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日全食 2009年7月22日将出现罕见的日全食奇观。在乐山城区发生的时间是上午9时06分,此时天空会突 然黑下来,太阳会被月亮完全“吃掉”,看上去犹如一个挂在天上的“黑饼”,周围一圈耀眼的光芒,随 后逐渐东移。 所谓“食”是指一个天体被另一个天体或其黑影全部或部分掩遮的天文景象。日食发生的原理是地球 上局部地区被月影所遮盖而造成的。日食必发生在农历的初一。日食共有三种,即日偏食、日环食和日全 食。太阳被完全遮住就是日全食。一次日全食发生的过程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5个过程 此次日全食的初亏时间在乐山是7点57分57秒,食既到生光从9点03分12秒到9点07分15秒结東 重庆市发生的时间比乐山晚10分钟。 此次罕见的日全食天象堪称21世纪我国可以看到的最壮观的天象之一,将几乎覆盖整个长江流域 有些城市可以观看到日全食的时间将持续6分钟,预计我国将有3亿人可以看到。只要视野开阔,没有障 碍物遮挡,办公室或自家阳台都是很好的观察点。 日全食发生时整个天空会漆黑一片,如运输、建筑等行业都需提前做好安全应对措施,防止4-5分钟 的“黑夜”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正在道路上行驶的汽车司机在日全食发生后,不要惊慌,应立即打开车 灯减速小心驾驶。高空作业者也要避免突然伸手不见五指而发生事故。同时,在日全食发生时,切不可用 肉眼直接对太阳进行观看,可使用优质的太阳镜或天文望远镜观察。 早在19世纪早期,天文学家根据日食和月食的规律就推算出今年7月会发生全球性日全食。两年 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日食组发布确定性消息,今年7月22日,在中国境内可以观测到21世纪人类可以 观测到的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根据推算,下次发生全球性日全食的时间是2241年,而上海地区可以 观测到日全食的时间则是2309年。 12.根据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什么叫“日全食”。 13.文中说“此次罕见的日全食天象堪称21世纪我国可以看到的最壮观的天象之一”,此次日全食为什 么说是“最壮观的天象”?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有什么作用? 在日全食发生时,切不可用肉眼直接对太阳进行观看,可使用优质的太阳镜或天文望远镜观察。 第二节议论文阅读 信息链接 中考信息: 议论文阅读的考查点有: 1、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找出或概括与论据相关的观点 2、概括事实论据或为文中某个观点补充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3、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论证结构,弄懂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4、理解关键词句。 5、理解文章内容,从文章的观点、倾向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就文章某一观点或与此相关的某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考点及在中考中所占比例: 议论文一般出现在A卷,常与说明文在同一板块,分年交叉出现,分值在12分左右
16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日全食 2009 年 7 月 22 日将出现罕见的日全食奇观。在乐山城区发生的时间是上午 9 时 06 分,此时天空会突 然黑下来,太阳会被月亮完全“吃掉”,看上去犹如一个挂在天上的“黑饼”,周围一圈耀眼的光芒,随 后逐渐东移。 所谓“食”是指一个天体被另一个天体或其黑影全部或部分掩遮的天文景象。日食发生的原理是地球 上局部地区被月影所遮盖而造成的。日食必发生在农历的初一。日食共有三种,即日偏食、日环食和日全 食。太阳被完全遮住就是日全食。一次日全食发生的过程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 5 个过程。 此次日全食的初亏时间在乐山是 7 点 57 分 57 秒,食既到生光从 9 点 03 分 12 秒到 9 点 07 分 15 秒结束。 重庆市发生的时间比乐山晚 10 分钟。 此次罕见的日全食天象堪称 21 世纪我国可以看到的最壮观的天象之一,将几乎覆盖整个长江流域, 有些城市可以观看到日全食的时间将持续 6 分钟,预计我国将有 3 亿人可以看到。只要视野开阔,没有障 碍物遮挡,办公室或自家阳台都是很好的观察点。 日全食发生时整个天空会漆黑一片,如运输、建筑等行业都需提前做好安全应对措施,防止 4-5 分钟 的“黑夜”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正在道路上行驶的汽车司机在日全食发生后,不要惊慌,应立即打开车 灯减速小心驾驶。高空作业者也要避免突然伸手不见五指而发生事故。同时,在日全食发生时,切不可用 肉眼直接对太阳进行观看,可使用优质的太阳镜或天文望远镜观察。 早在 19 世纪早期,天文学家根据日食和月食的规律就推算出今年 7 月会发生全球性日全食。两年 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日食组发布确定性消息,今年 7 月 22 日,在中国境内可以观测到 21 世纪人类可以 观测到的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根据推算,下次发生全球性日全食的时间是 2241 年,而上海地区可以 观测到日全食的时间则是 2309 年。 12. 根据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什么叫“日全食”。 13. 文中说“此次罕见的日全食天象堪称 21 世纪我国可以看到的最壮观的天象之一”,此次日全食为什 么说是“最壮观的天象”? 14.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有什么作用? 在日全食发生时,切.不可用肉眼直接对太阳进行观看,可.使用优质的太阳镜或天文望远镜观察。 第二节 议论文阅读 一、信息链接 中考信息: 议论文阅读的考查点有: 1、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找出或概括与论据相关的观点。 2、概括事实论据或为文中某个观点补充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3、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论证结构,弄懂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4、理解关键词句。 5、理解文章内容,从文章的观点、倾向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就文章某一观点或与此相关的某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考点及在中考中所占比例: 议论文一般出现在 A 卷,常与说明文在同一板块,分年交叉出现,分值在 12 分左右
