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假设检验 7.4正态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 教学要求 掌握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2.理解置信区间、单侧置信区间和(0-1)分布参数的区间估计。 3.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掌握关于正态总体均值及方差的假设检验。 4.了解置信区间与假设检验之间的关系。 授课方式: 进授 第八章 参数的点估计及其优良性 (6学时) 教学内容: 8.1矩估计法 8.2极大似然估计法 8.3估计量优良性的评定标准 教学要求 1.掌握矩估计、极大似然估计法 2.理解参数估计的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授课方式:讲授 、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无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根据作业、出席情况和期末考试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 算,分配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20%。其中:作业和出勤各10%。 (2)期末成绩80%。在期末考试时学生可带计算器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冯敬海.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2)主要参考书: 1.王松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盛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袁荫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4.王艳芳.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同步辅导.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撰写人:王艳芳 审核人:梁平 课程负责人:王艳芳
16 7.3 假设检验 7.4 正态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 教学要求: 1.掌握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2.理解置信区间、单侧置信区间和(0-1)分布参数的区间估计。 3.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掌握关于正态总体均值及方差的假设检验。 4.了解置信区间与假设检验之间的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 第八章:参数的点估计及其优良性 (6 学时) 教学内容: 8.1 矩估计法 8.2 极大似然估计法 8.3 估计量优良性的评定标准 教学要求: 1.掌握矩估计、极大似然估计法。 2.理解参数估计的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授课方式:讲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无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根据作业、出席情况和期末考试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 算,分配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 20%。其中:作业和出勤各 10%。 (2)期末成绩 80%。在期末考试时学生可带计算器。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冯敬海.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2)主要参考书: 1.王松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盛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袁荫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4.王艳芳.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同步辅导.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撰写人:王艳芳 审核人:梁 平 课程负责人:王艳芳
《心理学》教学大纲 理程举别.学科堪州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Psychology 总学时:48 进樱学时:48 学分:3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 物理学 开课单位:师范学院 一、课程简介 《心理学》是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师范专业为培养合格的未来 教师而开设的一门具有师范性特点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本门课程既传授心理 学的一般规律,又涉及心理学应用问题,特别是将心理学基础理论在教育教学和 实际生活中进行推 “和应用,具有基础性和应用性。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心理现 象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心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正常成年人的认识过 程、需要与动机、情绪情感与意志、能力与人格等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发展的基 本规律与特点,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培养,以及心理健康等。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学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学会科学地对教育对象和教有过程等进行心理分析的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 自身的心理素质,为未来从事师范教育做好职前准备。具体要求:第一,通过学 习,使学生掌握心理现象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对心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 势有所了解。第二,培养师范生的心理学素养,形成从心理学角度理解人、理解 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观念,自觉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提高综合 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促进师范生自身的 理发展,增强 其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6学时) 教学内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学科性质:心理学发展概况:心理的 实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理解心理现象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心理学的任务和学科性 质;了解心理学发展概况:掌握心理的实质:了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结合 第二章:认知过程 (14学时) 教学内容:感觉与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注意: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特点 与 教学要求:理解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注意等基本概念:掌握感 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的基本特点与规律:了解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特点与培养。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与演示实验操作相结合 第三章: :行为的调节与控制 (8学时) 教学内容:需要与动机:情绪与情感:意志;青少年的行为调节与控制 教学要求:理解需要、动机、情绪与情感、意志等概念:掌握马斯洛需要层 次理论、动机冲突的种类、意志行动的特征及其基本过程;了解青少年的行为调 17
17 《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Psychology 总学时:48 讲授学时:48 学分:3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物理学 开课单位:师范学院 一、课程简介 《心理学》是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师范专业为培养合格的未来 教师而开设的一门具有师范性特点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本门课程既传授心理 学的一般规律,又涉及心理学应用问题,特别是将心理学基础理论在教育教学和 实际生活中进行推广和应用,具有基础性和应用性。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心理现 象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心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正常成年人的认识过 程、需要与动机、情绪情感与意志、能力与人格等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发展的基 本规律与特点,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培养,以及心理健康等。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学会科学地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等进行心理分析的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 自身的心理素质,为未来从事师范教育做好职前准备。