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写一篇游记 [学法摘要]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作者写游览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文章。游记偏重于描 绘某一地方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珍贵物产、风土人情,或者政治生活、社会风尚等。优 秀的游记作品具有景物的实在性、情感的真挚性、人称的自我性和寓意的社会性等特点。 游记有哪些写作要求呢? l、清楚地交代游踪,带领读者跟着你“游山玩水”,领略和感受美好的大 自然。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把行踪的进展转换跟文章段落层次的安排有机地结合 起来,或一点一层,或一景一段,使行文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2、确定中心思想,表现作者对所描写的客观事物的态度。写游记并不是把 自己在游览中的见闻毫无目的地描绘出来。如写其它文章一样,仍然有一个中心 思想。为了集中、鲜明地表现中心,不可将所见的景物不分主次详略地完全描绘 出来,而要精心地进行选材,抓住最能吸引读者的景点、最富有特色的景物特征 作重点描写 3、游记在写景状物方面要生动逼真,历历如绘。游记是作者的亲历,同时 又是大多数读者的“未及”。读者是带着感受间接经验的态度来读游记的,因此, 优秀的游记作品要真实地传达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不仅要写出景物 的形貌、色彩、声音、气势和变化,还要把作者在游历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美传达 给读者,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并心向往之的感觉 4、游记应当寓情于景,创造出情景交融、令人遐想的意境来。一般人写游 记往往热衷于记叙游历的过程,实际上,好的游记不仅能传播相应的旅游知识 还能传播作者的情感。游记如果仅仅是客观地写过程,传播效果就不太理想。因 此,在游记的写作中要注意在记山水的同时,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一般来说, 谈感受能使文章的思想得到升华,可以更好地发挥游记的宣传和教育作用。在谈 感受的时候要注意两条:一是水到渠成,感想源于游览的具体内容,是作者的肺 腑之言。二是画龙点睛,恰到好处地表现主题 5、运用轻松愉快的笔调,将千姿百态的山光水色、花鸟草虫、以及大自然 的变化等描摹得栩栩如生,使文章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佳作启示 青藤书屋 成逍逍 若非那块依稀见得“青藤书屋”四字的石碑,①由“青藤书屋”的 很难想象,那堵斑驳陆离的墙内竟关着怎样的一石碑,引发读者的阅