题型: 命题常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近几年,议论文阅读有加深的倾向,文体有选择哲理散文的趋势。一些地区将 它作为B卷阅读题。 基础信息: 1、关于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 般都由论点、论据、论证组成,称为议论文三要素。议论文是一种实用的文体,它的范围很广,形式也 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般性的政论文、评论、杂文、演讲稿、读后感、序跋等。 二、解题程序 议论文的阅读步骤: 1、通读全文,明确文章的论题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明确文章从哪些方面围绕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的,也就是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3、根据作者的倾向,体会议论文的语言,探究关键句的内涵 4、联系生活实际或自身经历,多角度思考作者的论题或辩证地看待作者的观点 §2·1明确论题,把握论点 应考策略: 1.论题与论点 论题是文章所要议论的问题,是论述的话题,是论述的一个范围。而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 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 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了解论题有利于准确把握论点 2、如何把握文章的论点 (1)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论点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的陈述,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 句子。一般从肯定的角度陈述 (2)注意研究标题。议论文的标题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种:①论点型。即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这类标题 直截了当,有利于读者快速、准确的把握全文主旨。②论题型。即标题只点明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讨论的问 题或范围,论点则包含在正文论述之中。这类标题留有较大空间,可启发读者思考。③疑问型。题目是问 句形式,其答案便是文章的中心论点。④比兴型。即文章标题只表明文章写作的因由或论述的切入点。其 好处在于含蓄朦胧,引人入胜,论点则要根据文章内容,深入挖掘其内涵 (3)注意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论点的提出,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 写法;有时在文章的结尾,这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 “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表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在文章中间,往往起到过渡的 作用;有时文章标题本身就是全文论点。也有少数议论文在文章中不能直接找到论点,只能通过认真阅读 文章,领会文章内容才能归纳出中心论点。 3.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对中心论点来说,各分论点都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材料,阅读和分析分论点,要注意它们彼此间的关系。 历史回音 2008襄樊) 辨证看压力 邵景均 ①人生在世,大都喜欢活得自由自在,恐怕极少有人愿意为他人所逼、受环境所迫。但是,外界压力
17 题型: 命题常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近几年,议论文阅读有加深的倾向,文体有选择哲理散文的趋势。一些地区将 它作为 B 卷阅读题。 基础信息: 1、关于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 一般都由论点、论据、论证组成,称为议论文三要素。议论文是一种实用的文体,它的范围很广,形式也 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般性的政论文、评论、杂文、演讲稿、读后感、序跋等。 二、解题程序 议论文的阅读步骤: 1、通读全文,明确文章的论题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明确文章从哪些方面围绕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的,也就是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3、根据作者的倾向,体会议论文的语言,探究关键句的内涵。 4、联系生活实际或自身经历,多角度思考作者的论题或辩证地看待作者的观点。 §2·1 明确论题,把握论点 应考策略: 1.论题与论点 论题是文章所要议论的问题,是论述的话题,是论述的一个范围。而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 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 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了解论题有利于准确把握论点。 2、如何把握文章的论点 (1)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论点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的陈述,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 句子。一般从肯定的角度陈述。 (2)注意研究标题。议论文的标题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种:①论点型。即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这类标题 直截了当,有利于读者快速、准确的把握全文主旨。②论题型。即标题只点明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讨论的问 题或范围,论点则包含在正文论述之中。这类标题留有较大空间,可启发读者思考。③疑问型。题目是问 句形式,其答案便是文章的中心论点。④比兴型。即文章标题只表明文章写作的因由或论述的切入点。其 好处在于含蓄朦胧,引人入胜,论点则要根据文章内容,深入挖掘其内涵。 (3)注意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论点的提出,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 写法;有时在文章的结尾,这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 “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表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在文章中间,往往起到过渡的 作用;有时文章标题本身就是全文论点。也有少数议论文在文章中不能直接找到论点,只能通过认真阅读 文章,领会文章内容才能归纳出中心论点。 3.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对中心论点来说,各分论点都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材料,阅读和分析分论点,要注意它们彼此间的关系。 历史回音 (2008 襄樊) 辩证看压力 邵景均 ①人生在世,大都喜欢活得自由自在,恐怕极少有人愿意为他人所逼、受环境所迫。但是,外界压力
