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江五小2016级中考总复习测试题(八年级上册) 班级 姓名 总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基础知识及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歼灭(jan)星宿(su) 叱咤风云(cha)锐不可当(dang) B.地窖(jao)疟子(yao)销声匿迹(ni)长途跋涉(ba) C.诘问(je)颤栗(zhan)唠唠叨叨(lao)丢三落四(l) D.疮疤(cang)奔命(ben) 吹毛求疵(ci) 惟妙惟肖(ⅹiao)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娴熟诀别张惶失措泄千里 B.赃物嗔视明风清不能自己 C.斑斓告罄锋芒毕露巧妙绝伦 D.狼藉愧怍大厅广众左右逢源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 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B.小琳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参加广元市“复兴中华从我做起”演讲比赛 不料竟一举夺魁,全班同学喜出望外。 C.我们年轻一代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与壮志去搏击长空,翱翔天际。 D.从他语无伦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 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中学生知识竞赛,使他的自信心增强了。 B、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不否认,“阳光体育”使整个校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C、繁星密布,皓月当空,又是一个不眠夜。 D、大路向天边延伸得很远很远,直到遥远的天际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7题(9分,每小题3分) 重视新诗的语言形式 在语言文学中,没有一种文体比诗歌更富有形式感。离开诗体语言,何以言诗?衡量一 个诗人造诣的高低,首先要看他对诗体语言的创造能力。诗人的人格魅力,只有通过语言形 式的艺术表现力,包含于诗美的魅力之中,才具有诗的价值。我们不能认同关于新诗的“裸 体美人”论、“散文美”论,就是因为它们抹煞了诗歌形式自身的特性,忽略了诗体语言所 独具的诗美能量生成的艺术转化。诗的意义和本质,总是包含于语言形式之中。新诗应是诗 意本体与形式本体的真正融合 新诗的形式要素,包括内形式(隐喻结构、情绪节奏、心理逻辑等)与外形式(词语、 体式、音节、韵律、色彩等)。实际上,诗的外形式与内形式是不可分的。新时期诗歌向内
1 陵江五小 2016 级中考总复习测试题(八年级上册) 班级 姓名 总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0 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歼.灭(jiān) 星宿.(sù) 叱咤.风云(chà) 锐不可当.(dāng) B.地窖.(jiào) 疟.子(yào) 销声匿.迹(nì) 长途跋.涉(bá) C.诘.问(jié) 颤.栗(zhàn) 唠.唠叨叨(lāo) 丢三落.四(là) D.疮.疤(cāng) 奔命(bèn) 吹毛求疵(cī) 惟妙惟肖.(xiào)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娴熟 诀别 张惶失措 一泄千里 B.赃物 嗔视 月明风清 不能自己 C.斑斓 告罄 锋芒毕露 巧妙绝伦 D.狼藉 愧怍 大厅广众 左右逢源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 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B. 小琳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参加广元市“复兴中华 从我做起”演讲比赛, 不料竟一举夺魁,全班同学喜出望外 ....。 C. 我们年轻一代要怀着目空一切 ....的豪情与壮志去搏击长空,翱翔天际。 D. 从他语无伦次 ....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 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中学生知识竞赛,使他的自信心增强了。 B、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不否认,“阳光体育”使整个校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C、繁星密布,皓月当空,又是一个不眠夜。 D、大路向天边延伸得很远很远,直到遥远的天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5-7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重视新诗的语言形式 在语言文学中,没有一种文体比诗歌更富有形式感。离开诗体语言,何以言诗?衡量一 个诗人造诣的高低,首先要看他对诗体语言的创造能力。诗人的人格魅力,只有通过语言形 式的艺术表现力,包含于诗美的魅力之中,才具有诗的价值。我们不能认同关于新诗的“裸 体美人”论、“散文美”论,就是因为它们抹煞了诗歌形式自身的特性,忽略了诗体语言所 独具的诗美能量生成的艺术转化。诗的意义和本质,总是包含于语言形式之中。新诗应是诗 意本体与形式本体的真正融合。 新诗的形式要素,包括内形式(隐喻结构、情绪节奏、心理逻辑等)与外形式(词语、 体式、音节、韵律、色彩等)。实际上,诗的外形式与内形式是不可分的。新时期诗歌向内
心的突入,促成了“内形式”建构,而对“外形式”的轻视甚至抛弃,造成了诗形的严重缺 失和诗美的消减。“外形式”是对诗人的基本技艺和语言智性的验示,形成汉语诗歌特有的 形式美,凸现出诗的表征,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外形式”,“内形式”就失去了依 托。同样,“内形式”是对诗人的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显影,没有“内形式”,“外形式也 成了空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半自由体、民歌体,因缺乏内形式(也有诗情虚假的 原因),导致诗意肤浅或空泛。一首优秀的诗歌,总是内外形式健全完美,高度融一 新文学诞生近一个世纪以来,为什么新诗未能取得像小说、散文那样长足的发展?新诗 语言形式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大概是其主要原因 新诗语言形式的生命力,在于发挥现代汉语的特色。既要顺应中国人的现代生活节奏 从大众口语和民歌民谣中汲取活力,又要善于从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汲取艺术营养,接通新旧 诗之间的血脉联系;既要从寻根探源中发掘汉语诗意(诗性)的闪光点,在打破和摆脱诗体 语言的束缚中建立新诗体格式,又要将汉语诗歌艺术置于世界诗歌艺术的潮流中,从与其他 民族和国家的诗歌语言艺术的对话中显示出新异感和光色 新诗语言的规则性与心灵抒发的自由性,是一组矛盾。