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检验》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课程类别:主干课程总学时数:144学时(其中实验或实践教学56学时)二、课程性质、目的:医学微生物和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门课程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防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医学检验专业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本专业其他基础课和临床医学,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打下基础。三、课程的基本要求:因为医学检验专业的特殊性,经过我们教研室和教务处的协商,将《医学微生物》和《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两门课合在一起讲述。并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方面予以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接受,我们调整、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加强“三基”训练,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内容的程序按五大段分述,次序是微生物学基本原理、细菌学和细菌感染的实验诊断、病毒学和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及真菌学和真菌感染的实验诊断、微生物检验。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理论内容与学时安排序次教学内容学时数绪论18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第2章微生物与感染2第3章抗感染免疫8第4章细菌感染的实验诊断第5章2真菌感染的实验诊断第6章4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第7章自学细菌的分类与命名2第8章细菌的遗传和变异3第9章细菌的生理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检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5 年制本科) 课程类别:主干课程 总学时数:144 学时(其中实验或实践教学 56 学时) 二、课程性质、目的: 医学微生物和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门课程 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微生物 学检查与特异防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医学检验专业高素质的 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本 专业其他基础课和临床医学,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因为医学检验专业的特殊性,经过我们教研室和教务处的协商,将《医 学微生物》和《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两门课糅合在一起讲述。并 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方面予以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为了 让学生能更好的接受,我们调整、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加强“三基”训练, 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内容的程序按五大段分述,次序是微生物学基本原理、 细菌学和细菌感染的实验诊断、病毒学和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及真菌学和真 菌感染的实验诊断、微生物检验。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理论内容与学时安排 序 次 教学内容 学时数 绪论 1 第 1 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8 第 2 章 微生物与感染 2 第 3 章 抗感染免疫 2 第 4 章 细菌感染的实验诊断 8 第 5 章 真菌感染的实验诊断 2 第 6 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4 第 7 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自学 第 8 章 细菌的遗传和变异 2 第 9 章 细菌的生理 3
1第10章细菌的分布2第11章消毒与灭菌第12章1病原学诊断与防治2第13章细菌耐药性与控制策略2第14章病原性球菌及其检验3第15章肠杆菌科及检验第16章弧菌科及检验1. 5第17章1. 5非发酵菌及检验2第18章苛养菌及人兽共患病原菌及检验2第19章需氧革兰阳性杆菌及检验第20章2棒状杆菌及检验2第21章分枝杆菌及检验2第22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及检验2第23章厌氧性细菌及检验2第24章弯曲菌属和幽门螺杆菌及检验2第25章螺旋体及检验5第26章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及检验自学第27章真菌的分类和命名2第28章病原性真菌自学第29章病毒分类和命名3第30章呼吸道病毒及检验4第31 章肝炎病毒及检验第32章逆转录病毒22第33章肠道病毒及检验第34章4其他病毒及检验2第35章医院内感染的实验诊断2第36章抗微生物药物和敏感性试验合计88实验(或实习)内容与学时安排序次教学内容学时数41显微镜的使用、细菌涂片的制备和革兰氏染色24消毒灭菌及消毒效果的评价34生奶中致病菌的检测(设计性实验)
第 10 章 细菌的分布 1 第 11 章 消毒与灭菌 2 第 12 章 病原学诊断与防治 1 第 13 章 细菌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2 第 14 章 病原性球菌及其检验 2 第 15 章 肠杆菌科及检验 3 第 16 章 弧菌科及检验 1.5 第 17 章 非发酵菌及检验 1.5 第 18 章 苛养菌及人兽共患病原菌及检验 2 第 19 章 需氧革兰阳性杆菌及检验 2 第 20 章 棒状杆菌及检验 2 第 21 章 分枝杆菌及检验 2 第 22 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及检验 2 第 23 章 厌氧性细菌及检验 2 第 24 章 弯曲菌属和幽门螺杆菌及检验 2 第 25 章 螺旋体及检验 2 第 26 章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及检验 5 第 27 章 真菌的分类和命名 自学 第 28 章 病原性真菌 2 第 29 章 病毒分类和命名 自学 第 30 章 呼吸道病毒及检验 3 第 31 章 肝炎病毒及检验 4 第 32 章 逆转录病毒 2 第 33 章 肠道病毒及检验 2 第 34 章 其他病毒及检验 4 第 35 章 医院内感染的实验诊断 2 第 36 章 抗微生物药物和敏感性试验 2 合计 88 实验(或实习)内容与学时安排 序 次 教学内容 学时数 1 显微镜的使用、细菌涂片的制备和革兰氏染色 4 2 消毒灭菌及消毒效果的评价 4 3 牛奶中致病菌的检测(设计性实验) 4
4细菌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细菌生长现象的观察454细菌的生化反应64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7大肠菌群的检测48沙门氏菌的检测49蜡样芽孢杆菌的检测4104绿脓杆菌的检测11乙肝病毒的检测412药敏实验4134尿液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144呼吸道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合计56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化教学,配合投影片、实物模型等;实验课可配合幻灯片、录相教学。六、成绩考核方式考试只期末1次,考试分卷面与平时实验考核两部分,卷面以闭卷形式进行,实验平时考核以实验报告、出勤率和动手能力进行考查。卷面考试成绩占80分,平时实验考核占20分。