书目: 《昆虫生态学与害虫预测预报》张国安、赵惠燕主编,2012年,国家十二五 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第三版,张孝羲主编,2002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昆虫生态与农业害虫预测预报》牟吉元主编,1997年,中国农业科技出版 社 第一节生活环境的类别 一、什么是环境 环境:一般是指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 或间接影响有机体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二、环境因子的类别 按照传统做法,可以把环境因子广义的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第二章 昆虫个体生态学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理解生物环境(种内和种间关系)与非生物环境 (温度、湿度和降雨、光、土壤)与有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 式。 教学内容: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反馈机制 限制因子原理 1.最小因子定律 2.耐受性定律 生态平衡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系统的概念和耐受性定律、生态平衡实用意义的理解 授课方法:讲授 主要参考书目: 《昆虫生态学与害虫预测预报》张国安、赵惠燕主编,2012 年,国家十二五 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第三版,张孝羲主编,2002 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昆虫生态与农业害虫预测预报》牟吉元主编,1997 年,中国农业科技出版 社 第一节 生活环境的类别 一、什么是环境 环境:一般是指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 或间接影响有机体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二、环境因子的类别 按照传统做法,可以把环境因子广义的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非生物因子(无机因子): 气候因素:温度、湿度、降水、光、风等。 土壤因素: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化学性质、土壤机械组成等。 生物因子(同种生物其他有机体或异种生物有机体): 食物因素:食物种类、生长发育状况、质量。 天敌因素:天敌昆虫、其他动物、致病微生物等。 人为因子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对昆虫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昆虫与环境的基本关系 一、限制因子:当某种或几种基本物质的可利用量最接近于所需要的临界最小 量时,这种或这些基本物质便将成为一个限制因子。 二、利比赫的最小因子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当一种或几种限制因子低于需要量的最低阈值时,作物的生长、 繁殖或生产将被抑制,而作物的产量直接与这些限制因子的施入量成正比。 最高量定律:当某些因子的存在量高于生物所需要的最高量时,也同样可成为 该生物的限制因子。 三、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当接近或达到 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耐受性定律的特点:1.它不仅考虑到因子量的过少,而且也考虑到因子量的过 多。2.不仅考虑到外界因子的限制作用,也考虑到生物本身的耐受能力。3.还考虑 到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 有机体的非生物环境主要是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可以直接影响昆虫的生长发 育、生存和繁殖,从而造成种群发生期、发生量和为害程度的差异。气候还可以 通过对寄主植物或害虫天敌等生物因子的作用,间接地影响害虫的发生。 一种害虫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其发生危害程度,在很大程度 上决定于气候条件的适合与否
非生物因子(无机因子): 气候因素:温度、湿度、降水、光、风等。 土壤因素: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化学性质、土壤机械组成等。 生物因子(同种生物其他有机体或异种生物有机体): 食物因素:食物种类、生长发育状况、质量。 天敌因素:天敌昆虫、其他动物、致病微生物等。 人为因子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对昆虫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 昆虫与环境的基本关系 一、限制因子:当某种或几种基本物质的可利用量最接近于所需要的临界最小 量时,这种或这些基本物质便将成为一个限制因子。 二、利比赫的最小因子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当一种或几种限制因子低于需要量的最低阈值时,作物的生长、 繁殖或生产将被抑制,而作物的产量直接与这些限制因子的施入量成正比。 最高量定律:当某些因子的存在量高于生物所需要的最高量时,也同样可成为 该生物的限制因子。 三、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当接近或达到 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耐受性定律的特点:1.它不仅考虑到因子量的过少,而且也考虑到因子量的过 多。2.不仅考虑到外界因子的限制作用,也考虑到生物本身的耐受能力。3.还考虑 到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 有机体的非生物环境主要是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可以直接影响昆虫的生长发 育、生存和繁殖,从而造成种群发生期、发生量和为害程度的差异。气候还可以 通过对寄主植物或害虫天敌等生物因子的作用,间接地影响害虫的发生。 一种害虫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其发生危害程度,在很大程度 上决定于气候条件的适合与否
