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了解真菌毒素的检测。教学内容:1、真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培养、繁殖方式。2、临床标本的采集原则、真菌检验程序。3、真菌毒素的检测。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2学时。第六章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目的要求:1、掌握标本采集与运送:病毒的分离与鉴定。2、熟悉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教学内容:1、标本的采集、运送及处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的一般程序与常用方法。3、病毒的形态学检查、抗原检测、抗体检测、核酸检测及检则结果评价。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4学时。第七章细菌的分类与命名目的要求了解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的依据和方法。教学内容细菌分类学的概念、命名法及分类方法。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0.5学时第八章细菌的遗传变异目的要求1、掌握质粒的概念及意义:细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转导、接合、溶源性转换的概念及意义),卡介苗(BGC)的概念及意义
3、了解真菌毒素的检测。 教学内容: 1、真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培养、繁殖方式。 2、临床标本的采集原则、真菌检验程序。 3、真菌毒素的检测。 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2 学时。 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目的要求: 1、掌握标本采集与运送;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2、熟悉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教学内容: 1、标本的采集、运送及处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的一般程序与常用方法。 3、病毒的形态学检查、抗原检测、抗体检测、核酸检测及检则结果评价。 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4 学时。 第七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目的要求: 了解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的依据和方法。 教学内容: 细菌分类学的概念、命名法及分类方法。 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0.5 学时 第八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目的要求 1、掌握质粒的概念及意义;细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转导、接合、溶源 性转换的概念及意义),卡介苗(BGC)的概念及意义
2、熟悉:基因突变的概念及意义。3、了解:细菌遗传变异的意义。教学内容1、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2、突变。3、基因的转移与重组。4、细菌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2学时。第九章细菌的生理目标要求:1、掌握细菌的生长条件,生长周期及各期的特点;细菌分解及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及意义2、熟悉细菌的营养类型和营养机制:自氧菌与异氧菌的概念3、了解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教学内容:1、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2、细菌的营养和生长繁殖3、细菌的新陈代谢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3学时。第十章细菌的分布目标要求:1、掌握正常菌群的生物学意义:件致病菌的概念及致病条件:菌群失调的概念及诱因:菌群失调的实验室检测要点2、熟悉:细菌在人体的分布特点3、了解:土壤、水及空气中细菌源及其检测要点教学内容:1、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2、细菌在人体的分布
2、熟悉:基因突变的概念及意义。 3、了解:细菌遗传变异的意义。 教学内容 1、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 2、突变。 3、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4、细菌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 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2 学时。 第九章 细菌的生理 目标要求: 1、掌握细菌的生长条件,生长周期及各期的特点;细菌分解及合成代谢产物的 种类及意义. 2、熟悉细菌的营养类型和营养机制;自氧菌与异氧菌的概念 3、了解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 教学内容: 1、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 2、细菌的营养和生长繁殖 3、细菌的新陈代谢 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3 学时。 第十章 细菌的分布 目标要求: 1、掌握正常菌群的生物学意义;件致病菌的概念及致病条件;菌群失调的概念 及诱因;菌群失调的实验室检测要点 2、熟悉:细菌在人体的分布特点. 3、了解:土壤、水及空气中细菌源及其检测要点. 教学内容: 1、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2、细菌在人体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