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讲绪论参考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版《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复旦大学版《中国当代文学概观》(2002年修订本)张钟北京大学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 ⚫ 第一讲 绪 论 ⚫一、参考教材 ⚫ 1、《中国当代文学史》 洪子诚 北京大学版 ⚫ 2、《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 复旦大学版 ⚫ 3、《中国当代文学概观》(2002年修订本)张钟 北京大学版
学习目的1、熟悉重要作家作品、写作技巧与语言表达2、了解文学潮流、创作现象的变迁3、探究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的联系(1)哲学中的概念历史中的真相文学中的细节(2)20世纪哲学探索的一个出发点:福柯、德里达、巴赫金的文学研究(3)世纪之交文学杂志版面的变化(4)文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知识的关联:或侧重于人类精神、情感心理与思维现象或侧重于人类组织、制度规则与实用知识
二、学习目的 ⚫ 1、熟悉重要作家作品、写作技巧与语言表达 ⚫ 2、了解文学潮流、创作现象的变迁 ⚫ 3、探究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的联系 ⚫ (1)哲学中的概念 ⚫ 历史中的真相 ⚫ 文学中的细节 ⚫ (2)20世纪哲学探索的一个出发点: ⚫ 福柯、德里达、巴赫金的文学研究 ⚫ (3)世纪之交文学杂志版面的变化 ⚫ (4)文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知识的关联: ⚫ 或侧重于人类精神、情感心理与思维现象 ⚫ 或侧重于人类组织、制度规则与实用知识
善良和谐与关爱一宽容自由与平等敬畏规则与信念节制妥协与公正约束道德与律令制衡宪政与民主苦难尊严与权利公民权利与整个法治体系的四重关系立法权利的分配→执法权利的落实一→权利的获取→守法权利的救济(补偿)一司法
善良 → 和谐与关爱 宽容 → 自由与平等 敬畏 → 规则与信念 节制 → 妥协与公正 约束 → 道德与律令 制衡 → 宪政与民主 苦难 → 尊严与权利 公民权利与整个法治体系的四重关系: 权利的分配 → 立法 权利的落实 → 执法 权利的获取 → 守法 权利的救济(补偿)→ 司法
三、文学分期1、文学的核心主题视角20世纪初的文化转型一→科学与民主的“启蒙”主题实一→“20世纪中国或隐或显的百年贯穿和延续文学”的界说(钱理群等人的较早提出)2、文学的主导原则视角1942年的《讲话》一→从解放区到新中国的体制化保障得到认同的原则和创作方法: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工农兵从启蒙对象到歌颂对象
三、文学分期 ⚫ 1、文学的核心主题视角 ⚫ 20世纪初的文化转型 → 科学与民主的“启蒙”主题 ⚫ → 或隐或显的百年贯穿和延续 → “20世纪中国 ⚫ 文学”的界说(钱理群等人的较早提出) ⚫ 2、文学的主导原则视角 ⚫ 1942年的《讲话》→ 从解放区到新中国的体制化保障 ⚫ → 得到认同的原则和创作方法: ⚫ 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 ⚫ 工农兵从启蒙对象到歌颂对象
3、文学的断代划分视角现当代的划分以新中国的成立为界前十七年1文革十年(2)新时期及其内部细分的差异:(3)1976年10月起始1978年之后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讨论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对重大历史问题的再评价、78年8月“伤痕文学”的发端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学
3、文学的断代划分视角 ⚫ 现当代的划分以新中国的成立为界 ⚫ (1)前十七年 ⚫ (2)文革十年 ⚫ (3)新时期及其内部细分的差异: ⚫ ① 1976年10月起始 ⚫ ② 1978年之后 ⚫ 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 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对重大历史问题的再评价、 ⚫ 78年8月“伤痕文学”的发端 ⚫ ③ 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