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外近郊野地。又有言“我奠”、“南奠”、“西奠”、“北奠”①。奠 或读如甸,《周礼·天官·甸师》:“效外日甸”,《说文》:“甸,天 子五百里地”,则奠应是邑外远近郊领域的统称,类似后世所说的 王畿区。而“四土”或“四方”,当指王畿区外的范围广大的政治 域地理。诚然,当时尚不可能如后世有明确的国界线,也未必 有所谓中央与地方攻府间的严格政体统属关系,但在王权可控范 围,其“设宫分职”是有-一定规度的。《尚书·酒诰》即称商国行 政制度分为内服与外服,其云: 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 尹、惟亚、惟服、宗工。 内服当指王畿区的“设官分职”,外服则指畿外四土的王权驾驭力 度。显然外服是建立在维持域外大小国族固有地缘性组织基础上 的,是正权对诸侯或臣属邦国的册封、认肯,而不是调遣、改变 或打破。商£在内、外服的统治支配权上贯彻了明显的强弱消张 区别和因势机变策略。 这种策略亦推行子予四土边地的弹性伸缩或影响地区。甲骨文 有言“东戈”、“南戈”、“西戈”、“北戈”②,四戈为四土周边之地®。 别辞有“戈田牧”④,殆指与商有结盟关系的边地侯甸族群。他辞 又有“南牧”、“北牧”、“右牧”⑤,大体均指边地,此由甲骨文记 “在易牧获羌”、“戍伐右牧,禽启人方”@,牧与边地羌人、人方屡 屡发生交割关系可以知之。别辞又有记商王“商(赏)牧”、“牧 称册”⑦,则中原大国与其的政治关系应是外服制的变宜扩大。《尔 雅·释地》云:“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以视商代,未必尽 ①分见《合集多9767、7884、24、32277。 ②合集》33208。 ③参见陈梦家:《股虚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321页。 ④屯南》4033, 包)分见《合集》28351、《屯南》2520。 ⑥分见¥遗》758、《电南》2320。 ⑦分见《合集》5597、7343。 ·27·
然。《逸周书·度邑解》云: 维王殷,国君诸侯乃厥献民,徵主九牧之师,见王于 殷郊。 不难看出,“国君诸侯”乃来之原商国的内外服倒戈者,“九牧之 师”应指原与商国有盟好关系的边地大小族落组织之师。 下面试对商代国土经纬作一图示勾勒: 玉邑 四 四 服 意 土 戈 牧 边筷 邦方 第二节 居宅和邑聚 人类在适应、控制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进程中,最富有创造性 意义的一项成果,是居宅的发明。人们通过建造居宅,把自身很 大一部分社会生活与大自然隔离开来,有效地提高了对付自然界 风雨炎寒气候变化和野兽蛇虫侵害的能力。居宅的蔽荫功能,既 保障了人身的生存安全,也为消费生活的改善奠定了基础。《说 文》云:“宅,人所托冗(居)也”;《玉篇》云:“人之居舍日 宅”。人们的饮食宿息、婚姻家庭、生儿育女、交往言谈、崇尚追 求,以至有些生产活动等等,很多是在居宅这一生活场所中展开 的,居宅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 ·28-
史前的居宅 人类初始,不懂得建造居宅住屋,或利用岩荫和天然洞穴作 为栖身之所,如史前人住过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洞穴、河南安阳 小南海北楼顶山洞穴、江西万年仙人洞穴、广西桂林甑皮岩祠穴 等等,地理分布南北皆见,是比较普遍的事象。也有过在树木之 上栖息的,文献每有描述,如《庄子·盗跖》云:“古者禽兽多而 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日有 巢氏之民”;《韩非子·五蠹》有类似之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 禽尊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号日有巢氏”。大概最初只是直接缘树叉栖迟,后来才发展为“构 、木为巢”,利用树枝搭出了简单的树屋。随着人们社会实践的经验 积累和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创造居住条件的工具之不断改 进,地穴式、半地穴式、密洞式、地面式、土台式、千兰式等建 筑形式不一的居宅相继出现了,其造型变化也导入了一个由简单 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迂回曲折的渐进过程。 居住条件的变革这一事象,古人早已指出。《礼记·礼运》说: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墨子·节用 中》说:“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堀穴面处焉,” 《淮南子·主术训》说:“民有掘穴、狭庐所以托身者。”《汜论 训》说:“古者民泽处复穴,…圣人乃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 《易·系辞下》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 栋下宇,以待风雨。”《准南子·修务圳》说:“舜作室,筑墙茨屋, 辟地树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吕氏春秋·召类》说: “明堂茅茨蒿柱,土阶三等。”《岭外代答》说:“结栅以居,上设 茅屋,下豢牛豕。”这里不仅对史前居宅从地下上升到地上、从巢 居到发明架空于地面的干兰式建筑诸发展进程作有总体勾勒,而 且也揭示了史前居宅多样性的事实,但同时又证明,筑土构木、上 ·29·
