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为《中国翻译词典》 作序时说: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 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葆青春,万应灵药就 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从未是翻译。” 枯竭。原因就是因为有新水注入 探究一下季羡林先生 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 所说的两次外国来的 最大的有两次,二次是从印度来“水”具体指的是什 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 么?它们对中华文化 的发展产生过什么重 大的影响?
季羡林先生为《中国翻译词典》 作序时说:“倘若拿河流来作比, 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 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从未 枯竭。原因就是因为有新水注入。 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 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 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 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 葆青春,万应灵药就 是翻译。” 探究一下季羡林先生 所说的两次外国来的 “水”具体指的是什 么?它们对中华文化 的发展产生过什么重 大的影响?
“从印度来的水”指的就 是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这也说明了几 千年来中国与 而“从西方来的水”指的 外部世界的文 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 化交流几乎都 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的西 是单向的。这 学翻译“注入”这个词形 些文化交流丰 象的说明了中国历史上所 富了中华民族 出现过的三次翻译浪潮都 文化。 是由外国流向中国的
“从印度来的水”指的就 是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而“从西方来的水”指的 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 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的西 学翻译.“注入”这个词形 象的说明了中国历史上所 出现过的三次翻译浪潮都 是由外国流向中国的, 这也说明了几 千年来中国与 外部世界的文 化交流几乎都 是单向的。这 些文化交流丰 富了中华民族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