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的“假道学”的虚伪做作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个性的真诚和解放。 附:板书设计 听——听信虚言 闹—一大闹山寨 忠诚与正义 证—一对证负荆鲁莽纯真与直率 救一一救出刘女 孝顺与善良 贺一一设宴庆贺 第二单元谈神说鬼寄幽怀 单元目标 了解文言笔记体“志怪小说”和白话章回体“神魔小说”的特点、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掌握有关文学常 识。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古代神鬼小说的两种类型和崇“奇”贵“幻”的艺术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理解小说的主题应为单元学习的重点。而学生用现代观念对小说的审视,以及两篇作品在艺术手法上的不同应 为学习的难点。 【主要内容概述】 本单元为中国古代神鬼小说,选取了《西游记》和《聊斋志异》两部作品,它们分别代表了古代神鬼小说 的两种类型,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比较两部作品在内容和艺术上的相同及不同。 1、《西游记》产生于十六世纪的中国明朝嘉靖公元(1522-1566)时期,距今已四百多年了。作者吴承恩, 字汝忠,号射阳居士,《西游记》是吴承恩中年时期写成初稿,后来经过润饰而成的。他在前代多年积累下来并 在民间流传的有关唐僧取经的文学作品和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并且把原来的以唐僧取经为主的故事 改为孙悟空为主的战天斗地史。 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精神“西天取经”表现他见恶必 除、除恶必尽的精神。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经过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镇压,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他已不 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个头戴紧箍,身穿虎皮裙,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在重重困难之前顽强不 屈,随机应机,就是镇魔者孙悟空的主要特征 2、《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 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从题材内容来看,《聊斋志异》中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是反映社会黑暗,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罪行的作品,如《促织》《红玉》、《梦 狼》、《梅女》、《续黄粱》、《窦氏》等 第二类,是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争取自由幸福而斗争的作品,如《婴 宁》、《青凤》、《阿绣》、《连城》《青娥》、《鸦头》、《瑞云》等; 第三类,是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的作品,如《叶生》、《于去恶》《考弊司》、《贾奉 雉》、《司文郎》、《王子安》、《三生》等 第四类,是歌颂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作品,如《商三官》、《席方平》、《向杲》等 第五类,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等,带有道德训诫意 义的作品,如《种梨》、《画皮》、《劳山道士》、《瞳人语》等。 【学法导航】 小说鉴赏基本步骤 1、依托文字理清情节线索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透过形象挖掘主题内涵 4、研究写作技巧,如语言特性、叙述角度节奏等 二、小说鉴赏的具体方法 1.人物鉴赏:顰笑言语见真性;(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情节鉴赏:文似看山不喜平:(节奏、悬念、巧合、突转等) 3.环境鉴赏:一草一木总关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叙事技巧:笔端变幻风云生:(视角、详略、顺序等) 单元教学设计《孙悟空大战红孩儿》《香玉》《王六郎》 【整体思路】 1、整体局部(单元整体把握局部课文解读:单课整体把握局部硏读)
