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检测试题 、积累与运用(21分 1.欣赏下面的书法作品,完成(1)一(2)题。(5分) 時口草朱 姓泶王夕崔 家入謝陽烏橋 尋堂斜衣邊 常前舊巷野 (1)下列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赏析,有误 的一项是(C)(2分) A.这是一幅颜体楷书,其结体宽博,骨 力遒劲,颇有气势 B.“时”字的横画细,竖画粗,体现了 颜体字笔画的主要特征。多数字主要 笔下笔很重,沉稳有力。 C.布局方面,字形大小,墨色浅重,显得变化无常,别具一格。D.上下结构的字, 般上紧下松,重心偏于上方,如“燕 (2)用正楷或行楷将作品内容抄写在方格中。要求:正确、流利、美观。(3 分)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D)(2分) A.祖母坐在一个靠近她床的松软的大椅子里,无精打采地坐着,闭着眼睛,嘴 巴麻木地张开着。 B.做人要懂得怡然自乐的享受,也需要义不容辞地去担当责任,不能终日异想 天开,否则只能贻笑大方。 C.热衷网络游戏的小明,一边玩着画面光彩熠熠的游戏,一边还像老鼠般战战兢 兢的听着门外的动静,生怕被家长发现。 D.爷爷虽然退休了,但他仍坚持自学英语,不断向年轻人请教。他这种虚怀若谷 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D选项里“虚怀若谷”的意思是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与语境丕符,应该 用“不耻下问”。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2分) 大桥设计、施工、运营的全过程坚持始终最小程度破坏、最大限度保护的建 设目标 B.第十九届省运会开幕在即,维扬城已做好了招待从祖国四面八方而来的客人。 C.从古希腊开始,英雄都是神衹和将军,而罗曼·罗兰却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 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 D.不仅议论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 解析:Δ项有误,应该把″坚持始终ˆ改为"始终坚持”:B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在 末加上“的准备”:D关联词语的位置错误。关联词语的位置是由主语决定的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检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1 分) 1.欣赏下面的书法作品,完成(1)—(2)题。(5 分) (1)下列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赏析,有误 的一项是( C )(2 分) A.这是一幅颜体楷书,其结体宽博,骨 力遒劲,颇有气势。 B.“时”字的横画细,竖画粗,体现了 颜体字笔画的主要特征。多数字主要一 笔下笔很重,沉稳有力。 C.布局方面,字形大小,墨色浅重,显得变化无常,别具一格。D.上下结构的字, 一般上紧下松,重心偏于上方,如“燕”字。 (2)用正楷或行楷将作品内容抄写在方格中。要求:正确、流利、美观。(3 分)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 )(2 分) A.祖母坐在一个靠近她床的松软的大椅子里,无精打采地坐着,闭着眼睛,嘴 巴麻木地张开着。 B.做人要懂得怡然自乐的享受,也需要义不容辞地去担当责任,不能终日异想 天开,否则只能贻笑大方。 C.热衷网络游戏的小明,一边玩着画面光彩熠熠的游戏,一边还像老鼠般战战兢 兢的听着门外的动静,生怕被家长发现。 D.爷爷虽然退休了,但他仍坚持自学英语,不断向年轻人请教。他这种虚怀若谷 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D 选项里“虚怀若谷”的意思是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与语境不符,应该 用“不耻下问”。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 )(2 分) A.大桥设计、施工、运营的全过程坚持始终最小程度破坏、最大限度保护的建 设目标。 B.第十九届省运会开幕在即,维扬城已做好了招待从祖国四面八方而来的客人。 C.从古希腊开始,英雄都是神衹和将军,而罗曼·罗兰却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 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 D.不仅议论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 解析:A 项有误,应该把“坚持始终”改为“始终坚持”;B 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在 句末加上“的准备”;D 关联词语的位置错误。关联词语的位置是由主语决定的
主语相同,关联词在主语后面,相反则在主语前面。把“不仅″和“议论”的位置 互换。D句子成分残缺 末加“的过程”。故选C 4.下列文化常识、文学常识、名著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2分) A.《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 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 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B.《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契诃夫在该作中栩 栩如生地塑造了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通过人物如同变色龙似 的不断变化态度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 膝的嘴脸。 C.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 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D.《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承恩创作的长篇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 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 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 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解析:D选项《儒林外史》是漬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 5.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恰当的一项是(A)(2分) 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每个人都少了一样东西。 