第一单元 写一篇游记 [学法摘要]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作者写游览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文章。游记偏重于描 绘某一地方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珍贵物产、风土人情,或者政治生活、社会风尚等。优 秀的游记作品具有景物的实在性、情感的真挚性、人称的自我性和寓意的社会性等特点。 游记有哪些写作要求呢? 1、清楚地交代游踪,带领读者跟着你“游山玩水”,领略和感受美好的大 自然。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把行踪的进展转换跟文章段落层次的安排有机地结合 起来,或一点一层,或一景一段,使行文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2、确定中心思想,表现作者对所描写的客观事物的态度。写游记并不是把 自己在游览中的见闻毫无目的地描绘出来。如写其它文章一样,仍然有一个中心 思想。为了集中、鲜明地表现中心,不可将所见的景物不分主次详略地完全描绘 出来,而要精心地进行选材,抓住最能吸引读者的景点、最富有特色的景物特征 作重点描写。 3、游记在写景状物方面要生动逼真,历历如绘。游记是作者的亲历,同时 又是大多数读者的“未及”。读者是带着感受间接经验的态度来读游记的,因此, 优秀的游记作品要真实地传达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不仅要写出景物 的形貌、色彩、声音、气势和变化,还要把作者在游历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美传达 给读者,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并心向往之的感觉。 4、游记应当寓情于景,创造出情景交融、令人遐想的意境来。一般人写游 记往往热衷于记叙游历的过程,实际上,好的游记不仅能传播相应的旅游知识, 还能传播作者的情感。游记如果仅仅是客观地写过程,传播效果就不太理想。因 此,在游记的写作中要注意在记山水的同时,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一般来说, 谈感受能使文章的思想得到升华,可以更好地发挥游记的宣传和教育作用。在谈 感受的时候要注意两条:一是水到渠成,感想源于游览的具体内容,是作者的肺 腑之言。二是画龙点睛,恰到好处地表现主题。 5、运用轻松愉快的笔调,将千姿百态的山光水色、花鸟草虫、以及大自然 的变化等描摹得栩栩如生,使文章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佳作启示·1 青藤书屋 成逍逍 若非那块依稀见得“青藤书屋”四字的石碑, 很难想象,那堵斑驳陆离的墙内竟关着怎样的一 ①由“青藤书屋”的 石碑,引发读者的阅
股清傲;难以想象,那扇漆黑的门内曾有着一个读欲望。 怎样的故事。① 小时候,我在绍兴城里长大,住处邻近明代 文学家、书画家徐渭的故居—一青藤书屋。随意 漫步,我无意中发现了这荒废的空间。推开木门, 跨过高高的门槛,恍若进入了另一段历史,那 段属于400年前的历史。由水泥路走上乱石径, 由车鸣换为鸟语,这个幽静的庭院仿佛在诉说着 另一个时代的文明。 书屋的主人徐渭,字文长,号青藤道士,他 虽早已作古,可石径旁的竹林仿佛还在为主人守 候,依旧郁郁葱葱。曲径通幽,石路的尽头便是 书屋了。来时的路很短,20米不到,却在这即 将跨入书屋之际,我不由轻轻地放慢脚步,惟恐 亵渎了这方净土。抬头可见“一尘不染”的匾牌, 它是主人对陋室的自嘲,抑或是主人品德的再 现。西窗下一桌一椅,文房四宝是主人的家珍。 主人是聪明的,他屡失荣华富贵,直到清贫如洗 就把桌椅移至窗下,以“抬头可见清风明月”作|②主人生平介绍。 为自己囊括天地的财富。窗下是一个小小的池 塘,池边正对窗口,有几枝零落的竹。坐在窗口, 深味这一番诗情画意,便可知为何书屋主人的诗 词总是那么美丽了。