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能够在二者的 对立统一中获取诗创造的自由。亦如跳舞,一旦谙熟舞步,即可从别扭进入自由的状态。确 立新诗的形式本体意识,就是要实现新诗创作从“走路”进入“跳舞”的艺术转变 5.下列关于“新诗的形式”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半自由体、民歌体,就是因缺乏内形式而导致诗意肤浅或 空泛 B.诗的“内形式”,是对诗人的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显影,而“外形式”,则是对诗人 的基本技艺和语言素养的验示,因此诗的内形式要比外形式重要一些。 C.新诗的内形式包括体式、音节、韵律等:新诗的外形式则包括情绪节奏、心理逻辑 D.诗歌“外形式”形成了汉语诗歌特有的形式美,凸现出诗的表征,它具有相对的独 立性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诗形式欲有生命力,则应顺应中国人的生命节奏,从口语及民歌中汲取活力,又 从优秀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接通新、旧诗体之间的血脉联系 B.诗人的本领在于:能够从新诗语言的规则性和心灵抒发的自由性中获取诗歌创作的 自由。 C.新时期诗歌向内心的突入,促成了“外形式”建构,而对“内形式”的轻视甚至抛 弃,造成了诗形的严重缺失和诗美的消减 D.新文学诞生近一个世纪以来,新诗未能取得像小说、散文那样长足的发展,可能是 因为新诗语言形式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裸体美人”论、“散文美”论抹煞了诗歌形式自身的特性,忽略了诗体语言所独 具的诗美能量生成的艺术转化,没有达到新诗的诗意本体与形式本体的融合。 B.诗的意义和本质总是寄寓于诗歌的语言形式之中,只有能把握住诗的语言形式,你 才能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本质 C.诗人的人格魅力,只要通过语言形式的艺术表现力,包含于诗美的魅力之中,就具 有诗的价值。 D.我国的新诗要形成自己的特点,要得到长足发展,在改掉缺乏“内形式”这个问题
2 心的突入,促成了“内形式”建构,而对“外形式”的轻视甚至抛弃,造成了诗形的严重缺 失和诗美的消减。“外形式”是对诗人的基本技艺和语言智性的验示,形成汉语诗歌特有的 形式美,凸现出诗的表征,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外形式”,“内形式”就失去了依 托。同样,“内形式”是对诗人的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显影,没有“内形式”,“外形式”也 成了空壳。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半自由体、民歌体,因缺乏内形式(也有诗情虚假的 原因),导致诗意肤浅或空泛。一首优秀的诗歌,总是内外形式健全完美,高度融一。 新文学诞生近一个世纪以来,为什么新诗未能取得像小说、散文那样长足的发展?新诗 语言形式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大概是其主要原因。 新诗语言形式的生命力,在于发挥现代汉语的特色。既要顺应中国人的现代生活节奏, 从大众口语和民歌民谣中汲取活力,又要善于从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汲取艺术营养,接通新旧 诗之间的血脉联系;既要从寻根探源中发掘汉语诗意(诗性)的闪光点,在打破和摆脱诗体 语言的束缚中建立新诗体格式,又要将汉语诗歌艺术置于世界诗歌艺术的潮流中,从与其他 民族和国家的诗歌语言艺术的对话中显示出新异感和光色。 新诗语言的规则性与心灵抒发的自由性,是一组矛盾。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能够在二者的 对立统一中获取诗创造的自由。亦如跳舞,一旦谙熟舞步,即可从别扭进入自由的状态。确 立新诗的形式本体意识,就是要实现新诗创作从“走路”进入“跳舞”的艺术转变。 5.下列关于“新诗的形式”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半自由体、民歌体,就是因缺乏内形式而导致诗意肤浅或 空泛。 B.诗的“内形式”,是对诗人的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显影,而“外形式”,则是对诗人 的基本技艺和语言素养的验示,因此诗的内形式要比外形式重要一些。 C.新诗的内形式包括体式、音节、韵律等;新诗的外形式则包括情绪节奏、心理逻辑 等。 D.诗歌“外形式”形成了汉语诗歌特有的形式美,凸现出诗的表征,它具有相对的独 立性。 6.下列表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新诗形式欲有生命力,则应顺应中国人的生命节奏,从口语及民歌中汲取活力,又 从优秀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接通新、旧诗体之间的血脉联系。 B.诗人的本领在于:能够从新诗语言的规则性和心灵抒发的自由性中获取诗歌创作的 自由。 C.新时期诗歌向内心的突入,促成了“外形式”建构,而对“内形式”的轻视甚至抛 弃,造成了诗形的严重缺失和诗美的消减。 D.新文学诞生近一个世纪以来,新诗未能取得像小说、散文那样长足的发展,可能是 因为新诗语言形式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 ...的是( ) A.“裸体美人”论、“散文美”论抹煞了诗歌形式自身的特性,忽略了诗体语言所独 具的诗美能量生成的艺术转化,没有达到新诗的诗意本体与形式本体的融合。 B.诗的意义和本质总是寄寓于诗歌的语言形式之中,只有能把握住诗的语言形式,你 才能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本质。 C.诗人的人格魅力,只要通过语言形式的艺术表现力,包含于诗美的魅力之中,就具 有诗的价值。 D.我国的新诗要形成自己的特点,要得到长足发展,在改掉缺乏“内形式”这个问题
