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量原理,在实施测量 过程中对测量原理的运用及其实际操作 ■广义地说,测量方法可以理解为测量原理、测 量器具(计量器具)和测量条件(环境和操作 者)的总和。 在实施测量过程中,应该根据被测对象的特点 (如材料硬度、外形尺寸、生产批量、制造精 度、测量目的等)和被测参数的定义来拟定测 量方案、选择测量器具和规定测量条件,合理 地获得可靠的测量结果
测量方法 ◼ 测量方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量原理,在实施测量 过程中对测量原理的运用及其实际操作。 ◼ 广义地说,测量方法可以理解为测量原理、测 量器具(计量器具)和测量条件(环境和操作 者)的总和。 ◼ 在实施测量过程中,应该根据被测对象的特点 (如材料硬度、外形尺寸、生产批量、制造精 度、测量目的等)和被测参数的定义来拟定测 量方案、选择测量器具和规定测量条件,合理 地获得可靠的测量结果
测量精度 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不考虑测量精度 而得到的测量结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真值的定义为:当某量能被完善地确定并能排 除所有测量上的缺陷时,通过测量所得到的量 值 ■由于测量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过程总是 不完善的,即任何测量都不可能没有误差。对 于每一个测量值都应给出相应的测量误差范围, 说明其可信度
测量精度 ◼ 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不考虑测量精度 而得到的测量结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 真值的定义为:当某量能被完善地确定并能排 除所有测量上的缺陷时,通过测量所得到的量 值。 ◼ 由于测量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过程总是 不完善的,即任何测量都不可能没有误差。对 于每一个测量值都应给出相应的测量误差范围, 说明其可信度
长度单位与计量基准 在国际单位制及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中,长度的基本单位 名称是“米”,其单位符号为“m “米”的定义于18世纪末始于法国,当时规定“米等于 经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19世纪“米” 逐渐成为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1889年在法国巴黎召开 了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从国际计量局订制的30根米尺 中,选出了作为统一国际长度单位量值的一根米尺,把 它称之为“国际米原器” 1983年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又更新了米的定义,规定 “米”是在真空中在1/299792458s的时间间隔内行进路 程的长度
长度单位与计量基准 ◼ 在国际单位制及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中,长度的基本单位 名称是“米”,其单位符号为“m” 。 ◼ “米”的定义于18世纪末始于法国,当时规定“米等于 经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 。19世纪“米” 逐渐成为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1889年在法国巴黎召开 了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从国际计量局订制的30根米尺 中,选出了作为统一国际长度单位量值的一根米尺,把 它称之为“国际米原器” 。 ◼ 1983年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又更新了米的定义,规定: “米”是在真空中在1/299792458s的时间间隔内行进路 程的长度
量块 使用波长作为长度基准,虽然可以达到足够的 精确度,但因对复现的条件有很高的要求,不 便在生产中直接用于尺寸的测量。因此,需要 将基准的量值按照定义的规定,复现在实物计 量标准器上。常见的实物计量标准器有量块 (块规)和线纹尺 量块用铬锰钢等特殊合金钢或线膨胀系数小 性质稳定、耐磨以及不易变形的其它材料制成。 其形状有长方体和圆柱体两种,常用的是长方 体
量块 ◼ 使用波长作为长度基准,虽然可以达到足够的 精确度,但因对复现的条件有很高的要求,不 便在生产中直接用于尺寸的测量。因此,需要 将基准的量值按照定义的规定,复现在实物计 量标准器上。常见的实物计量标准器有量块 (块规)和线纹尺。 ◼ 量块用铬锰钢等特殊合金钢或线膨胀系数小、 性质稳定、耐磨以及不易变形的其它材料制成。 其形状有长方体和圆柱体两种,常用的是长方 体
士量块的构成 长方体的量块有两个平行的测 量面,其余为非测量面。测量 下测量面 面极为光滑、平整,其表面粗 糙度Ra值达0.012μm以上,两 测量面之间的距离即为量块的 工作长度(标称长度)。标称 长度到55mm的量块,其公称 值刻印在上测量面上;标称长 上测量面 度大于5.5mm的量块,其公称 长度值刻印在上测量面左侧较 宽的一个非测量面上
量块的构成 ◼ 长方体的量块有两个平行的测 量面,其余为非测量面。测量 面极为光滑、平整,其表面粗 糙度Ra值达0.012μm以上,两 测量面之间的距离即为量块的 工作长度(标称长度)。标称 长度到5.5mm的量块,其公称 值刻印在上测量面上;标称长 度大于5.5mm的量块,其公称 长度值刻印在上测量面左侧较 宽的一个非测量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