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星体微管( astral mt):由中心体向外放射出,末端结合 有分子马达,负责两极的分离,同时确定纺锤体纵轴的方向。 ③极体微管( polar mt或 overlap mt):由中心体发出,在 纺锤体中部重叠,重叠部位结合有分子马达,负责将两极推 开 有两类马达蛋白参与染色体和分裂极的分离,一类是动 力蛋白( dynein),另一类是驱动蛋白( kinesin)。 植物没有中心粒和星体,其纺锤体叫作无星纺锤体,分 裂极的确定机理尚不明确
②星体微管(astral mt):由中心体向外放射出,末端结合 有分子马达,负责两极的分离,同时确定纺锤体纵轴的方向。 ③极体微管(polar mt或overlap mt):由中心体发出,在 纺锤体中部重叠,重叠部位结合有分子马达,负责将两极推 开。 有两类马达蛋白参与染色体和分裂极的分离,一类是动 力蛋白(dynein),另一类是驱动蛋白(kinesin)。 植物没有中心粒和星体,其纺锤体叫作无星纺锤体,分 裂极的确定机理尚不明确
2,前中期 指由核膜解体到染色体排列到赤道面( equatoria| plane) 这一阶段。纺锤体微管向细胞内部侵入,与染色体的着丝点 结合。着丝点处的分子马达使染色体向微管的负端移动。在 光镜下可以看到,此时染色体也就是既向一极移动也向另 极移动,是以振荡的方式移向纺锤体中部的。其原因是姊妹 染色单体的着丝点都结合有微管和分子马达。 3,中期 指从染色体排列到赤道面上,到姊妹染色单体开始分向两 极的一段时间,极面观染色体呈辐射状排列。染色体两边的 牵引力就像拔河一样达到平衡
2,前中期 指由核膜解体到染色体排列到赤道面(equatorial plane) 这一阶段。纺锤体微管向细胞内部侵入,与染色体的着丝点 结合。着丝点处的分子马达使染色体向微管的负端移动。在 光镜下可以看到,此时染色体也就是既向一极移动也向另一 极移动,是以振荡的方式移向纺锤体中部的。其原因是姊妹 染色单体的着丝点都结合有微管和分子马达。 3,中期 指从染色体排列到赤道面上,到姊妹染色单体开始分向两 极的一段时间,极面观染色体呈辐射状排列。染色体两边的 牵引力就像拔河一样达到平衡
4,后期 指姊妹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向两极的时期,当子染色体到达 两极后,标志这一时期结束 ①后期A,指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过程。这是因为染色体着 丝点微管在着丝点处去组装而缩短,在分子马达的作用下染 色体向两极移动,体外实验证明即使在不存在ATP的情况下, 染色体着丝点也有连接到正在去组装的微管上的能力,使染 色体发生移动。②后期B,指两极间距离拉大的过程。这是 因为一方面极体微管延长,结合在极体微管重叠部分的马达 蛋白提供动力,推动两极分离;另一方面星体微管去组装而 缩短,结合在星体微管正极的马达蛋白牵引两极距离加大 可见染色体的分离是在微管与分子马达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4,后期 指姊妹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向两极的时期,当子染色体到达 两极后,标志这一时期结束 ①后期A,指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过程。这是因为染色体着 丝点微管在着丝点处去组装而缩短,在分子马达的作用下染 色体向两极移动,体外实验证明即使在不存在ATP的情况下, 染色体着丝点也有连接到正在去组装的微管上的能力,使染 色体发生移动。②后期B,指两极间距离拉大的过程。这是 因为一方面极体微管延长,结合在极体微管重叠部分的马达 蛋白提供动力,推动两极分离;另一方面星体微管去组装而 缩短,结合在星体微管正极的马达蛋白牵引两极距离加大。 可见染色体的分离是在微管与分子马达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后期A,B是用药物鉴定出来的,如紫杉酚(taxo)能结 合在微管的(+)端,抑制微管(+)端去组装,从而抑制后期A。 动物中通常先发生后期A,再后期B,但也有些只发生后期A, 还有的后期A、B同时发生。植物细胞没有后期B 5,末期 末期是从子染色体到达两极,至形成两个新细胞为止的时 期。末期涉及子核的形成和胞质分裂两个方面。 子核的形成:末期子核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与前期相反的过 程,即染色体解聚缩,核仁出现和核膜重新形成。核仁由染 色体上的核仁组织中心形成(NORs),几个NOR共同组成 一个大的核仁,因此核仁的数目通常比NoRs的数目要少 前期核膜解体后,核纤层蛋白B与核膜残余小泡结合,末 期核纤层蛋白B去磷酸化,介导核膜的重新装配
后期A,B是用药物鉴定出来的,如紫杉酚(taxol)能结 合在微管的(+)端,抑制微管(+)端去组装,从而抑制后期A。 动物中通常先发生后期A,再后期B,但也有些只发生后期A, 还有的后期A、B同时发生。植物细胞没有后期B。 5,末期 末期是从子染色体到达两极,至形成两个新细胞为止的时 期。末期涉及子核的形成和胞质分裂两个方面。 子核的形成:末期子核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与前期相反的过 程,即染色体解聚缩,核仁出现和核膜重新形成。核仁由染 色体上的核仁组织中心形成(NORs),几个NORS共同组成 一个大的核仁,因此核仁的数目通常比NORs的数目要少。 前期核膜解体后,核纤层蛋白B与核膜残余小泡结合,末 期核纤层蛋白B去磷酸化,介导核膜的重新装配
胞质分裂:虽然核分裂与胞质分裂( cytokinesis)是相继 发生的,但属于两个分离的过程,例如大多数昆虫的卵,核 可进行多次分裂而无胞质分裂,某些藻类的多核细胞可长达 数尺,以后胞质才分裂形成单核细胞 动物细胞的胞质分裂是以形成收缩环的方式完成的,收 缩环在后期形成,由大量平行排列的肌动蛋白和结合在上面 的 myosIn等成分组成。 植物胞质分裂的机制不同于动物,其后期的纺锤体中央 出现成膜体( phragmoplast。末期近两极处微管消失,中 间微管保留,并数量增加,其中不断加入囊状物和电子密度 高的物质,微管运送小泡,小泡不断融合扩大形成一片连续 的质膜,细胞板 cell plate)将细胞一分为二,最后在细胞板 两侧积累多糖,形成细胞壁
胞质分裂:虽然核分裂与胞质分裂(cytokinesis)是相继 发生的,但属于两个分离的过程,例如大多数昆虫的卵,核 可进行多次分裂而无胞质分裂,某些藻类的多核细胞可长达 数尺,以后胞质才分裂形成单核细胞。 动物细胞的胞质分裂是以形成收缩环的方式完成的,收 缩环在后期形成,由大量平行排列的肌动蛋白和结合在上面 的myosin II等成分组成。 植物胞质分裂的机制不同于动物,其后期的纺锤体中央 出现成膜体(phragmoplast)。末期近两极处微管消失,中 间微管保留,并数量增加,其中不断加入囊状物和电子密度 高的物质,微管运送小泡,小泡不断融合扩大形成一片连续 的质膜,细胞板(cell plate)将细胞一分为二,最后在细胞板 两侧积累多糖,形成细胞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