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制剂 制剂是根据中医临床用药要求和中药药材的性质,以及生产、贮藏、运输、携带与服 用等方面的需要,将中药制备成适宜的剂型,并指导合理应用 药物与剂型之间,药物本身的疗效是主要的,而剂型对发挥疗效,在一定条件下也起 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临床应用药物过程中,应十分注意选择适当的剂型,以更好地发 挥药物的疗效。 、制剂的目的 中药制剂的目的,不外以下两点 是适应医疗需要。因病有缓急,证有表里,须因病施治,对症下药,所以对剂型的 要求也各不相同。如梁·陶弘景曾指出:“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酒 者、宜服膏者,亦兼参用所病之源以为其制耳。” 二是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药物的性质也是决定剂型的主要因素。如《神农本草经》 序例中记载:“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 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以上两段精辟的论述,告诉我们欲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第一要适合医疗、预防和 诊断的需要;第二要适合药物本身性质的要求。例如治疗急性病,为使药效迅速,宜用汤 剂、气雾剂、注射剂等剂型:有些疾病则需要药物的持久或延缓作用,可用丸剂、膏剂 缓释片剂、混悬型注射液或其他长效制剂。另外,为了适应给药部位的特点和治疗需要 也要选用不同的剂型。如皮肤疾患一般可选用硬膏、软膏、糊剂、涂膜剂等:而对某些腔 道疾患,如痔疮、溃疡、瘘管等则用栓剂、膜剂、条剂等为宜 、剂型的分类 药物剂型的分类方法目前有以下几种 (一)、按物态分类 按剂型的物态,将其分为气体、液体、半固体和固体等类。气体剂型如气雾剂、吸入 剂等:液体剂型如汤剂、合剂、酊剂、酒剂、露剂、注射剂等:半固体剂型如外用膏剂 内服膏滋、糊剂等;固体剂型如散剂、冲剂、丸剂、片剂、胶囊剂等。 (二)、按制法分类 按剂型的制备方法,将主要工序采用相同方法的剂型归为一类。例如汤剂、酒剂、酊 剂、流浸膏与浸膏剂等,均采用浸出方法制备,因而归纳为“浸出制剂”:注射液、滴眼 液、口服安瓿等均采用灭菌或无菌操作法制备,故统称为“无菌制剂”等等 (三)、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
21 第四节 制剂 制剂是根据中医临床用药要求和中药药材的性质,以及生产、贮藏、运输、携带与服 用等方面的需要,将中药制备成适宜的剂型,并指导合理应用。 药物与剂型之间,药物本身的疗效是主要的,而剂型对发挥疗效,在一定条件下也起 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临床应用药物过程中,应十分注意选择适当的剂型,以更好地发 挥药物的疗效。 一、制剂的目的 中药制剂的目的,不外以下两点: 一是适应医疗需要。因病有缓急,证有表里,须因病施治,对症下药,所以对剂型的 要求也各不相同。如梁·陶弘景曾指出:“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酒 者、宜服膏者,亦兼参用所病之源以为其制耳。” 二是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药物的性质也是决定剂型的主要因素。如《神农本草经》 序例中记载:“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 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以上两段精辟的论述,告诉我们欲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第一要适合医疗、预防和 诊断的需要;第二要适合药物本身性质的要求。例如治疗急性病,为使药效迅速,宜用汤 剂、气雾剂、注射剂等剂型;有些疾病则需要药物的持久或延缓作用,可用丸剂、膏剂、 缓释片剂、混悬型注射液或其他长效制剂。另外,为了适应给药部位的特点和治疗需要, 也要选用不同的剂型。如皮肤疾患一般可选用硬膏、软膏、糊剂、涂膜剂等;而对某些腔 道疾患,如痔疮、溃疡、瘘管等则用栓剂、膜剂、条剂等为宜。 二、剂型的分类 药物剂型的分类方法目前有以下几种: (一)、按物态分类 按剂型的物态,将其分为气体、液体、半固体和固体等类。气体剂型如气雾剂、吸入 剂等;液体剂型如汤剂、合剂、酊剂、酒剂、露剂、注射剂等;半固体剂型如外用膏剂、 内服膏滋、糊剂等;固体剂型如散剂、冲剂、丸剂、片剂、胶囊剂等。 (二)、按制法分类 按剂型的制备方法,将主要工序采用相同方法的剂型归为一类。例如汤剂、酒剂、酊 剂、流浸膏与浸膏剂等,均采用浸出方法制备,因而归纳为“浸出制剂”;注射液、滴眼 液、口服安瓿等均采用灭菌或无菌操作法制备,故统称为“无菌制剂”等等。 (三)、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