② 走出书屋,又见竹林,才发现小路的另一侧 是一口古井,水没有枯竭,清澈无比。一阵轻风, 竹枝摇曳,井中影影绰绰。竹林后有一面墙,那 是静处于绿叶中的“自在岩”,逍遥而沉默。据 说,这是书屋主人青年时所题。 是啊,在如此美景中悠哉地生活,倚着竹林, 喝着甘甜的井水,举杯邀明月,确实无愧于“自③主人悲剧的一生, 在”二字。只是,主人年少潇洒,改变不了他为令人感喟。 世俗所累的一生;竹林的清逸,改变不了他多年 后杀妻灭子,癫狂而无奈的结局:古井的深沉冷 峻,也改变不了他老年数次自杀未遂,最终跳井
股清傲;难以想象,那扇漆黑的门内曾有着一个 怎样的故事。① 小时候,我在绍兴城里长大,住处邻近明代 文学家、书画家徐渭的故居——青藤书屋。随意 漫步,我无意中发现了这荒废的空间。推开木门, 跨过高高的门槛,恍若进入了另一段历史,那一 段属于 400 年前的历史。由水泥路走上乱石径, 由车鸣换为鸟语,这个幽静的庭院仿佛在诉说着 另一个时代的文明。 书屋的主人徐渭,字文长,号青藤道士,他 虽早已作古,可石径旁的竹林仿佛还在为主人守 候,依旧郁郁葱葱。曲径通幽,石路的尽头便是 书屋了。来时的路很短,20 米不到,却在这即 将跨入书屋之际,我不由轻轻地放慢脚步,惟恐 亵渎了这方净土。抬头可见“一尘不染”的匾牌, 它是主人对陋室的自嘲,抑或是主人品德的再 现。西窗下一桌一椅,文房四宝是主人的家珍。 主人是聪明的,他屡失荣华富贵,直到清贫如洗, 就把桌椅移至窗下,以“抬头可见清风明月”作 为自己囊括天地的财富。窗下是一个小小的池 塘,池边正对窗口,有几枝零落的竹。坐在窗口, 深味这一番诗情画意,便可知为何书屋主人的诗 词总是那么美丽了。② 走出书屋,又见竹林,才发现小路的另一侧 是一口古井,水没有枯竭,清澈无比。一阵轻风, 竹枝摇曳,井中影影绰绰。竹林后有一面墙,那 是静处于绿叶中的“自在岩”,逍遥而沉默。据 说,这是书屋主人青年时所题。 是啊,在如此美景中悠哉地生活,倚着竹林, 喝着甘甜的井水,举杯邀明月,确实无愧于“自 在”二字。只是,主人年少潇洒,改变不了他为 世俗所累的一生;竹林的清逸,改变不了他多年 后杀妻灭子,癫狂而无奈的结局;古井的深沉冷 峻,也改变不了他老年数次自杀未遂,最终跳井 读欲望。 ②主人生平介绍。 ③主人悲剧的一生, 令人感喟
了却残生的终曲。③ 小小庭院内的每件东西,都记载了其主人的 半生绚烂,半生凄烈。 徐渭,这个恃才傲物、放荡不羁的才子, 生在追求着脱俗不凡的境界,他向往翠竹古井, 偏执孤傲的个性预示了他的悲剧:他对社会的黑 暗和尔虞我诈愤愤不平;他以苛刻的眼光看着友④恃才傲物、放荡不 人为生计奔波,以致不屑与之为伍;他讥讽着达羁的性格让人景仰。 官贵人的醉生梦死,却因自己无法驰骋仕途而伤 怀感叹……他不明白,再浪漫的写意生涯,终究 离不开柴米油盐。不理会现实,徐渭忧愤得太多, 似乎早已忘了那块隐于竹后的“自在岩”,以至 郁郁不得志而精神失常。④ 徐渭的文笔洒脱别致.琴棋书画皆堪称 绝,诗歌奇恣,文亦纵横,水墨画淋漓恣肆,其 智慧更令人称道,“徐文长”的故事在人们心中 树立了一个“神童”的形象。只是他执著却不洒 脱,他的执著给他的亲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他⑤“赞叹、神往、叹 的妻子和儿子被他处于癫疯状态时用斧砍死,他惜”,是文章要表达 的执著使他几乎失去了一切。有时,真的怀疑他的主题 所谓的“安贫乐道’’是否出自真情。而今,他 的执著已伴着他一生的浮浮沉沉永入地下,留给 后人的,是妙笔挥出的畅意和无尽的才华。一部 厚厚的《徐文长全集》,伴着青藤书屋,一齐拨 动着参观者心中的琴弦,奏出的音符中,赞叹 神往中伴着无尽叹惜。