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历史观和社会认识论 第五讲历史观和社会认识论 认识社会极其困难,需要有一个认识社会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我 们常常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就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 唯物主义所实现的变革与方法论转换 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类对社会历史发展原因和规律的探索 (1)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客观唯心主义者把绝对精神、神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和根本动力。 黑格尔的历史观。作为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认为在人们思想动机的 背后,还有一种决定人们思想动机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并不是社会历史本身 内部的一种物质力量,而是一种凌驾于社会历史之上的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黑 格尔说这就是绝对精神。 绝对精神的狡猾之处就在于,它总是利用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和历史事件来 表现自己的意志。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把世界的历史说成是“绝对精神”发展的历史 他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好像太阳一样,是一个从东方到西方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历史从东方的中国开始,经过古希腊、古罗马,而成熟在西方的德国。其中,经 过“幼年时代”、“青年时代”、“壮年时代”和“老年时代”四个阶段。 黑格尔的说法显然带有神秘主义、唯心主义的性质,其荒谬性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却对科学历史观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 一是,他第一次把历史看作一个有规律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二是,他主张是理念即“绝对精神”和人类的热情“这两者交织成为世界史 的经纬线”。也就是说,一方面,绝对精神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总的进程;另一方面, 绝对精神的要求又是通过人们对私利追求的热情和活动来实现的。这种观点接近 了物质利益、经济因素决定人们动机和历史发展的唯物史观点。 恩格斯说:“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这里 有双重的意思,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 表现为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 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第五讲 历史观和社会认识论 1 第五讲 历史观和社会认识论 认识社会极其困难,需要有一个认识社会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我 们常常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就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 一、 唯物主义所实现的变革与方法论转换 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类对社会历史发展原因和规律的探索 (1)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客观唯心主义者把绝对精神、神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和根本动力。 黑格尔的历史观。作为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认为在人们思想动机的 背后,还有一种决定人们思想动机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并不是社会历史本身 内部的一种物质力量,而是一种凌驾于社会历史之上的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黑 格尔说这就是绝对精神。 绝对精神的狡猾之处就在于,它总是利用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和历史事件来 表现自己的意志。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把世界的历史说成是“绝对精神”发展的历史。 他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好像太阳一样,是一个从东方到西方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历史从东方的中国开始,经过古希腊、古罗马,而成熟在西方的德国。其中,经 过“幼年时代”、“青年时代”、“壮年时代”和“老年时代”四个阶段。 黑格尔的说法显然带有神秘主义、唯心主义的性质,其荒谬性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却对科学历史观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 一是,他第一次把历史看作一个有规律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二是,他主张是理念即“绝对精神”和人类的热情“这两者交织成为世界史 的经纬线”。也就是说,一方面,绝对精神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总的进程;另一方面, 绝对精神的要求又是通过人们对私利追求的热情和活动来实现的。这种观点接近 了物质利益、经济因素决定人们动机和历史发展的唯物史观点。 恩格斯说:“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这里 有双重的意思,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 表现为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 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第五讲历史观和社会认识论 恩格斯在评论“卑劣情欲”在历史上的作用时说:“以这些制度(指剥削制度) 为基础的文明时代,完成了古代氏族社会完全做不到的事情。但是,它是用激起 人们的最卑劣的动机和情欲,并且以损害人们的其他一切秉赋为代价而使之变本 加厉的办法来完成这些事情的。