仿 佛我们背上的一根刺,时时提醒我们要谦卑,要懂得怜恤 以前我也痛恨我人生中的缺失你不想要它 每个人的生命,都被上苍划上了一道缺口因为我认识到生命中的缺口 它却如影随形但现在我却能宽心接受 6.根据语境,仿写画线句子。(2分) 信心是什么?信心是洒在大地上的阳光,一丝一缕温暖;信心是 拥有了信心,我们就能挺起胸膛,战 胜困难,迎接所有挑战 示例:信心是傲雪盛开的红梅,一朵一分希望;信心是绽放在脸庞的笑容,一点 力量 7.补写下列古诗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应全部设计为理计性默写) (1)《南安军》化用了杜甫“国破山河在”的诗句,且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自 信心的诗句是: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韭 (2)《别云间》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 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的诗句是:毅魄归来旦, 灵旗空际看。 (3)《山坡羊·骊山怀古》曲中表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对王朝争权 夺们的否定(表现诗人感时伤怀的情绪,慨叹历史更迭的无情和必然)的语句是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4)《朝天子·咏喇叭》形象的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百姓搜刮的倾家荡产的 句子是: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5)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主语相同,关联词在主语后面,相反则在主语前面。把“不仅”和“议论”的位置 互换。D 句子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过程”。故选 C。 4.下列文化常识、文学常识、名著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2 分) A.《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 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 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B.《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契诃夫在该作中栩 栩如生地塑造了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通过人物如同变色龙似 的不断变化态度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 膝的嘴脸。 C.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 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D.《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承恩创作的长篇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 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 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 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解析:D 选项《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 5.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A )(2 分) 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每个人都少了一样东西。______________,仿 佛我们背上的一根刺,时时提醒我们要谦卑,要懂得怜恤。 以前我也痛恨我人生中的缺失 你不想要它 每个人的生命,都被上苍划上了一道缺口 因为我认识到生命中的缺口 它却如影随形 但现在我却能宽心接受 A. B. C. D. 6.根据语境,仿写画线句子。(2 分) 信心是什么?信心是洒在大地上的阳光,一丝一缕温暖;信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拥有了信心,我们就能挺起胸膛,战 胜困难,迎接所有挑战! 示例:信心是傲雪盛开的红梅,一朵一分希望;信心是绽放在脸庞的笑容,一点 一分力量。 7.补写下列古诗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应全部设计为 理计性默写) (1)《南安军》化用了杜甫“国破山河在”的诗句,且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自 信心的诗句是: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2)《别云间》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 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的诗句是:毅魄归来日, 灵旗空际看。 (3)《山坡羊·骊山怀古》曲中表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对王朝争权 夺们的否定(表现诗人感时伤怀的情绪,慨叹历史更迭的无情和必然)的语句是: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 (4)《朝天子·咏喇叭》形象的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百姓搜刮的倾家荡产的 句子是: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5)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山 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后,广开言路,一开始 就有“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的好局面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8-9题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残霞:快消散的晚霞。寒鸦:天寒即将归林的乌鸦。飞鸿:天空中的鸿 雁。飞鸿影下:雁影掠过。白草: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草。黄花:菊花。红叶:枫 叶 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3分) A.