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官僚家庭由盛而衰的过程,歌颂了 青年男女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美好情感,抨击了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为封建末世唱 响了一曲哀婉的悲歌,其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也达到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高峰。全书出现的人物,有名字的就有四百多人 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不下几十个。作者善于将人物置身于广大的社会背景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此展现 人物的性格,表现他们的爱与恨,美与丑。无论是从揭示生活的深度广度方面还是从艺术创造的丰富生动方面, 《红楼梦》都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最伟大的作品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玉堂春》,初步梳理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玉堂春》故事梗概,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小说情节与人物的互动关系。 2、指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 京剧《苏三起解》已是家喻户晓的著名唱段: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内 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言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 报还。 京剧《苏三起解》就是根据《警示通言》中的“玉堂春”改编的。《玉堂春》的故事一直广泛流传,被改编 成弹词、鼓词、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京剧《苏三起解》《三堂会审》等折子戏至今搬演不衰,可见其为大众喜 闻乐见的程度 (教师可播放京剧《苏三起解》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字词归纳 1、识记字音 磕(ke)头应(ying)允老鸨(bao)城隍( huang)钗钏( chuan) 模(m)样衲(na)帛 掣(che)脱作揖(yi) 收讫(qi) 2、识记字形 磕头/溘然 拭泪/试图 衲帛/接纳半晌/响应掣脱/引擎 作揖/编辑/缉 算账/营帐 收讫/迄今 3、词语解释 应允:答应,允许 奉承:逢迎,谀媚,用好听的话恭维人, 温存:真情安慰,温顺体贴,休养 哄诱:诱骗 收讫:货、款等收清。 三、梳理情节 1、简介节选部分前后的主要情节(教参) 2、问题探究,梳理情节 速读全文及课后赏析,梳理全文情节,画出文章结构图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板书总结 三官偶遇金宝 睑宝牵线搭桥 域隍相会定计 、玉姐资助三官官卷土重来 压姐三官盟誓 姐赠金送夫 对鸨儿,趁机脱身 玉姐智斗鸨儿斥鸨儿,引其入套 迫鸨儿,智得文书 第三课时
- 11 -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官僚家庭由盛而衰的过程,歌颂了 青年男女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美好情感,抨击了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为封建末世唱 响了一曲哀婉的悲歌,其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也达到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高峰。全书出现的人物,有名字的就有四百多人, 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不下几十个。作者善于将人物置身于广大的社会背景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此展现 人物的性格,表现他们的爱与恨,美与丑。无论是从揭示生活的深度广度方面还是从艺术创造的丰富生动方面, 《红楼梦》都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最伟大的作品。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玉堂春》,初步梳理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玉堂春》故事梗概,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小说情节与人物的互动关系。 2、指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京剧《苏三起解》已是家喻户晓的著名唱段: 苏三离了洪桐县, 将身来在大街前, 未曾开言我心内 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哪一位去往南京转, 与我那三郎把信传, 言说苏三把命断, 来生变犬马我当 报还。 京剧《苏三起解》就是根据《警示通言》中的“玉堂春”改编的。《玉堂春》的故事一直广泛流传,被改编 成弹词、鼓词、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京剧《苏三起解》《三堂会审》等折子戏至今搬演不衰,可见其为大众喜 闻乐见的程度。 (教师可播放京剧《苏三起解》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字词归纳 1、识记字音 磕(kē)头 应(yīnɡ)允 老鸨(bǎo) 城隍(huánɡ) 钗钏(chuàn) 模(mú)样 衲(nà)帛 掣(chè)脱 作揖(yī) 收讫(qì) 2、识记字形 磕头/溘然 拭泪/试图 衲帛/接纳 半晌/响应 掣脱/引擎 作揖/编辑/缉 拿 算账/营帐 收讫/迄今 3、词语解释 应允:答应,允许。 奉承:逢迎,谀媚,用好听的话恭维人。 温存:真情安慰,温顺体贴,休养。 哄诱:诱骗。 收讫:货、款等收清。 三、梳理情节 1、简介节选部分前后的主要情节(教参) 2、问题探究,梳理情节 速读全文及课后赏析,梳理全文情节, 画出文章结构图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板书总结: 三官偶遇金宝 金宝牵线搭桥 城隍相会定计 一、玉姐资助三官 三官卷土重来 玉姐三官盟誓 玉姐赠金送夫 巧对鸨儿,趁机脱身 二、玉姐智斗鸨儿 痛斥鸨儿,引其入套 逼迫鸨儿,智得文书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感悟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艺术特色 2、分析文中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掌握心理描写的方法。 3、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探讨小说“大团圆结局的文化背景” 教学过程 、分析人物形象 (回顾小说中的关键情节,感受苏三这一人物形象) 玉姐救助落难的景隆(三官):善良,纯洁 春院内有情人山盟海誓:多情,专一,坚贞 巧与鸨儿智周旋:机智,泼辣 二、归纳思想主题 小说中对立着的一组人物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 明确:作者以赞美的笔调,叙述三官和玉姐忠贞不渝的爱情,肯定了超越社会等级和身份地位的真挚爱情 揭露了以鸨儿为首的社会黑暗势力的丑恶嘴脸和卑劣品质,歌颂了底层妇女聪明智慧和高尚品德,具有鲜明的反 封建意识,表现出新兴的市民文化的思想观念。 三、品味艺术特色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风流才子与青楼美女的爱情 2、小说结构上的特点 环环相扣,单线发展,依次递进 3、人物形象塑造的独特方法 ①人物语言生动活泼、个性鲜明 举例明确: 流浪街头的三官,提到玉姐,既羞愧又胆怯,所以让金哥去玉姐“那里看风色,他若想我,你便题我在这 里如此。若无真心疼我,你便休话,也来回我。” 玉姐的语言则率真泼辣,见到三官,直呼“哥哥”,与鸨儿对阵,直骂得狗血喷头,可谓敢爱敢恨 鸨子的语言则随机应变,见风使舵,软则哀求,硬则撒泼,可谓神情毕现。 ②人物动作描写、外貌描写逼真生动 举例明确 三官落入困顿,无颜见昔日曾被他照顾的小商贩,就“双手掩面坐于门限侧边” 三官将见玉姐,却“躲在东廊下相等”,“羞面通红 这些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处境和心理,使人物形象真实可感。 ③人物心理描写尤其成功 节选部分有几处人物心理活动的直接呈现,值得仔细品味: 其一,金哥去见玉姐,“口中不语,心内自思:‘王三到也与郑元和相像了,虽不打《莲花落》,也在孤老院 讨饭吃。”这几句内心独白真切地表现了金哥对王三官的同情,也流露出他调侃诙谐的性格特点。作者写金哥 对王三官的称呼,当人面叫“三叔”,在心里叫“王三”,可谓达到了细腻传神的程度 其二,老鸨听说王三官“满载金银”回来,“半晌不言:‘这等事怎么处?向日三姐说:他是宦家公子,金 银无数,我却不信,逐他出门去了。今日到带有金银,好不惶恐人也!’左思右想……”这一串心理活动,把鸨 子的疑惑、后悔、尴尬、利欲熏心的丑态活灵活现地揭示出来 其三,在鸨子上了钩,“一发不肯放手”时,写王三官“恐怕掣脱了,将机就机,进到院门坐下”,这里的 “心有一动”,表现出王三官不露声色的机敏——把假戏演得恰到好处,可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 其四,在鸨子呼唤玉姐出来见王三官时,玉姐不语也不答应。作者这时又点染出鸨子的复杂心理:“这一时 待要骂,又用着他。”只好“扯一把椅子拿过来,一直坐下,长吁了一声气。”鸨子在这里的隐忍不发,不是她 有涵养,而是怕失去财神。与她此前此后开口便骂的行为对比,更见出她被扭曲的贪婪而丑陋的人格心理。 四、讨论交流 试就小说“大团圆“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课后练习三) 《情真意切释猜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识与能力 1、了解黛玉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
- 12 - 〖教学内容〗 1、感悟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艺术特色 。 2、分析文中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掌握心理描写的方法。 3、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探讨小说“大团圆结局的文化背景 ”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形象 (回顾小说中的关键情节,感受苏三这一人物形象 ) 玉姐救助落难的景隆(三官):善良,纯洁 春院内有情人山盟海誓:多情,专一,坚贞 巧与鸨儿智周旋:机智,泼辣 二、归纳思想主题 小说中对立着的一组人物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 ? 明确:作者以赞美的笔调,叙述三官和玉姐忠贞不渝的爱情,肯定了超越社会等级和身份地位的真挚爱情, 揭露了以鸨儿为首的社会黑暗势力的丑恶嘴脸和卑劣品质,歌颂了底层妇女聪明智慧和高尚品德,具有鲜明的反 封建意识,表现出新兴的市民文化的思想观念。 