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米,相对年代为公元前1900~前1500年,前后历时约400 年①。 不言而喻,克服和治理生存环境种种暂时性不利因素,立足 故居地的经营,是夏人规度居址时的首要立场。不过,文献记夏 代都邑时有迁徙发生,与考古发现现象似相脱节,其中应有原委。 夏都迁徙,学者间多有董理,如下②: 禹都阳城(河南登封)。又都平阳(山西临汾;一云晋阳)。又 都安邑(山西夏县)。 禹子启居夏邑(河南禹县)。 帝子太康居斟寻(河南偃师二里头;一云河南巩县西南50余 里处,地近偃师)。 太康侄相居帝丘(河南濮阳)。又居斟灌(山东观城)。 相子少康邑于纶(山东济宁)。又迁原(河南济源县原村)。后 归夏邑(偃师太康故都)。 少康子籽迁老丘(河南开封;一云陈留县北40里之老丘故 城)。 杼五世孙胤甲居西河(豫西陕东间,一云河南内黄;一云山 西夏县东下冯)。 胤甲堂兄弟孔甲田于东阳贲山(河南很师首阳山一带)。 孔甲三世孙桀居斟寻(河南偃师二里头)。 以上可见,夏都的迁徙,早期十分频繁,几乎每代一徙,后 期相对稳定,数代未必一徙。所徙范围,大抵在华山以东,至豫 东平原的横长地带内。唯相和少康,比较特殊,曾一度远徙山东 境内。据《帝王世纪》云:“帝相一名相安,自太康已来,夏政凌 迟,为羿所逼,乃徙都商丘。”《通鉴外纪》亦云:“相为羿所逐, ①赵芝茎:《二里头速址与偃师商城》,《考古与文蝴》1989安2期。 ②参见前引邹衡、郑杰并二书。又严耕望:《夏代都居与二里头文化》,大陆杂 志》61卷5期,1980年。 17·
失国,居商丘。”夏之商丘即帝丘,址在河南濮阳①。《古本竹书纪 年》又云:“相居斟灌,”址在濮阳东北方的山东观城。《左传·哀 公元年》又有记相在斟灌为有过氏浇所杀,还殃及遗腹子少康,导 致少康后来不得不依附有虞氏,立邑于纶。显然,这前后的远徙 山东,起自太康失国,夏王相被有穷氏羿部族逼逐,一徙再徙,不 得不远迁山东开辟新地,以另谋生物圈,但在部族间每为生存地 进行殊死争夺的人地关系矛盾上升之际,后果可见,少康最后还 是设法回到豫西故地。 因此,从总体看,夏代各王的迁都,基本是在一个以偃师为 中心的周围地区内摆移,文献称这里是“有夏之居”,为夏入发祥 地。偃师二里头遗址年代在夏纪年范围,前后延续约400年,中 有盛衰兴落现象,或许与都邑的摆移有关。从遗址文化发展的持 续相承言,似夏代迁都,与后来商代盘庚“震动万民”②的举都皆 动的迁都,有所不同。史传“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威 贰”@,造成东夷有穷氏羿“因夏民以代夏政”④,而原夏统治集团 所都被迫一徙再徙。可知夏都的迁徙,主要属于上层贵族统治集 团据点的游移,平民阶层未必得紧邏其后弃离故居,下层社会固 有生活组织结构,不一定会因国都的摆移而道受强烈波动与影响。 夏代重要考古遗址的文化发展持久相续现象,正有这方面的因素。 夏代贵族统治集团的释立都邑,除少数出于内外交困或势力 消长的原因外,多数恐怕本之经济地理位置的优选和收众固邦的 政治考虑。《左传·宣公三年》云:“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 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二里头遗址的南部偏中处, 新近探出而积达1万平方米的铸铜遗迹⑤。凡自然资源,特别是矿 ①参见孙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257~259页。 ②《尚书·盘庚下》。 ③《故文尚书·五子之歌。 ④《左传·襄公四年》、复帝上世纪》。 ⑤郑光:《二里头边址脚探发堀取得新进展9,《中国文物报》1992年【0月8日。 ·18
产资源的获得,是择立都邑的重要着眼点之-~。张光直先生即指 出,夏都分布区与中原铜锡矿的分布几乎完全吻合,夏代在寻求 新矿,保护矿源以及保护矿石或提炼出来的铜锡的安全运输上,都 城很可能要扮演重要的角色①。另外,都邑的选择,又是夏代贵族 统治集团收众固邦的一项政治措施。《墨子·明鬼下》称有夏未有 祸之时,“佳天下之合,下土之葆。”《夏训》有所谓“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万姓仇予,予将畴依。”②夏政权的得失和夏土的稳 固,有赖夏众的人心向背。《夏书》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 无与守邦。”③如夏王少康,从东方纶邑还归“有夏之居”,“复禹 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即是通过“能布其德,而兆其谋, 以收夏众”④,终于再度中兴。 