白朴这首小令《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无论写法还是构 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处。此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找不着一个“秋 字 B.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喧嚣、辽阔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 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此曲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了 C.这首小令,只五句二十八个字,篇幅虽短,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 “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 萧瑟气氛。却以神来之笔捅绘出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D.“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 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 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 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解析:B选项开篇先绘岀了—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岀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 9.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3分) 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 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 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 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 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 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 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 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 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 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 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节选自《列子·说符》 【注释】干:这里是劝说的意思。宫:酷刑的一种。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一种 让:责问,责备
(6)《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后,广开言路,一开始 就有“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的好局面。 二、古诗文阅读(20 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6 分)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 8—9 题。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残霞:快消散的晚霞。寒鸦:天寒即将归林的乌鸦。飞鸿:天空中的鸿 雁。飞鸿影下:雁影掠过。白草: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草。黄花:菊花。红叶:枫 叶。 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3 分) A.白朴这首小令《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无论写法还是构 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处。此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找不着一个“秋” 字。 B.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喧嚣、辽阔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 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此曲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了。 C.这首小令,只五句二十八个字,篇幅虽短,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 “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 萧瑟气氛。却以神来之笔捅绘出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D.“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 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 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 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解析:B 选项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 9.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3 分) 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 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 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 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 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 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 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 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 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 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 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节选自《列子·说符》) 【注释】干:这里是劝说的意思。宫:酷刑的一种。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一种。 让:责问,责备