将采用同一给药途径和方法的剂型列为一类,一般可将剂型分为如下几类 经胃肠道给药:有汤剂、合剂、糖浆剂、内服膏剂、散剂、冲剂、丸剂、片剂、胶囊 剂以及经直肠给药的栓剂、灌肠剂等。 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可分为以下几类: 注射给药的有皮内、皮下、肌肉、静脉以及穴位注射液等。 皮肤给药的有软膏剂、膏药、橡皮膏、糊剂、搽剂、洗剂、涂膜剂、离子透入剂等。 粘膜给药的有滴眼剂、滴鼻剂、含漱剂、吹入剂、栓剂、膜剂及含化丸剂或片剂等 呼吸道给药的有吸入剂、气雾剂、烟剂等 (四)、按分散系统分类 按剂型的物理化学内在分散特性分类,分为气体、固体及液体分散体剂型三类 气体分散体剂型如气雾剂等。 液体分散体剂型又分为四类:真溶液类,如露剂和水剂、溶液剂、甘油剂等;胶体溶 液类,如胶浆剂、涂膜剂等;乳浊液类,如乳剂、部分搽剂等:混悬液类,如混悬剂、合 剂、洗剂等 固体分散体剂型,如散剂、冲剂、片剂、丸剂等。 常用剂型 中药制剂的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以“丸散膏丹”作为代表,习称“传统制剂”。 传统制剂多用复方,是历代医药学家从长期的医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经验积累。 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剂型是汤剂。汤剂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 具有制备简单易行,溶媒来源广,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无刺激性及副作用,而且能 充分发挥中医方剂中各药物的配伍作用 丸剂是在汤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代中医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而且品种繁多、制 备精巧的一大类剂型。丸剂服后在胃肠道崩解缓慢,逐渐释放药物,作用持久,对毒、剧 刺激性药物可延缓吸收,减弱毒性和不良反应 外用膏剂在我国的应用甚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疏砭之,涂以豕膏”的记载 此类制剂广泛应用于皮肤科与外科等,有的对皮肤起保护作用,有的对皮肤或粘膜起局部 治疗作用,也有的透过皮肤或粘膜起全身治疗作用 丹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用量少,药效确切,但毒性较强,一般只 可外用,不能内服 我国的传统剂型是丰富多彩的,而且疗效肯定,制备简便。近年来,在继承发扬传统 剂型的基础上,不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创制了若干传统制剂的改进剂型和一些新 剂型。 片剂是在丸剂使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我国《药典》所收载的制剂中,约占1/3以 上,目前已成为品种多、产量大、用途广、使用方便、质量稳定的剂型之一。 注射剂的出现比较晚,由于注射剂可以从皮内、皮下、肌肉、穴位、静脉等部位给药
22 将采用同一给药途径和方法的剂型列为一类,一般可将剂型分为如下几类: 经胃肠道给药:有汤剂、合剂、糖浆剂、内服膏剂、散剂、冲剂、丸剂、片剂、胶囊 剂以及经直肠给药的栓剂、灌肠剂等。 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可分为以下几类: 注射给药的有皮内、皮下、肌肉、静脉以及穴位注射液等。 皮肤给药的有软膏剂、膏药、橡皮膏、糊剂、搽剂、洗剂、涂膜剂、离子透入剂等。 粘膜给药的有滴眼剂、滴鼻剂、含漱剂、吹入剂、栓剂、膜剂及含化丸剂或片剂等。 呼吸道给药的有吸入剂、气雾剂、烟剂等。 (四)、按分散系统分类 按剂型的物理化学内在分散特性分类,分为气体、固体及液体分散体剂型三类。 气体分散体剂型如气雾剂等。 液体分散体剂型又分为四类:真溶液类,如露剂和水剂、溶液剂、甘油剂等;胶体溶 液类,如胶浆剂、涂膜剂等;乳浊液类,如乳剂、部分搽剂等;混悬液类,如混悬剂、合 剂、洗剂等。 固体分散体剂型,如散剂、冲剂、片剂、丸剂等。 三、常用剂型 中药制剂的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以“丸散膏丹”作为代表,习称“传统制剂”。 传统制剂多用复方,是历代医药学家从长期的医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经验积累。 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剂型是汤剂。汤剂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 具有制备简单易行,溶媒来源广,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无刺激性及副作用,而且能 充分发挥中医方剂中各药物的配伍作用。 丸剂是在汤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代中医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而且品种繁多、制 备精巧的一大类剂型。丸剂服后在胃肠道崩解缓慢,逐渐释放药物,作用持久,对毒、剧、 刺激性药物可延缓吸收,减弱毒性和不良反应。 外用膏剂在我国的应用甚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疏砭之,涂以豕膏”的记载。 此类制剂广泛应用于皮肤科与外科等,有的对皮肤起保护作用,有的对皮肤或粘膜起局部 治疗作用,也有的透过皮肤或粘膜起全身治疗作用。 丹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用量少,药效确切,但毒性较强,一般只 可外用,不能内服。 我国的传统剂型是丰富多彩的,而且疗效肯定,制备简便。近年来,在继承发扬传统 剂型的基础上,不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创制了若干传统制剂的改进剂型和一些新 剂型。 片剂是在丸剂使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我国《药典》所收载的制剂中,约占 1/3 以 上,目前已成为品种多、产量大、用途广、使用方便、质量稳定的剂型之一。 注射剂的出现比较晚,由于注射剂可以从皮内、皮下、肌肉、穴位、静脉等部位给药