是客观存在的,一般来说不受人的主观意愿支配,具有某种必然性。换个角度,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 外界压力也有可能是人们获得发展与成就的机遇和先导,并不一定都是坏事 ②从历史上看,生存压力带给人类发展进步。在恶劣环境下,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 之下,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在饥饿之下,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可见,外在压力迫使人 类学会了盖房子、煮食物、种粮食。人类社会能有今天这样发达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 人类克服外来压力的奋斗过程相关。 ③对于做学问来说,压力之下能产生出重大成就。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史载:“文王拘而 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曹植的七步诗, 更是在以死相逼的巨大压力下产生的。曹植富于才学,受其父曹操赏识,然而却遭其兄曹丕忌恨。曹丕称 帝后,一日召曹植,命他于七步之内成一诗,否则处死。曹植于悲愤之下,写成了著名的七步诗:“煮豆 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面对生死而成就的诗,不但保住了曹植的性命, 也为中国文坛留下一篇千古佳作 ④毋庸讳言,如果没有外界的种种压力,许多人生活的基本轨迹就是循规蹈矩、安于现状,而不是改 变现状、推陈出新。铁人王进喜当年说过:“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有了压力,就有了革命、 创造、发明与发愤的动力,就有了创作和改变的愿望与毅力。压力能够使人明确前进的方向。真正的强者, 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压力能够让人生发出超常的毅力 被动和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使人更能坚强不屈,表现出坚韧的美德。因此,压力能够激发出人们平 常难以显现的智慧和创造力。 ⑤不同的人面对压力会有不同的态度,当然结果也就大不相同。同样面对苦难和不幸,有的奋力抗争 成了强者、智者、英雄:有的则被压垮,成了乞丐、懦夫、失败者。如同巴尔扎克所说“不幸是天才的进 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面对压力,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 抓住机遇,有效应对,使压力变动力,从而激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潜力 (《人民日报》2008年4月8日第7版) 22通读全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23细读第④段,请找出本段的分论点 24文章第①段划线的句子起什么作用? 思路点拨:1本题考查准往确地找岀文章的主要观点,题目后面特别提醒考生要从原文中寻找,这就降低了 试题的难度,即答案就在文中,不需要自己概括了。文章论点的寻找方法,一看标题,二看开头,三看结 尾。在这篇文章里,中心论点的位置标识非常明显,文章的首段末句即为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2本题考 查具体段落分论点的捕捉,很显然,段末的“因此”一句,即为该段的总结句,观点明确,可以作为本段 的论点。3本题考查文章中心论点的引出方式,文中从人类的普遍心理来谈,比较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答案要点:1.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外界压力也有可能是人们获得发展与成就的机遇和先导,并不 定都是坏事。2.压力能够激发出人们平常难以显现的智慧和创造力。3.引出中心论点。 模仿训练
18 是客观存在的,一般来说不受人的主观意愿支配,具有某种必然性。换个角度,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 外界压力也有可能是人们获得发展与成就的机遇和先导,并不一定都是坏事。 ②从历史上看,生存压力带给人类发展进步。在恶劣环境下,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 之下,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在饥饿之下,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可见,外在压力迫使人 类学会了盖房子、煮食物、种粮食。人类社会能有今天这样发达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 人类克服外来压力的奋斗过程相关。 ③对于做学问来说,压力之下能产生出重大成就。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史载:“文王拘而 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曹植的七步诗, 更是在以死相逼的巨大压力下产生的。曹植富于才学,受其父曹操赏识,然而却遭其兄曹丕忌恨。曹丕称 帝后,一日召曹植,命他于七步之内成一诗,否则处死。曹植于悲愤之下,写成了著名的七步诗:“煮豆 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面对生死而成就的诗,不但保住了曹植的性命, 也为中国文坛留下一篇千古佳作。 ④毋庸讳言,如果没有外界的种种压力,许多人生活的基本轨迹就是循规蹈矩、安于现状,而不是改 变现状、推陈出新。铁人王进喜当年说过:“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有了压力,就有了革命、 创造、发明与发愤的动力,就有了创作和改变的愿望与毅力。压力能够使人明确前进的方向。真正的强者, 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压力能够让人生发出超常的毅力。 被动和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使人更能坚强不屈,表现出坚韧的美德。因此,压力能够激发出人们平 常难以显现的智慧和创造力。 ⑤不同的人面对压力会有不同的态度,当然结果也就大不相同。同样面对苦难和不幸,有的奋力抗争, 成了强者、智者、英雄;有的则被压垮,成了乞丐、懦夫、失败者。如同巴尔扎克所说“不幸是天才的进 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面对压力,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 抓住机遇,有效应对,使压力变动力,从而激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潜力。 (《人民日报》2008 年 4 月 8 日第 7 版) 22.通读全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23.细读第④段,请找出本段的分论点。 24.文章第①段划线的句子起什么作用? 思路点拨:1.本题考查准确地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题目后面特别提醒考生要从原文中寻找,这就降低了 试题的难度,即答案就在文中,不需要自己概括了。文章论点的寻找方法,一看标题,二看开头,三看结 尾。在这篇文章里,中心论点的位置标识非常明显,文章的首段末句即为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2.本题考 查具体段落分论点的捕捉,很显然,段末的“因此”一句,即为该段的总结句,观点明确,可以作为本段 的论点。3.本题考查文章中心论点的引出方式,文中从人类的普遍心理来谈,比较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答案要点:1.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外界压力也有可能是人们获得发展与成就的机遇和先导,并不一 定都是坏事。2. 压力能够激发出人们平常难以显现的智慧和创造力。3.引出中心论点。 模仿训练:
小议传统教育 周远斌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从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 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 办学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和胡适,亦受惠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也已有了很好的积 累。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时期读的。胡适四岁入私塾,期间读完了四书 五经、《孝经》和《资治通鉴》。 ③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 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岀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 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 则读书,虽寝食不辍,怠以枕,餐以饴”,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与其童年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 直接关系。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只有记诵精熟 才能融会贯通,章学诚深知记诵之重要,把记诵比作“学问之舟车”。 ⑤古代读书,还重朗读。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五 四”以后,朗读渐不为读书者所重 ⑥古代读书,更重学养。诵诗读书以养心缮性,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钱基博先生继承了古代的读书 精神。陈寅恪先生也特别重视学养,曾言:“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⑦记诵乃积累之功,朗读乃反复之功,学养乃学识修为之功。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读书会有更大 的进步 阅读全文,将表明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写在下面。 2.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就文章内容的某一方面谈谈你的见解。 (二)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①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意思是,去一封回信 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 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 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 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 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 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 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的习惯。学语文也 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 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 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了,就是没养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 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 下于就写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 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19 (一) 小议传统教育 周远斌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从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 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 办学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和胡适,亦受惠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也已有了很好的积 累。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时期读的。胡适四岁入私塾,期间读完了四书 五经、《孝经》和《资治通鉴》。 ③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 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 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 则读书,虽寝食不辍,怠以枕,餐以饴”,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与其童年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 直接关系。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只有记诵精熟, 才能融会贯通,章学诚深知记诵之重要,把记诵比作“学问之舟车”。 ⑤古代读书,还重朗读。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五 四”以后,朗读渐不为读书者所重。 ⑥古代读书,更重学养。诵诗读书以养心缮性,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钱基博先生继承了古代的读书 精神。陈寅恪先生也特别重视学养,曾言:“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⑦记诵乃积累之功,朗读乃反复之功,学养乃学识修为之功。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读书会有更大 的进步。 1.阅读全文,将表明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写在下面。 答: 2.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就文章内容的某一方面谈谈你的见解。 答: (二)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①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意思是,去一封回信, 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 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 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 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 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 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 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的习惯。学语文也 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 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 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了,就是没养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 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 下于就写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 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妤语文就得下工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 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 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 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 是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 提笔还是错了。