三、品味艺术特色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风流才子与青楼美女的爱情 2、小说结构上的特点 环环相扣,单线发展,依次递进。 3、人物形象塑造的独特方法 ①人物语言生动活泼、个性鲜明 举例明确: 流浪街头的三官,提到玉姐,既羞愧又胆怯,所以让金哥去玉姐“那里看风色,他若想我,你便题我在这 里如此。若无真心疼我,你便休话,也来回我。” 玉姐的语言则率真泼辣,见到三官,直呼“哥哥”,与鸨儿对阵,直骂得狗血喷头,可谓敢爱敢恨。 鸨子的语言则随机应变,见风使舵,软则哀求,硬则撒泼,可谓神情毕现。 ②人物动作描写、外貌描写逼真生动 举例明确: 三官落入困顿,无颜见昔日曾被他照顾的小商贩,就“双手掩面坐于门限侧边”; 三官将见玉姐,却“躲在东廊下相等”,“羞面通红”。 这些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处境和心理,使人物形象真实可感。 ③人物心理描写尤其成功 节选部分有几处人物心理活动的直接呈现,值得仔细品味: 其一,金哥去见玉姐,“口中不语,心内自思:‘王三到也与郑元和相像了,虽不打《莲花落》,也在孤老院 讨饭吃。’”这几句内心独白真切地表现了金哥对王三官的同情,也流露出他调侃诙谐的性格特点。作者写金哥 对王三官的称呼,当人面叫“三叔”,在心里叫“王三”,可谓达到了细腻传神的程度。 其二,老鸨听说王三官“满载金银”回来,“半晌不言:‘这等事怎么处?向日三姐说:他是宦家公子,金 银无数,我却不信,逐他出门去了。今日到带有金银,好不惶恐人也!’左思右想……”这一串心理活动,把鸨 子的疑惑、后悔、尴尬、利欲熏心的丑态活灵活现地揭示出来。 其三,在鸨子上了钩,“一发不肯放手”时,写王三官“恐怕掣脱了,将机就机,进到院门坐下”,这里的 “心有一动”,表现出王三官不露声色的机敏──把假戏演得恰到好处,可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 短”。 其四,在鸨子呼唤玉姐出来见王三官时,玉姐不语也不答应。作者这时又点染出鸨子的复杂心理:“这一时 待要骂,又用着他。”只好“扯一把椅子拿过来,一直坐下,长吁了一声气。”鸨子在这里的隐忍不发,不是她 有涵养,而是怕失去财神。与她此前此后开口便骂的行为对比,更见出她被扭曲的贪婪而丑陋的人格心理。 四、讨论交流 试就小说“大团圆“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课后练习三) 《情真意切释猜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黛玉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
2、认识宝钗情真意切的姐妹深情。 过程与方法 1、把握关键信息,分析人物思想情感。 2、结合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情真意切”利于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 【重点难点】 体悟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进而把握人物性格。 【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导读,课堂激疑,点拨归纳 学法:阅读文本,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交流导入 我们在初中学习过《香菱学诗》,高中学习过《林黛玉进贾府》,有些同学应该还看过整部《红楼梦》,应该 说同学们对《红楼梦》或多或少有些了解。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红楼梦》的了解情况 板书:情真意切释猜嫌 它出现在《中国小说欣赏》选修本中,作为“人情与世态”专题的一篇例文,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篇 小说,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描摹人情与世态的 本环节通过复习有关知识,明确《红楼梦》既是中国白话小说的顶峰之作,也是描摹人情与世态的绝世 佳作。) 二、设疑解题 选文后面注释说文章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编者却给选 文加了一个《情真意切释猜嫌》的题目,我们知道,文章的标题应该是文章内容的概括。那我请问同学们, 情真意切”?释谁的“猜嫌”? 综合文本所选内容,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回答。 板书:宝钗 黛玉 那我再请问同学们两个问题 1、黛玉“猜嫌”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宝钗是如何“释”去黛玉“猜嫌”的? (本环节通过设置疑问释题,试图给学生明确一下阅读欣赏文本的方向。) 三、欣赏文本 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思考上面两个问题 教师点拨、引导,归纳、概括。 1、黛玉“猜嫌”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文本中可以找到对应句子,选文第三段开头,黛玉叹道:“……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 奸。……”稍加概括,学生应该比较容易得出答案 明确:黛玉认为薛宝钗心里藏奸。 教师提问:黛玉为什么会认为薛宝钗心里藏奸呢 可以带着学生适当回忆、补充。 课后“赏析”第二段前面三句话包括了两层意思:一是宝钗美貌而健康,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贾府上下 一致称赞,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说白一点,就是黛玉嫉妒宝钗;二是宝钗的金锁上面有“不弃 不离,芳龄永继”字样,宝玉的“通灵宝玉”上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字样,贾府人多有“金玉良缘 之说,对黛玉这个情窦初开而又多愁善感的少女来说,宝钗实际上又是自己的“情敌”。