能否取得夏土之众的拥持,直接关及复政权的盛衰,若从生 态环境的择取言,夏代正处于人地关系矛盾上升之际,受当时生 存条件和生存手段的限制,人们尚不能随意轻弃故居地,另辟 “生物圈”,夏代贵族统治集团的都邑迁徙,重视“收夏众”.“固 邦土”,是有其深刻的政治地理原因的。 二 商代的国土经略 商代纪年大致在公元前17世纪末至前11世纪初,但在夏代 很长时期内,商人已立足于豫、鲁、翼之间,选择近水源宜于农 耕的河流两岸或沼泽边缘建立聚居点。随着人们治理和改造自然 环境能力的加强,以及已开发地带的有限地域空间所能承受人口 持续增殖的压力,居地仍维持在局促地理范围内,就逐渐变得不太 ①张光直:《中国青翔时代》《“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11 页。 ②《古文尚书·五子之歌》, ③《国语·周语上》引。 ④《左传·哀公元年多。 ·19·
现实,商人活动视野开阔,这方面不能不说是重要促发动因之 一。 文献称商人“不常厥邑”,《尚书·书序》说商建国前,“自契 至于成汤八迁”,建国后自汤至于“盘庚五迁。”通谓前八迁是①: 一、契居蕃(山东滕县)。 二、昭明居砥石(河北元氏县南槐河)。 三、昭明又迁商丘(河南商丘)。 四、相土迁东都(山东泰山下)。 五、相土复居商丘。 六、土甲微迁殷(河南安阳)。 七、殷侯(在夏孔甲时,不详何人)复归商丘。 八、汤居毫(山东曹县)。 这一时期的迁徙活动范围,大抵在冀南及豫北平原,至鲁中 部和南部低山丘陵的河谷地带,位于“有夏之居”的东偏北部,其 东南方是夏代东夷之淮夷所在。商人迁徙距离有时相当远,如相 土时的两次迁居,直线距离足有500里以土,《商颂·长发》称 “相土烈烈,海外有截,”从豫东进迫东部滨海地区,开辟新的生 物圈的动意是显而易见的。原居地环境的局促,限制了商族的发 展,导致这类屡屡的远徙迁居,积极向外开拓新地。 不过,东部地区早在龙山时期,人口增长速度已远居中原之 土,由考古发现的遗址规模面积比较中可见一斑。河南安阳后岗 城址,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左右②.新发现的山东邹平丁公城址, 面积达10万平方米以土③。山东章丘城子崖下层城址,面积约20 万平方米,其中层的岳石文化即相当夏代的城址,面积约17万平 ①参见王国维: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观堂集林》卷十二,中华书局,1959 年。又丁山:《商周史料考证》,中华书局,1988年。又赵铁寒:《汤前人迁的新考证, 《大陆杂志》27卷6期,1963年。 ②参见胡厚宜:《殷墟发掘,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年,72页。 ③《邹平了公发现龙山文化城址第,《中国文物报?1992年1月12日。 ·20·
方米①。“建城称地,以城称人”②,人口之众可以想见。相反,中 原地区发现的龙山古城,规模面积远逊一筹,河南淮阳平粮台城 址才3.4万平方米③,郾城郝家台城址只有1.9万平方米④,登封 王城岗城址仅仅为1万多平方米,人口显然要少。东部地区人地 关系的矛盾远比中原地区来得严峻,故商人拓地中,与土著部族 争夺生物圈的斗争十分激烈。《竹书纪年》记王亥北徙河北易水流 域、“宾于有易,有易杀面放之”,为当地部族所不容,被杀被逐, 其子上.甲微不得不重新回到豫北故地。《竹书纪年》还记夏代不降 时,“殷灭皮氏”而占据其地。说明人地关系的矛盾,甚至激发了 部族间生死存亡的领地之争。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商汤灭夏,建 立国业后仍不息。 商代有前后五迁,立过六都,如下: 一、汤居西亳(河南偃师商城;一说郑州商城)。 二、 中丁迁獭(河南郑州商城;一说郑州西北石佛乡小双桥 商代遗址;一说郑州荥泽敖山;一说陈留浚仪;一说山东洙、泗 上游)。 三、河亶甲居相(河南内黄)。 四、祖乙迁邢(河北邢台)。 五、南庚迁奄(山东曲阜:一说河南安阳东南)。 六、盘庚迁殷(河南安阳殷墟)。 成汤立都西毫,是由东徂西推进中原,以克夏征服新地为行 动原则,唯策略上恐已吸取了前代单纯争夺别族生物圈而常伤及 自身的教训,努力争取四方异姓国族的拥持,以壮大商族的力壁。 《夏本纪》称“汤修德,诸侯皆归商”。《墨子·非攻下》说:“汤 ①《城子崖遗址又有重大发现,龙山岳石周代城址重见天日》,《中国文物报》 1990年7月261。 ②《尉缭子·兵谈》。 ③《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湘简报》,《文物》1983年3期。 ④《中国考古学年鉴(1967)》,文物出版社,1988年,178页, ⑤《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届,《文物》1933年3期。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