七、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理论部分绪论目标要求:1、掌握微生物的定义与特点;三大类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种类;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2、熟悉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和微生物学检验的任务3、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教学内容:1、微生物与微生物学2、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3、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在医学中的作用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4 细菌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细菌生长现象的观察 4 5 细菌的生化反应 4 6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 4 7 大肠菌群的检测 4 8 沙门氏菌的检测 4 9 蜡样芽孢杆菌的检测 4 10 绿脓杆菌的检测 4 11 乙肝病毒的检测 4 12 药敏实验 4 13 尿液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 4 14 呼吸道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 4 合计 56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化教学,配合投影片、实物模型等;实验课 可配合幻灯片、录相教学。 六、成绩考核方式 考试只期末 1 次,考试分卷面与平时实验考核两部分,卷面以闭 卷形式进行,实验平时考核以实验报告、出勤率和动手能力进行考查。 卷面考试成绩占 80 分,平时实验考核占 20 分。 七、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 理论部分 绪 论 目标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定义与特点;三大类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种类;微生物与人类 的关系 2、熟悉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和微生物学检验的任务 3、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 1、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2、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3、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在医学中的作用 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1学时。第一篇细菌学总论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目标要求:1、掌握细菌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青霉素、溶菌酶、红霉素、链霉素杀菌原理2、熟悉芽胞与消毒灭菌的关系;细菌L型的形态特征、检验要点3、了解细菌细胞器组成:细菌细胞膜的功能。教学内容: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基本结构、特殊结构、细菌的L-型2、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增殖、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3、真菌的形态结构、繁殖培养、变异性与抵抗力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8学时。第二章重微生物与感染目标要求:1、掌握感染、毒力、内毒素、外毒素的概念:掌握感染性疾病的类型2、熟悉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3、了解细菌感染的传播:真菌性感染教学内容:1、细菌性感染2、病毒性感染3、真菌性感染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2学时。第三章抗感染免疫目标要求:
课堂讲授,1 学时。 第一篇 细菌学总论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目标要求: 1、掌握细菌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 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医学意 义;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青霉素、溶菌酶、红霉素、链霉素杀菌原 理 2、熟悉芽胞与消毒灭菌的关系;细菌 L 型的形态特征、检验要点 3、了解细菌细胞器组成;细菌细胞膜的功能。 教学内容: 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基本结构、特殊结构、细菌的 L-型 2、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增殖、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3、真菌的形态结构、繁殖培养、变异性与抵抗力 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8 学时。 第二章 微生物与感染 目标要求: 1、掌握感染、毒力、内毒素、外毒素的概念;掌握感染性疾病的类型 2、熟悉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3、了解细菌感染的传播;真菌性感染 教学内容: 1、细菌性感染 2、病毒性感染 3、真菌性感染 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2 学时。 第三章 抗感染免疫 目标要求:
1、掌握吞噬细胞的吞噬后果、常见的兼性胞内菌的种类、抗病毒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掌握病毒中和抗体的概念、干扰素定义、抗病毒机制和特点2、熟悉体液中的抗菌物质:熟悉抗胞内菌感染免疫的特点:熟悉病毒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熟悉抗真菌免疫的特点3、了解细菌感染的传播;了解抗病毒免疫的持续时间;了解真菌性感染教学内容:1、细菌性感染2、病毒性感染3、真菌性感染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2学时。第四章细菌感染的实验诊断目标要求:1、掌握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细菌形态学检查;细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细菌生化反应鉴定的理论基础;细菌的血清学鉴定2、熟悉细菌L型的检查:熟悉人工培养及生化试验3、了解细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和动物实验教学内容:1、各种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原则:2、细菌染色与不染色标本的检查方法及用途。3、细菌的人工培养方法培养基的种类及接种方法;常用生化试验方法;细菌L型的检查方法及其培养基的特点。4、细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和实验动物的选择、接种途径与观察。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8学时。第五章真菌感染的实验诊断目标要求:1、掌握真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临床标本的采样与检验程序2、熟悉真菌检验程序
1、掌握吞噬细胞的吞噬后果、常见的兼性胞内菌的种类、抗病毒特异性免疫的 特点掌握病毒中和抗体的概念、干扰素定义、抗病毒机制和特点 2、熟悉体液中的抗菌物质;熟悉抗胞内菌感染免疫的特点;熟悉病毒非特异性 免疫的特点;熟悉抗真菌免疫的特点 3、了解细菌感染的传播;了解抗病毒免疫的持续时间;了解真菌性感染 教学内容: 1、细菌性感染 2、病毒性感染 3、真菌性感染 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2 学时。 第四章 细菌感染的实验诊断 目标要求: 1、掌握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细菌形态学检查;细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 细菌生化反应鉴定的理论基础;细菌的血清学鉴定; 2、熟悉细菌 L 型的检查;熟悉人工培养及生化试验 3、了解细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和动物实验 教学内容: 1、各种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原则; 2、细菌染色与不染色标本的检查方法及用途。 3、细菌的人工培养方法培养基的种类及接种方法;常用生化试验方法;细菌 L 型的检查方法及其培养基的特点。 4、细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和实验动物的选择、接种途径与观察。 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8 学时。 第五章 真菌感染的实验诊断 目标要求: 1、掌握真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临床标本的采 样与检验程序. 2、熟悉真菌检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