黛玉怎能不对宝钗存有 猜嫌 板书:多愁善感 2、宝钗是如何“释”去黛玉“猜嫌”的? 然而,此时黛玉却旧病复发,卧病不起。众人都来“望侯”,自然引出宝钗前来探病, (1)引导学生注意黛玉的病情和心理 学生阅读文本,找出相关句子,教师引导归纳 “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今秋又遇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次,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嗽 了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第四十五回条目为“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说明黛玉在秋分之 后一个阴雨天旧病复发。秋后阴雨天,很容易引发人们的伤感,何况是一个卧病在床的人,更何况是多愁善感
- 13 - 2、认识宝钗情真意切的姐妹深情。 过程与方法 1、把握关键信息,分析人物思想情感。 2、结合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情真意切”利于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 【重点难点】 体悟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进而把握人物性格。 【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导读,课堂激疑,点拨归纳。 学法:阅读文本,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我们在初中学习过《香菱学诗》,高中学习过《林黛玉进贾府》,有些同学应该还看过整部《红楼梦》,应该 说同学们对《红楼梦》或多或少有些了解。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红楼梦》的了解情况。 板书:情真意切释猜嫌 它出现在《中国小说欣赏》选修本中,作为“人情与世态”专题的一篇例文,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篇 小说,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描摹人情与世态的。 (本环节通过复习有关知识,明确《红楼梦》既是中国白话小说的顶峰之作,也是描摹人情与世态的绝世 佳作。) 二、设疑解题 选文后面注释说文章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编者却给选 文加了一个《情真意切释猜嫌》的题目,我们知道,文章的标题应该是文章内容的概括。那我请问同学们,谁 “情真意切”?释谁的“猜嫌”? 综合文本所选内容,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回答。 板书:宝钗 黛玉 那我再请问同学们两个问题: 1、黛玉“猜嫌”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宝钗是如何“释”去黛玉“猜嫌”的? (本环节通过设置疑问释题,试图给学生明确一下阅读欣赏文本的方向。) 三、欣赏文本 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思考上面两个问题。 教师点拨、引导,归纳、概括。 1、黛玉“猜嫌”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文本中可以找到对应句子,选文第三段开头,黛玉叹道:“……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 奸。……”稍加概括,学生应该比较容易得出答案。 明确:黛玉认为薛宝钗心里藏奸。 教师提问:黛玉为什么会认为薛宝钗心里藏奸呢。 可以带着学生适当回忆、补充。 课后“赏析”第二段前面三句话包括了两层意思:一是宝钗美貌而健康,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贾府上下 一致称赞,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说白一点,就是黛玉嫉妒宝钗;二是宝钗的金锁上面有“不弃 不离,芳龄永继”字样,宝玉的“通灵宝玉”上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字样,贾府人多有“金玉良缘” 之说,对黛玉这个情窦初开而又多愁善感的少女来说,宝钗实际上又是自己的“情敌”。黛玉怎能不对宝钗存有 猜嫌。 板书:多愁善感 2、宝钗是如何“释”去黛玉“猜嫌”的? 然而,此时黛玉却旧病复发,卧病不起。众人都来“望侯”,自然引出宝钗前来探病。 ⑴引导学生注意黛玉的病情和心理。 学生阅读文本,找出相关句子,教师引导归纳。 “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今秋又遇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次,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嗽 了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第四十五回条目为“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说明黛玉在秋分之 后一个阴雨天旧病复发。秋后阴雨天,很容易引发人们的伤感,何况是一个卧病在床的人,更何况是多愁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