为很多药物发挥药效,开辟了新途径。该剂型药效迅速,作用可靠,对于不宜口服的药物、 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尤其适用。但注射剂给药不方便,制备过程较复杂,对于口服效果好 的药物,就不一定制成注射剂 随着医药科学的迅速发展,一些中药制剂新工艺、新品种或新剂型已不断涌现。在口 服剂型方面如浓缩丸剂、肠溶胶丸、糖丸、膜剂、泡腾片、缓释片等;皮肤及粘膜用药方 面如涂膜剂、栓剂、海绵剂、熨剂、气雾剂等:注射用药方面如油注射剂、粉针剂、注射 用乳剂等。大多数现代剂型均已用于中药剂型的制备 【复习思索题】 *1.中药炮制目的有哪些?举例说明。 第三章中药的性能 【学习要求】 1.掌握中药性能的概念和所含内容及其意义。 2.掌握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与功效的相关性 3.熟悉中药有毒无毒概念及安全用药的基本原则
23 为很多药物发挥药效,开辟了新途径。该剂型药效迅速,作用可靠,对于不宜口服的药物、 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尤其适用。但注射剂给药不方便,制备过程较复杂,对于口服效果好 的药物,就不一定制成注射剂。 随着医药科学的迅速发展,一些中药制剂新工艺、新品种或新剂型已不断涌现。在口 服剂型方面如浓缩丸剂、肠溶胶丸、糖丸、膜剂、泡腾片、缓释片等;皮肤及粘膜用药方 面如涂膜剂、栓剂、海绵剂、熨剂、气雾剂等;注射用药方面如油注射剂、粉针剂、注射 用乳剂等。大多数现代剂型均已用于中药剂型的制备。 【复习思索题】 *1.中药炮制目的有哪些?举例说明。 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 【学习要求】 1.掌握中药性能的概念和所含内容及其意义。 2.掌握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与功效的相关性。 3.熟悉中药有毒无毒概念及安全用药的基本原则
中药的性能即指药物的性质和作用,简称药性。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 沉、归经、功效和毒性等 中医学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 盛、偏衰、脏腑经络机能失常的结果。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帮助机体祛除病邪, 调整阴阳平衡,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功能。药物所以具有上述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 具有各自的若干特性,前人称之为药物的偏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 偏衰,谓之以偏纠偏。所以熟悉药物的性能,掌握每味药的特点,对于临床正确地使用药 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四气五味 药物的性味,通常就是指药物的四气和五味。 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与热,凉与寒分别 具有共性,但程度上又有差异。有些药物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这也仅仅是 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一般认为,微寒即凉,凉次于寒,寒次于大寒;微温次于温 温次于热,热次于大热。 此外,还有一种平性药,这类药物作用平和,温热或寒凉之性不显著,故称为平性 但所谓平性,并非绝对,仍有微温、微寒之偏,未越出四气范围。故四气从本质而言,实 际上是寒热二性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 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 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寒 凉性质药物,大多有清热作用,如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攻下、滋阴等功效,主要用 于阳证、热证:温热性质药物,大多有散寒作用,如散寒、温里、行气、活血、补气、助 阳等功效,主要用于阴证、寒证。 药性寒热与病证寒热相对应,故药性寒热与治则密切相关。《神农本草经》提出“疗 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内经·素问》记载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都指出了药性 寒热与治则的关系。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这是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至于 寒热错杂证,往往采用寒药热药并用。对于真寒假热证,则当以热药治本,必要时反佐以 寒药;真热假寒证,则当以寒药治本,必要时反佐以热药 药性寒热的确定既然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所以它与药物功效之间 有相关性。药性寒热反映了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基本倾向,它是对 药物作用的抽象概括,具有共性特征。药物功效则比较具体,往往反映了具体药物作用的 个性方面。例如黄连和大黄,药性属寒,都适宜于热证,具有清热作用,这是二者的共性