⑤ 评点 初读《青藤书屋》,我首先想到的是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虽然文章的遣词造句还略 显稚嫩,思想也有流于肤浅之处,但作者在游览了青藤书屋以后产生的对于相关文化的思考 仍然让人感动。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在急功近利的当代,在文化日趋媚俗的今天,作者能 把写作的目光对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并由此而产生关于文化的一些思考,虽然不很 成熟,也仍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作者很善于观察生活,凭借着自己年少时候的住处与之相邻,就熟悉了那个 地方。不仅熟悉于眼,更是铭记在心。于是,他能用细腻的笔触去描述青藤书屋 的环境。地方不大,却清幽脱俗,正好表现书屋主人的精神风貌。在记叙过程中, 作者以现代人的心灵与徐渭相交,探求徐渭的生平事迹。一草一木,一桌一椅
了却残生的终曲。③ 小小庭院内的每件东西,都记载了其主人的 半生绚烂,半生凄烈。 徐渭,这个恃才傲物、放荡不羁的才子,一 生在追求着脱俗不凡的境界,他向往翠竹古井, 偏执孤傲的个性预示了他的悲剧:他对社会的黑 暗和尔虞我诈愤愤不平;他以苛刻的眼光看着友 人为生计奔波,以致不屑与之为伍;他讥讽着达 官贵人的醉生梦死,却因自己无法驰骋仕途而伤 怀感叹……他不明白,再浪漫的写意生涯,终究 离不开柴米油盐。不理会现实,徐渭忧愤得太多, 似乎早已忘了那块隐于竹后的“自在岩”,以至 郁郁不得志而精神失常。④ 徐渭的文笔洒脱别致.琴棋书画皆堪称一 绝,诗歌奇恣,文亦纵横,水墨画淋漓恣肆,其 智慧更令人称道,“徐文长”的故事在人们心中 树立了一个“神童”的形象。只是他执著却不洒 脱,他的执著给他的亲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他 的妻子和儿子被他处于癫疯状态时用斧砍死,他 的执著使他几乎失去了一切。有时,真的怀疑他 所谓的“安贫乐道’’是否出自真情。而今,他 的执著已伴着他一生的浮浮沉沉永入地下,留给 后人的,是妙笔挥出的畅意和无尽的才华。一部 厚厚的《徐文长全集》,伴着青藤书屋,一齐拨 动着参观者心中的琴弦,奏出的音符中,赞叹、 神往中伴着无尽叹惜。⑤ ④恃才傲物、放荡不 羁的性格让人景仰。 ⑤“赞叹、神往、叹 惜”,是文章要表达 的主题。 评点: 初读《青藤书屋》,我首先想到的是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虽然文章的遣词造句还略 显稚嫩,思想也有流于肤浅之处,但作者在游览了青藤书屋以后产生的对于相关文化的思考 仍然让人感动。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在急功近利的当代,在文化日趋媚俗的今天,作者能 把写作的目光对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并由此而产生关于文化的一些思考,虽然不很 成熟,也仍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作者很善于观察生活,凭借着自己年少时候的住处与之相邻,就熟悉了那个 地方。不仅熟悉于眼,更是铭记在心。于是,他能用细腻的笔触去描述青藤书屋 的环境。地方不大,却清幽脱俗,正好表现书屋主人的精神风貌。在记叙过程中, 作者以现代人的心灵与徐渭相交,探求徐渭的生平事迹。一草一木,一桌一椅