具体要求:第一,通过学 习,使学生掌握心理现象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对心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 势有所了解。第二,培养师范生的心理学素养,形成从心理学角度理解人、理解 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观念,自觉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提高综合 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促进师范生自身的心理发展,增强 其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6 学时) 教学内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学科性质;心理学发展概况;心理的 实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理解心理现象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心理学的任务和学科性 质;了解心理学发展概况;掌握心理的实质;了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结合 第二章:认知过程 (14 学时) 教学内容:感觉与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注意;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特点 与培养 教学要求:理解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注意等基本概念;掌握感 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的基本特点与规律;了解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特点与培养。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与演示实验操作相结合 第三章:行为的调节与控制 (8 学时) 教学内容:需要与动机;情绪与情感;意志;青少年的行为调节与控制 教学要求:理解需要、动机、情绪与情感、意志等概念;掌握马斯洛需要层 次理论、动机冲突的种类、意志行动的特征及其基本过程;了解青少年的行为调
节与控制。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筑加音 人的心理特性 (12学时) 教学内容:能力:气质与性格:青少年心理个别差异的形成与培养 教学要求:理解能力、智力、人格、气质、性格等基本概念:了解能力与知 识技能的关系、新近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人格结构与特点、人格理论及人格测 了解青少年心理个别差异的形成与培养。 方式:进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五章: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8学时) 教学内容:心理健康概述: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要求: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以及心理健康的标准:理解青少年常见心理 问题: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1.与教学内容同步进行,进行心理现象演示与实验操作,4学时: 2.配合教学内容放映必要的影视录像: 3.配合教学内容讲行心理测验,2学时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 出勤:5分 课堂讨论发言:10分 理论知识考核与作业:15分 心理学实验报告:10分 (2)期末考核:满分100分,占总成绩的60%。开卷考试。 总成绩按百分制记录。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程正方,高玉祥,郑日昌.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主要参老书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美]里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王垒等译,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杨丽珠等.毕生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刘志宏,张丽华,胡今生.教有心理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 撰写人:邹萍 审核人:高宝梅 课程负责人:于明业
18 节与控制。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四章:人的心理特性 (12 学时) 教学内容:能力;气质与性格;青少年心理个别差异的形成与培养 教学要求:理解能力、智力、人格、气质、性格等基本概念;了解能力与知 识技能的关系、新近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人格结构与特点、人格理论及人格测 验;了解青少年心理个别差异的形成与培养。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五章: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8 学时) 教学内容:心理健康概述;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要求: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以及心理健康的标准;理解青少年常见心理 问题;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1.与教学内容同步进行,进行心理现象演示与实验操作,4 学时; 2.配合教学内容放映必要的影视录像; 3.配合教学内容进行心理测验,2 学时。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40%。其中, 出勤:5 分 课堂讨论发言:10 分 理论知识考核与作业:15 分 心理学实验报告:10 分 (2)期末考核:满分 100 分,占总成绩的 60%。开卷考试。 总成绩按百分制记录。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程正方,高玉祥,郑日昌.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主要参考书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美]里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 王垒等译,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杨丽珠等.毕生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刘志宏,张丽华,胡今生.教育心理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 撰写人:邹 萍 审核人:高宝梅 课程负责人:于明业
《当代教育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Pedagogy 总学时:48 讲授学时:48 学分:3 先修课程:心理学 适用专业:师范教育类专业 开课单位:师范学院 一、课程简介 《当代教育学》是全校师范教育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该课程 既要研究教育的一般规律,更要研究这些规律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指向教育实 际问题的解决,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理论性课程。本课程以学校教有为主题,以 “走近一一走进 一走出”为路径,探讨学校、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 教育本质等五个专题的相关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了解当代教育问题,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和 适应新课改需求的教育理念:学会运用教育理论解释教育实践问题,养成自主阅 读和自主反思的能力和习惯,具有从事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与能力:能够切实提 高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尊重,树立教育爱和责任感以及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和信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教育学的认识与反思 (4学时) 教学内容: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如何学好教有学 教学要求:了解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理解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等 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关系;掌握教育学各发展阶段的主要教育事件,尤其是著名教 育家与著作的核心观点:能自主阅读教育经典著作,领会教育思想,掌握阅读文 献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热情。 授课方式:讲授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专题一:走近学校—学校的认识与反思 (4学时) 教学内容:学校的职能与设立;中国学校的现状分析:当代学校的发展趋势 教学要求:理解学校的基本职能,了解学校设立的基本条件:能全面客观的 分析中国学校的现状,能运用学校的基本原理分析当前的学校教育问题,具有 定的学校变革意识。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专题二:走进学校一教育主体的认识与反思(10学时) 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师生关系 教学要求:理解学生的本质特征和教师的劳动特点,掌握教育法律中规定的 学生和教师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了解教师教育的 19