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 今日的动力;财富,财富,第三个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是这个微不 足道的单个的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唯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选4,p173)在这里,恩格斯实际上也肯定了“私欲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黑格尔所谓的恶为历史动力,有两重含义:一是,历史进程表现为一系列的 否定、取代、扬弃,通常是通过暴力实现的;二是,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的私欲 是人们行动的动机,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人们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作用。虽然任何 人的私欲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实现,但全部人的活动的合力却构成了历史发展的 总趋势 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和马克思主义出现之前,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 展、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进步等都是人们在为自己谋求利益的活动中实现的 (2)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实质是唯意志论,他们把英雄人物的意志,说成是历 史的决定因素。其突出表现是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即英雄史观 ·卡莱尔(1795---1881),英国散文作家、历史学家、唯意志主义者。他主 张历史是“英雄”、“领袖”创造的,全世界的历史“实际上都是降生到这个世界 上来的伟大人物的思想外在的、物质的结果”,“这些伟人的历史真正构成了全部 世界历史的灵魂”。他比喻说,人们群众的作用就象数学中的一串“0″,而英雄 人物则是“0″前面的数字。没有英雄人物,人民群众没有任何意义。 尼采的“超人哲学”认为,“超人”是历史的主宰者,没有“超人”就没有历 史,而人民群众则是“奴隶”和“畜群”,是“超人”用以实现其意志的工具。 (3)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人是环境的产物”和“意见支配世界”的观点 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一批
第五讲 历史观和社会认识论 2 恩格斯在评论“卑劣情欲”在历史上的作用时说:“以这些制度(指剥削制度) 为基础的文明时代,完成了古代氏族社会完全做不到的事情。但是,它是用激起 人们的最卑劣的动机和情欲,并且以损害人们的其他一切秉赋为代价而使之变本 加厉的办法来完成这些事情的。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 今日的动力;财富,财富,第三个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是这个微不 足道的单个的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选 4,p173)在这里,恩格斯实际上也肯定了“私欲”、 “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黑格尔所谓的恶为历史动力,有两重含义:一是,历史进程表现为一系列的 否定、取代、扬弃,通常是通过暴力实现的;二是,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的私欲 是人们行动的动机,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人们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作用。虽然任何 人的私欲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实现,但全部人的活动的合力却构成了历史发展的 总趋势。 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和马克思主义出现之前,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 展、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进步等都是人们在为自己谋求利益的活动中实现的。 (2)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实质是唯意志论,他们把英雄人物的意志,说成是历 史的决定因素。其突出表现是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即英雄史观。 ·卡莱尔(1795---1881),英国散文作家、历史学家、唯意志主义者。他主 张历史是“英雄”、“领袖”创造的,全世界的历史“实际上都是降生到这个世界 上来的伟大人物的思想外在的、物质的结果”,“这些伟人的历史真正构成了全部 世界历史的灵魂”。他比喻说,人们群众的作用就象数学中的一串“0”,而英雄 人物则是“0”前面的数字。没有英雄人物,人民群众没有任何意义。 尼采的“超人哲学”认为,“超人”是历史的主宰者,没有“超人”就没有历 史,而人民群众则是“奴隶”和“畜群”,是“超人”用以实现其意志的工具。 (3)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人是环境的产物”和“意见支配世界”的观点 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一批
五讲历史观和社会认识论 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在批判封建制度和神学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一系 列资产阶级社会政治观点。 法国唯物主义者从唯物主义感觉论出发,他们明确而肯定地断言,人的感情 智力、才能、品格方面的差别都是由后天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结论是“人是环境的产物。” 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社会环境包含有多方面内容,他们认为社会环境 中最主要的是法律和政治制度。但是,法律是人们理性的产物,是立法者主观意 志的产物,是立法者的意见。这样,他们又从“人是环境的产物”推论出“意见 支配世界”的论断。 ·这样一来,法国唯物主义者在历史观上就陷入了如下的“二律背反”(矛盾) 人及其一切意见是社会的产物,即“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及其一切属性又是人 的意见的产物,“即意见支配世界”。 这其实是犹如“陆在鲸上,鲸在水上,水在陆上”的循环论证 为了从这个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他们不得不求助于“伟大人物”或“天才"。 爱尔维修说:“必须有天才,才能用好法律代替坏法律”,“一些伟大的君主在那里 召唤天才,天才则召唤幸福。” 这样,他们便由“意见支配世界”得出了“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 结论。于是在他们看来,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英雄人物活动、创造的结果。 可见,他们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又背叛了唯物主义,回到了被他们批判过的唯 心主义观点上去了 法国唯物主义的“人是环境的产物”和“意见支配世界”的观点在当时是起 过进步作用的,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和神学的精神武器。它试图指出 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是造成人们堕落、腐败、卑鄙、丑恶、犯罪和一切不 道德的社会环境,因此应该推翻它。 既然“人是环境的产物”,就要建立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合理的社会,以造
