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古文练习(醉翁亭记)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环滁( 琅琊( )辄()伛偻( 山肴( )野蔌( )射者中()觥筹() 颓然( )林壑( 一词多义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秀 之蔚然而深秀者( 临溪而鱼 佳木秀而繁阴 、解释加点的字词 环滁皆山也 )云归而岩穴瞑() 晦明变化者 )野芳发而幽香() 杂然而陈者 弈者胜() 日出而林霏开( 四、填空 1、本文的文眼是“乐”字,作者写出了哪几个方面的快乐情趣呢? 山水之乐,游人之乐,禽鸟之乐,太守之 2、“醉”和“乐”是什么关系呢?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因“乐”而“醉”,“醉” 增其“乐”,“醉”与“乐”是统
初三古文练习(醉翁亭记)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环滁( ) 琅琊( ) 辄( ) 伛偻( )( ) 山肴( ) 野蔌( ) 射者中( ) 觥筹( ) 颓然( ) 林壑( ) 二、一词多义 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 秀 望 之蔚然而深秀者( ) 临溪而鱼 ( ) 佳木秀而繁阴( ) 三、解释加点的字词 环滁皆山也( ) 云归而岩穴瞑( ) 晦明变化者( ) 野芳发而幽香( ) 杂然而陈者( ) 弈者胜( ) 日出而林霏开( )( ) 四、填空 1、本文的文眼是“乐”字,作者写出了哪几个方面的快乐情趣呢? 山水之乐,游人之乐,禽鸟之乐,太守之 乐 2、“醉”和“乐”是什么关系呢?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因“乐”而“醉”,“醉” 增其“乐”,“醉”与“乐”是统一
的 3、文学常识 欧阳修,北宋(朝代)著名文学 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 翁,又号六一居士 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唐宋八大家”之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乐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醉翁亭记》中的名句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也 (2)《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四季美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 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 (3)文章的破题句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也 (4)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醉能同其 (5)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 5、从课文第一段引出的两个成语是峰回路转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 间也 6、课文第三段共写了四层意思,试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四层意思的四个句子。 滁人游也 太守宴也: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7、结合课文,理解语段 (1)“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的含义是什么? 宾客并不知道太守真正乐什么。太守带着宾客,流连宴饮于山水美景之中,这样虽然 排遣了心中的郁闷,但太守的感情却只有他自己才了解
的。 3、文学常识 欧阳修, 北宋 (朝代)著名 文学 家、 史学 家。字 永叔 ,号 醉 翁 ,又号 六一居士 。著有 《欧阳文忠公文集》 。“唐宋八大家”之 一,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乐” 。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醉翁亭记》中的名句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也 。 (2)《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四季美景的句子是: 野芳发而幽香 , 佳木秀而繁 阴 , 风霜高洁 , 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 (3)文章的破题句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也 (4)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醉能同其 乐 (5)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 暝 5、从课文第一段引出的两个成语是 峰回路转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 间也 6、课文第三段共写了四层意思,试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四层意思的四个句子。 滁人游也 ; 太守宴也 ; 众宾欢也 ; 太守醉也 。 7、结合课文,理解语段。 (1)“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的含义是什么? 宾客并不知道太守真正乐什么。太守带着宾客,流连宴饮于山水美景之中,这样虽然 排遣了心中的郁闷,但太守的感情却只有他自己才了解
(2)作者写此文时适值被贬官远调,按说应该是心情抑郁之时。可是为什么文章中却处处 充满了“乐”和“醉”,你如何理解作者写此文的目的 作者此时适逢被贬,由于政治上遭到贬抑,内心难免有郁闷之情,所以文章的前半部分确实 流露出了纵情山水的意思,但这绝不是作者写此文的主要意图。在此文中,充分表露了作者 与民同乐”的思想,而太守的醉就恰在这里,文中“饮少辄醉”不过是虚掷一笔,真正醉 的是滁人的安乐富足 (3)《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与欧阳修的遭遇基本相同,但文章却毫无抑郁之感,从欧 阳修与范仲淹身上你得到了哪些人生启示? 无论是处于何种人生境地,都不应只沉溺于个人的得失,应积极,乐观向上,胸怀宽 广,尤其是当代青年人,在竞争大潮中更容易出现个人挫折,要想成就一番大业,必须具有 范仲淹与欧阳修那样的胸怀和气度 8、“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同《岳阳楼记》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在写景上有 两点相同,一是从时间的早晚变化写:二是从光线的明暗变化 9、“若夫”在这里的意思是那么 。它在结构上的作用是引起下文,有提醒的 作用和过渡的意义 10、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一样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 展露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旷达胸襟。 1、“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作者在这里无疑而问,有什么 作用? 舒缓语气,把自己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情表现了出 来 12、文中2、3自然段由写景转而写人事,具体描写了滁人游 太守宴、众宾 欢和太守醉4个场景。(用原文回答)
