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液液相平衡 和点M与差点E、R之间的关系可用杠杆规则描述,即 (I)几何关系:和点M与差点E、R共线。即:和点在两差点的连线 上;一个差点在另一差点与和点连线的延长线上。 (ⅱ)数量关系:和点与差点的暈m、r、e与线段长q、b之间的关 系符合杠杆原理,即, 以R为支点可得m、e之间的关系m=e(a+b) (11-1) 以M为支点可得1、e之间的关系ra=eb 以E为支点可得r、m之间的关系r(a+b)=mb (11-3) 根据杠杆规则,若已知两个差点,则可确定和点;若已知和点和 个差点,则可确定另一个差点
11.1 液液相平衡 和点M与差点E、R之间的关系可用杠杆规则描述,即 (I)几何关系:和点M与差点E、R共线。即:和点在两差点的连线 上;一个差点在另一差点与和点连线的延长线上。 (ii)数量关系:和点与差点的量m、r、e与线段长 、b 之间的关 系符合杠杆原理,即, 以R为支点可得m、e之间的关系 a ma e a b = + ( ) (11-1) 以M为支点可得 、 之间的关系 r e ra = eb ra eb = (11-2) 以E为支点可得 r 、 之间的关系 r m r a b mb ( + =) (11-3) 根据杠杆规则,若已知两个差点,则可确定和点;若已知和点和一 个差点,则可确定另一个差点
11.1.2三角形相图 根据萃取操作中各组分的互溶性,可将三元物系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即 ①溶质A可完全溶于B及S,但B与S不互溶 ②溶质A可完全溶于B及S,但B与S部分互溶; ③溶质A可完全溶于B,但A与S及B与S部分互溶 习惯上,将①、②两种情况的物系称为第Ⅰ类物系,而将③情况的物系 称为第Ⅱ类物系。工业上常见的第工类物系有丙酮(A)水(B)甲基异丁基 酮(S)、醋酸(A)水(B)苯(S)及丙酮(A)氯仿(B)水(S)等;第Ⅱ类物系有 甲基环己烷(A)-正庚烷(B)苯胺(S)、苯乙烯(A)-乙苯(B)二甘醇(S)等。在 萃取操作中,第I类物系较为常见,以下主要讨论这类物系的相平衡关系
11.1.2 三角形相图 根据萃取操作中各组分的互溶性,可将三元物系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即 ①溶质A可完全溶于B及S,但B与S不互溶; ②溶质A可完全溶于B及S,但B与S部分互溶; ③溶质A可完全溶于B,但A与S及B与S部分互溶。 习惯上,将①、②两种情况的物系称为第Ⅰ类物系,而将③情况的物系 称为第Ⅱ类物系。工业上常见的第Ⅰ类物系有丙酮(A)–水(B)–甲基异丁基 酮(S)、醋酸(A)–水(B)–苯(S)及丙酮(A)–氯仿(B)–水(S)等;第Ⅱ类物系有 甲基环己烷(A)–正庚烷(B)–苯胺(S)、苯乙烯(A)–乙苯(B)–二甘醇(S)等。在 萃取操作中,第Ⅰ类物系较为常见,以下主要讨论这类物系的相平衡关系
11.12三角形相图 设溶质A可完全溶于B及S,但B与S为部分互溶,A 其平衡相图如图11-3所示。此图是在一定温度下 绘制的,图中曲线RRR2 RRNKEEE2E1E0称为溶 解度曲线,该曲线将三角形相图分为两个区域: 曲线以内的区域为两相区,以外的区域为均相区 位于两相区内的混合物分成两个互相平衡的液相,R 称为共轭相,联结两共轭液相相点的直线称为联 Ey 结线,如图13中的RE线(012-…0显然 萃取操作只能在两相区内进行 图11-3溶解度曲线
11.1.2 三角形相图 设溶质A可完全溶于B及S,但B与S为部分互溶, 其平衡相图如图11-3所示。此图是在一定温度下 绘制的,图中曲线R0R1R2RiRnKEnEiE2E1E0称为溶 解度曲线,该曲线将三角形相图分为两个区域: 曲线以内的区域为两相区,以外的区域为均相区。 位于两相区内的混合物分成两个互相平衡的液相, 称为共轭相,联结两共轭液相相点的直线称为联 结线,如图11-3中的RiEi线(i=0,1,2,……n)。显然 萃取操作只能在两相区内进行。 图11-3 溶解度曲线
11.12三角形相图 溶解度曲线可通过下述实验方法得到:在一定温度下 将组分B与组分S以适当比例相混合,使其总组成位于 两相区,设为M,则达平衡后必然得到两个互不相溶的 液层,其相点为R0、E0。在恒温下,向此二元混合液 中加入适量的溶质A并充分混合,使之达到新的平衡, 静置分层后得到一对共轭相,其相点为R1、E1,然后 继续加入溶质A,重复上述操作,即可以得到/+1对共 轭相的相点R、E(i=0,1,2,…n),当加入A的量使混 合液恰好由两相变为一相时,其组成点用K表示,K点 称为混溶点或分层点。联结各共轭相的相点及K点的曲 线即为实验温度下该三元物系的溶解度曲线
11.1.2 三角形相图 溶解度曲线可通过下述实验方法得到:在一定温度下, 将组分B与组分S以适当比例相混合,使其总组成位于 两相区,设为M,则达平衡后必然得到两个互不相溶的 液层,其相点为R0、E0。在恒温下,向此二元混合液 中加入适量的溶质A并充分混合,使之达到新的平衡, 静置分层后得到一对共轭相,其相点为R1、E1,然后 继续加入溶质A,重复上述操作,即可以得到n+1对共 轭相的相点Ri、Ei (i=0,1,2,……n),当加入A的量使混 合液恰好由两相变为一相时,其组成点用K表示,K点 称为混溶点或分层点。联结各共轭相的相点及K点的曲 线即为实验温度下该三元物系的溶解度曲线
11.12三角形相图 单相区 若组分B与组分S完全不互溶,则点R 与E分别与三角形顶点B及顶点S相重合 溶解度曲线 两相区 定温度下第Ⅱ类物系的溶解度曲线 和联结线见图11-4,通常联结线的斜率 溶解度曲线 随混合液的组成而变,但同一物系其联 结线的倾斜方向一般是一致的,有少数114第Ⅱ类物系的溶解度曲线和联结线 物系,例如吡啶-氯苯-水,当混合液组 A(吡啶) 成变化时,其联结线的斜率会有较大的 连接线 改变,如图11-5所示 B(氣苯) 图11-5连结线斜率的变化
11.1.2 三角形相图 若组分B与组分S完全不互溶,则点R0 与E0分别与三角形顶点B及顶点S相重合。 一定温度下第Ⅱ类物系的溶解度曲线 和联结线见图11-4,通常联结线的斜率 随混合液的组成而变,但同一物系其联 结线的倾斜方向一般是一致的,有少数 物系,例如吡啶–氯苯–水,当混合液组 成变化时,其联结线的斜率会有较大的 改变,如图11-5所示。 图11-4 第II类物系的溶解度曲线和联结线 图11-5 连结线斜率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