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史研究,应该符合中国学术发展史的实际国情,应该正 视和正确对待过去走过的历程,进行继往开来的反思,应该是对 被扭曲的史学的拨正,这里,历史学家尤负有不容推卸的时代责 任。当然,历史学家也面临着史识素质的完善、,观念的调整充实 和研究方法论的科学化、多样化、社会化,且学养上也有个新陈 代谢和哲智开启问题。 一门学术史的创立,其定义、概念、性质、对象、范畴的界 定,以及与其他学科关系的处理,有关理论的探讨自然十分必要。 当前相当一批学若把社会生活史纳为“社会史”的内核部分,按 各自的理解,加以种种论证,出现了众说纷起、意见歧出的生动 局面,这是可喜的。然而争论久峙,一时难以休止,也带来了 “空疏”的弊端,扭转落伍现状和繁荣学术研究则何从谈起,其社 会价值取向与学科功能发挥必然受限。学科建设和理论升华,需 经得起具体实践检验,需在务实过程中提炼凝结。当今之要,在 于静心契志多作基础研究工作,目标既定,成果的点滴累积总比 满纸空论更能为学科建设提供依据。况且,社会生活史,语义通 俗而不浅显,宽泛而不浮虚,模糊概念中内约生化易明,适合当 今国民文化素质背景下的吸收消受,不妨由此着手。总之,古代 社会生活史的创立,前景是乐观的,但学术耕耘的甘苦也是可以 想见的。 二、要旨和体例概论。 我们完成的这部《夏商社会生活史》,乃是“中国古代社会生 活史”课题的开卷,同时又是自成一体的学术著作。当初合夏商 两代进行著述的原因,主要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原因之一,夏商两代,是指约公元前22世纪末至前1】世纪 初中原及周边关系较密切地区范围内两个前后承接的古史时代, 背景即史书或传说中说的,夏人在禹领率下,子相当今之豫西晋 南初步建立夏王朝,中经13世16王的统治,至公元前17世纪晚 叶,汤革夏命,商人在翼、豫、鲁之间建立商王朝,又先后历17 。7
世31王,直至周人灭商。厦商政治史的总积年约有900余年。但 在历史学的认识史上,夏商两代均曾长期处于子“疑似难定”之列。 如果说商代历史因近现代甲骨文发现和地下考古学体系的建立而 证明为信史,那么现在也有类似的理由表明夏代历史也是信史。王 国维先生曾指出:“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①。在这一 意义上说,夏商两代的社会生活史同属于“新学问”。 原因之二,历史学上好称“三代”,即以夏商周为一系,归为 上古史系统。然夏商的政治格局主要表现为取代的关系,社会深 层结构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土生土长的本土文化因素一直占据 主导位置;周代则属于征服王朝,国家体制建立在分封殖民基础 上,社会构成因政治剧变和外来因素的强力介入而大大加速了分 化再组合进程,民族心性也因封闭地域的打破而大大有异于夏商、 两代。国家、种族、个人、文化积淀的杜会运作机制,所凸现的 社会生活节奏,夏商两代与周代之间,并非同在一个层面、一个 境界。大致说来,夏商是承史前社会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总体意 义上的萌育生成时代,周代则是量变质化时代。夏商两代在许多 方面的共性,和与周代之间的异性,也是单以前者为卷的考虑出 发点。 原因之三,当今夏代杜会生活史的研究,已因考古学的重大 进展而条件渐具,虽晚起商代大半个世纪以上,然犹同如当初商 代社会生活史研究,得力于地下考古新发现,遂大开端倪,可谓 同造异趣,偶然中有必然。但两者在研究上有待开发的空白均较 多,特别在社会生活史范畴,每常同处于一个层面,分析处理中 有其共同性。不过,若再细言之,夏代部分草创伊始,资料仍乏, 商代部分无疑显得丰满成熟些,前人在一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为 表率。今合夏商两代共述之、易收到化难互补、开拓领域和利于 启发、利于比较的后效。 ©上国维:《最近二二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臂学衡》45蝴,1925年。· ·8▣
研究夏商社会生活史,旨在感知和捕捉夏商历史流程中的社 会生活运作系列,决不是单单去罗列和汇编一长串资料,或仅仅 静止地累积一些庞杂的过时知识,而应是致力于启动现代思维认 识的锐智,会通多学科研究中的有效手段,以系统工程的经纬意 识,考察夏商社会生活的内核外延,归纳其爐变之迹,探求其演 化之途,总结其外在特征和内在规律,再构学术建设的社会价值 与历史的教育功能。 我们赞成有学者提出的这样一种良识,即历史的教育功能不 在于过誉历史,浓妆重抹历史的“灿烂”之章,以住足于得到廉 价的骄傲和肤浅的颂歌,沉迷于对昔日的留情,有意无意担上精 神的积垢和历史的包袱,而要在以现代意识洞悉历史的底蕴,调 整情绪的点染,提高历史的纵深感,以造成新一代的人格①。