- 6 - 曲的“假道学”的虚伪做作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个性的真诚和解放。 附:板书设计 听——听信虚言 闹——大闹山寨 忠诚与正义 证——对证负荆 鲁莽 纯真与直率 救——救出刘女 孝顺与善良 贺——设宴庆贺 第二单元 谈神说鬼寄幽怀 单元目标 了解文言笔记体“志怪小说”和白话章回体“神魔小说”的特点、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掌握有关文学常 识。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古代神鬼小说的两种类型和崇“奇”贵“幻”的艺术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理解小说的主题应为单元学习的重点。而学生用现代观念对小说的审视,以及两篇作品在艺术手法上的不同应 为学习的难点。 【主要内容概述】 本单元为中国古代神鬼小说,选取了《西游记》和《聊斋志异》两部作品,它们分别代表了古代神鬼小说 的两种类型,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比较两部作品在内容和艺术上的相同及不同。 1、《西游记》产生于十六世纪的中国明朝嘉靖公元(1522—1566)时期,距今已四百多年了。作者吴承恩, 字汝忠,号射阳居士,《西游记》是吴承恩中年时期写成初稿,后来经过润饰而成的。他在前代多年积累下来并 在民间流传的有关唐僧取经的文学作品和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并且把原来的以唐僧取经为主的故事, 改为孙悟空为主的战天斗地史。 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精神“西天取经”表现他见恶必 除、除恶必尽的精神。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经过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镇压,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他已不 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个头戴紧箍,身穿虎皮裙,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在重重困难之前顽强不 屈,随机应机,就是镇魔者孙悟空的主要特征。 2、《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 40 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 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从题材内容来看,《聊斋志异》中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是反映社会黑暗,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罪行的作品,如《促织》、《红玉》、《梦 狼》、《梅女》、《续黄粱》、《窦氏》等; 第二类,是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争取自由幸福而斗争的作品,如《婴 宁》、《青凤》、《阿绣》、《连城》、《青娥》、《鸦头》、《瑞云》等; 第三类,是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的作品,如《叶生》、《于去恶》、《考弊司》、《贾奉 雉》、《司文郎》、《王子安》、《三生》等; 第四类,是歌颂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作品,如《商三官》、《席方平》、《向杲》等; 第五类,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等,带有道德训诫意 义的作品,如《种梨》、《画皮》、《劳山道士》、《瞳人语》等。 【学法导航】 一、小说鉴赏基本步骤 1、依托文字理清情节线索;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3、透过形象挖掘主题内涵; 4、研究写作技巧,如语言特性、叙述角度节奏等 二、小说鉴赏的具体方法 1.人物鉴赏:顰笑言语见真性;(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情节鉴赏:文似看山不喜平;(节奏、悬念、巧合、突转等) 3.环境鉴赏:一草一木总关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叙事技巧:笔端变幻风云生;(视角、详略、顺序等) 单元教学设计《孙悟空大战红孩儿》《香玉》《王六郎》 【整体思路】 1、整体局部(单元整体把握局部课文解读;单课整体把握局部研读)
2、学时设计:把握情节赏析人物研讨主题 自读感知个人内化互动探究能力形成 【学习目标】(略,参见“单元总说”之“教学目标”) 【学习重点】学习人物刻画,分析人物性格;鉴赏精彩描写,理解作品的意义。 【学时安排】6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活动内容】单元介绍及《西游记》介绍 【活动过程】导入新课 可从让学生演唱《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导入,通过歌曲来渲染研学情境把学生带到研讨文学 作品的氛围中来 (这样导入,能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进学生与名著间的距离 【活动过程】 谈神说鬼 1、你了解或阅读过哪些神鬼小说?留下怎样的印象?就你所了解的向老师和同学做一介绍 2、《西游记》、《聊斋志异》同属于神鬼小说,根据你的了解和阅读,哪部小说的哪些情节或人物给你的印 象深刻?谈谈你的看法 3、《西游记》、《聊斋志异》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神鬼小说的两种类型一一白话章回体“神魔小说”和文言 笔记体“志怪小说”,结合你的了解和认识,你认为这两部作品在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发学生对这类小说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淀,从整体上把握单元内容) 大话西游 1、向老师和同学介绍你心中的《西游记》。