24 中药的性能即指药物的性质和作用,简称药性。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 沉、归经、功效和毒性等。 中医学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 盛、偏衰、脏腑经络机能失常的结果。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帮助机体祛除病邪, 调整阴阳平衡,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功能。药物所以具有上述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 具有各自的若干特性,前人称之为药物的偏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 偏衰,谓之以偏纠偏。所以熟悉药物的性能,掌握每味药的特点,对于临床正确地使用药 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四气五味 药物的性味,通常就是指药物的四气和五味。 一、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与热,凉与寒分别 具有共性,但程度上又有差异。有些药物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这也仅仅是 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一般认为,微寒即凉,凉次于寒,寒次于大寒;微温次于温, 温次于热,热次于大热。 此外,还有一种平性药,这类药物作用平和,温热或寒凉之性不显著,故称为平性。 但所谓平性,并非绝对,仍有微温、微寒之偏,未越出四气范围。故四气从本质而言,实 际上是寒热二性。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 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 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寒 凉性质药物,大多有清热作用,如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攻下、滋阴等功效,主要用 于阳证、热证;温热性质药物,大多有散寒作用,如散寒、温里、行气、活血、补气、助 阳等功效,主要用于阴证、寒证。 药性寒热与病证寒热相对应,故药性寒热与治则密切相关。《神农本草经》提出“疗 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内经• 素问》记载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都指出了药性 寒热与治则的关系。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这是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至于 寒热错杂证,往往采用寒药热药并用。对于真寒假热证,则当以热药治本,必要时反佐以 寒药;真热假寒证,则当以寒药治本,必要时反佐以热药。 药性寒热的确定既然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所以它与药物功效之间 有相关性。药性寒热反映了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基本倾向,它是对 药物作用的抽象概括,具有共性特征。药物功效则比较具体,往往反映了具体药物作用的 个性方面。例如黄连和大黄,药性属寒,都适宜于热证,具有清热作用,这是二者的共性
但黄连的作用主要是清热燥湿,大黄的作用主要是泻下攻积,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具体病证 反映了二者功效上具有不同的个性。 、五味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由于长期 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药味的确定,原则上基于口尝,定于临床。即经口尝辨别滋味,经临床证实,将口尝 之味与临床作用联系起来,确定药物的药味。《内经》最早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即辛 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按阴阳属性分,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味属阴 综合前人的论述和用药经验,五味的作用分述如下 辛:能散、能行。散,可开腠发汘,解表散邪,如麻黄、薄荷等解表药多具有辛散作 用,用于治疗表证。行,指有行气、行血作用,可以促使气血运行,疏通郁滞,消肿止痛, 如木香行气止痛,红花、川芎活血化瘀,用于气血阻滞证 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味,如麝香、冰片、苏合香等。这类芳香 药物除有行、散作用特点外,还具有芳香辟秽,芳香开窍等作用,用于神昏窍闭证。 甘:能补、能和、能缓。补,可补益阴阳气血之虚,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 分别用于治疗气虚、血虚证。和,协调、调和之意,如甘草调和诸药。缓,缓和急迫,用 以治疗拘急疼痛,如白芍缓急止痛。 酸:能收、能涩。收,即收敛:涩,即固涩。