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大学科,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等广泛领域。在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重大问题时,微生物学工作者运用微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并探寻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于20世纪60年代末建立了环境微生物学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至今,环境微生物学已渗透到环境科学的众多领域,成为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锐利武器。了解和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使环境工作者终生受益。有关环境微生物学的专著和教材,国内外尚无统一的体系和结构。本书编者取各家所长,结合自已的教学与科研,对现有的环境微生物学成果进行了认真的筛选,编写了这本《环境微生物学》教材,以满足环境类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之需。环境类专业通常不单独开设普通微生物学课,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本书前八章介绍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第九章介绍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包括病原微生物、水体富营养化以及代谢产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引进了微生物的风险评价。第十章介绍污染环境的微生物净化与修复,阐述了环境自净和生物修复的微生物学原理。第十一章介绍废水生物处理的微生物学原理,重点讨论微生物在有机废水好氧与厌氧生物处理以及生物脱氮除磷中的种种作用。第十二章介绍环境监测中的微生物学方法。本书由郑平(第、二、七、八章)、徐向阳(第十、十章)、胡宝兰(第三、四、五、六章)、钟文辉(第九、十二章)编写,郑平负责统稿。俞秀娥副教授认真地审阅了教材的全稿,浙江大学教务部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对本教材的出版给予了热心的支持,在此深表感谢。由于编者的水平及时间有限,教材中疏漏和不足在所难免,愿请有关专家、老师、同学以及其他读者批评指正。郑平2001年8月
目录第一章绪论(1)第一节微生物与微生物学(1)、微生物(1)(3)二、微生物学第二节环境科学与环境微生物学(3)、环境与环境科学(3)二、环境微生物学(4)+复习思考题.(6)第二章微生物的起源与进化(7)...第一节微生物的起源与化学进化(7)(7)一、Oparin-Haldane生命起源假说..(7)二、生命起源假说的实验证据第二节微生物细胞的进化..(8)第三节微生物细胞器的进化(9)第四节微生物生理的进化-(10)第五节微生物进化的遗传基础(11)第六节大地女神假说(12)复习思考题(13)第三章微生物的主要类群(I)(14)第一节病毒....(14)(14)一、病毒的一般特征与分类二、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结构(15)三、噬菌体(16)四、亚病毒(19)第二节原核微生物(20)一、细菌(20)二、放线菌(29)三、蓝细菌(32)四、古菌(33)复习思考题(34)
第四章微生物的主要类群(I)(35)第一节真菌(35)(35)一、真菌的细胞结构(36)二、真菌的菌丝和菌丝体三、真菌的繁殖….(37)四、真菌的菌落特征(38)五、真菌的分类(39)第二节藻类(46)一、藻类的形态与构造(46)二、藻类的生理特征(46)三、藻类的分类(47)第三节原生动物(50)一、原生动物的形态与构造(50)二、原生动物的营养与繁殖(51)三、原生动物的分类·(51)第四节微型后生动物*..(55)一、轮虫(55)二、线虫(56)三、颗体虫(56)复习思考题(57)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58)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物质(58)一、能源(58)二、碳源(58)三、氮源(59)四、无机盐(59)五、生长因子,(60)六、水...(60)第二节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60)、光能自养型(60)二、光能异养型(60)三、化能自养型(61)四、化能异养型·(61)第三节微生物的营养吸收.(61)一、简单扩散(61)二、促进扩散·(61)三、主动运输(62)四、基团转位(62)
(63)第四节培养基(63)一、配制培养基的原则(63)二、培养基的种类·(64)第五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64)一、呼吸(65)二、厌氧呼吸.(65)三、发酵(66)第六节微生物的物质代谢(66)一、糖酵解途径:..(66)二、三羧酸循环·第七节微生物的代谢调控(68)+.(69)一、酶活性的调节(70)二、酶合成的调节(73)复习思考题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遗传变异(74)第一节微生物生长的测定...(74)(74)一、总菌数的测定二、活菌数的测定(75)+三、每菌生长的测定(75)(76)四、生长量的测定第二节微生物的生长(76)(76)一、分批培养·(79)二、连续培养·三、好氧培养(81)四、厌氧培养(83)第三节微生物的遗传(84)一、DNA与基因(85)二、DNA 的复制(85)三、RNA的合成(86)(87)四、蛋白质的合成第四节微生物的变异(87)(87)一,非遗传型变异(87)二、遗传型变异(88)三、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四、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89)复习思考题(89)第七章微生物的生态(90)第一节非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90)
(90)一、最小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90)二、温度(93)三、酸碱度(93)四、水的可给性(94)五、氧气第二节种群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96)、阿利规律(96)二、正相互作用(96)三、负相互作用(97)第三节种群间微生物的相互作用(97)一、中立(97)二、栖生(98)三、互生(98)四、共生(99)五、竞争(99)六、偏生(100)七、捕食(100)八、寄生(100)第四节微生物群落的形成与发展·(101)一、r对策和K对策·(101).二、群落的形成与演替.(101)三、群落结构(102)第五节微生物的生态系统…(102)一、生态系统的组成(102)二、食物链与营养级(103)三、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03)复习思考题…………(103)第八章微生物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04)第节碳素循环.(104)、概述......(104)二、有机物质分解的一般途径-(105)三、纤维素的分解(106)四、半纤维素和其他糖类化合物的分解(107)五、脂肪的分解(108)第二节氮素循环(108)一、概述(108)二、生物固氮(109)三、氨的同化(111)四、氨化作用(111).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