都能让作者借以寄托对书屋主人“半生绚烂,半生凄烈”的深厚情思,同时也在 读者面前展示了才华横溢而又充满矛盾的一个文人形象。 佳作启示·2 车过灞桥 叶公觉 细雨中,我在西安车站广场上了旅游车。往 东行约10里,突然见一条白色的中国古典风格的 石桥,横跨在宽阔的河流之上。远看去如一条白 玉腰带,玲珑地扣在河水柔软的腰间,在雨雾 中,又宛若一条通往仙境的玉带桥! 我急忙在旅游图上按图索骥:啊,这就是有 名的灞桥!春秋时期秦穆公欲彰霸业,改滋水为 灞水,水上这桥,便叫灞桥。① ①灞桥的历史渊源。 灞桥历经二千年,重修无数次。有人说,如 今这条白石灞桥是隋文帝开皇三年造的。也有人 说,这是唐朝尉迟敬德造的,大石条还是从终南 山上开凿来的。但我只知道,这是中国古代劳动 人民造的。那400多根桥柱,圆石排垒,异常坚 固:那十二孔桥洞,跨度不同,使人想起有名的 “赵州桥”;那白百栏杆古色古香,图案简洁, 雍容大度;那桥面宽阔平坦,车行平稳。今天, 我们的汽车就从这古意悠悠的灞桥上驰过。当车 行桥上时,我一边看着从两边匆匆闪过的白石拦 杆,一边在心里闪过一个个历史的镜头: 秦朝时,王翦伐荆,秦始皇亲自送他到灞桥; 西汉元年十月,沛公刘邦就是从灞桥上西入 咸阳; 汉时灞桥上设有稽查亭,检查来往行人,大 将李广和一随从夜经灞桥亭,未带路凭,被灞陵 尉喝住,不许夜行,身为将军的李广也只得在亭 下住宿一夜,天明才得过桥; 唐时杨贵妃到华清池去洗澡,龙舆风辇,就 从这条桥上过去
都能让作者借以寄托对书屋主人“半生绚烂,半生凄烈”的深厚情思,同时也在 读者面前展示了才华横溢而又充满矛盾的一个文人形象。 佳作启示·2 车过灞桥 叶公觉 细雨中,我在西安车站广场上了旅游车。往 东行约 10 里,突然见一条白色的中国古典风格的 石桥,横跨在宽阔的河流之上。远看去如一条白 玉腰带,玲珑地扣在河水柔软的腰间,在 雨雾 中,又宛若一条通往仙境的玉带桥! 我急忙在旅游图上按图索骥:啊,这就是有 名的灞桥!春秋时期秦穆公欲彰霸业,改滋水为 灞水,水上这桥,便叫灞桥。① 灞桥历经二千年,重修无数次。有人说,如 今这条白石灞桥是隋文帝开皇三年造的。也有人 说,这是唐朝尉迟敬德造的,大石条还是从终南 山上开凿来的。但我只知道,这是中国古代劳动 人民造的。那 400 多根桥柱,圆石排垒,异常坚 固;那十二孔桥洞,跨度不同,使人想起有名的 “赵州桥”;那白百栏杆古色古香,图案简洁, 雍容大度;那桥面宽阔平坦,车行平稳。今天, 我们的汽车就从这古意悠悠的灞桥上驰过。当车 行桥上时,我一边看着从两边匆匆闪过的白石拦 杆,一边在心里闪过一个个历史的镜头: 秦朝时,王翦伐荆,秦始皇亲自送他到灞桥; 西汉元年十月,沛公刘邦就是从灞桥上西入 咸阳; 汉时灞桥上设有稽查亭,检查来往行人,大 将李广和一随从夜经灞桥亭,未带路凭,被灞陵 尉喝住,不许夜行,身为将军的李广也只得在亭 下住宿一夜,天明才得过桥; 唐时杨贵妃到华清池去洗澡,龙舆风辇,就 从这条桥上过去; ①灞桥的历史渊源
抗战初期西安事变时,两排爱国学生平躺在 灞桥上,挡住张学良从华清池开往西安城的小汽 车,非要他当众表明抗战心迹,不然宁可被汽车|②走过灞桥,就是在 压死在灞桥上 浏览祖国的历史。字 灞桥,记下了中华古国的多少英雄业绩?刻下里行间,有岁月的沧 了神州大地上多少风云变幻!② 桑 汽车在灞桥上缓缓驰过,我忽见灞桥堍、灞 水边.古柳婆娑,新柳披翠,绿云匝地,在雨 雾中更显得水灵灵的,似烟似雾,笼碧合翠,意 境幽然。 我的心头忽然飘过一句有名的诗句:“年年 柳色.灞陵伤别”。灞桥折柳赠别,是古时习俗 如今的灞桥边.杨柳依旧,翠色喜人。人们已无 古人惜别的悲伤之情。在辛勤劳动之后,来古都 长安旅游,来灞桥寻觅烟柳佳景,这真是人们的③总把新桃换旧符 赏心乐事呀!如今,也无人折柳赠别了,因为铁马数风流人物,还看今 飞鹰、电报电话已把时空拉近。