(2)作者写此文时适值被贬官远调,按说应该是心情抑郁之时。可是为什么文章中却处处 充满了“乐”和“醉”,你如何理解作者写此文的目的。 作者此时适逢被贬,由于政治上遭到贬抑,内心难免有郁闷之情,所以文章的前半部分确实 流露出了纵情山水的意思,但这绝不是作者写此文的主要意图。在此文中,充分表露了作者 “与民同乐”的思想,而太守的醉就恰在这里,文中“饮少辄醉”不过是虚掷一笔,真正醉 的是滁人的安乐富足。 (3)《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与欧阳修的遭遇基本相同,但文章却毫无抑郁之感,从欧 阳修与范仲淹身上你得到了哪些人生启示? 无论是处于何种人生境地,都不应只沉溺于个人的得失,应积极,乐观向上,胸怀宽 广,尤其是当代青年人,在竞争大潮中更容易出现个人挫折,要想成就一番大业,必须具有 范仲淹与欧阳修那样的胸怀和气度。 8、“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同《岳阳楼记》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在写景上有 两点相同,一是从时间的早晚变化写;二是 从光线的明暗变化 写 。 9、“若夫”在这里的意思是 那么 。它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引起下文,有提醒的 作用和过渡的意义 。 10、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一样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 展露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旷达胸襟。 11、“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作者在这里无疑而问,有什么 作用? 舒缓语气,把自己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情表现了出 来 12、文中 2、3 自然段由写景转而写人事,具体描写了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 欢 和 太守醉 4 个场景。(用原文回答)
《醉翁亭记》复习题 解释下列带点字或画线的词: 1.蔚然而深秀者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名之者谁 4.太守自谓也 5.饮少辄醉 6.故自号曰醉翁了 7.醉翁之意 8.日出而林霏开 9.云归而岩穴暝 10.佳木秀而繁阴 11.野芳发而幽香 12.临溪而渔 13.伛偻提携 4.泉香而酒洌 15.山肴野蔌 16.杂然而前陈者 17.宴酣之乐 18.觥筹交错 19.颓然乎其间者 0.已而夕阳在山 21.树林阴翳 22.太守谓谁 2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翻译句子: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复习题 一、解释下列带点字或画线的词: 1.蔚然而深秀者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名之者谁 4.太守自谓也 5.饮少辄醉 6.故自号曰醉翁了 7.醉翁之意 8.日出而林霏开 9.云归而岩穴暝 10.佳木秀而繁阴 11.野芳发而幽香 12.临溪而渔 13.伛偻 提携 14.泉香而酒洌 15.山肴野蔌 16.杂然而前陈者 17.宴酣之乐 18.觥筹交错 19.颓然乎其间者 20.已而夕阳在山 21.树林阴翳 22.太守谓谁 2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一、翻译句子: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7.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8.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9.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0.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与“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B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C管夷吾举于士 D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四、与“往来而不绝者”的“而”用法相同的是( A日出而林霏开 B泉香而酒洌 C杂然而前陈者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五、课文以一个“ 字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 的情怀 六、课文写禽鸟之乐、游人之乐的目的是 太守之乐的内容 是 七、“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 。除此之外,还有两
5.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7.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8.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9.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0.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三、与“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B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C 管夷吾举于士 D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四、与“往来而不绝者”的“而”用法相同的是( ) A 日出而林霏开 B 泉香而酒洌 C 杂然而前陈者 D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五、课文以一个“ ”字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 的情怀。 六、课文写禽鸟之乐、游人之乐的目的是 。太守之乐的内容 是 。 七、“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 。除此之外,还有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