第五讲 历史观和社会认识论 3 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在批判封建制度和神学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一系 列资产阶级社会政治观点。 法国唯物主义者从唯物主义感觉论出发,他们明确而肯定地断言,人的感情、 智力、才能、品格方面的差别都是由后天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结论是“人是环境的产物。” 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社会环境包含有多方面内容,他们认为社会环境 中最主要的是法律和政治制度。但是,法律是人们理性的产物,是立法者主观意 志的产物,是立法者的意见。这样,他们又从“人是环境的产物”推论出“意见 支配世界”的论断。 ·这样一来,法国唯物主义者在历史观上就陷入了如下的“二律背反”(矛盾): 人及其一切意见是社会的产物,即“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及其一切属性又是人 的意见的产物,“即意见支配世界”。 这其实是犹如“陆在鲸上,鲸在水上,水在陆上”的循环论证。 为了从这个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他们不得不求助于“伟大人物”或“天才”。 爱尔维修说:“必须有天才,才能用好法律代替坏法律”,“一些伟大的君主在那里 召唤天才,天才则召唤幸福。” 这样,他们便由“意见支配世界”得出了“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 结论。于是在他们看来,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英雄人物活动、 创造的结果。 可见,他们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又背叛了唯物主义,回到了被他们批判过的唯 心主义观点上去了。 法国唯物主义的“人是环境的产物”和“意见支配世界”的观点在当时是起 过进步作用的,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和神学的精神武器。它试图指出: ·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是造成人们堕落、腐败、卑鄙、丑恶、犯罪和一切不 道德的社会环境,因此应该推翻它。 ·既然“人是环境的产物”,就要建立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合理的社会,以造
第五讲历史观和社会认识论 就新人 ·既然“意见支配世界”,就要用资产阶级的意见支配世界。他们由此得出推 翻封建制度,批判宗教神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有进步意义和革命性的结论 但是,“意见支配世界”的历史唯心主义实质是这种观点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 的表现: 第一,它的理论基础是抽象的人性论。 他们认为人的本性就是人趋乐避苦的特点,这是永恒不变的。人们评价、接 受各种环境、意见的影响的唯一根据就是趋乐避苦。而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关系对 人的本质、思想、行为的决定作用。 第二,对“环境”的理解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关系。 在环境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关系,它决定了人们的政治、法律和各种意见, 而不是政治、法律和各种意见决定经济关系。所以,要改变环境,首先要变革经 济关系。正确的意见必须通过实践即发展生产和进行革命才能对环境产生作用。 第三,不能辨证地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和社会是通过实践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关系:“人 实践一一社会”,人们通过实践改造社会和环境,环境又反过来影响人。人们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也在改造主观世界。因此,人和环境是在实践中相 互作用,共同发展的 第四,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主张英雄史观 这就把英雄的品格、才智、性情等偶然性的因素看作是决定历史的东西,于 是否定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否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对历史的作用。 2、唯物史观所实现的变革和方法论的转换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全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最终都可化分为以下两类: 社会存在:社会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 要为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理论、思想、社会心理等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就构成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两 种哲学派别。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 存在有反作用。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 第一,社会历史根源: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起来以前,社会没能充分展示出
第五讲 历史观和社会认识论 4 就新人。 ·既然“意见支配世界”,就要用资产阶级的意见支配世界。他们由此得出推 翻封建制度,批判宗教神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有进步意义和革命性的结论。 但是,“意见支配世界”的历史唯心主义实质是这种观点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 的表现: 第一,它的理论基础是抽象的人性论。 他们认为人的本性就是人趋乐避苦的特点,这是永恒不变的。人们评价、接 受各种环境、意见的影响的唯一根据就是趋乐避苦。而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关系对 人的本质、思想、行为的决定作用。 第二,对“环境”的理解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关系。 在环境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关系,它决定了人们的政治、法律和各种意见, 而不是政治、法律和各种意见决定经济关系。所以,要改变环境,首先要变革经 济关系。正确的意见必须通过实践即发展生产和进行革命才能对环境产生作用。 第三,不能辨证地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和社会是通过实践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关系:“人 ——实践——社会”,人们通过实践改造社会和环境,环境又反过来影响人。