现在无论在祖国 的哪个角落,可以说是朝发夕至,人们有的是漫 游祖国大地的欢欣,何来愁绪如柳丝缠绕呢?③ 车过灞桥,载着一车历史的沉思,载着一车 今日的欢笑 评点: 本文是由旅游车上的所见落笔,透过灞桥的历史来表现对生活的沉思 细雨中的灞桥,如“一条白玉腰带,玲珑地扣在河水柔软的腰间”,又如“一条 通往仙境的玉带灞桥”,带着你走进历史文化的大观园中。灞桥,名字非凡,是 秦穆公“欲彰霸业”的见证。灞桥,又是一部史册,记下了秦始皇送大将出征的 威严,记下了刘邦西入咸阳的雄心,记下了大将李广的夜宿,记下了杨贵妃的龙 舆凤辇:还有现代史上感人的一幕:两排热血青年平躺在灞桥上,用躯体挡住了 张学良的汽车。灞桥“记下了中华古国的多少英雄业绩!刻下了神州大地上多少 风云变幻!”说来让人心动,让人感慨,让人沉思。这正是文章的内涵丰富之处, 也是文章的迷人魅力所在。 灞桥,在古代诗文中常常出现,“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这是一个最普遍 的意境。这篇散文既然写出了那么多的灞桥历史风云,灞柳的风采就不能不抒写 笔。不过,时代变了,灞柳的景象也变了。过去,灞柳留给人们的是无穷的惜 别和悲伤,而今天“杨柳依依,翠色喜人”,是长安著名的八景之一。人们来这
抗战初期西安事变时,两排爱国学生平躺在 灞桥上,挡住张学良从华清池开往西安城的小汽 车,非要他当众表明抗战心迹,不然宁可被汽车 压死在灞桥上…… 灞桥,记下了中华古国的多少英雄业绩?刻下 了神州大地上多少风云变幻!② 汽车在灞桥上缓缓驰过,我忽见灞桥堍、灞 水边.古柳婆娑,新柳披翠,绿云匝地,在 雨 雾中更显得水灵灵的,似烟似雾,笼碧合翠,意 境幽然。 我的心头忽然飘过一句有名的诗句:“年年 柳色.灞陵伤别”。灞桥折柳赠别,是古时习俗。 如今的灞桥边.杨柳依旧,翠色喜人。人们已无 古人惜别的悲伤之情。在辛勤劳动之后,来古都 长安旅游,来灞桥寻觅烟柳佳景,这真是人们的 赏心乐事呀!如今,也无人折柳赠别了,因为铁马 飞鹰、电报电话已把时空拉近。现在无论在祖国 的哪个角落,可以说是朝发夕至,人们有的是漫 游祖国大地的欢欣,何来愁绪如柳丝缠绕呢?③ 车过灞桥,载着一车历史的沉思,载着一车 今日的欢笑…… ②走过灞桥,就是在 浏览祖国的历史。字 里行间,有岁月的沧 桑。 ③总把新桃换旧符。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 朝。 评点: 本文是由旅游车上的所见落笔,透过灞桥的历史来表现对生活的沉思. 细雨中的灞桥,如“一条白玉腰带,玲珑地扣在河水柔软的腰间”,又如“一条 通往仙境的玉带灞桥”,带着你走进历史文化的大观园中。灞桥,名字非凡,是 秦穆公“欲彰霸业”的见证。灞桥,又是一部史册,记下了秦始皇送大将出征的 威严,记下了刘邦西入咸阳的雄心,记下了大将李广的夜宿,记下了杨贵妃的龙 舆凤辇;还有现代史上感人的一幕:两排热血青年平躺在灞桥上,用躯体挡住了 张学良的汽车。灞桥“记下了中华古国的多少英雄业绩!刻下了神州大地上多少 风云变幻!”说来让人心动,让人感慨,让人沉思。这正是文章的内涵丰富之处, 也是文章的迷人魅力所在。 灞桥,在古代诗文中常常出现,“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这是一个最普遍 的意境。这篇散文既然写出了那么多的灞桥历史风云,灞柳的风采就不能不抒写 一笔。不过,时代变了,灞柳的景象也变了。过去,灞柳留给人们的是无穷的惜 别和悲伤,而今天“杨柳依依,翠色喜人”,是长安著名的八景之一。人们来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