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会辩论 2、掌握辩论的原则和技巧 、什么是辩论 辩论是指持有异议的双方为了各自的目的利用辛辣的语言进行争论和辩解。 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争吵、竞选中的电视辩论、专题辩论赛等。 辩论,就是辩明是非,探求真理。《墨子·小取》,对“辩”的作用做了十分 精辟的阐述:“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 处利害,决嫌疑。” 二、辩论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一)道德原则 辩论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是摆事实,讲道理。任何歪曲事实、无理蛮缠,直 至恶言相向,进行人身攻击,侮辱对方人格的言行都是不道德的。辩论是真理与 谬误的交锋,智慧和愚昧的较量,先进同落后的对峙。辩论的目的就是坚持真理 反对谬误;弘扬智慧,启迪愚昧:歌颂先进,鞭挞落后。因此,只有遵坚守“摆 事实,讲道理”的基本道德原则,才能达到辩论的目的。 (二)审美原则 1、语言美。辩论就是舌战。因此,犀利的语言是辩论语言美的标志。尽管事 实铁证如山,道理千正万确,但如果缺乏语言的力度,再深邃的思想,再深刻的 内容,也无法得到完美的表达,无法突出辩论“舌战”的特点。因为只有犀利的 语言才具有攻击力,唇枪舌剑是辩论语言的最好注解。 2、形象美。即美好的公众形象。这里主要是指儒雅的风度和高贵的气质,具 体表现为:语言表述,音色亮丽,节奏明快;庄谐适当,攻守有度;得理饶人, 不骄不躁;失势不馁,屡败屡战。 三、辩论的技巧 (一)避实就虚 论战时,有时需要单刀直入,有时又要巧于迂回,避实就虚,闪开对方所期 待的进攻路线和目标,从看似无关的话题入手,使其打消戒备心理,再引入原先
《辩论》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会辩论 2、掌握辩论的原则和技巧 一、什么是辩论 辩论是指持有异议的双方为了各自的目的利用辛辣的语言进行争论和辩解。 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争吵、竞选中的电视辩论、专题辩论赛等。 辩论,就是辩明是非,探求真理。《墨子·小取》,对“辩”的作用做了十分 精辟的阐述:“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 处利害,决嫌疑。” 二、辩论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一)道德原则 辩论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是摆事实,讲道理。任何歪曲事实、无理蛮缠,直 至恶言相向,进行人身攻击,侮辱对方人格的言行都是不道德的。辩论是真理与 谬误的交锋,智慧和愚昧的较量,先进同落后的对峙。辩论的目的就是坚持真理, 反对谬误;弘扬智慧,启迪愚昧;歌颂先进,鞭挞落后。因此,只有遵坚守“摆 事实,讲道理”的基本道德原则,才能达到辩论的目的。 (二)审美原则 1、语言美。辩论就是舌战。因此,犀利的语言是辩论语言美的标志。尽管事 实铁证如山,道理千正万确,但如果缺乏语言的力度,再深邃的思想,再深刻的 内容,也无法得到完美的表达,无法突出辩论“舌战”的特点。因为只有犀利的 语言才具有攻击力,唇枪舌剑是辩论语言的最好注解。 2、形象美。即美好的公众形象。这里主要是指儒雅的风度和高贵的气质,具 体表现为:语言表述,音色亮丽,节奏明快;庒谐适当,攻守有度;得理饶人, 不骄不躁;失势不馁,屡败屡战。 三、辩论的技巧 (一)避实就虚 论战时,有时需要单刀直入,有时又要巧于迂回,避实就虚,闪开对方所期 待的进攻路线和目标,从看似无关的话题入手,使其打消戒备心理,再引入原先