气候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风等,但对昆虫起基本作用的是热和水, 即温度和湿度。 温度对昆虫的作用 一、虫热能的获得、散失和调节 1、热能的获得 昆虫属于变温动物,其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热能来 源,主要是太阳的辐射热,其次是由本身代谢所产生的热能(代谢热),但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与周围环境的温度。 2、热能的散失 昆虫体积小,表面积大,所以热能散失的主要途径 是伴随着水分的蒸发以及向体外传导和辐射热能。 3、热能的调节 改变呼吸强度、水分蒸发强度、改变行为来调节体 温。 二、昆虫对温度的适应范围 昆虫只有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超过这一范围 (过高或过底)其生长发育就会停滞,甚至死亡。因此,根据温度对温带地区 昆虫的影响,可将温度划分为五个温区: (一)、适温范围 1、高适温范围 2、最适温范围 3、低适温范围 (二)、临界致死高温范围 (三)、致死高温范围 (四)、临界致死低温范围 (五)、致死低温范围 三、温度与昆虫发育速度的关系 温度对昆虫发育速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平均温度是影响昆虫发生期的重要因 素;昆虫的新陈代谢作用是由在各种酶和激素的作用下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组成 的,其速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气候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风等,但对昆虫起基本作用的是热和水, 即温度和湿度。 温度对昆虫的作用 一、虫热能的获得、散失和调节 1、热能的获得 昆虫属于变温动物,其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热能来 源,主要是太阳的辐射热,其次是由本身代谢所产生的热能(代谢热),但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与周围环境的温度。 2、热能的散失 昆虫体积小,表面积大,所以热能散失的主要途径 是伴随着水分的蒸发以及向体外传导和辐射热能。 3、热能的调节 改变呼吸强度、水分蒸发强度、改变行为来调节体 温。 二、昆虫对温度的适应范围 昆虫只有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超过这一范围 (过高或过底)其生长发育就会停滞,甚至死亡。因此,根据温度对温带地区 昆虫的影响,可将温度划分为五个温区: (一)、适温范围 1、高适温范围 2、最适温范围 3、低适温范围 (二)、临界致死高温范围 (三)、致死高温范围 (四)、临界致死低温范围 (五)、致死低温范围 三、温度与昆虫发育速度的关系 温度对昆虫发育速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平均温度是影响昆虫发生期的重要因 素;昆虫的新陈代谢作用是由在各种酶和激素的作用下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组成 的,其速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所以,昆虫的发育速度(W)与温度(T)成正比,而完成发育的时间(D)与温 度成反比 四、有效积温法则 昆虫发育速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用有效积温法则来定量表示。 1、有效积温法则的概念 昆虫和其他生物一样,完成其发育阶段(卵、幼虫、蛹、成虫或整个世代)需 要从外界获取并积累一定的热能,而完成此一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积累的总热能以发育历期与此期间的平均温度的乘积表示,称为积温常数(k’)。 即:K'=DT 式中:K’代表积温常数,单位为“日温度”,D代表发 育历期,T代表发育温度。昆虫是在发育始点(c)以上的温度才开始发育的,所 以k=D(T-C),K代表有效积温常数,接下来推导,T=C+K/D 我们取V=1/D(发育速度,单位时间内完成发育的比值) 所以有 T=C+VKK’ 积温常数 K 有效积温常数D 发育历期T 发育温度V 发育速度C 发育起 点 2、测定昆虫发育始点和有效积温的方法 (1)定温法: 在不同温度的温箱内饲养昆虫,观察其在不同定温下的发育历期 (2)自然变温法: 不需要恒温设备,将供试昆虫分期分批在自然条件下饲养,利用自然界季节性 和昼夜的温度变化,而获得在不同日平均的发育历期。试验次数10次以上。 此法,获得的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但试验所需时间较长。 (3)人工变温法: 在人工气候室内模拟自然界气温的季节和昼夜变化饲养昆虫,以获得多组不同 日平均温度下的发育历期,或在温箱内饲养,作人工级跳式变温处理,即将供试昆
所以,昆虫的发育速度(V)与温度(T)成正比,而完成发育的时间(D)与温 度成反比。 四、有效积温法则 昆虫发育速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用有效积温法则来定量表示。 1、有效积温法则的概念 昆虫和其他生物一样,完成其发育阶段(卵、幼虫、蛹、成虫或整个世代)需 要从外界获取并积累一定的热能,而完成此一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积累的总热能以发育历期与此期间的平均温度的乘积表示,称为积温常数(k’)。 即:K ′=DT 式中:K ′代表积温常数,单位为“日温度”,D 代表发 育历期,T 代表发育温度。昆虫是在发育始点(c)以上的温度才开始发育的,所 以 k=D(T-C),K 代表有效积温常数,接下来推导,T =C+K/D 我们取 V =1/D(发育速度,单位时间内完成发育的比值) 所以有 T=C+VK K’ 积温常数 K 有效积温常数 D 发育历期 T 发育温度 V 发育速度 C 发育起 点 2、测定昆虫发育始点和有效积温的方法 (1)定温法: 在不同温度的温箱内饲养昆虫,观察其在不同定温下的发育历期 (2)自然变温法: 不需要恒温设备,将供试昆虫分期分批在自然条件下饲养,利用自然界季节性 和昼夜的温度变化,而获得在不同日平均的发育历期。试验次数 10 次以上。 此法,获得的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但试验所需时间较长。 (3)人工变温法: 在人工气候室内模拟自然界气温的季节和昼夜变化饲养昆虫,以获得多组不同 日平均温度下的发育历期,或在温箱内饲养,作人工级跳式变温处理,即将供试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