(有关《西游记》作者、情节或自己与《西游记》的有关故事均 可) 2、海选部分学生充当不同角色表演《西游记》中的一些精彩情节 3、《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这四人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位 最不欣赏的是哪一位?为什么?说给大家听听 4、你认为《西游记》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是谁?谈谈你的理由 5、《西游记》中塑造的人物与上一单元《三国演义》《水浒》中塑造的人物有何不同? (通过以上环节引导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整体认识,并感知重要人物,浅层了解作品在塑造人物上“三位 体”的特点。教师要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的思路朝以上知识点思考) 6、完成学案“文本细读”中的部分题目。 三、作业布置 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材料,以便课堂交流 1、汇集〈西游记〉中有关孙悟空的精彩段落,并对其性格做简要分析。 2、查阅史料,分析〈西游记〉写人方面的突出特点。 3、搜集聊斋故事 第二学时 【活动内容】节选部分人物形象欣赏:了解《西游记》塑造人物的主要特点。 【活动过程】导入 可以让学生讲述《西游记》中的故事导入新课,可以是一个学生也可是多个学生讲,目的是营造浓厚的学 习兴趣。 (一)自读感知 让学生速读节选部分的内容,并复述故事情节。 (二)导读理解 教师指导,学生跳读全文,勾画精彩语句或段落,思考小说写人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 三)品读赏析 1、让学生跳读全文勾画描写孙悟空精彩段落(尤其是孙悟空与红孩儿斗智斗勇部分),并细读赏析,体会 孙悟空性格特点。 孙悟空: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积极乐观,而又心高气傲、争强好胜…… 2、学生结合语段,自行探讨猪、沙性格特点 猪八戒:憨厚、纯朴而又食、色两欲
- 7 - 2、学时设计:把握情节赏析人物研讨主题 3、学生活动 自读感知个人内化互动探究能力形成 【学习目标】(略,参见“单元总说”之“教学目标”) 【学习重点】学习人物刻画,分析人物性格;鉴赏精彩描写,理解作品的意义。 【学时安排】6 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活动内容】单元介绍及《西游记》介绍 【活动过程】导入新课 可从让学生演唱《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导入,通过歌曲来渲染研学情境把学生带到研讨文学 作品的氛围中来。 (这样导入,能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进学生与名著间的距离) 【活动过程】 一、谈神说鬼 1、你了解或阅读过哪些神鬼小说?留下怎样的印象?就你所了解的向老师和同学做一介绍。 2、《西游记》、《聊斋志异》同属于神鬼小说,根据你的了解和阅读,哪部小说的哪些情节或人物给你的印 象深刻?谈谈你的看法。 3、《西游记》、《聊斋志异》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神鬼小说的两种类型——白话章回体“神魔小说”和文言 笔记体“志怪小说”,结合你的了解和认识,你认为这两部作品在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发学生对这类小说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淀,从整体上把握单元内容) 二、大话西游 1、向老师和同学介绍你心中的《西游记》。(有关《西游记》作者、情节或自己与《西游记》的有关故事均 可) 2、海选部分学生充当不同角色表演《西游记》中的一些精彩情节。 3、《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这四人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位, 最不欣赏的是哪一位?为什么?说给大家听听。 4、你认为《西游记》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是谁?谈谈你的理由。 5、《西游记》中塑造的人物与上一单元《三国演义》《水浒》中塑造的人物有何不同? (通过以上环节引导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整体认识,并感知重要人物,浅层了解作品在塑造人物上“三位一 体”的特点。教师要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的思路朝以上知识点思考) 6、完成学案“文本细读”中的部分题目。 三、作业布置 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材料,以便课堂交流 1、汇集〈西游记〉中有关孙悟空的精彩段落,并对其性格做简要分析。 2、查阅史料,分析〈西游记〉写人方面的突出特点。 3、搜集聊斋故事 第二学时 【活动内容】节选部分人物形象欣赏;了解《西游记》塑造人物的主要特点。 【活动过程】导入: 可以让学生讲述《西游记》中的故事导入新课,可以是一个学生也可是多个学生讲,目的是营造浓厚的学 习兴趣。 (一)自读感知 让学生速读节选部分的内容,并复述故事情节。 (二)导读理解 教师指导,学生跳读全文,勾画精彩语句或段落,思考小说写人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 (三)品读赏析 1、让学生跳读全文勾画描写孙悟空精彩段落(尤其是孙悟空与红孩儿斗智斗勇部分),并细读赏析,体会 孙悟空性格特点。 孙悟空: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积极乐观,而又心高气傲、争强好胜…… 2、学生结合语段,自行探讨猪、沙性格特点。 猪八戒:憨厚、纯朴而又食、色两欲……