准备提出的问题。 降清的明朝叛臣洪承畴,在南京时,曾审问抗击清军的夏完淳,企图诱使夏 完淳归降 洪承畴向夏完淳允诺:“你小小年纪误受叛徒蒙骗,只要归顺大清,我保你前 程无量!” 夏完淳对洪承畴的降清致使大明迅速灭亡恨之入骨,有意要讥讽他一番,便 假装不认得洪承畴,故意高声回答说:“你才是个叛徒!我是大明忠臣,怎说我反 叛?我常听人说起我大明朝‘忠臣’洪承畴先生在关外与敌人血战而亡,名传天 下。我虽年幼,说到杀身报国,还不甘心落在他的后面呢!” 洪承畴瞠目结舌,手足无措,督府幕僚们以为他真不认识洪承畴,赶忙悄声 告诉夏完淳:“上座正是洪大人。” 哪知夏完淳听后故意勃然大怒:“胡说,洪大人早已为国捐躯,天下谁人不知? 当时天子亲自哭祭他,满朝群臣无不痛哭流涕。不要欺我年幼无知,上座这个无 耻的叛徒是什么东西!竟敢冒名来玷污洪大人的在天之灵!” 夏完淳指着洪承畴骂了个痛快淋漓,使得髙髙在上的“总督大人”一一洪承 畴羞愧难当而又无话可说 (二)以柔克刚 以柔克刚就像中国功夫中的太极一样,可以“杀人于无形”,看似温柔缠绵 实则绵里藏针,能给对手致命一击。 据说,有一位商人见到诗人海涅(海涅是犹太人),对他说:“我最近去了塔 希提岛,你知道在岛上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什么?” 海涅说:“你说吧,是什么?” 商人说:“那个岛上呀,既没有犹太人,也没有驴子!” 海涅笑着答道:“这个好办,我们俩一块去,就可以弥补这个缺陷!” (三)小中见大 所谓“小中见大”,是说辩论者要善于从高层次上,以其敏感性和洞幽烛微的 观察力,从要说的事理中,选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那 点,触类旁通,引申扩张,上升到理论的髙度,使其小而实、短而精、细而宏、 博而深,令人回味无穷,收到片言以居要,四两拨千斤的感染启发,小中见大的
准备提出的问题。 降清的明朝叛臣洪承畴,在南京时,曾审问抗击清军的夏完淳,企图诱使夏 完淳归降。 洪承畴向夏完淳允诺:“你小小年纪误受叛徒蒙骗,只要归顺大清,我保你前 程无量!” 夏完淳对洪承畴的降清致使大明迅速灭亡恨之入骨,有意要讥讽他一番,便 假装不认得洪承畴,故意高声回答说:“你才是个叛徒!我是大明忠臣,怎说我反 叛?我常听人说起我大明朝‘忠臣’洪承畴先生在关外与敌人血战而亡,名传天 下。我虽年幼,说到杀身报国,还不甘心落在他的后面呢!” 洪承畴瞠目结舌,手足无措,督府幕僚们以为他真不认识洪承畴,赶忙悄声 告诉夏完淳:“上座正是洪大人。” 哪知夏完淳听后故意勃然大怒:“胡说,洪大人早已为国捐躯,天下谁人不知? 当时天子亲自哭祭他,满朝群臣无不痛哭流涕。不要欺我年幼无知,上座这个无 耻的叛徒是什么东西!竟敢冒名来玷污洪大人的在天之灵!” 夏完淳指着洪承畴骂了个痛快淋漓,使得高高在上的“总督大人”——洪承 畴羞愧难当而又无话可说。 (二)以柔克刚 以柔克刚就像中国功夫中的太极一样,可以“杀人于无形”,看似温柔缠绵, 实则绵里藏针,能给对手致命一击。 据说,有一位商人见到诗人海涅(海涅是犹太人),对他说:“我最近去了塔 希提岛,你知道在岛上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什么?” 海涅说:“你说吧,是什么?” 商人说:“那个岛上呀,既没有犹太人,也没有驴子!” 海涅笑着答道:“这个好办,我们俩一块去,就可以弥补这个缺陷!” (三)小中见大 所谓“小中见大”,是说辩论者要善于从高层次上,以其敏感性和洞幽烛微的 观察力,从要说的事理中,选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那一 点,触类旁通,引申扩张,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其小而实、短而精、细而宏、 博而深,令人回味无穷,收到片言以居要,四两拨千斤的感染启发,小中见大的
