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清】郑燮
【清】郑燮
郑燮(1693-176);,字克柔,景板桥 江苏兴化人,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扬州八 怪”之一。郑燮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 谈阔论,臧否人物。人们对他的多才多艺津 津乐道:他是一位著名画家,所画兰竹,摇 曳多姿,名播中外;他又是著名书法家,自 创的六分半书”,熔真、草、隶、篆于 炉,现在也还有人学“板桥体”;他的诗词 至今还在人们口头传唱;其诗、书、画世称 绝”。郑板桥像苏东坡、徐青藤一样, 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多种天才的人 物。这样的灵魂永远魅力四射,是我们民族 文化史上值得自豪的至宝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 江苏兴化人,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扬州八 怪”之一。郑燮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 谈阔论,臧否人物。人们对他的多才多艺津 津乐道:他是一位著名画家,所画兰竹,摇 曳多姿,名播中外;他又是著名书法家, 自 创的“六分半书”,熔真、草、隶、篆于一 炉,现在也还有人学“板桥体”;他的诗词 至今还在人们口头传唱;其诗、书、画世称 “三绝”。郑板桥像苏东坡、徐青藤一样, 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多种天才的人 物。这样的灵魂永远魅力四射,是我们民族 文化史上值得自豪的至宝
乾隆元年(1736)43岁中进士,乾隆七年 (1742)50岁,为范县县令,54岁由范县改任潍 县,连任七年。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人相食”的惨痛景象,郑燮采取应急措施,不 及申报上司批准,动用官仓粮食借贷给饥民,秋 后灾情仍重,他又焚烧了所有贷券,采取以工代 赈办法,修城凿池,招徕远近灾民赴工就食;责 令邑中大户开厂煮粥和积粟之家平粜囤粮,使饥 民得以度过灾荒。但这些措施,却触犯了豪绅富 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他离潍县时, 囊橐萧然,仅有图书数卷,百姓痛惜挽留,甚至 为其立生祠。后客居扬州,卖画为生
乾隆元年(1736)43岁中进士,乾隆七年 (1742) 50岁,为范县县令,54岁由范县改任潍 县,连任七年。 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在潍县的头两年,适逢山东大灾荒,出现了 “人相食”的惨痛景象,郑燮采取应急措施,不 及申报上司批准,动用官仓粮食借贷给饥民,秋 后灾情仍重,他又焚烧了所有贷券,采取以工代 赈办法,修城凿池,招徕远近灾民赴工就食;责 令邑中大户开厂煮粥和积粟之家平粜囤粮,使饥 民得以度过灾荒。但这些措施,却触犯了豪绅富 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他离潍县时, 囊橐萧然,仅有图书数卷,百姓痛惜挽留,甚至 为其立生祠。后客居扬州,卖画为生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板桥家书》 家书的受方是板桥的堂弟郑墨。郑墨,字五桥, 是板桥的叔父之标先生的独生子。板桥没有同胞 兄弟,只有这个堂弟,感情很深。郑墨是一位憨 厚勤谨的读书人,板桥对他寄以兴家的厚望 “老兄似有才,苦不受绳尺;贤弟才似短,循循 受谦益……起家望贤弟,老兄太浮夸。”板桥看 出小弟同自己不是一类之才,便不以仕途经济文 学艺术相劝进,而是以治家的重任相托。这本 《板桥家书》就是板桥在外客居或仕宦时,郑墨 在兴化主持家计,弟兄常常互通音问,纵谈人生 讨论学问,商量家事的记录
家书的受方是板桥的堂弟郑墨。郑墨,字五桥, 是板桥的叔父之标先生的独生子。板桥没有同胞 兄弟,只有这个堂弟,感情很深。郑墨是一位憨 厚勤谨的读书人,板桥对他寄以兴家的厚望: “老兄似有才,苦不受绳尺;贤弟才似短,循循 受谦益……起家望贤弟,老兄太浮夸。”板桥看 出小弟同自己不是一类之才,便不以仕途经济文 学艺术相劝进,而是以治家的重任相托。这本 《板桥家书》就是板桥在外客居或仕宦时,郑墨 在兴化主持家计,弟兄常常互通音问,纵谈人生, 讨论学问,商量家事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