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桀众,以克有(夏),属诸侯于薄,荐章天命,通于四方,而天 下诸侯莫不宾服,”《吕氏春秋·用民》直称“汤武非徒能用其民 也,又能用非己之民。”汤能奉夏众,又能用异姓国族的“非己之 民”,恐怕是其建立商国的成功关键所在。但至中丁到南庚四迁, “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①,内部的权力之争,国力削弱,异姓 国族不附,不得不退缩回东方故地。盘庚迁殷,再度西进,又恢 复“先王之大业”,“底绥四方”②。总之,商代都邑的迁徙和辟立, 通常是商族整体的集体行动,虽在不算太大的地域范围内搬移,然 经营视野十分浩大,商代贵族统治集团以商族为主体,联合四方 诸侯,向四外拓展,其立都建国之策,是大不同于夏代贵族统治 集团收夏众、固邦土的内向型择都的。 商都经济地理位置的选择,要在重四方自然资源,尤其是铜、 锡矿产资源的聚敛,亦胜于夏代。日本天野元之助先生论殷代产 业,曾从方志和近代地质调查资料中辑出中原地区古代铜矿产地, 河南有六处(安阳、涉县、济源、登封、禹州、鲁山),山东二处 (历城、莱芜),山西十一处(黎城、潞安、阳城、翼城、曲沃、绛 县、垣曲、夏县、闻喜、平陆、解县),河北四处(沙河、邢台、 内丘、完县):产锡地,河南六处(淇县、武安、汝州、嵩县、永 宁、裕州),山东二处(莱芜、峄县),山西六处(阳城、沁源、沁 水、交城、平陆、安邑),河北一处(磁州),参以甲骨文中殷王 田猎地和行幸地分布所在,指出般人除自己从事探矿、采矿、治 炼等,以满足矿业需求外,另有相当量来之支配圈外300公里范 围内的各方贡献或交易③。后石璋如先生对此四省古代产铜地又 有补充,认为殷代铜矿来源,可以不必在长江流域去找,甚至不 ①《史记·殷本纪。 ②参见杨于南:《“殷人屡迁”辨析》,《甲骨文与殷商史》第辑,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6年。 ③天野元之助:殷代产业仁阅空石若干)向题》,《东方学报》(京都)第23册, 1953年。 ·22·
必过黄河以南①。 不过,《商领》有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古帝命武汤, 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其矿产资源的获得,未必仅 限于华北四省。据商代前后期考古学文化分析,前期政治地理结 构中,王畿区以偃师商城或郑州商城为中心,直接控制着周围二、 三百里方圆范围,其政治疆域,则北土裕太行山东麓向北延伸至 河北满城、保定一带,东土及泰山以西和淮北一线,西土达陕西 减阳附近,南土包括江汉平原,并进入长江以南江西、两湖地区。 在外层周边地区为商文化波及区②。后期政治疆域,王畿区变化不 大,但王都北移至安阳殷墟,北土伸入冀北、晋中、陕东地区;在 东土商势力有长足发展,进抵除胶东半岛以外的山东境内及皖、 苏、渐地区;西土有所退缩;南土对江汉地区的控制有所削弱·然 在江南江西地区的影响范围却大大扩大,可能还绕入湖南长沙地 区。(图2)值得注意者,陕西蓝田怀珍坊曾发现了商代前期专门 冶炼铜料而非铸造铜器的作坊遗址③。长江以南江西瑞昌铜岭又 发现早到二里岗上层期的矿冶遗址,既有露天开采遗迹,又有地 下开采系统,还有冶炼区④。附近范围内的湖北大冶铜绿山发现的 古矿井遗址,碳十四测定年代数据有四组早到公元前1200年前 后⑤,相当商代晚期。接壤的湖北阳新港下古矿井遗址,年代上限 可及于商周之际@。另外,湖北黄破枹挏出土有晚商铜爵、觚⑦。 江西清江吴城遗址,据说是商代后期方国“湍国”所在,其东约 20公里新干大洋洲发现同一时期上层贵族墓葬,出土的大批器 ①石璋如:《殷代的铸铜工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6本,1955 年。 ②参见叶义宪:《商代福域新论是,《历史地理》第八辑,1$90年。又宋新潮: 《般商文化区域研究》,陕西天民出版社,1991年,200~221页。 ③《陕西蓝田怀珍坊商代遗址试橱简报),《考古与文物》1981年3期。 ④《瑞昌铜岭矿冶遗址发掘获重大成果7,《中国文物报》1992年1月19日。 ⑤《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文物出版社,1983年,92~96页。 ⑥《湖北阳新港下古矿井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期。 ⑦《黄跛出土的商代晚期青翔器》,《江汉考古》1986年4期, ·23·
物,造型和纹饰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风格,表明了与中原地区有 着畅通的交往关系①。迹象种种,提供了商王朝前后期,都邑矿产 来源均远出华北四省的信息。 商都生态环境的选择,已兼顾到土质地力、地貌、气候、水 文等多重利用因素,重枧总体安排,基本上贯彻了便于生活、便 于生产、便于交通、保障安全防范的原则。 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同处北纬347,地理和气候条件十分 适宜人们生息休养。前者北依邙山,南临洛河,地势平坦,植被 在当时尚未受人类活动多大破坏,土壤肥沃,即使在今日仍是有 名的粮食高产区。虎牢在其东,函谷在其西,擐辕在其南,北面 为黄河要津,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重要交通孔道。后者北临黄河,西 南傍依嵩山余脉,东边毗连豫东平源,土质肥浇,为四方交通辐 转之枢。