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三、文章内容理解 1、醉翁亭命名的缘由 2、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 是 3、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 4、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 是 5、写春景的句子 是
译: 1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 三、文章内容理解: 1、醉翁亭命名的缘由 是: 2、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 是: 3、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 是: 4、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 是: 5、写春景的句子 是:
6、写夏景的句子 7、写秋景的句子 是 8、写冬景的句子 9、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 10、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 、表现禽鸟乐的句子 是 12、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 是 3、“水落而石出者”这句话写的是“冬”季的景色,包含的成语是 :作成语时,理解为
6、写夏景的句子 是: 7、写秋景的句子 是: 8、写冬景的句子 是: 9、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 ,2、 , 3、 ,4、 。 10、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 是: 11、表现禽鸟乐的句子 是: 12、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 是: 13、“水落而石出者”这句话写的是“冬”季的景色,包含的成语是 “ ”;作成语时,理解为 “
14、“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 15、“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 16、对联 范仲淹以天 下为忧 17、文中有一短语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意思相同,请写出这一短 18、有一写作方法的常用语就出在第二自然段,它的原话是“前者呼,后者应”,即我们现 在常说的“ 19、该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有一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这句话是 (此句也是文章的名句) 20、“ ”写的是春花的幽香,请你另外写出古诗 中带“花”字的诗句:(或也可这样问: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同“野芳发而幽香”所描 写的季节相同的一句。) 21、古人常用“三”或“三”的倍数(九、十二、十八、三十六……)表示多的意思。 如:“三思而行”、“白发三千丈”。请你再举4 例 文中的“禽鸟乐也”中的“乐”属形容词,是 ”的意思:“山林 之乐”中的“乐”属名词,是“ ”的意思
14、“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 思? 。 15、“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 “ ” 16、对联: ,范仲淹以天 下为忧。 17、文中有一短语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意思相同,请写出这一短 语 。 18、有一写作方法的常用语就出在第二自然段,它的原话是“前者呼,后者应”,即我们现 在常说的“ ”。 19、该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有一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这句话是 “ 。”(此句也是文章的名句) 20、“ ”写的是春花的幽香,请你另外写出古诗 中带“花”字的诗句:(或也可这样问: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同“野芳发而幽香”所描 写的季节相同的一句。) 21、古人常用“三”或“三”的倍数(九、十二、十八、三十六……)表示多的意思。 如:“三思而行”、“白发三千丈”。请你再举 4 例。 22、文中的“禽鸟乐也”中的“乐”属形容词,是“ ”的意思;“山林 之乐”中的“乐”属名词,是“ ”的意思
23、第二段先写“ 之景,再写“ ”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 之乐亦无穷也 24、《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正面描绘出一幅太守与 民同乐图,侧面反映出的是一派政治清明的景象。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 亭,句句是记太守”。本文以“ 贯穿全文,主线是 ”,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一句把二者统一起来 四、阅读理解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 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 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得之心 而寓之酒也 2、翻译下面的语句: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3、第二段先写“ ”之景,再写“ ”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 之乐亦无穷也。 24、《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正面描绘出一幅太守与 民同乐图,侧面反映出的是一派政治清明的景象。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 亭,句句是记太守”。本文以“ ”与“ ”贯穿全文,主线是 “ ”,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一句把二者统一起来。 四、阅读理解 (一)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 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 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得之心 而寓之酒也 2、翻译下面的语句: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