最好还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 己”的“己”和“已经”的“己”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工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1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请根据选文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3分) 选文第①段先针对 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 为例,论证了 的观点。 §2·2论据的理解与运用 应考策略 1.关于论据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确凿 的事例、史实及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性已为人们公认的革命导师的理论、名人 的言论、科学领域的定理及生活中的常识等。议论文中,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统率与被统率、证明与被证 明的关系 2.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般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区分起来比较容易。而引用名人的言论与名人的事例要区分开来,并不那么 容易,引用名人的言论来证明论点的是道理论据:引用名人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是事实论据。 3.事实论据的概括 首先,要考虑到该论据证明的论点是什么,也就是说,概括出来的论据要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再者,注意 概括的方法,注意主要人物及其主要事件;最后,用语力求简洁 4分析为根据的作用 论据的作用,是用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或批驳错误的观点。论据的作用分别是:①道理论据一——增加论据 的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②事实论据———真实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化)③用 事实或道理作对比的论据一一一从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使正确的观点(作者的观点)更 容易被读者接受 5.论据的补写 补写论据要注意:论据要有说服力,要能很好地证明论点;论据要有代表性,力求大众化,尽可能人所共 知:必须真实,人物与事实要相符,不能张冠李戴,更不能胡乱编造;表述力求简洁流畅。 历史回音 (2007·天津) 酸甜苦辣说和谐 现在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和谐,不禁使人想起许多古代先贤圣哲的故事。最有意思 的是晏子,他用不同口味的比喻阐释了和谐的深刻内涵。 齐景公曾问矮小而机智的晏子:“爱卿,我听孔老夫子对他的学生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0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工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 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 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 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 是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 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还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 己”的 “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工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1.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 分) 答: 2.请根据选文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3 分) 选文第①段先针对 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 以 为例,论证了 的观点。 §2·2 论据的理解与运用 应考策略: 1.关于论据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确凿 的事例、史实及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性已为人们公认的革命导师的理论、名人 的言论、科学领域的定理及生活中的常识等。议论文中,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统率与被统率、证明与被证 明的关系。 2.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一般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区分起来比较容易。而引用名人的言论与名人的事例要区分开来,并不那么 容易,引用名人的言论来证明论点的是道理论据;引用名人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是事实论据。 3.事实论据的概括 首先,要考虑到该论据证明的论点是什么,也就是说,概括出来的论据要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再者,注意 概括的方法,注意主要人物及其主要事件;最后,用语力求简洁。 4.分析为根据的作用 论据的作用,是用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或批驳错误的观点。论据的作用分别是:①道理论据———增加论据 的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②事实论据———真实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化)③用 事实或道理作对比的论据―――从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使正确的观点(作者的观点)更 容易被读者接受。 5.论据的补写 补写论据要注意:论据要有说服力,要能很好地证明论点;论据要有代表性,力求大众化,尽可能人所共 知;必须真实,人物与事实要相符,不能张冠李戴,更不能胡乱编造;表述力求简洁流畅。 历史回音 (2007·天津) 酸甜苦辣说和谐 现在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和谐,不禁使人想起许多古代先贤圣哲的故事。最有意思 的是晏子,他用不同口味的比喻阐释了和谐的深刻内涵。 齐景公曾问矮小而机智的晏子:“爱卿,我听孔老夫子对他的学生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