沙僧:任劳任怨、老实本分、嫉恶如仇,在孙悟空与唐僧之间起到调和平衡的作用。 3、回顾全文,结合实例,谈谈在孙悟空身上是如何体现“三位一体”的写法特点的。 (四)悟读运用 1、《西游记》第四十四回写到车迟国国王迫害和尚,各府周县都张挂着御笔亲题的和尚的“影身图”,凡拿 到一个和尚就有奖赏,所以都走不脱。此时忽然插进一句:“且莫说是和尚,就是剪鬃、秃子、毛稀的,都也难 四下里快手又多,缉事的又广,凭你怎么也是难脱。”此话看似风趣而夸张,实是对当时厂卫密布,特务横行的 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在节选文本中也有这样的语言,试找出分析其社会意义 (比如:山神土地所受的种种盘剥等一些语段,可让学生分析) (通过此题实现文本现实意义的剖析,并达到文学作品与现实对接的目的) 的2、《西游记》的主题一直是人们争执的焦点。建国以来,从"主题矛盾说","主题转化说”一直到近几年来 安天医国,诛奸尚贤说″、"反映人民斗争说″、"西天取经本体说″、"歌颂反抗,光明与正义说″、"歌颂新兴 市民说″和"宣扬’心学’、鼓吹投降说″等等。可谓是众说纷纭,争执不休。再看看眼下形势,新的观点、看法正 在酝酿之中。你学过本文之后,结合你的认识你认为西游记的主题是哪一说?还是另有别说? (设计此题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再认识,所以不求答案统一,只求言 之成理,合乎文本即可) 参考答案 《西游记》是一部寓意性的神魔小说。通过″大闹三界″和″西天取经"塑造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 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既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的一些现状,又展示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所形成的自强不 息、勇往直前、克服困难、勇于胜利的"西游精神",也突现了作者希望世道清平、社会安定、皇图永固、国泰 民安的社会理想和拯救乾坤的入世思想。假如说,这个结论不无道理,较为接近作品客观实际的话,那么,这 不妨也作为《西游记》主题的又一说吧! 第三学时 【活动内容】表达与交流 【活动过程】 话题投放 西天取经的道路是艰险的,每一次劫难都是对取经队伍里每一个成员意志和品性的考验,更是一次痛苦的 磨练。其实,每个人的人生之路不也是如此吗?人的一生中,不是都有欲取之经,都有一条西天之路吗?学过 本文,结合自身实际你有哪些感想和启示 安排活动 1、将学生分成多个活动小组,每组均在个人思考的前提下,形成小组的感想与启示。 2、在全班内海选主持人,并让其了解各组的情况。 3、全班内交流感想、体会 三、写作(可在课下完成) 根据课堂的交流,结合个人的体会,自拟题目,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四、作业 1、我国古代章回小说的每一章回,大都以两个整齐的句子(七言或八言)作标题。如西游记九十九回的标 题是“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第一回的标题是“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阅读下面两 个文言语段,选取其中的一个,然后自拟两个七言或八言的句子来概括该文段的主要内容,不论平仄、押韵和 对仗 材料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 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材料二: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 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参考答案:材料一学谭学讴未穷欲归秦青高歌使徒谢返材料二卖马三旦无人问伯乐一顾价飚升) 第四、五学时 【活动内容】总体了解《聊斋志异》:故事内容,题材分类,人物形象,主旨意图。 【活动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聊斋》主题歌,“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