的同时,还必须重视诗歌“外形式”,因为外形式是汉语诗歌特有的形式美。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10题(9分,每小题3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ε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 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 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曰 恕己,曰奉壹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 仿佛:好像 B.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C.此中人语云 语:告诉 D.未果,寻病终 寻:不久、随即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宫室器皿 B.乃不知有汉 见渔人,乃大惊 C.如鸣佩环,心乐之 忘路之远近 D.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10.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的 B、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 来打破桃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C、太守遣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两 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一般凡人是找不到的 D、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 四、(12分) 11.阅读第I卷文言文后,你认为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2分)
3 的同时,还必须重视诗歌“外形式”,因为外形式是汉语诗歌特有的形式美。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8~10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 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 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曰 恕己,曰奉壹。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 仿佛:好像 B.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C.此中人语.云 语:告诉 D.未果,寻.病终 寻:不久、随即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宫室器皿 B.乃.不知有汉 见渔人,乃.大惊 C.如鸣佩环,心乐之. 忘路之.远近 D.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10.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的 风尚。 B、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 来打破桃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C、太守遣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两 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一般凡人是找不到的。 D、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90 分) 四、(12 分) 11.阅读第 I 卷文言文后,你认为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2 分)
12.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分)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分) 13.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5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2分) (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 览众山小”的理解。(3分) 五、(12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选填六句)(6分) (1)晨兴理荒秽, (2) ,恨别鸟惊心。 (3)存者且偷生, (4) ,带月荷锄归。 (5)日暮乡关何处是, (6)月下飞天镜 (7)白头吊古风霜里, (8) ,波撼岳阳城。 15.走进名著。(3分) 他是一个“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的上等车夫,为了争取起码的生存权利 而奋斗、挣扎,最终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这部作品叫《 与人力车夫相关的两位女性是 16.综合性学习语言运用。(4分) 仿佛还是昨天,我们兴高采烈地踏进初中的大门,可一眨眼,三年的时光已 悄然逝去。初中生活犹如人生的驿站,既意味着结束,更是一段新征程的开始
4 12.把第 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 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 分)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 分) 13.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5 分)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2 分) (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理解。(3 分) 五、(12 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选填六句)(6 分) (1)晨兴理荒秽, 。 (2) ,恨别鸟惊心。 (3)存者且偷生, 。 (4) ,带月荷锄归。 (5)日暮乡关何处是, 。 (6) 月下飞天镜, 。 (7)白头吊古风霜里, 。 (8) ,波撼岳阳城。 15.走进名著。(3 分) 他是一个“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的上等车夫,为了争取起码的生存权利 而奋斗、挣扎,最终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这部作品叫《 》, 与人力车夫相关的两位女性是 和 。 16.综合性学习•语言运用。(4 分) 仿佛还是昨天,我们兴高采烈地踏进初中的大门,可一眨眼,三年的时光已 悄然逝去。初中生活犹如人生的驿站,既意味着结束,更是一段新征程的开始