人们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也在改造主观世界。因此,人和环境是在实践中相 互作用,共同发展的。 第四,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主张英雄史观。 这就把英雄的品格、才智、性情等偶然性的因素看作是决定历史的东西,于 是否定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否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对历史的作用。 2、唯物史观所实现的变革和方法论的转换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全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最终都可化分为以下两类: ·社会存在:社会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 要为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理论、思想、社会心理等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就构成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两 种哲学派别。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 存在有反作用。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 第一,社会历史根源: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起来以前,社会没能充分展示出
第五讲历史观和社会认识论 其辫证运动、规律性发展的特点,难以发现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认识根源:唯心主义思想家片面夸大精神的能动作用。只考察人们活 动的动机,而没有研究引起动机的物质作用。 第三,阶级根源:历代剥削统治阶级轻视和敌视人民群众及其实践,夸大自 己意志的作用,企图用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观点论证其统治的永恒性。 (3)唯物史观所实现的方法论转换 唯物史观所实现的方法论转换如下 第一,社会历史的本质:从社会意识转向社会存在和实践。 第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从思想动机转向物质利益、生产方式 第三、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决定力量:从英雄人物转向人民群众。 ·关于人民群众哲学范畴 人民群众:指对历史起进步作用的人们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由于不同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历史作用是不同的, 人民群众范畴的内涵会因此而发生变化。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柴可夫斯基非常重视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他创作许多名作的灵感都是来 自民间音乐。他说:“至于我的音乐中的一般的俄罗斯因素,即旋律与和声方面与 民歌有血缘关系的一些手法,他们产生的原因在于:我生长在偏僻地区,从幼时起 就深刻体会到俄罗斯民间歌曲典型特征中的那种难以言传的美。我热爱俄罗斯因 素的一切表现。总而言之我是一个道地的俄罗斯人。”《柴科夫斯基论音乐创作》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第139-140页。)显然,民歌正是人民的生活、要求 和情感的最自然的、纯朴的和原始的表现。 第三,人民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任何社会变革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都不可能获得成功。这是显而易见的 道理。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改革开放的实现都是以人民为主体而取得的 讨论:历史是人民和英雄共同创造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是,英雄是属于人民范畴的,与人民相对立的人,不管其有多大的本领
第五讲 历史观和社会认识论 5 其辩证运动、规律性发展的特点,难以发现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认识根源:唯心主义思想家片面夸大精神的能动作用。只考察人们活 动的动机,而没有研究引起动机的物质作用。 第三,阶级根源:历代剥削统治阶级轻视和敌视人民群众及其实践,夸大自 己意志的作用,企图用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观点论证其统治的永恒性。 (3)唯物史观所实现的方法论转换 唯物史观所实现的方法论转换如下: 第一,社会历史的本质:从社会意识转向社会存在和实践。 第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从思想动机转向物质利益、生产方式。 第三、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决定力量:从英雄人物转向人民群众。 ·关于人民群众哲学范畴 人民群众:指对历史起进步作用的人们。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由于不同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历史作用是不同的, 人民群众范畴的内涵会因此而发生变化。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 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 人民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柴可夫斯基非常重视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他创作许多名作的灵感都是来 自民间音乐。他说:“至于我的音乐中的一般的俄罗斯因素,即旋律与和声方面与 民歌有血缘关系的一些手法,他们产生的原因在于:我生长在偏僻地区,从幼时起 就深刻体会到俄罗斯民间歌曲典型特征中的那种难以言传的美。我热爱俄罗斯因 素的一切表现。总而言之,我是一个道地的俄罗斯人。”(《柴科夫斯基论音乐创作》,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第 139-140 页。)显然,民歌正是人民的生活、要求 和情感的最自然的、纯朴的和原始的表现。 第三,人民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任何社会变革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都不可能获得成功。这是显而易见的 道理。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改革开放的实现都是以人民为主体而取得的。 讨论:历史是人民和英雄共同创造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一是,英雄是属于人民范畴的,与人民相对立的人,不管其有多大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