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1)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 些都极勇猛、雄健; (2)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3)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这词首融梦幻(梦境、理想)与现实于一体,富于浪漫色彩。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仍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绪从词中哪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醉 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通过“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的表达效果。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誉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 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露雳弦惊。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房弦惊”。这两句选择快马、强弓两件典型事物,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感觉方面)两方面, 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根据你掌握的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天下事”指的是什么?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 表现作者为国为民族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七、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缜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西下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断肠人在天涯。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主题: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赏析:它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前三行全是写景,十八字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这“枯”“老”“昏”三个词, 描绘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悲凉氛围。“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 景带上悲凉的气氛。使“断肠人”更添悲愁。“古道西风瘦马”正是诗人当时自己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奔波与劳累已 不言而喻了。这与归巢的昏鸦与团聚的人家真可谓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三、作者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号东篱,元代大都(今北京市)人。他的散曲被推崇为“元代第一大家 ●全文 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凄清衰颓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悲成的情绪。凄 ▲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深秋晚景图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答:悲凉的 ▲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 涯”相呼应的是:“_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
6 ▲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1)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 这 些都极勇猛、雄健; (2)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3)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这词首融梦幻(梦境、理想)与现实于一体,富于浪漫色彩。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仍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绪从词中哪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醉 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通过“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的表达效果。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 “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 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选择快马、强弓两件典型事物,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感觉方面)两方面, 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根据你掌握的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 “天下事”指的是什么?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 ▲表现作者为国为民族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七、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西下,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断肠人在天涯。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一、主题: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赏析:它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前三行全是写景,十八字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这“枯”“老”“昏”三个词, 描绘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悲凉氛围。“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 景带上悲凉的气氛。使“断肠人”更添悲愁。“古道西风瘦马”正是诗人当时自己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奔波与劳累已 不言而喻了。这与归巢的昏鸦与团聚的人家真可谓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三、作者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号东篱,元代大都(今北京市)人。他的散曲被推崇为“元代第一大家”。 ●全文 ▲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凄清衰颓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悲戚的情绪。凄 ▲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深秋晚景图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答:悲凉的 ▲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 老树 西风;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 涯”相呼应的是:“_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析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答案:将哀景与 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令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 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背景: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道贬。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 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谂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道受 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刘禹锡从永贞元年贬官朗州司马,至宝历二年冬罢和州刺史,经历约22 个年头,估计回到洛阳当跨进第23个年头了。 中心: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 ●全文 ▲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白居易。 ▲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被贬之地边远的句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之情的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 代旧事物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 贬的愤慨心情。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也流露出他内心的愤懑不平。 ▲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闻笛赋”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 烂柯人”暗示贬谪时间太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惆怅感叹。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颔联承上联写归来后的感触。上句用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隐含他对当 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下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贬谪时间的长久,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 情。“翻似”二字显然有抑郁不平的意思。这两句用典,涵义十分丰富。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颈联诗句,作简要分析。 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 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
7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 “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答案:将哀景与 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小桥流水人家。 ▲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令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 涯。 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背景: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 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 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刘禹锡从永贞元年贬官朗州司马,至宝历二年冬罢和州刺史,经历约 22 个年头,估计回到洛阳当跨进第 23 个年头了。 中心: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 ●全文 ▲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白居易。 ▲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被贬之地边远的句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之情的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 代旧事物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 贬的愤慨心情。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也流露出他内心的愤懑不平。 ▲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闻笛赋”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 “烂柯人”暗示贬谪时间太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惆怅感叹。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颔联承上联写归来后的感触。上句用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隐含他对当 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下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贬谪时间的长久,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 情。“翻似”二字显然有抑郁不平的意思。这两句用典,涵义十分丰富。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颈联诗句,作简要分析。 “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 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