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7) 二、调查方法 依据统计学理论和国际惯例,在前21次调查工作基础之上,本次调查采用了电话抽样调 查、网上联机、网上自动搜索和统计数据上报的调查方法。 (一)电话抽样调查 电话抽样调查侧重于了解中国网民数量与结构特征、上网条件、网络应用、网民对互联 网评价和非网民状况。目标总体细分如下: 子总体A:有住宅固定电话的居民 子总体B:住校的高等院校学生 子总体C:没有住宅电话的居民,再细分为: 子总体C1:有小灵通(无线市话)的居民 子总体C2:有手机(移动、联通)的居民 子总体C3:无任何移动电话的居民 小灵通属于无线市话,接听免费,从访问实施的角度看,住宅固话与小灵通在局号上 无法区分,合并两者。即子总体A和子总体C1可以合为一个子总体访问。从访问实施的 角度看,可以划分如下: 子总体A+C1:有住宅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的居民 子总体B:住校的高等院校学生 子总体C2:无住宅固定电话,有手机的居民 子总体C3:无住宅固定电话、无手机的居民 此次只针对子总体AC1、B、C2进行调研,抽样样本总数为16,000个。不对子总体 C3调研的原因在于,子总体C3中的网民规模较小,考虑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此部分 网民规模会越来越少,忽略不访问。 1子总体A+C1抽样方法 ◇抽样方法 电话调査的抽样方法是分层二阶段抽样,目的是使所抽取的样本近似接近自加权样本。 先按省分层,在各个层中独立抽取样本,然后再在省内各地市分配样本。 ◇抽样指标 11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7) 11 二、调查方法 依据统计学理论和国际惯例,在前21次调查工作基础之上,本次调查采用了电话抽样调 查、网上联机、网上自动搜索和统计数据上报的调查方法。 (一)电话抽样调查 电话抽样调查侧重于了解中国网民数量与结构特征、上网条件、网络应用、网民对互联 网评价和非网民状况。目标总体细分如下: 子总体 A:有住宅固定电话的居民 子总体 B:住校的高等院校学生 子总体 C:没有住宅电话的居民,再细分为: 子总体 C1:有小灵通(无线市话) 的居民 子总体 C2:有手机(移动、联通)的居民 子总体 C3:无任何移动电话的居民 小灵通属于无线市话,接听免费,从访问实施的角度看,住宅固话与小灵通在局号上 无法区分,合并两者。即子总体 A 和子总体 C1 可以合为一个子总体访问。从访问实施的 角度看,可以划分如下: 子总体 A+C1:有住宅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的居民 子总体 B: 住校的高等院校学生 子总体 C2: 无住宅固定电话,有手机的居民 子总体 C3: 无住宅固定电话、无手机的居民 此次只针对子总体 A+C1、B、C2 进行调研,抽样样本总数为 16,000 个。不对子总体 C3 调研的原因在于,子总体 C3 中的网民规模较小,考虑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此部分 网民规模会越来越少,忽略不访问。 1.子总体 A+C1 抽样方法 ◇ 抽样方法 电话调查的抽样方法是分层二阶段抽样,目的是使所抽取的样本近似接近自加权样本。 先按省分层,在各个层中独立抽取样本,然后再在省内各地市分配样本。 ◇ 抽样指标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7) 在确定各省样本量时,考虑的指标是“住宅电话覆盖6岁及以上的居民数”。确定省内 地市州样本量时,省下所有地市州都被抽中,采用该地市州的住宅电话数目作为抽样指 标,样本量按每个地市州住宅电话数占全省住宅电话数比例分配。 ◇样本量 各省样本量根据各省A+Cl人口数占全国A+C1人口数的比例进行分配。综合考虑精度 与成本,最终样本确定为7,000个 ◇实施方式 根据每一地区的固定电话局号生成电话号码,随机排列之后拨打,对其中的家庭电话进 行访问。为提高访问成功率,采取方便原则,接电话的居民即为被访者。访问被访者的 上网基本情况。 2子总体B抽样方法 ◇抽样方法和样本量 子总体B指在校高校学生。综合考虑成本与精度,有效样本量设定为2000个,即全国 范围内抽取200所高校,每校抽取10间宿舍,每宿舍访问1人。抽样方法是分层三阶 段抽样,使最终样本为近似自加权样本。分层指标为省份(31个省份)和学校层次(本 科、专科),共分为62层(31×2=62)。每层应抽取的学校数目=该层学生数占全国学生 总数的比例×200 ◇抽样指标 理想的抽样指标应该是住校的学生人数,由于抽样框的限制,实际采用的抽样指标是在 校学生人数。 ◇实施方式 根据抽中学校的固定电话局号生成电话号码,随机排列之后进行拨打,对其中的宿舍电 话进行访问。考虑到同宿舍的人同质性较高,采取方便原则,接电话的学生即为被访者 3子总体C2抽样方法 抽样方法和样本量 子总体C2指无住宅市话,有手机的6岁及以上居民。为保证调查的实施,同时综合考 虑成本与精度,样本量在各省的分配按照各省移动电话的卡数占全国的比例分配。