回苣逝左的日子,无尽的欢乐犹在前;展望夫来的日子,满腔的豪情充心底。 让我们一起来开展“岁月如歌”综合性学习活动吧! 【拟写标语】为了营造氛围,需在教室里张贴一条宣传标语。请你根据画横线的 语句,仿照前半句句式,拟写出标语的后半句。(2分) 前半句:忆过去欢乐在眼前; 后半句 【重温经典】三年来,我们阅读了不少经典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总有一些 人物、情节、场景等留在我们心底,挥之不去。(2分) 以下是课本里的经典文学作品名称请你任意选择一篇,就你最难忘的内容 或主题,仿照示例,拟写一句话,并写出相应的作品名称。(2分) 作品:《背影》《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 示例一:一片笑声,尽现世态炎凉。(《孔乙己》) 示例二:特殊言行,预示悲剧结局。(《孔乙己》) 拟写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5分) [ 阿慧 ①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 种黄,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②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下打了卷、褪了色。那叶面的金色被 太阳光收了,凝固在豆荚里,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③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 着黏稠的梦。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爆裂。镰 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④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 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⑤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 响一声,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貓在那里,乖得 如睡着的小娃娃。小姐妹爱惜地把它们捡起,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 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奶奶说:“有碗豆 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 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⑥突然,小妺锐利地一声尖叫,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 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地扒醒它幽暗的梦。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曲曲 弯弯去追红衣小妺。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 的危险,她大叫着追蛇。蛇昂起尖脑袋,麻花着软身子,追逐妹妹,小妺惊叫得不成样子 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 ⑦小姐妹背靠苦楝树,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 的斜尖儿。斜尖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
5 回首逝去的日子,无尽的欢乐犹在眼前;展望未来的日子,满腔的豪情充盈心底。 让我们一起来开展“岁月如歌”综合性学习活动吧! 【拟写标语】为了营造氛围,需在教室里张贴一条宣传标语。请你根据画横线的 语句,仿照前半句句式,拟写出标语的后半句。(2 分) 前半句:忆过去欢乐在眼前; 后半句: 。 【重温经典】三年来,我们阅读了不少经典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总有一些 人物、情节、场景等留在我们心底,挥之不去。(2 分) 以下是课本里的经典文学作品名称,请你任意选择一篇,就你最难忘的内容 或主题,仿照示例,拟写一句话,并写出相应的作品名称。(2 分) 作品:《背影》《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 示例一:一片笑声,尽现世态炎凉。(《孔乙己》) 示例二:特殊言行,预示悲剧结局。(《孔乙己》) 拟写: , 。(《 》)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20 题(15 分) 炸 豆 [1] 阿 慧 ①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 种黄,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②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2]下打了卷、褪了色。那叶面的金色被 太阳光收了,凝固在豆荚里,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③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 着黏稠的梦。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爆裂。镰 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④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 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⑤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 响一声,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 如睡着的小娃娃。小姐妹爱惜地把它们捡起,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 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奶奶说:“有碗豆 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 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⑥突然,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 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地扒醒它幽暗的梦。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曲曲 弯弯去追红衣小妹。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 的危险,她大叫着追蛇。蛇昂起尖脑袋,麻花着软身子,追逐妹妹,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 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 沟。 ⑦小姐妹背靠苦楝树,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 的斜尖儿。斜尖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