- 8 - 沙僧:任劳任怨、老实本分、嫉恶如仇,在孙悟空与唐僧之间起到调和平衡的作用。 3、回顾全文,结合实例,谈谈在孙悟空身上是如何体现“三位一体”的写法特点的。 (四)悟读运用 1、《西游记》第四十四回写到车迟国国王迫害和尚,各府周县都张挂着御笔亲题的和尚的“影身图”,凡拿 到一个和尚就有奖赏,所以都走不脱。此时忽然插进一句:“且莫说是和尚,就是剪鬃、秃子、毛稀的,都也难。 四下里快手又多,缉事的又广,凭你怎么也是难脱。”此话看似风趣而夸张,实是对当时厂卫密布,特务横行的 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在节选文本中也有这样的语言,试找出分析其社会意义。 (比如:山神土地所受的种种盘剥等一些语段,可让学生分析) (通过此题实现文本现实意义的剖析,并达到文学作品与现实对接的目的) 2、《西游记》的主题一直是人们争执的焦点。建国以来,从"主题矛盾说","主题转化说"一直到近几年来 的"安天医国,诛奸尚贤说"、"反映人民斗争说"、"西天取经本体说"、"歌颂反抗,光明与正义说"、"歌颂新兴 市民说"和"宣扬'心学'、鼓吹投降说"等等。可谓是众说纷纭,争执不休。再看看眼下形势,新的观点、看法正 在酝酿之中。你学过本文之后,结合你的认识你认为西游记的主题是哪一说?还是另有别说? (设计此题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再认识,所以不求答案统一,只求言 之成理,合乎文本即可)。 参考答案: 《西游记》是一部寓意性的神魔小说。通过"大闹三界"和"西天取经"塑造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 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既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的一些现状,又展示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所形成的自强不 息、勇往直前、克服困难、勇于胜利的"西游精神",也突现了作者希望世道清平、社会安定、皇图永固、国泰 民安的社会理想和拯救乾坤的入世思想。假如说,这个结论不无道理,较为接近作品客观实际的话,那么,这 不妨也作为《西游记》主题的又一说吧! 第三学时 【活动内容】表达与交流 【活动过程】 一、话题投放 西天取经的道路是艰险的,每一次劫难都是对取经队伍里每一个成员意志和品性的考验,更是一次痛苦的 磨练。其实,每个人的人生之路不也是如此吗?人的一生中,不是都有欲取之经,都有一条西天之路吗?学过 本文,结合自身实际你有哪些感想和启示。 二、安排活动 1、将学生分成多个活动小组,每组均在个人思考的前提下,形成小组的感想与启示。 2、在全班内海选主持人,并让其了解各组的情况。 3、全班内交流感想、体会。 三、写作(可在课下完成) 根据课堂的交流,结合个人的体会,自拟题目,写成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四、作业 1、我国古代章回小说的每一章回,大都以两个整齐的句子(七言或八言)作标题。如西游记九十九回的标 题是“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第一回的标题是“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阅读下面两 个文言语段,选取其中的一个,然后自拟两个七言或八言的句子来概括该文段的主要内容,不论平仄、押韵和 对仗。 材料一: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 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材料二: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 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参考答案:材料一学谭学讴未穷欲归秦青高歌使徒谢返材料二卖马三旦无人问伯乐一顾价飚升) 第四、五学时 【活动内容】总体了解《聊斋志异》:故事内容,题材分类,人物形象,主旨意图。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聊斋》主题歌,“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
〔引起学生兴趣,也为下面共同讲说聊斋故事,品评聊斋人物,营造氛围。 、安排活动 一)讲说聊斋故事 全班分为三个大活动组,以组为单位聚集一起讲说聊斋故事,可概括主要内容,可讲述具体情节,各组主 持人或小组长可记下故事的篇目。 同时,教师可在黑板上列出题材分类条目,如“歌颂爱情”、“揭露科场弊端”等。学生可把故事篇目依次 列进去。(学生了解的故事可能都是零散的,让他们直接分类会有些难度,教师给列出类别,便于学生操作。这 样,学生对故事的了解,就由零散走向系列,由个别趋向整体。) (二)谈狐说鬼,品形象 1、“你能说出我讲的是谁吗?”一学生口头描述某个鬼狐形象的特点,以随时抢答的形式请其他学生说出 姓名。(可提示学生尽可能选取性格鲜明突出的鬼狐形象描述,如活泼爱笑的婴宁,形体丑陋而心性善良的乔 女……这一活动可增强学生对形象的认识和把握,这是让形象从故事中凸出来。这个环节侧重于客观认识。) 、“你最喜欢的鬼狐形象是谁?”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这是让形象从故事中立起来,是对形象的进一 步认识。这个环节侧重于主观认识。) (三)说作者,论主题 教师可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塑造这些形象?他要表达什么主旨?体现什么意图?”。这与作者的人生际 遇密切相关,也与他生活的社会状况有关联,教师可介绍作者及当时社会情况,引导学生不能只是看〈〈聊斋志 异〉)中奇异有趣的故事,把〈〈聊斋志异》〉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深入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与恨, 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悟的现实生活和历史内容。