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五十年代以后生态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特 别是六十年代,出于环境污染的影响。生态平 衡受到破坏,对生态系统的整体研究加强了, 促进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系 统的概念已成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科学理论, 而七十年代已成为“生存科学”( survival science)新方向。但是生态系统的研究不能代 替一切生态学和群落学的工作,只有在植物生 态学和植物群落学的研究踏础上才能向前发展。 因此,在现代研究生态系统是一个方向,但必 须确立在植物群落学(地植物学j进础之一上
到五十年代以后生态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特 别是六十年代,出于环境污染的影响。生态平 衡受到破坏,对生态系统的整体研究加强了, 促进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系 统的概念已成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科学理论, 而七十年代已成为“生存科学”(survival science)的新方向。但是生态系统的研究不能代 替一切生态学和群落学的工作,只有在植物生 态学和植物群落学的研究踏础上才能向前发展。 因此,在现代研究生态系统是一个方向,但必 须确立在植物群落学(地植物学j的进础之—上
四、我国地植物学家的工作简况 就近代来说,早引入“生态学”名词的 是张珽。于1915年在武昌高等师范学院 首次开设植物生态学。于192年,张珽 和董爽秋合著的<植物生态学> 是我国最早述及有关植物群落的著作
四、我国地植物学家的工作简况 就近代来说,早引入“生态学”名词的 是张珽。于1915年在武昌高等师范学院 首次开设植物生态学。于1922年,张珽 和董爽秋合著的<植物生态学> 是我国最早述及有关植物群落的著作
早期,刘慎譁谔对植物地理学方面有较多的贡 献。1953年带领东北林业土壤所工作者建立治 沙站、1959年任中国科学院治沙队队长,提出 了独到的治沙理论和措施,为我国治沙工作奠 定基础。1963午年,编写了《历史植物地理学》 和<动态地植物学》,前者从理论上提出影响 我国历史植物地理变迁和现代植物分布关系的 十大因素,是我国植物区系和区划的重要理论 依据之一,后者提出了有系统的植物群落学理 论,并在顶极和演替学说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是我国著名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家之
早期,刘慎譂谔对植物地理学方面有较多的贡 献。1953年带领东北林业土壤所工作者建立治 沙站、1959年任中国科学院治沙队队长,提出 了独到的治沙理论和措施,为我国治沙工作奠 定基础。1963午年,编写了《历史植物地理学》 和<动态地植物学》,前者从理论上提出影响 我国历史植物地理变迁和现代植物分布关系的 十大因素,是我国植物区系和区划的重要理论 依据之一,后者提出了有系统的植物群落学理 论,并在顶极和演替学说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是我国著名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家之一
钱祟澍在植物分布方面有《黄山植物和植被的初 步记载》(1927),描述了黄山植物区系和落叶 阔叶林、黄山松林等主要群落“南京紫金山岩 脉的植被”(1932),讨论了该地省脉石生演替 系列的问题。仲崇信自1938年起先后在四川、 贵州、及杭州进行植物生活型观察。 李继侗在1958年出版了《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 学和地植物学的发展’》二书, 曲仲湘先后进行了南京灵谷寺(1952)、安徽琅耶 山(1953)和南京栖霞山(1955)的林木 现状分析”的报告,是我国采用植物分析图解法 较多的前辈
钱祟澍在植物分布方面有《黄山植物和植被的初 步记载》(1927),描述了黄山植物区系和落叶 阔叶林、黄山松林等主要群落“南京紫金山岩 脉的植被”(1932),讨论了该地省脉石生演替 系列的问题。仲崇信自1938年起先后在四川、 贵州、及杭州进行植物生活型观察。 李继侗在1958年出版了《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 学和地植物学的发展’》二书, 曲仲湘先后进行了南京灵谷寺(1952)、安徽琅耶 山(1953)和南京栖霞山(1955)的林木 现状分析”的报告,是我国采用植物分析图解法 较多的前辈
何景在草原植被的调查方向有“祁连山 的牧场草原’(1942)、《兰州植物志》 (1946),首创地把植物区系与生态学特点 植物群落及其季相变化等工作结合起来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植物工作者,云集在 起,编汇了《中国植被》(1980)本专 著。这是我国二十年来植被工作的最好
何景在草原植被的调查方向有“祁连山 的牧场草原’(1942)、《兰州植物志》 (1946),首创地把植物区系与生态学特点、 植物群落及其季相变化等工作结合起来。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植物工作者,云集在 一起,编汇了《中国植被》(1980)一本专 著。这是我国二十年来植被工作的最好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