偃师商城建于二里头夏代都邑遗址的东北附近,一改前 代无城垣之类积极防御设施的“居易无固”状态,筑有长方形城 垣,城区面积达190万平方米,宫城居城中偏南,地下建有工程 浩繁的排水网络系统,城内北部有一般居址、墓排区、较密集的 制陶窑址,以及许多水井②。城区的总体规度,不仅提高了安全保 障系数,而且方便了生活。至郑州商城,城区平面略呈长方形,面 积达3上7万平方米,官室区置于中部及东北部,城内一般居住区 有水并设施。墓地和产业作坊区移到城外周围,当时似已注意到 城内环境的净化。近又发现南垣和西垣外有未完全建成的外郭城 或防护堤③。商代都邑规模的扩大化,环境的有效治理和保护,总 ①《江西新千大洋洲商基发掘简报》,文物》1991年10期。又李学勒:《新千大 洋洲大墓的奇迹》,《文物天地》1991年1期。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1984年春偃师尸乡沟商城官殿遗址 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4期。又刘忠伏:偃师县商城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 (1990)》,文物出版社,1991年,244~245页。 ③参见杨育彬:《郑州商城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又裴明相:《郑州 商代王城的布局及其文化内涵》: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商城外夯土墙基的调查与 试掘,《中原文物》1991年1期。 ·24·
体布局的合理安排,安全防范设施的加强,使数万乃至10多万人 长期聚居一地成为现实,方面维持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秩序,同 时也为解决日趋上升的人地依存关系矛盾开辟一新途。 商代中丁以后,统治集团内部为权力纷争不已,有所谓九世 之乱,Ψ均每20年都邑一徙,政迹不修,规度失控,环境得不到 治理,自然灾害频起,生态恶化,“自祖乙五世,至盘庚元兄阳甲, 宫室奢侈,下民邑居垫隘,水泉泻卤,不可以行政化。”①至盘庚 时,阳都的生态环境破坏又导致“万民乃不生生”,人地关系矛盾 对早先的人文自然体系作出不断的否定,“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 极”,生物圈的再建已是刻不容缓。盘庚“视民利用迁”,果断作 出“生生,今予将试以汝迁,永建乃家”@的明智决策,于安阳殷 墟择建新都。 殷墟王都处于北纬36°,平均海拔78米左右,在豫北洹水之 滨,是晋、冀、鲁、豫四省交汇的要冲,“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 河,后被山。”③据卫星遥感摄影,殷墟位居太行东侧华北平原南 部一冲击扇平原上,卫、漳、洹、滏四水穿流而过,土壤湿润,富 含腐植质,土地肥沃,冲击扇西铡有丰富的煤炭、铜矿资源和良 好的森林植被,地理环境得天独厚④。显然,盘庚迁殷是经过充分 的具有生态学意义的权衡考虑后选定的。据多年的考古发掘资料 表明,殷都系沿洹水而建,经盘庚以来几代商王的经营,范围达 30平方公里左右,而其整体布局,早在初期即具规模。都邑中心 区在洹水弯道南侧小屯村附近,在西、南两面挖有防御性深濠,与 洹水相沟通,形成一面积约?0万平方米的长方形封闭式宫室 宗庙区。外围密布几十处平民居地。大面积普通墓葬区和手工 ①《尚书正义·盘庚》孔颗达疏汉王肃说。 ②《尚书·盘庚》。 ③《战国策·魏策》。 ④申斌:《宏观物理测量技术在殷商考古工.作中应用初探》,《殷部学刊》1985年 2期。 ·25·
业作坊区大体分布在最外围;王陵区座落在洹北开阔高地,与 宫室宗庙区隔河相望①;这方面当是承郑州商城减小城区环境 污染布局特色的变宜。殷都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主要取之 洹水,但贵族还饮用水质清洌的井水,小屯宫室区内曾发现殷 代水井。另外,为防治洪涝,相继规建有明渠和石坝②。部分生 活区内地下排水管道的敷设@,利于污水排泄,净化居地清洁卫 生。 总之,盘庚迁殷是曾得力于对新地生态环境的权衡优选,在 新都建设中贯彻“奠厥居,正厥位”的总体规度原则,着眼于 “用永地于新邑”④,后王继之,有一系列治理、保护、开发殷都环 境的措施,由此使商代后期都邑人地关系矛盾一直维持在最低点。 “百姓由宁,殷道复兴”、内部稳定,其力朝外,凭藉殷都交通地 理的优势,“用协于厥邑,其在四方”⑤、邦畿千里的国土经略得以 施展。 这里还有必要重申,从人地依存关系及古代统治者“体国经 野”政治意识言,商主都自然不是“孤岛”。《孟子·公孙丑上》云: “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淮南子·泰族训》云:“汤处毫七十 里。”可知王都周围当控制着一定的直属地域。另外商代的“四 方”或“四土”,已是基于国土的平面展示,有行政区域地理上的 泛属性。甲骨文言“蒿田”,蒿读如《牧誓》“商郊”之郊,为都 邑外地®。甲骨文言“商鄙”、“我东都”、“我西鄙”⑦,大体皆指 ①郑振香:《股墟发掘六十年概述》,考古》上988年10期。 ②中国杜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般塘发掘根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 1987年,102、95、114页。 ③《般缠出土的陶水管和石鹑》,《考古》19?6年]期。 ④《尚书·盘庚》。 ⑤《尚书·立政》。 ⑥参见李学勤:《释“郊“》,《文史》第三十六辑,1992年。 ⑦分见《合巢》29375、《英国》2525、《合巢》6057。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