(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把握形象的同时,挖掘主题意义。) 第六学时 【活动内容】 节选部分的人物形象欣赏,比较香玉与绛雪特点异同(以《香玉》为主,《王六郎》可让学生自读。),赏析 两部小说。 【活动过程】 文本赏读 1、整体感知,概括情节 (可参考文后赏析 “冷”“热”“温”三种色调)完成“思考”二 2、作者表达了两种“至情”一爱情和友情,文中是怎样表现的?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讨论,发言) 3、作者塑造了两个“花精”,你最欣赏哪一个?为什么?(比较鉴赏人物形象) 4、文本细节阅读见(学案 二、比较鉴赏 根据节选部分的内容,结合你对《西游记》《聊斋志异》的了解,试比较同为神鬼小说的两部作品在内容和 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明确两部作品在语体、塑造的神鬼形象、对现实影射方面的不同,达到整体把握单 元内容的目的) 第三单元“人情与世态” “三言”、《红楼梦》欣赏 【教学目标】 1、了解话本小说的发展简史,重点了解“三言”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 2、了解《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和伟大成就,作适当的扩展阅读和自主学习 3、以所选课文为主,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人物刻画、语言特点和叙事方法 4、疏通文意,理清情节。 5、感受人物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悟“世间只有情难朽,世间只有情最苦”这句箴言,正确处理人际交往。 【教学重点】 1、介绍话本小说形成的历史及其体制形式,择要介绍“三言”的内容及艺术成就,给学生一个总体的 印象 2、介绍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小说情节与人物的互动关系 3、就课文节选部分所表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作一些赏析研讨。 4、进一步探讨小说人物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的特点
- 9 - 〔引起学生兴趣,也为下面共同讲说聊斋故事,品评聊斋人物,营造氛围。〕 二、安排活动 〔一〕讲说聊斋故事 全班分为三个大活动组,以组为单位聚集一起讲说聊斋故事,可概括主要内容,可讲述具体情节,各组主 持人或小组长可记下故事的篇目。 同时,教师可在黑板上列出题材分类条目,如“歌颂爱情”、“揭露科场弊端”等。学生可把故事篇目依次 列进去。(学生了解的故事可能都是零散的,让他们直接分类会有些难度,教师给列出类别,便于学生操作。这 样,学生对故事的了解,就由零散走向系列,由个别趋向整体。) (二)谈狐说鬼,品形象 1、“你能说出我讲的是谁吗?”一学生口头描述某个鬼狐形象的特点,以随时抢答的形式请其他学生说出 姓名。(可提示学生尽可能选取性格鲜明突出的鬼狐形象描述,如活泼爱笑的婴宁,形体丑陋而心性善良的乔 女……这一活动可增强学生对形象的认识和把握,这是让形象从故事中凸出来。这个环节侧重于客观认识。) 2、“你最喜欢的鬼狐形象是谁?”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这是让形象从故事中立起来,是对形象的进一 步认识。这个环节侧重于主观认识。) (三)说作者,论主题 教师可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塑造这些形象?他要表达什么主旨?体现什么意图?”。这与作者的人生际 遇密切相关,也与他生活的社会状况有关联,教师可介绍作者及当时社会情况,引导学生不能只是看〈〈聊斋志 异〉〉中奇异有趣的故事,把〈〈聊斋志异〉〉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深入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与恨, 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悟的现实生活和历史内容。(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把握形象的同时,挖掘主题意义。) 第六学时 【活动内容】 节选部分的人物形象欣赏,比较香玉与绛雪特点异同(以《香玉》为主,《王六郎》可让学生自读。),赏析 两部小说。 【活动过程】 一、文本赏读 1、整体感知,概括情节。 (可参考文后赏析------“冷”“热”“温”三种色调)完成“思考”二。 2、作者表达了两种“至情”------爱情和友情,文中是怎样表现的?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讨论,发言) 3、作者塑造了两个“花精”,你最欣赏哪一个?为什么?(比较鉴赏人物形象) 4、文本细节阅读见〈〈学案〉〉 二、比较鉴赏 根据节选部分的内容,结合你对《西游记》《聊斋志异》的了解,试比较同为神鬼小说的两部作品在内容和 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明确两部作品在语体、塑造的神鬼形象、对现实影射方面的不同,达到整体把握单 元内容的目的) 第三单元“人情与世态” ——“三言”、《红楼梦》欣赏 【教学目标】 1、了解话本小说的发展简史,重点了解“三言”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 2、了解《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和伟大成就,作适当的扩展阅读和自主学习。 