10.请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分) 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 好兵者之 悦之/以为军正 11.解析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齐侯纳之(接纳)(2)是灭亡之道。(道理) (3)今或弃之(可以)(4)既反(遣返)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6分) (1)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他的(另一个)儿子前往卫国,用兵法劝说卫侯。 (2)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现在放弃的,以后也许会用到。 解析:本题考査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 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 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 以、法、干”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所弃、或”两个词是赋分点。翻 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 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増、删、调 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 尽量达到完美 13.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1)天下没有永远不变的道理,处理事情要随机应变。(2)他人的成功经验丕 能盲目照搬。(3)做事应适应形势,抓住机遇。(4)劝说他人时要了解对方的 需要 解析:考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叙写的事件进行 分析作答。文章中施氏的儿子在游说诸侯国君主时能看清对象,适应诸侯君主的 需要;而孟氏之子却是机械地照搬别人的经验,不懂得因时而变,灵活变通,所 以失败。因此说,待人处事一定要看准时机,认清对象,如果自恃本领而没有扌 准对象,不但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反而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爱好学术,另一个爱兵法,爱学术的儿子用文 学之道去求得齐侯任用,齐侯接纳了他,让他做诸位公子的老师,爱好兵法的儿 子到了楚国,用以武强国的方法向楚王求职,楚王非常喜欢他,让他担任军正之 职,他们的俸禄让他们家里发了财,他们的爵位使亲族显耀。施氏的邻居孟氏, 同样有两个儿子,他们所学的也和施氏的儿子相同,但却被贫困的生活弄得非常 窘迫,对施家的富有很羨慕,因此便跟随施氏请教升官发财的寳门。施氏的两个 儿子把实情告诉了孟氏。孟氏的儿子便一个跑到秦国去,以学术去向秦王寻求官 职,秦王 如今各诸侯国靠武力争霸,他们所努力从事的是练兵和聚粮罢 如果用仁义道德来治理我们的国家,这无异于亡国之道。”结果将他处以宫 刑,驱逐出境。孟氏的另一个儿子跑到卫国,用兵法来求得卫侯任用,卫侯说: “我的国家是个弱小的国家,而又夹在大国中间,对于大国,我们只有侍奉它 小国家我们则安抚它,这才是求得平安的策略。如果依靠用兵的权谋,灭亡的且 子也就不远了。如果让你好好地回去,你跑到别的国家去,对我的后患可不小 于是将孟氏的这个儿子砍了脚再送回鲁国。孟氏的两个儿子回来后,孟氏父子都 跑到施氏家里捶着胸来责骂施氏,施氏说:“凡事抓住了时机便会发达,错过机
10.请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 分) 好 兵 者 之 楚 以 法 干 楚 王 王 悦 之 以 为 军 正 好 兵 者 之 楚 / 以 法 干 楚 王 / 王 悦 之 / 以 为 军 正 11.解析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 分) (1)齐侯纳之(接纳) (2)是灭亡之道。(道理) (3)今或弃之(可以) (4)既反(遣返)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6 分) (1)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他的(另一个)儿子前往卫国,用兵法劝说卫侯。 (2)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现在放弃的,以后也许会用到。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 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之、 以、法、干”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所弃、或”两个词是赋分点。翻 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 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 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 尽量达到完美。 13.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1)天下没有永远不变的道理,处理事情要随机应变。(2)他人的成功经验不 能盲目照搬。(3)做亊应适应形势,抓住机遇。(4)劝说他人时要了解对方的 需要。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叙写的事件进行 分析作答。文章中施氏的儿子在游说诸侯国君主时能看清对象,适应诸侯君主的 需要;而孟氏之子却是机械地照搬别人的经验,不懂得因时而变,灵活变通,所 以失败。因此说,待人处事一定要看准时机,认清对象,如果自恃本领而没有找 准对象,不但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反而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爱好学术,另一个爱兵法.爱学术的儿子用文 学之道去求得齐侯任用,齐侯接纳了他,让他做诸位公子的老师.爱好兵法的儿 子到了楚国,用以武强国的方法向楚王求职,楚王非常喜欢他,让他担任军正之 职,他们的俸禄让他们家里发了财,他们的爵位使亲族显耀。施氏的邻居孟氏, 同样有两个儿子,他们所学的也和施氏的儿子相同,但却被贫困的生活弄得非常 窘迫,对施家的富有很羡慕,因此便跟随施氏请教升官发财的窍门。施氏的两个 儿子把实情告诉了孟氏.孟氏的儿子便一个跑到秦国去,以学术去向秦王寻求官 职,秦王说:“如今各诸侯国靠武力争霸,他们所努力从事的是练兵和聚粮罢 了.如果用仁义道德来治理我们的国家,这无异于亡国之道.”结果将他处以宫 刑,驱逐出境.孟氏的另一个儿子跑到卫国,用兵法来求得卫侯任用,卫侯说: “我的国家是个弱小的国家,而又夹在大国中间.对于大国,我们只有侍奉它, 小国家我们则安抚它,这才是求得平安的策略.如果依靠用兵的权谋,灭亡的日 子也就不远了。如果让你好好地回去,你跑到别的国家去,对我的后患可不小.” 于是将孟氏的这个儿子砍了脚再送回鲁国。孟氏的两个儿子回来后,孟氏父子都 跑到施氏家里捶着胸来责骂施氏.施氏说:“凡事抓住了时机便会发达,错过机