栋下宇等特色始终是我国建筑造型的主流。 史前居宅形式多样性的形态,是与自然环境的差异紧密相关 的。黄河中上游的黄土地貌,具有土层单-一、胶结紧密、粒度较 细和垂直节理极为发育的结构,经流水侵蚀及其它地貌营力作用, 造成了以塬、梁、峁为代表的沟深坡陡、沟壑纵横的景观①。这里 的原始居民通常在沟壁横向打洞,筑成窑洞式穴居住宅。如甘肃 宁县阳城遗址②种宁夏海原莱园村遗址③,均发现了4000年前的 这类居宅。甘肃镇原常山遗址还发现一种由门道、门铜、住室、顶 盖四部分构成的地穴式住宅,门道和门洞是在黄土中挖成,住室 呈袋状,打破地表,口小底大,再立柱敷设草泥顶,外观似一扁 圆形土丘④。乃属于窑洞式穴居住宅的变异。 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雨量充沛,地下水位较高,比较 流行干兰式居宅®。人们通常先在湿地上栽桩安柱,再在其上架大 小地梁,铺上木板,筑成高出地面的木构房屋⑥。浙江河姆渡遗址 曾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左右的干兰式木构长屋三座。 在华北沿海区和中原地区,居宅的演进基本表现为穴居住宅、 地面筑室、土台建屋三个发展阶段。穴居住宅以挖人地下的竖穴 土坑作为居住空闻,以坑壁作为墙体的一部或全部,顶盖有木架 结构,据穴坑的深浅又可分为地穴式和半地穴式两种。从考古发 现资料看,半地穴式住宅远比地穴式住宅多得多,更具有普遍性, 出现的时代可早到8000年以前。大体说来,半地穴式住宅由圆形 向方形转化,似乎更能反映出当时建筑技术经验的提高和深化。圆 ①曹家欣:《第四纪地质》,商务印书馆,1983年、119~123贡。 ②庆阳地区博物馆:《甘肃省宁阳阳坂遗北试掘简报》,《考古》]983在10期。 ③庄电-《海原县发现新石器时代窟洞式房屋,《光明日报1988年6月24 日。 ④张孝光:《陇东镇原常山遗址14号房子的复原:,《考山》1983年5期。 ⑤@安志敏:《“下兰”式建筑的考古研究》,《考古学报1963年2期, ⑥杨鸿勋:《河姆渡遗址毕期木构上艺考察》,《建筑考占学论文集》,文物出版 社,1987年。 ·30●
形半地穴式住宅面积一般都在十几平方米以内,方形半地穴式住 宅面积往往有几十平方米,像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西安半坡 遗址等甚至发现有达百平方米上下的方形半地穴式住宅,可称之 为5000年前这类住宅的杰作。居住空间容积的增大,木架空间结 构的营造工艺水平的提高,墙体有了更大的荷重力,因此人们创 造出了穹形顶、攒尖顶、一面坡顶、两面坡顶、四面坡锥体顶等 等,屋顶外观颇为多形多姿。 不过,原始居民选择何种形式的半地穴式住宅,固然与当时 建筑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恐怕与某一地域的生活习俗 和崇尚心理也是分不开的。陕西宝鸡北首岭聚落遗址,发现50座 仰韶文化时期的半地穴式住宅,绝大多数呈方形或长方形、只有 1座为圆形①,仅占2%。时代晚得多的河南汤阴白营聚落遗址,在 发现的63座龙山文化时期房址中,地穴式、半地穴式和地面式 均有,但只有1座呈长方形,面圆形或椭圆形者占到98.41%@。 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习尚不同,住宅的形式也会因之而异。 现实对住宅形式的择取,与住宅的宏观演进,并非同处一个层 面,因此一种形式的出现,不一定即是否定或断然扬弃前此的形 式。 地面筑室的出现,比半地穴式住宅晚不了多久,两者在建筑 工艺上虽有前后发展的承继关系,但始终是古代社会两种主要的 住宅形式,并一直互相影响,互相补苴。顾名思义,地面筑室,居 住面已上升到地表,内部使用空间不再有赖挖入地下的竖穴,面 是运用屋架的造型,扩大居住的空间实体。有关承重的木骨泥墙, 倾斜的屋盖,从此奠定了中国后世建筑木框架结构体系的基础®。 半坡遗址发现-一栋面积达160平方米的大房子,平地起筑,具有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龄》,文物出版社,上983年。 ②河南省安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汤阴白营河南龙山文化村落遗址发据报 告》,《考占学巢刊》第3集,1983年。 ③杨鸿勋:《仰韶文化居住建筑发展问题的搽讨是,《考古学报》1975年1期。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