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的选择改造、居宅形态、邑聚变迁、建筑仪式、住俗等。人口 章,包括有早期人口清查统计、人口流动定性分析、集约人口 规模、人口总数估测,在人口自然构成方面又细分人口性别年龄 构成、人口素质、抚养比、死亡率与平均寿命、人口增长特点等 项。婚姻·章,内列婚姻形态演进、社会组织、亲属关系、夏商 家族本位下的婚制婚俗、婚娶礼仪、婚姻动机、婚姻功能,求生、 冥婚、名子之俗、命氏之制等内容。再如物质生活方面的饮食一 章,有食物类别、进食方式、饮食等级、崇饮风习、烹饪礼俗、饮 食心态、食政意识、筵席宴飨、族众聚食、以乐侑食等类。又如 精神生活的宗教信仰一章,有宗教分野、神性神格的杜会性、灾 祸观念、祭祀仪礼、崇祖意识、丧葬习俗、占下等专项。诸如此 类,不备举。 大致说来,本书四大系八章内的各分节,以其事象和视角·自 可单立成篇,各节要核,也就各各叙之于篇中,于大章后不再作 归纳。社会生活史属于一门富态万千的专门史,内容范畴包罗芸 芸,错综复杂,丰满流华,随篇作结,意在保持其生动化、形象 化的固有特色,体现其宽泛内约的面面观,避免将一部立体型的 影视勒成平面式线条,故兴之所至,兴尽而止,笔趣如是。 这里,为了能对夏商社会生活史的外在表象和内在规律有个 总体了解、我们特列出下面八点提示,以便读者可在本书找到其 投影和轨迹: 一、自然生态环境对夏商人文背景的制约: 二、家族本位对社会构成的作用; 三、族氏内向外展意识对社会行为观念的支配; 四、政治体制对社会生活秩序的维持: 五、等级礼制对人际关系的整合; 六、经济形态对社会物质生活两分的催化: 七、地域文化流动对社会俗尚的规范: 八、宗教信仰对社会存在系统的凝聚。 ◆12
第一章环境、居宅、邑聚 第一节夏商居民对环境的选择和治理 11000年前,全新世之始,地球史上最末一次冰期一武木冰 期已告结束,世界气候转暖,海水回升,间有较小幅度的海面起 落或停顿。我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南部,以西高东低的地势,山 脉水系交叉相隔的网格状组合地貌类型特征,一方面与世界性古 气候变化密切相通,另一方面也受地区性季风环流和塞温海流变 迁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生态环境①,从这一时期 起,先民的社会生活全面臻入定居聚落阶段,对于居住环境的选 择、利用和治理,每每有其继往开来的固有特色,尤其至公元前 22~前11世纪的夏商时代,人地关系中的积极求取精神,更得到 前所未有的发扬,开创出不同的历史生活内涵。 夏代择居的人地因紊 我国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因距海远近的关系,自然环境自 西而东呈现出-些差异性。华北西部、陕甘高原一带,更新世晚 期堆积形成的黄土层,后受夏季内陆暴雨的冲制,以及人们从事 各种土地活动的影响,土壤侵蚀,坡积发育加速,基本表现为以 ①参见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一古地理》(上 册),科学出版社,1984年。 ·13
灌木和草木为特色的森林草原景观。华北平原中部,邻近山这的 构造运动,造成河谷下切,河谷里的冲积层形成了堆积阶地。沿 海地区的海侵,又使河流下游坡度减少,洪水泛滥,发育了许多 湖泊沼泽。温暖的气候,卑湿的沼泽或森林草原景观,车富的亚 热带动植物种类,河谷阶地或涌泉地,大致仍是夏商居芪择居面 向的自然生态环境, 但在夏代以前的漫长岁月,人们对于环境的依赖和适应能力 还很有限。考古发现表明,中原地区仰韶一龙山文化时期先民,选 择居址主要取河道比较稳定的大河支流两岸阶地或阳坡,取光较 好,土壤疏松肥沃而利于农作,靠近水源而便子生活,地势相对 较高,既不致低潮伤身,又可防范敌侵及避免水患①。据有关仰韶 文化遗址分布的宏观考察,渭河流域平均每千平方公里约6.5处, 河南伊洛-郑州地区及山西南部每千平方公里约仅2.8处,其余 地区密度不过1处②,显然各聚居点有相应的生坳圈,其间旋余 地颇大。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取舍,基本不受人口分布压力的限制, 人地关系中顺乎自然的惰性,远胜于主规改造自然的紧迫性。 到了夏初,情况有所变化。据《孟于·滕文公下》说: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日:涤水箸余。洚水者,洪水 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 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 后人得平上而居之。 这则史影当源出居于河谷地带或沼洋边缘的先民对于洪水灾准的 可怕追忆,有关人物应放在治水的特定场景下观絮恩。尧时的消极 红参见升申平:《陕西新石器时代居民对环境的选择,《中闽考古学研充论集》, 三秦北版社,1987年。 ②参见严文期:《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杜,1989年,224、225页。 ③参见无宇信:山(史记:鲧禹的失统谈鲧禹传说的史影P、《由史研究”I989 年6期。 ·14·