具体表现为止咳、止汗、止血、止泻、 固崩、止带、固精、缩尿等作用,用于久病体虚脏腑功能衰退所致的自汗、盗汗、久咳虚 喘、久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滑脱病证。如五味子敛汘涩精,五倍子 涩汤止泻,乌梅止咳止泻等。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如龙骨、牡蛎涩精止遗,赤石脂涩肠止泻,乌贼 骨收敛止血、止带。但涩味药的作用与酸味药相似而不尽相同。如酸味药大多具有生津或 酸甘化阴的作用,涩味药则不具备。 苦:能燥、能泄。燥,即燥湿,用于湿证。如苍术味苦性温,用于寒湿证:黄连味苦 性寒,用于湿热证。泄,有通泄、降泄、清泄之分。如大黄通泄荡涤肠道燥屎;杏仁降泄 肺气以平咳喘;栀子清泄火热以除烦 此外,尚有“苦能坚阴”的说法,实质上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即通过苦味的清泄作 用,达到保存阴液不使进一步受到伤害。如知母、黄柏清泄相火而坚肾阴,用于肾阴亏损, 相火亢盛之证。 咸:能软、能下。软,即具有软坚散结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病证, 如海藻、昆布、鳖甲等:;下,即泻下,用以治疗坚结便秘,如芒硝 淡:能渗、能利。渗,即渗湿:利,即利水。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茯 苓、猪苓、薏苡仁等。 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 能。例如桂枝、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桂枝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 散风热。生地黄、黄芪皆有甘味,但生地黄甘寒,有养阴生津、清热凉血作用:黄芪甘温
25 但黄连的作用主要是清热燥湿,大黄的作用主要是泻下攻积,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具体病证, 反映了二者功效上具有不同的个性。 二、五味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由于长期 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药味的确定,原则上基于口尝,定于临床。即经口尝辨别滋味,经临床证实,将口尝 之味与临床作用联系起来,确定药物的药味。《内经》最早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即辛 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按阴阳属性分,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味属阴。 综合前人的论述和用药经验,五味的作用分述如下: 辛:能散、能行。散,可开腠发汗,解表散邪,如麻黄、薄荷等解表药多具有辛散作 用,用于治疗表证。行,指有行气、行血作用,可以促使气血运行,疏通郁滞,消肿止痛, 如木香行气止痛,红花、川芎活血化瘀,用于气血阻滞证。 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味,如麝香、冰片、苏合香等。这类芳香 药物除有行、散作用特点外,还具有芳香辟秽,芳香开窍等作用,用于神昏窍闭证。 甘:能补、能和、能缓。补,可补益阴阳气血之虚,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 分别用于治疗气虚、血虚证。和,协调、调和之意,如甘草调和诸药。缓,缓和急迫,用 以治疗拘急疼痛,如白芍缓急止痛。 酸:能收、能涩。收,即收敛;涩,即固涩。具体表现为止咳、止汗、止血、止泻、 固崩、止带、固精、缩尿等作用,用于久病体虚脏腑功能衰退所致的自汗、盗汗、久咳虚 喘、久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滑脱病证。如五味子敛汗涩精,五倍子 涩汤止泻,乌梅止咳止泻等。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如龙骨、牡蛎涩精止遗,赤石脂涩肠止泻,乌贼 骨收敛止血、止带。但涩味药的作用与酸味药相似而不尽相同。如酸味药大多具有生津或 酸甘化阴的作用,涩味药则不具备。 苦:能燥、能泄。燥,即燥湿,用于湿证。如苍术味苦性温,用于寒湿证;黄连味苦 性寒,用于湿热证。泄,有通泄、降泄、清泄之分。如大黄通泄荡涤肠道燥屎;杏仁降泄 肺气以平咳喘;栀子清泄火热以除烦。 此外,尚有“苦能坚阴”的说法,实质上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即通过苦味的清泄作 用,达到保存阴液不使进一步受到伤害。如知母、黄柏清泄相火而坚肾阴,用于肾阴亏损, 相火亢盛之证。 咸:能软、能下。软,即具有软坚散结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癥 瘕病证, 如海藻、昆布、鳖甲等;下,即泻下,用以治疗坚结便秘,如芒硝。 淡:能渗、能利。渗,即渗湿;利,即利水。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茯 苓、猪苓、薏苡仁等。 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 能。例如桂枝、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桂枝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 散风热。生地黄、黄芪皆有甘味,但生地黄甘寒,有养阴生津、清热凉血作用;黄芪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