子总 体C2样本量为7000个 抽样指标 理想的抽样指标应该是“无住宅市话的实际手机用户数”,但是没有这个指标的详细数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7) 12 在确定各省样本量时,考虑的指标是“住宅电话覆盖 6 岁及以上的居民数”。确定省内 地市州样本量时,省下所有地市州都被抽中,采用该地市州的住宅电话数目作为抽样指 标,样本量按每个地市州住宅电话数占全省住宅电话数比例分配。 ◇ 样本量 各省样本量根据各省 A+C1 人口数占全国 A+C1 人口数的比例进行分配。综合考虑精度 与成本,最终样本确定为 7,000 个。 ◇ 实施方式 根据每一地区的固定电话局号生成电话号码,随机排列之后拨打,对其中的家庭电话进 行访问。为提高访问成功率,采取方便原则,接电话的居民即为被访者。访问被访者的 上网基本情况。 2.子总体 B 抽样方法 ◇ 抽样方法和样本量 子总体 B 指在校高校学生。综合考虑成本与精度,有效样本量设定为 2000 个,即全国 范围内抽取 200 所高校,每校抽取 10 间宿舍,每宿舍访问 1 人。抽样方法是分层三阶 段抽样,使最终样本为近似自加权样本。分层指标为省份(31 个省份)和学校层次(本 科、专科),共分为 62 层(31×2=62)。每层应抽取的学校数目=该层学生数占全国学生 总数的比例×200。 ◇ 抽样指标 理想的抽样指标应该是住校的学生人数,由于抽样框的限制,实际采用的抽样指标是在 校学生人数。 ◇ 实施方式 根据抽中学校的固定电话局号生成电话号码,随机排列之后进行拨打,对其中的宿舍电 话进行访问。考虑到同宿舍的人同质性较高,采取方便原则,接电话的学生即为被访者。 3.子总体 C2 抽样方法 ◇ 抽样方法和样本量 子总体 C2 指无住宅市话,有手机的 6 岁及以上居民。为保证调查的实施,同时综合考 虑成本与精度,样本量在各省的分配按照各省移动电话的卡数占全国的比例分配。子总 体 C2 样本量为 7,000 个。 ◇ 抽样指标 理想的抽样指标应该是“无住宅市话的实际手机用户数”,但是没有这个指标的详细数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7) 据。实际抽样指标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各省手机用户卡数 ◇实施方式 根据手机号段随机生成手机号码,拨打甄别出属于子总体C2的被访者,直到完成所要 求的子总体C2样本量 (二)网上自动搜索与统计数据上报 网上自动搜索主要是对域名、网站数量及其地域分布等指标进行技术统计,而统计上 报数据主要包括IP地址数和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 1.IP地址总数 IP地址分省统计的数据来自亚太互联网信息中心(APNC)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IP地址数据库。将两个数据库中已经注册且可以判明地址所属省份的数据,按省分别相加 得到分省数据。由于地址分配使用是动态过程,所统计数据仅供参考。同时,IP地址的国 家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也会要求中国IP地址分配单位(如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每 半年上报一次其拥有的IP地址数。为确保IP数据准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C) 会将来自APNC的统计数据与这些上报数据进行比较、核实,确定最终的IP地址数 2.中国域名数和网站数 以下两部分数据相加,即可得到中国的网站和域名总数、分类数与地域分布等数据。 第一部分是CN下的域名数和网站数,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C)采用计算 机网上自动搜索得到;第二部分是中国类别顶级域名与网站数,由国内各类别顶级域名注 册单位协助提供。这些数据包括:所有类别顶级域名(gLD)和域名下已开通的网站数 按COM、NET、ORG分类的类别顶级域名(gTLD)和网站数;按注册单位所在省份分 类的类别顶级域名(gILD)和网站数。 3.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电信企业的报表制度,定期得到中国各运营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 相连的网络出口带宽总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纳入了这些上报数据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7) 13 据。实际抽样指标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各省手机用户卡数。 ◇ 实施方式 根据手机号段随机生成手机号码,拨打甄别出属于子总体 C2 的被访者,直到完成所要 求的子总体 C2 样本量。 (二)网上自动搜索与统计数据上报 网上自动搜索主要是对域名、网站数量及其地域分布等指标进行技术统计,而统计上 报数据主要包括 IP 地址数和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 1.IP 地址总数 IP 地址分省统计的数据来自亚太互联网信息中心(APNIC)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IP 地址数据库。将两个数据库中已经注册且可以判明地址所属省份的数据,按省分别相加 得到分省数据。由于地址分配使用是动态过程,所统计数据仅供参考。同时,IP 地址的国 家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也会要求中国 IP 地址分配单位(如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每 半年上报一次其拥有的 IP 地址数。为确保 IP 数据准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会将来自 APNIC 的统计数据与这些上报数据进行比较、核实,确定最终的 IP 地址数。 2.中国域名数和网站数 以下两部分数据相加,即可得到中国的网站和域名总数、分类数与地域分布等数据。 第一部分是.CN 下的域名数和网站数,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采用计算 机网上自动搜索得到;第二部分是中国类别顶级域名与网站数,由国内各类别顶级域名注 册单位协助提供。这些数据包括:所有类别顶级域名(gTLD)和域名下已开通的网站数; 按.COM、.NET、.ORG 分类的类别顶级域名(gTLD)和网站数;按注册单位所在省份分 类的类别顶级域名(gTLD)和网站数。 3.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电信企业的报表制度,定期得到中国各运营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 相连的网络出口带宽总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纳入了这些上报数据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7) 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网民规模 (一)总体网民规模 中国网民规模继续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 2.53亿人,2007年底美国网民数为218亿人,按照美国近年来的的网民增长速度估算,美 国网民人数在2008年6月底不会超过2.3亿人,因此中国网民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位。比 去年同期增长了9100万人,在2008年上半年,中国网民数量净增量为4300万人 越来越多的居民认识到互联网的便捷作用,随着上网设备成本的下降和居民收入水平的 提高,互联网正逐步走进千家万户。 30r亿人 2.5 口网民人数 2.10 2.0 1.23 137 1.11 1.0 0.5 2005062005.122006.062006.122007.062007122008.06 w. cnnic. cn, 2008. 06 图21中国网民人数增长情况 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9.1%,目前仍只有不到1/5的中国居民 是网民。这一普及率略低于全球21.1%的平均互联网普及率。目前全球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 国家是冰岛,已经有854%的居民是网民。中国的邻国韩国、日本的普及率分别为71.2%和 684%。与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有相似性的俄罗斯互联网普及率则是20.8%。 方面,中国互联网与互联网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中国整体经济水平、居 民文化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才能够更快地促进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另一方面,这种互联网普 数据来源:www.internetworldstats.com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7) 第二章 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一、网民规模 (一)总体网民规模 中国网民规模继续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截至 2008 年 6 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 2.53 亿人,2007 年底美国网民数为 2.18 亿人1,按照美国近年来的的网民增长速度估算,美 国网民人数在 2008 年 6 月底不会超过 2.3 亿人,因此中国网民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位。