3、以所选课文为主,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人物刻画、语言特点和叙事方法。 4、疏通文意,理清情节。 5、感受人物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悟“世间只有情难朽,世间只有情最苦”这句箴言,正确处理人际交往。 【教学重点 】 1、介绍话本小说形成的历史及其体制形式,择要介绍“三言”的内容及艺术成就,给学生一个总体的 印象。 2、介绍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小说情节与人物的互动关系。 3、就课文节选部分所表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作一些赏析研讨。 4、进一步探讨小说人物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的特点
【教学安排】 本单元两篇文章,拟以《玉堂春》为讲授课,《情真意切释猜疑》为自学课。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话本小说形成的历史及其体制形式,择要介绍“三言”的内容及艺术成就,给学生一个总体的印象 2、从小说发展史的角度认识《红楼梦》的地位及其伟大成就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人情世态小说属于通俗小说的一种,又叫“人情小说”、“世情小说”,是指立足于人间社会,以基本写实的 方式来描写家庭生活、婚姻、男女感情,并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作品。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 明代小说时,用了大约两章的篇幅讲了“人情小说”。他说:“当神魔小说盛行时,记人事者亦突起,其取材犹 宋市人小说‘银字儿,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 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 二、话本小说与“三言 1、关于“话本” 中国小说,经历了六朝的“志怪”“志人”,唐代的“传奇”,在内容和体裁上逐渐丰富成熟。肇始于唐代, 繁荣于宋代的“说话”艺术,使古代小说不可逆转地朝着白话的方向发展,遂成主流,奠定了中国古代小说的 基本类型。 ①话本 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 “说话”艺术产生于唐代寺院的俗讲(讲经)和民间说唱。寺院僧人在讲解佛教经典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加 入一些通俗的佛经故事来吸引听众,而民间的说唱更是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作为自己取之不尽的素材。 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说话”分为 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四家中,小说、讲史最为重要,影响也最大。我们今天所说的小说实际上 就包括了宋代的小说与讲史这两种。 最初的话本,仅仅掌握在说话人手里,秘而不宣。随着市民阶层欣赏水平的提高,文人的加盟,使话本的 内容更加丰富,文学性也越来越强。加之印刷术的进步,书坊老板开始刻印话本牟利。这样,公开刊行的可供 阅读的话本小说诞生了 话本小说的基本体制:一题目,二篇首,三入话,四头回,五正话,六结尾 题目一一根据正话内容确立标题。 篇首一一作品开头往往有一首诗、词或一诗一词。 入话一一对篇首的诗词加以解释,然后引入正话的一段文字。 头回一一在正话之前叙述的故事,与正话相似或相反。 正话一一话本的主体部分。主要是叙事文字,中间也时有诗词、对句点缀。 篇尾一一正文结束后用来收煞全篇的部分。 ②拟话本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 2、关于“三言” ①作品简介 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每集頓0篇,共120篇。了市井百姓的生活。 ②关于作者: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子犹,别号龙子犹、茂苑野史、墨憨斋主人、姑苏词奴、顾曲散人等 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书香门第出身,少有才气,狂放不羁,一生功名不顺,57岁补为贡生,61岁任 福建寿宁知县,4年秩满归乡。曾参与抗清宣传,后忧愤而死。 (以下内容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决定是否介绍) 三、古代白话小说的集大成之作—《红楼梦》 明代中叶,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金瓶梅》差不多和《西游记》同时问世。这部长篇小说, 从《水浒传》中西门庆、潘金莲的故事生发开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 第一部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线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的《红楼梦》,继承了文人独立创作的传统。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就借石头之口,对野史传 奇、才子佳人等类小说加以批驳,指出它们各自的俗套,或“假借汉唐名色”,或开口“文君”,满篇“子建”, 毫无新意,从而标榜《石头记》“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