毫无 疑问,回头了解早消失的夏商社会,是在用深沉的历史感知和当 代认识尺度,冷静审察中国社会已翻过的旧章,以助放眼中国的 将来,不致误入安自菲薄或妄自尊大,这对于建设高度文明、高 度民主的现代化中国,提高国民素质,阐扬中国在世界之林的形 象,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研究夏商社会生活史,因年代久远和资料先天匮乏,令人生 畏,即使是有限的记载,也是多半经过古入的筛选过滤,无不渗 透着晚起时代色彩、文化背景、社会规念、角色阅历等多重因素 的影响,自然更增如了难度。但信其所当信,疑其所当疑,毕竟 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最佳选择。何况,夏商时空框架,田野考古发 掘或出土古文字资料已给予了坚实支撑,并还正在不断充实填补, 大大拉近了与今日的距离,这是我们优于古入的条件。 就研究现状看,夏代社会生活史启动晚迟,空白自多,商代 部分,过去学人每多论述,见仁见智,可供把握,然尚未形成系 统,至于个中或浮光掠影作笔戏,或仅偏于某方,重复选题,观 ①参见彭正:《向何处寻觅》,《中國史研究动态》1989年2期。 ◆9
点雷同,方法陈旧,亦不乏其见,故题内应有的或缺部分亟待问 津,薄弱环节应有弥补,不免仍有在茫无涯涘中游弋之感。为切 合本学术专史的特点,我们在设计一套足以实事求是揭示夏商社 会生活史的可行性体例组架时,指导思想是知难而上,首求新意, 试开先导,张大领域,拓宽视野,留意反馈,重在精构细理,但 又应避免为范畴概念自我作茧。现在来看,这一研究机制的设想 还是有效的。 如前所述,夏商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有“新学问”这一突出 特点,除了有限的可资参考的文献材料外,主要是利用地下考古 “新材料”,故在内容组织结构上,必须切实适应“新学问”的特 点,在充分吸收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同时,也得相机 调整和发挥历史学研究的固有机制,注意体例组架的合理性与可 行性。当前夏代之前的史前社会考古学研究相当生动,商代考古 学材料也极为丰富,殷墟甲骨文、古器铭学的研究,以及有关文 献材料的整理,均已臻入成熟境界,唯中介的夏代尚是个薄弱环 节。由于中国古代人文历史发展有其嬗变上的整体性和内在贯通 性,在研究中可藉解析史前和商代两端,尽可能向中间挤靠的方 法,进行跳跃式类比分析,一则能慎终追远,考其源流,再则可 缩小夏代的残节缺环,补充资料的不足,这是大跨度的历史纵向 联系法,也是本书结构体例上适当兼溯史前社会生活内容的动因 之一。另外,夏商两代因地域、时代、族别不同,社会生活有共 性也有差异,研究中须注意其质与量的变化所在,留心其两者不 同生活要素,则点、线、面的分合辨析不可或缺,这是小跨度的 历史纵向比较法,也是本书写作体例上或分而述之、或合而比之 两者并举的安排用意。 除大小跨度的历史纵向研究外,历史的横向比较也十分必要。 夏代和商代社会均非截然划一的平面相,在同一历史阶段的场景 中,同域或异域间不同层面的社会生活个性或不平衡性都是严然 存在的,举凡集约人口差异、邑聚差异、等级差异、经济类型差 ·10
异、消费心理差异、生活方式差异、生活规纳差异、精神取向差 异、社会心态差异、宗教信仰差异、习俗尚好差异等等,在有可 能的条件下,应重视其历史横向比较的力度。当进行同域间的或 异域间的双重异同比较时,实事求是的定量定性分析和动态静态 研究要予以足够考虑,以求得在深度、广度、容量、层次、意境、 视野上对夏商社会生活史有个较全面系统的认识。 《夏商社会生活史》一书共设八章、即:一、环境、居宅、邑 聚;二、人:三、婚姻;四,交通;五、饮食;六、服饰;七、 医疗保健;八、宗教信仰。章次的要略,首章在于明夏商社会生 活的自然人文背景和场所:次章考人口,盖任何-一种人类社会,都 必得由一定数量的人口才能构成,人口是社会的主体,无此板本 要素,社会生活无从谈起;三章论婚烟,是社会构成运作系统的 最基本载体,婚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既相应于一定时代经 济特征,也是社会组成关系的特定表现形式;四章述交通、是铺 叙社会构成大网络,勾勒当时社会生活的地域空间联系,以及人 们张大这种社会关系和自然联系的手段、方式与作为;五、六两 章,分观饮食与服饰,两者乃人类生存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条件,也 是人们尚好追求的重要内容,直观上也展示当时人们生产与创造 物质生活本身的能力,是社会生活的物化主体部分;七章淡医疗 保健,记生老病死与夏商人们的精神面貌、人生态度、逆反心理, 以及对改造月身生活的行为规范和社会成俗:八章讲宗教信仰,述 夏商社会鬼神观念、情绪状态、宗教礼仪和社会陋习。概言之,本 书总体组架的脉胳关系表现为四大系列·首章为夏商社会氛围总 观,第二至四章属夏商社会构成运作范畴,第五至六章是夏商物 质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表象,第七至八章为夏商社会精神生活面 面观,内概积极和消极两分的社会调节功能。 不过,这四系八章虽形成相互照应、有序有机、步步引入的 联系整体·各章却义相对独立,每章起首均以总说题解示其专题 意。且各专题下又分若干层次或若干类目。如首章,下分生活环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