会便会招致灭亡,你们的学业和我们相同,但结果大不一样,这是因为你们运用 合时宣,不是你们的行为有什么错误。况且天下没有永远正确的道理,也没有 永远错误的事情。以前所用的方法,今天有可能被废 天所废弃的方法 将来或许还会被采纳。用与不用,并没有一定的对或错。孟家父子豁然明白不再 生气了,说道:“我知道了,您不要再说了。 三、现代文阅读(2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唐僧,为啥不飞过去 姜仲华 小时候看《西游记》,心里总有个问题:唐僧取经那么难,其实有好办法呀,孙 悟空会驾云,只要背起他,十万八千里,一飞不就到了吗?近日偶读《孟子》 看到有句话: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科″是俗语的“窠”,就是坑、洼。孟子的意思是,流水遇到坑、洼,要充满之 后才继续向前流:不把坑、洼填满,就不向前流。联想起《西游记》中唐僧师徒 的经历,忽然若有所悟:唐僧师徒不飞,原来如此啊! 我豁然明白,唐僧师徒的取经路,像流水一样,遇到的每一个坑洼都填满了,再 向前走一步。这是极其注重细节的人生。这每一个坑坑洼洼,都有上天的美意; 这些坑坑洼洼,是熬人的苦杯,其实,也正是盛满祝福和营养的福杯啊!如果用 巧法省下走哪个坑洼,坑洼里含着的福分和养分,就得不到了。师徒四人一个 个地战胜八十一难,一步一步地走过十万八千里,他们的心如钢铁,在反复灼烧 锤打,抵达西天时,已经不是取经最初的凡铁了,他们脱俗成圣了 盈科而后进,是一种厚实、沉着的坚守和忍耐;成就的,是不寻常的质地和品格。 据说,如今的白酒调酒师,能用酒精、香精、味素,快速调出美味的酒。但是真 正的好酒,必须在地下默默无闻地埋藏、发酵多年。 韩国围棋大师曹薰铉写了一篇围棋讲座稿,开头有段话,提醒学棋的人:“我以 为,与其一心想着要赢棋,倒不如专心下好每一盘棋的每一步,以留内容充实的 棋谱。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有正道,围棋的每一手也都有其正确的方向。每一步都 尽善尽美的人生是美丽的,围棋也是如此。”曹薰铉“专心下好一盘棋中的每 步”,不正是唐僧师徒扎实无比的取经之路吗 童年读《西游记》,读到的是巧:人近中年,读出的是拙。我为童年的小聪明而 惭愧,也明白了,真正称得上美好的事业、真正品质恒久的果子,都来自流水 样的“盈科而后进〃的精神啊。 (选自2015年第1辑《时文选粹》) 14.第段论证的观点是什么?(2分) “下好每一盘棋的每一步”“每一步都尽善尽美的人生是美丽的″人牛的每一瞬 间都有正道”均可。(答对一个即给分) 15.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4分) 示例一;比喻论证α1分)。将取经路”比为ˆ流水填淸窄洼前行”,(1分)形 象生动地阐明了“唐僧为啥不飞过去″的原因。(2分)示例-:比喻论证(1分) 将"师徒四人战胜八十一难″比为“钢铁在反复的灼烧、锤打”,(1分)形象生动 地阐明了“唐僧为啥不飞过去″的原因。(2分) 6.下面链接的材料能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请说明理由。(3分)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选自《孔孟论学习》)
会便会招致灭亡.你们的学业和我们相同,但结果大不一样,这是因为你们运用 不合时宜,不是你们的行为有什么错误。况且天下没有永远正确的道理,也没有 永远错误的事情。以前所用的方法,今天有可能被废弃了;今天所废弃的方法, 将来或许还会被采纳。用与不用,并没有一定的对或错。孟家父子豁然明白不再 生气了,说道:“我知道了,您不要再说了。” 三、现代文阅读(29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4 分) 唐僧,为啥不飞过去 姜仲华 小时候看《西游记》,心里总有个问题:唐僧取经那么难,其实有好办法呀,孙 悟空会驾云,只要背起他,十万八千里,一飞不就到了吗?近日偶读《孟子》, 看到有句话: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科”是俗语的“窠”,就是坑、洼。孟子的意思是,流水遇到坑、洼,要充满之 后才继续向前流;不把坑、洼填满,就不向前流。联想起《西游记》中唐僧师徒 的经历,忽然若有所悟:唐僧师徒不飞,原来如此啊! 我豁然明白,唐僧师徒的取经路,像流水一样,遇到的每一个坑洼都填满了,再 向前走一步。这是极其注重细节的人生。这每一个坑坑洼洼,都有上天的美意; 这些坑坑洼洼,是熬人的苦杯,其实,也正是盛满祝福和营养的福杯啊!如果用 巧法省下走哪个坑洼,坑洼里含着的福分和养分,就得不到了。师徒四人一个一 个地战胜八十一难,一步一步地走过十万八千里,他们的心如钢铁,在反复灼烧、 锤打,抵达西天时,已经不是取经最初的凡铁了,他们脱俗成圣了。 盈科而后进,是一种厚实、沉着的坚守和忍耐;成就的,是不寻常的质地和品格。 据说,如今的白酒调酒师,能用酒精、香精、味素,快速调出美味的酒。但是真 正的好酒,必须在地下默默无闻地埋藏、发酵多年。 韩国围棋大师曹薰铉写了一篇围棋讲座稿,开头有段话,提醒学棋的人:“我以 为,与其一心想着要赢棋,倒不如专心下好每一盘棋的每一步,以留内容充实的 棋谱。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有正道,围棋的每一手也都有其正确的方向。每一步都 尽善尽美的人生是美丽的,围棋也是如此。”曹薰铉“专心下好一盘棋中的每一 步”,不正是唐僧师徒扎实无比的取经之路吗? 童年读《西游记》,读到的是巧;人近中年,读出的是拙。我为童年的小聪明而 惭愧,也明白了,真正称得上美好的事业、真正品质恒久的果子,都来自流水一 样的“盈科而后进”的精神啊。 (选自 2015 年第 1 辑《时文选粹》) 14.第段论证的观点是什么?(2 分) “下好每一盘棋的每一步”“每一步都尽善尽美的人生是美丽的”“人生的每一瞬 间都有正道”均可。(答对一个即给分) 15.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4 分) 示例一:比喻论证(1 分)。将“取经路”比为“流水填满空洼前行”,(1 分)形 象生动地阐明了“唐僧为啥不飞过去”的原因。(2 分)示例二:比喻论证(1 分)。 将“师徒四人战胜八十一难”比为“钢铁在反复的灼烧、锤打”,(1 分)形象生动 地阐明了“唐僧为啥不飞过去”的原因。(2 分) 16.下面链接的材料能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请说明理由。(3 分)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选自《孔孟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