论辩效果。 论辩中运用“小中见大”要注意选准突破口。从军事的角度来看,“突破口” 是集中兵力于敌人最要害、最敏感而又是最易于击破的一点。论辩上的“突破口” 也具有类似的属性。它应是关联着全局、最容易着力突破的“一点”,也是最敏感、 最准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点”。 在一场辩题为“对外开放方是否带来了走私贩私”的辩论赛中,一方坚定地 认为: 走私贩私,是对外开放带来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对此进行了严厉批驳 “如果你的说法能够成立的话,那么我的感冒就是开了窗的缘故。那么为什 么开了窗之后,有些人感冒,更多人却身体健康地领略着大好春光呢?这答案只能 从自身去找了。同样,改革开放了,其目的就是在于利用当前国际上的有利条件, 借西方发达国家的财力、物力之水灌溉我国现代化之花。我们一是主权在握, 是开放有度。问题是国内有些不坚定分子,看见金灿灿的洋钱洋货眼花缭乱,犹 如蝇之趋腥,营营追逐,这又能怪谁呢?……·” 这就是利用“小中见大”,抓住了感冒和开窗这一小事,阐发了走私与对外开 放的关系,颇具说服力。 (四)以虚掩实 我们讲的辩论技巧“以虚掩实”,就是指辩论中的以心掩物、以神掩形、以抽 象掩具体、以略述掩详述等,是语言含蕴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有力也更加 有效 唐德宗时,刘玄佐屡建战功成为汴州节度使。玄佐性情豪爽,轻财厚赏,士 卒乐为所用。就在他镇守汴州时,有人向他进谗言,说军将翟行恭如何如何。玄 佐一听就火了,立即把翟行恭拿下,要杀他。这时,处士郑涉闻讯,马上要求见 玄佐。郑涉这个人善于用开玩笑的形式隐藏要说明的问题和事理。他见刘玄左后 就说 听说翟行恭已依法受刑,请将他的尸首让我看看,行吗?” 刘玄左听了非常奇怪,就问:郑涉是他的什么人,为什么要看尸首。郑涉回答
论辩效果。 论辩中运用“小中见大”要注意选准突破口。从军事的角度来看,“突破口” 是集中兵力于敌人最要害、最敏感而又是最易于击破的一点。论辩上的“突破口” 也具有类似的属性。它应是关联着全局、最容易着力突破的“一点”,也是最敏感、 最准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点”。 在一场辩题为“对外开放方是否带来了走私贩私”的辩论赛中,一方坚定地 认为: “走私贩私,是对外开放带来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对此进行了严厉批驳: “如果你的说法能够成立的话,那么我的感冒就是开了窗的缘故。那么为什 么开了窗之后,有些人感冒,更多人却身体健康地领略着大好春光呢?这答案只能 从自身去找了。同样,改革开放了,其目的就是在于利用当前国际上的有利条件, 借西方发达国家的财力、物力之水灌溉我国现代化之花。我们一是主权在握,二 是开放有度。问题是国内有些不坚定分子,看见金灿灿的洋钱洋货眼花缭乱,犹 如蝇之趋腥,营营追逐,这又能怪谁呢?……” 这就是利用“小中见大”,抓住了感冒和开窗这一小事,阐发了走私与对外开 放的关系,颇具说服力。 (四)以虚掩实 我们讲的辩论技巧“以虚掩实”,就是指辩论中的以心掩物、以神掩形、以抽 象掩具体、以略述掩详述等,是语言含蕴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有力也更加 有效。 唐德宗时,刘玄佐屡建战功成为汴州节度使。玄佐性情豪爽,轻财厚赏,士 卒乐为所用。就在他镇守汴州时,有人向他进谗言,说军将翟行恭如何如何。玄 佐一听就火了,立即把翟行恭拿下,要杀他。这时,处士郑涉闻讯,马上要求见 玄佐。郑涉这个人善于用开玩笑的形式隐藏要说明的问题和事理。他见刘玄左后 就说: “听说翟行恭已依法受刑,请将他的尸首让我看看,行吗?” 刘玄左听了非常奇怪,就问:郑涉是他的什么人,为什么要看尸首。郑涉回答 说:
“过去,我曾听人家说,冤死的人面容异常。可是我从来也没有看过,所以 想借来看看。” 刘玄佐这才醒悟过来,命人把军将翟行恭放了 一桩冤案,就在郑涉的一席玩笑话中解决了,神!神在哪里?神在以虚掩实 上:以“看其尸首”之虚,掩“为其伸冤”之实。 (五)引蛇出洞 在辩论中,辩手总是不自觉地保持一种戒备状态,只有麻痹对方,松懈其意 志,放松其警惕,引“蛇”出“洞”,然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当“蛇”出 洞后,我们就可以手到擒来了。 鬼谷子教授庞涓、孙膑兵法的时候,一天,他坐在山洞里,问两位弟子道:“你 们谁有本事骗我走出洞外?”