19 《当代教育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Pedagogy 总学时:48 讲授学时:48 学分:3 先修课程:心理学 适用专业:师范教育类专业 开课单位:师范学院 一、课程简介 《当代教育学》是全校师范教育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该课程 既要研究教育的一般规律,更要研究这些规律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指向教育实 际问题的解决,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理论性课程。本课程以学校教育为主题,以 “走近——走进——走出”为路径,探讨学校、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 教育本质等五个专题的相关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了解当代教育问题,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和 适应新课改需求的教育理念;学会运用教育理论解释教育实践问题,养成自主阅 读和自主反思的能力和习惯,具有从事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与能力;能够切实提 高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尊重,树立教育爱和责任感以及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和信 念。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教育学的认识与反思 (4 学时) 教学内容: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如何学好教育学 教学要求:了解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理解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等 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关系;掌握教育学各发展阶段的主要教育事件,尤其是著名教 育家与著作的核心观点;能自主阅读教育经典著作,领会教育思想,掌握阅读文 献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热情。 授课方式:讲授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专题一:走近学校——学校的认识与反思 (4 学时) 教学内容:学校的职能与设立;中国学校的现状分析;当代学校的发展趋势 教学要求:理解学校的基本职能,了解学校设立的基本条件;能全面客观的 分析中国学校的现状,能运用学校的基本原理分析当前的学校教育问题,具有一 定的学校变革意识。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专题二:走进学校——教育主体的认识与反思 (10 学时) 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师生关系 教学要求:理解学生的本质特征和教师的劳动特点,掌握教育法律中规定的 学生和教师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了解教师教育的
基本模式,掌握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措施:能运用学生发展的基本规 律解释教育教学现象,能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原理解释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 题,能运用师生关系的基本理论分析师生互动的质量和效果,具有一定的教育反 思能力,掌握基本的教育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树立正确的学生 观、教师观,端正从教认识,树立从教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 养。 授课方式:案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专题三:走进学校一教育内容的认识与反思 (8学时) 教学内容:学校教育内容的构成:学校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 教学要求:了解学校教有内容的基本组成,掌握学校德育的内涵,理解学校 德育的实施方法和基本模式,了解课程的基本类型,掌握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综合果程的特点,了解课程设计的基本模式与实施的基本取向,掌握新课程改革 的基本理念:能结合教育实际分析学校德育的问题,能正确评价学校课程的实 施效果: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增强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适应性,树立正确的课 程观。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专题四:走进学校—教育方式的认识与反思 (12学时) 教学内容:教学班级管理 教学要求:理解教学的主要任务,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班级授课 制的优缺点,正确理解讲授法,了解建构式教学法,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和 程序,了解班级管理的基本模式,掌握班级管理的基本内容;能运用教学相关原 理解释教学现象和问题,能结合各学科完成教学设计,具备基本的班集体建设能 力和基本的班主任工作技能: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班级管理理念,树立改革意识。 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专题五:走出学校 一教育本质的认识与反思 (10学时) 教学内容:教育本质;教育功能:教育目的 教学要求:了解教育的本质特征,理解教育功能的分类,掌握教育的个体功 能和社会功能,掌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及教学目标的关系,了解教 育目的的基本类型,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能运用教育本质的相关原理 正确分析各种教育问题,能在比较中正确理解我国的教育目的,能正确分析教育 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端正对教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本质观和目的观。 授课方式:案例教学与讲授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中学教育观察、观看优秀班主任事迹报告等录像、一线教师校长讲座。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出勤、课堂讨论发言、网络教学 参与等平时综合表现占20%,课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占40%,教育经典著作阅 读占40%
20 基本模式,掌握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措施;能运用学生发展的基本规 律解释教育教学现象,能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原理解释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 题,能运用师生关系的基本理论分析师生互动的质量和效果,具有一定的教育反 思能力,掌握基本的教育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树立正确的学生 观、教师观,端正从教认识,树立从教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 养。 授课方式:案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专题三:走进学校——教育内容的认识与反思 (8 学时) 教学内容:学校教育内容的构成;学校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 教学要求:了解学校教育内容的基本组成,掌握学校德育的内涵,理解学校 德育的实施方法和基本模式,了解课程的基本类型,掌握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的特点,了解课程设计的基本模式与实施的基本取向,掌握新课程改革 的基本理念; 能结合教育实际分析学校德育的问题,能正确评价学校课程的实 施效果;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增强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适应性,树立正确的课 程观。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专题四:走进学校——教育方式的认识与反思 (12 学时) 教学内容:教学;班级管理 教学要求:理解教学的主要任务,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班级授课 制的优缺点,正确理解讲授法,了解建构式教学法,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和 程序,了解班级管理的基本模式,掌握班级管理的基本内容;能运用教学相关原 理解释教学现象和问题,能结合各学科完成教学设计,具备基本的班集体建设能 力和基本的班主任工作技能;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班级管理理念,树立改革意识。 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专题五:走出学校——教育本质的认识与反思 (10 学时) 教学内容:教育本质;教育功能;教育目的 教学要求:了解教育的本质特征,理解教育功能的分类,掌握教育的个体功 能和社会功能,掌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及教学目标的关系,了解教 育目的的基本类型,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能运用教育本质的相关原理 正确分析各种教育问题,能在比较中正确理解我国的教育目的,能正确分析教育 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端正对教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本质观和目的观。 授课方式:案例教学与讲授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中学教育观察、观看优秀班主任事迹报告等录像、一线教师校长讲座。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40%。其中,出勤、课堂讨论发言、网络教学 参与等平时综合表现占 20%,课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占 40%,教育经典著作阅 读占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