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 教学设想 第一单元课文定位于“亲近文学”,所选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体 裁多样,又各有侧重,从而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亲近文 学,走进文学这个艺术的殿堂。而本课作为第一单元的诵读板块是本单元主题的 补充和延伸。《次北固山下》需要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 过朗读—一感悟一一拓展一一背诵四个环节,由浅入深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赤壁》则要抓住借古抒情和以小见大 的手法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 趣。《浣溪沙》的教学要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泰戈尔诗三首》都是叙 述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儿童的眼睛和心灵观察自然、感受生活,朴 素的展现了孩子们充满童稚的想象和纯真美好的情感。《金色花》用充满童稚的 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而又稍带顽皮地与妈妈嬉戏的心理,含蓄地表 达了孩子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告别》则用了奇特美妙手法深刻地写出了离 别时孩子对妈妈的眷恋之情;《榕树》则通过榕树这个意像表达了对妈妈和故乡 的思念。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心理比较贴近,学生通过自主诵读这三首诗,容易 引起他们心灵上的共鸣,他们会发现文学其实并不神秘,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从而拉近与文学的距离,使学生对文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了解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运用想像手法展现世间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阅读优美诗文的兴趣,热爱、亲近文学。 2.体验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掌握朗诵技巧,培养鉴赏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 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诵读欣赏 教学设想: 第一单元课文定位于“亲近文学”,所选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体 裁多样,又各有侧重,从而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亲近文 学,走进文学这个艺术的殿堂。而本课作为第一单元的诵读板块是本单元主题的 补充和延伸。《次北固山下》需要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 过朗读——感悟——拓展——背诵四个环节,由浅入深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赤壁》则要抓住借古抒情和以小见大 的手法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 趣。《浣溪沙》的教学要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泰戈尔诗三首》都是叙 述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儿童的眼睛和心灵观察自然、感受生活,朴 素的展现了孩子们充满童稚的想象和纯真美好的情感。《金色花》用充满童稚的 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而又稍带顽皮地与妈妈嬉戏的心理,含蓄地表 达了孩子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告别》则用了奇特美妙手法深刻地写出了离 别时孩子对妈妈的眷恋之情;《榕树》则通过榕树这个意像表达了对妈妈和故乡 的思念。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心理比较贴近,学生通过自主诵读这三首诗,容易 引起他们心灵上的共鸣,他们会发现文学其实并不神秘,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从而拉近与文学的距离,使学生对文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了解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运用想像手法展现世间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阅读优美诗文的兴趣,热爱、亲近文学。 2.体验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掌握朗诵技巧,培养鉴赏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 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 得出结论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次北固山下》和《赤壁》,了解唐诗的格律常识,体会诗歌所 表达的感情 、导入新课 “诗以言志”,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 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 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 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 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几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 (一)检查预习 1.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 年中了进土,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 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 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2.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 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岀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 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限 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一一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一一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 得出结论。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次北固山下》和《赤壁》,了解唐诗的格律常识,体会诗歌所 表达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诗以言志”, 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 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 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 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 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几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 (一)检查预习 1.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 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 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 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2.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 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 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限 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串讲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 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三)交流互动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 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四联各 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 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 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 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己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一一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 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 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3.《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 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 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串讲: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 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 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三)交流互动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 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 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四联各 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 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 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 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 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 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3.《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 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 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4.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 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示例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北固山的位 置,“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 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 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 抒情张笔。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 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长江的水量 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髙挂起,第二参 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 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 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 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和“入”的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 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生”和“入”的妙处, 又在于诗人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的妙处,又在 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 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的妙处,还在于诗 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岀,“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 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 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 5.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 这种乡愁的? (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质疑交流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 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 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 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 州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 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 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 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 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要树立“大家乡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 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示例: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北固山的位 置, “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 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 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 抒情张笔。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 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长江的水量 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 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 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 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 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生”和“入”的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 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生”和“入”的妙处, 又在于诗人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的妙处,又在 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 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的妙处,还在于诗 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 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 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 5.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 这种乡愁的? (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质疑交流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 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 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 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 州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 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一 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 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 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要树立“大家乡
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 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五)自主小结 我懂得了读古诗时,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 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 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三、学习《赤壁》 (一)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 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 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节奏:223语调:低沉舒缓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串讲:折戟: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将:把,拿。东风:春风。 (三)交流互动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正由于发现了这片 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 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 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两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 业各种条件和因素。曲折的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 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似乎又有另 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赏析语句 方法指导:赏析语句可以运用(手法+作用)的方法,即语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或写作手法,这样的手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示例:这句话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表达了 作者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四)背诵全诗 四、反馈练习
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 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五)自主小结 我懂得了读古诗时,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 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 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三、学习《赤壁》 (一)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 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 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节奏:223 语调:低沉舒缓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串讲:折戟: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将:把,拿。东风:春风。 (三)交流互动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正由于发现了这片 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 —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 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两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 业各种条件和因素。曲折的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 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似乎又有另 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赏析语句 方法指导:赏析语句可以运用(手法+作用)的方法,即语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或写作手法,这样的手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示例:这句话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表达了 作者 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四)背诵全诗 四、反馈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