庞涓抢先一步,连哄带吓,甚至扬言要放火烧洞 但不管庞涓怎么施法,鬼谷子就是不出来。这时孙膑走上前,承认自己愚笨,说 自己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将老师偏出洞外,不过,他接着说:“如果老师在洞外,我 倒有办法骗老师走进洞来。”鬼谷子当然不信,起身就朝洞外走去,哪知他的脚刚 一踏出洞外,孙膑便拍掌叫道:“老师,我这不是把您请出洞外了吗?” (六)请君入瓮 在辩论中,请君入瓮特指诱使对方辩手自掘陷阱、自投罗网。对方中计后 常常有苦难言,无力回天 来俊臣遵武则天之命去惩办酷吏周兴,便请周兴喝酒,假意向他请教审讯办 法。周兴不知是计,醉醺醺地说:“这有何难,只要把犯人装进坛子里,放在炭火 上一烧,便什么都招供了。”来俊臣依计烧好炭火,放上一口大坛子,然后脸色 变,厉声说:“周兴,请你老兄入瓮吧! (七)环环相扣 组队辩论,要做到多路进攻、环环相扣,队员之间配合默契,也就是思想髙 度集中,不仅要能够发现和抓住对方的有关全局的重大疏漏之处,而且要对本对 同伴的一些带有暗示性的回答或反问能够立刻领悟,连续跟上,以便集中全力突 破对方的防线。 (八)诡辩 诡辩是一种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的辩术。然而,在辩论过程中
“过去,我曾听人家说,冤死的人面容异常。可是我从来也没有看过,所以 想借来看看。” 刘玄佐这才醒悟过来,命人把军将翟行恭放了。 一桩冤案,就在郑涉的一席玩笑话中解决了,神!神在哪里?神在以虚掩实 上:以“看其尸首”之虚,掩“为其伸冤”之实。 (五)引蛇出洞 在辩论中,辩手总是不自觉地保持一种戒备状态,只有麻痹对方,松懈其意 志,放松其警惕,引“蛇”出“洞”,然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当“蛇”出 洞后,我们就可以手到擒来了。 鬼谷子教授庞涓、孙膑兵法的时候,一天,他坐在山洞里,问两位弟子道:“你 们谁有本事骗我走出洞外?”庞涓抢先一步,连哄带吓,甚至扬言要放火烧洞, 但不管庞涓怎么施法,鬼谷子就是不出来。这时孙膑走上前,承认自己愚笨,说 自己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将老师偏出洞外,不过,他接着说:“如果老师在洞外,我 倒有办法骗老师走进洞来。”鬼谷子当然不信,起身就朝洞外走去,哪知他的脚刚 一踏出洞外,孙膑便拍掌叫道:“老师,我这不是把您请出洞外了吗?” (六)请君入瓮 在辩论中,请君入瓮特指诱使对方辩手自掘陷阱、自投罗网。对方中计后, 常常有苦难言,无力回天。 来俊臣遵武则天之命去惩办酷吏周兴,便请周兴喝酒,假意向他请教审讯办 法。周兴不知是计,醉醺醺地说:“这有何难,只要把犯人装进坛子里,放在炭火 上一烧,便什么都招供了。”来俊臣依计烧好炭火,放上一口大坛子,然后脸色一 变,厉声说:“周兴,请你老兄入瓮吧!” (七)环环相扣 组队辩论,要做到多路进攻、环环相扣,队员之间配合默契,也就是思想高 度集中,不仅要能够发现和抓住对方的有关全局的重大疏漏之处,而且要对本对 同伴的一些带有暗示性的回答或反问能够立刻领悟,连续跟上,以便集中全力突 破对方的防线。 (八)诡 辩 诡辩是一种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的辩术。然而,在辩论过程中
为了摆脱困境,避免难堪,同样不失为巧辩的一种,用得巧妙,还能生出奇趣。 例如,张作霖本是草莽出身,胸无点墨。一次出席名人雅宴,日本浪人蓄意让他 出丑,请他即席赏字画。他当即挥毫写下一个“虚”字,并得意洋洋地落款:“张 作霖手黑”(亦即亲手写的)旁边的随从悄声对他说:“你写的‘墨’字少了一个 土’,‘手墨’成了‘手黑’。”他一看,愣住了,改也不是,不改也不是,于是 故意呵斥随从:“我还不晓得这个‘墨’字下面有个‘土’?这是日本人求我的东 西,这叫寸土不让!”话音刚落,满堂喝彩,从此留下一段佳话。这虽然不是辩论, 而是为自己的丑行做辩解,化解丑态,但却实很典型的“以非为是”的诡辩。除 了日常生活争论中经常出现类似的诡辩之外,在激烈的辩论中,同样有诡辩。