避水,禹时的浚水导流,实反映了两个时代人们在自然界面前所 能采取的态度和有所作为的能量。前者大体揭示了原始社会晚期 人们一旦面临严重自然灾难,往往显得无能为力,“民无所定”,常 常不得不放弃原先经营的生物圈,另谋生路。后者禹时已介于夏 王朝建立前后,生物圈的周旋余地已大大缩小,相反人们抵御灾 变的能力却大有提高,势必促使人们在顺乎自然的同时,变消极 为积极。“平土而居之”,正反映了新时代人们努力治理和保护生 存环境的积极姿态。 夏代纪年大致在公元前22世纪末,至前17世纪晚叶。《逸周 书·度邑》云:“自雒衲延于伊衲,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夏 王朝的中心辖区当在中岳嵩山和伊、洛、颍、汝四水流域的豫西 地区。《左传·定公四年》记西周初成王封唐叔于晋,有“封于夏 虚、启以夏政”之语,推测晋南一带是夏的重要统治区域。相应 的考古学文化,在豫西有二里头类型文化,在晋南有东下冯类型 的二里头文化①。前者的考古遗址已发现80余处,主要分布在黄 河中游南面的伊、洛二水间洛阳平原,以及汝、颍上游的河谷地 带。后者的考古遗址约近50处,分布在汾河下游涑、浍二水一带 的河谷盆地②。居址的环境选择大都位于靠近水源的河边台地或 缓坡上,自然地理条件甚优,这与此前的原始聚落择取环境并无 根本性区别。但居址的地理分布空间却大为稠密,有的密集布列 于同一河流的两岸,彼此间距离很近,互为比邻。(图1)其文化 堆积层一般很厚,延续年代较长。显然,随着夏代人口的蕃衍增 殖,生存空间趋小,尽管社会生产力有提高,统治者有可能动员 社会集体力量,在治理自然方面作出较积极的努力,但毕竟尚欠 备向大片远离水源或不宜农作的地区辟立新地的生存手段,当自 ①参见邹衡:《夏商周考占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133心137页。 ②参见郑杰样:《夏史初探》,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199、200、246~247 贞。 ·15◆
然条件暂时变糟时,人们不可能很容易地在附近另觅熟地,轻率 作出弃离原居地的举动,治理和保护原生存环境也就变得十分 重要。居址分布疏密的两分现象,是当时人地关系矛盾的基本方 面。 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城址,据说是“禹都阳城”所在。这 里为两水交汇的河谷丘陵地带、东傍五渡河,南与箕山隔颍河相 望,背倚嵩岳,城建在~个地势賂高于周围的土岗上。文化堆积 显示,自龙山至夏商一直延续下来,没有中断。城建于龙山晚 期,或因“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①,城垣大部一度被五渡河 和西北来的大水冲毁,出于安全防卫原因,人们在紧徬原城西 部又再筑其城,后又遭山洪,北垣外出现一条东西向大冲沟, 城垣东北隅被冲垮。面对洪水再三肆虐,人们仍“尽力乎沟洫”②, 没有轻弃故地,在治理自然环境方面作出了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 城废后,灰坑仍超过前期半数以上,可见还是相当兴 盛③。 晋南夏县东下冯遗址,是复代的一处居址,一直延至商代前 期,相对年代为公元前19~前16世纪约300余年。这里属中条山 和鸣条岗间陷落盆地,居址择立在青龙河台地上。也曾遭山洪相 袭,现犹见一条大冲沟将居址北部毁去。夏代居民曾环居址挖出 两道宽5~6米、深3米的“回”字形封闭式濠沟,还凿井饮水。 至商初人们义在原址上筑起城垣④。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据说是复末都邑所在。这里介于伊、洛 河之间,地势高亢,西面与西来的高地相连,其余三面低下3一4 米,形似半岛。遗址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文化谁积层普遍厚达 ①《史记·夏本纪》。 ②《论语·素伯》。 ③河南省文物研形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文 物)1983年3期。又革琦:王城岗城堡毁因初探》,《考古与文物》1988年1期。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县东 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年。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