比 去年同期增长了 9100 万人,在 2008 年上半年,中国网民数量净增量为 4300 万人。 越来越多的居民认识到互联网的便捷作用,随着上网设备成本的下降和居民收入水平的 提高,互联网正逐步走进千家万户。 1.03 1.11 1.37 1.62 2.10 2.53 1.23 0.0 0.5 1.0 1.5 2.0 2.5 3.0 2005.06 2005.12 2006.06 2006.12 2007.06 2007.12 2008.06 网民人数 亿人 www.cnnic.cn,2008.06 图 2.1 中国网民人数增长情况 截至 2008 年 6 月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19.1%,目前仍只有不到 1/5 的中国居民 是网民。这一普及率略低于全球 21.1%的平均互联网普及率。目前全球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 国家是冰岛,已经有 85.4%的居民是网民。中国的邻国韩国、日本的普及率分别为 71.2%和 68.4%。与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有相似性的俄罗斯互联网普及率则是 20.8%。 一方面,中国互联网与互联网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中国整体经济水平、居 民文化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才能够更快地促进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另一方面,这种互联网普 1数据来源:www.internetworldstats.com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7) 及状况说明,中国的互联网处在发展的上升阶段,发展潜力较大。 19.1% 20% 一中国互联网普及率 16.0% 12.3% 10.5% 7.9% 8.5% 2005.62005.1220066 2006.122007620071220086 w. cnnic. cn, 2008.06 图22中国互联网普及率 100% 854% 口全球部分国家互联网普及率比较 80% 719%687%712% 40% 20%191%211% 20.8% 中国全球冰岛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 CNIC w. cnnic. cn, 2008. 06 图23全球部分国家互联网普及率比较 (二)不同接入方式网民规模 业界和网民非常关注宽带接入状况。享受宽带接入服务的网民越多,中国的互联网接入 情况就越好。目前中国网民中接入宽带比例为84.7%,宽带网民数已达到2.14亿人 目前中国的手机上网网民数已达到7305万人。253亿网民中,半年内有过手机接入互 联网行为的网民比例达到289%。手机上网以其特有的便捷性,在中国发展迅速。手机上网 的发展,使得网民的上网选择更加丰富,手机上网情况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民上网 条件的变化,在第四章上网条件中将进一步剖析中国的手机上网情况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7) 15 及状况说明,中国的互联网处在发展的上升阶段,发展潜力较大。 7.9% 8.5% 9.4% 10.5% 12.3% 16.0% 19.1% 0% 5% 10% 15% 20% 25% 2005.6 2005.12 2006.6 2006.12 2007.6 2007.12 2008.6 中国互联网普及率 www.cnnic.cn,2008.06 图 2.2 中国互联网普及率 19.1% 21.1% 71.9% 68.7% 71.2% 20.8% 5.3% 85.4% 0% 20% 40% 60% 80% 100% 中国 全球 冰岛 美国 日本 韩国 俄罗斯 印度 全球部分国家互联网普及率比较 www.cnnic.cn,2008.06 图 2.3 全球部分国家互联网普及率比较 (二)不同接入方式网民规模 业界和网民非常关注宽带接入状况。享受宽带接入服务的网民越多,中国的互联网接入 情况就越好。目前中国网民中接入宽带比例为 84.7%,宽带网民数已达到 2.14 亿人。 目前中国的手机上网网民数已达到 7305 万人。2.53 亿网民中,半年内有过手机接入互 联网行为的网民比例达到 28.9%。手机上网以其特有的便捷性,在中国发展迅速。手机上网 的发展,使得网民的上网选择更加丰富,手机上网情况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民上网 条件的变化,在第四章上网条件中将进一步剖析中国的手机上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