尤 其是在辩论赛中,双方的观点一般都是偏执的,因此,在辩论中很难说有正确与 错误之分,很多的时候只能靠巧辩取胜,这种巧辩自然包括了诡辩 请看下面这段关于“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的自由辩论: 朱天飙:艾滋病的病毒是在医院里被发现的,现在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的医务 工作者正在研究解决艾滋病的方法。 蒋昌健:我们从来没有否认过医学参与,请问,医学参与就一定等于医学问 题吗? 朱天飙:请问,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者在研究,这只是简单的医学参与吗? 季翔:在医院里发现的就是医学问题吗?在医院里捡到别人丢的一把钥匙 这把钥匙就成了医学问题吗?(掌声、笑声) 朱天飙:对方辩友认为,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者在研究艾滋病,只是在寻找 钥匙啊。(掌声) 蒋昌健:一个老太婆被车撞到了,请问,这是救人的问题呢还是撞人的问题? 陈惠:那不是病啊!(笑声) 季翔:但是她不也要去医院吗?那就是医学问题了吗?不,它是个交通事故! (笑声) 朱天飙:可是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人员在帮助这个老太太吗?艾滋病的研究 是需要成百上千的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呀。 严嘉:一个人得了病是社会问题,千百万人得了艾滋病,难道还不成为社会
为了摆脱困境,避免难堪,同样不失为巧辩的一种,用得巧妙,还能生出奇趣。 例如,张作霖本是草莽出身,胸无点墨。一次出席名人雅宴,日本浪人蓄意让他 出丑,请他即席赏字画。他当即挥毫写下一个“ 虚”字,并得意洋洋地落款:“张 作霖手黑”(亦即亲手写的)旁边的随从悄声对他说:“你写的‘墨’字少了一个 ‘土’,‘手墨’成了‘手黑’。”他一看,愣住了,改也不是,不改也不是,于是 故意呵斥随从:“我还不晓得这个‘墨’字下面有个‘土’?这是日本人求我的东 西,这叫寸土不让!”话音刚落,满堂喝彩,从此留下一段佳话。这虽然不是辩论, 而是为自己的丑行做辩解,化解丑态,但却实很典型的“以非为是”的诡辩。除 了日常生活争论中经常出现类似的诡辩之外,在激烈的辩论中,同样有诡辩。尤 其是在辩论赛中,双方的观点一般都是偏执的,因此,在辩论中很难说有正确与 错误之分,很多的时候只能靠巧辩取胜,这种巧辩自然包括了诡辩。 请看下面这段关于“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的自由辩论: 朱天飙:艾滋病的病毒是在医院里被发现的,现在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的医务 工作者正在研究解决艾滋病的方法。 蒋昌健:我们从来没有否认过医学参与,请问,医学参与就一定等于医学问 题吗? 朱天飙:请问,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者在研究,这只是简单的医学参与吗? 季翔:在医院里发现的就是医学问题吗?在医院里捡到别人丢的一把钥匙, 这把钥匙就成了医学问题吗?(掌声、笑声) 朱天飙:对方辩友认为,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者在研究艾滋病,只是在寻找 钥匙啊。(掌声) …… 蒋昌健:一个老太婆被车撞到了,请问,这是救人的问题呢还是撞人的问题? 陈惠:那不是病啊!(笑声) 季翔:但是她不也要去医院吗?那就是医学问题了吗?不,它是个交通事故! (笑声) 朱天飙:可是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人员在帮助这个老太太吗?艾滋病的研究 是需要成百上千的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呀。 严嘉:一个人得了病是社会问题,千百万人得了艾滋病,难道还不成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