- 10 - 【教学安排】 本单元两篇文章,拟以《玉堂春》为讲授课,《情真意切释猜疑》为自学课。 【教学课时】 3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话本小说形成的历史及其体制形式,择要介绍“三言”的内容及艺术成就,给学生一个总体的印象。 2、从小说发展史的角度认识《红楼梦》的地位及其伟大成就。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人情世态小说属于通俗小说的一种,又叫“人情小说”、“世情小说”,是指立足于人间社会,以基本写实的 方式来描写家庭生活、婚姻、男女感情,并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作品。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 明代小说时,用了大约两章的篇幅讲了“人情小说”。他说:“当神魔小说盛行时,记人事者亦突起,其取材犹 宋市人小说‘银字儿,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 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 二、话本小说与“三言” 1、关于“话本” 中国小说,经历了六朝的“志怪”“志人”,唐代的“传奇”,在内容和体裁上逐渐丰富成熟。肇始于唐代, 繁荣于宋代的“说话”艺术,使古代小说不可逆转地朝着白话的方向发展,遂成主流,奠定了中国古代小说的 基本类型。 ①话本 , 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 “说话”艺术产生于唐代寺院的俗讲(讲经)和民间说唱。寺院僧人在讲解佛教经典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加 入一些通俗的佛经故事来吸引听众,而民间的说唱更是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作为自己取之不尽的素材。 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说话”分为 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四家中,小说、讲史最为重要,影响也最大。我们今天所说的小说实际上 就包括了宋代的小说与讲史这两种。 最初的话本,仅仅掌握在说话人手里,秘而不宣。随着市民阶层欣赏水平的提高,文人的加盟,使话本的 内容更加丰富,文学性也越来越强。加之印刷术的进步,书坊老板开始刻印话本牟利。这样,公开刊行的可供 阅读的话本小说诞生了。 话本小说的基本体制:一题目,二篇首,三入话,四头回,五正话,六结尾。 题目——根据正话内容确立标题。 篇首——作品开头往往有一首诗、词或一诗一词。 入话——对篇首的诗词加以解释,然后引入正话的一段文字。 头回——在正话之前叙述的故事,与正话相似或相反。 正话——话本的主体部分。主要是叙事文字,中间也时有诗词、对句点缀。 篇尾——正文结束后用来收煞全篇的部分。 ②拟话本 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 2、关于“三言”: ①作品简介 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每集 40 篇,共 120 篇。了市井百姓的生活。 ②关于作者: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子犹,别号龙子犹、茂苑野史、墨憨斋主人、姑苏词奴、顾曲散人等。 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书香门第出身,少有才气,狂放不羁,一生功名不顺,57 岁补为贡生,61 岁任 福建寿宁知县,4 年秩满归乡。曾参与抗清宣传,后忧愤而死。 (以下内容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决定是否介绍) 三、古代白话小说的集大成之作──《红楼梦》 明代中叶,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金瓶梅》差不多和《西游记》同时问世。这部长篇小说, 从《水浒传》中西门庆、潘金莲的故事生发开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 第一部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线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的《红楼梦》,继承了文人独立创作的传统。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就借石头之口,对野史传 奇、才子佳人等类小说加以批驳,指出它们各自的俗套,或“假借汉唐名色”,或开口“文君”,满篇“子建”, 毫无新意,从而标榜《石头记》“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