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穿过胎盘母体IgG可以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为胎儿提供被动免疫的保 护作用: (5)IgE激发效应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等)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4.简述各类Ig的特性及功能。 IgG:血清中含量最多,半衰期最长,分布最广:唯一能够穿过胎盘:抗菌、抗病 毒、抗毒素抗体大多为IgG。与抗原结合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其FC段与吞噬 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的作用。与NK细胞结合介导ADCC作用。还可以 与葡萄球菌A蛋白(SPA)结合用于检测某些抗原。 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在种系发育、个体发育及免疫应答产生最早。结合 抗原、激活补体、调理吞噬的能力比IgG强的多,是高效能的抗体。 IgA:血清型为单体,也可为双体,且带有分泌片,存在于唾液、泪液、初乳及呼 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分泌液中,是机体局部抗感染的重要因素,可以抗 菌、抗病毒、抗毒素。 IgD:为单体,血清中含量很少,主要存在于成熟B细胞表面,为B细胞的抗原受 体,SmIgD是B细胞成熟的一个标志。 IgE:为单体,半衰期最短,血清中含量极微少,主要在某些过敏型体质人血清中 查到,可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5.人工制备的抗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 目前根据制备的原理和方法,人工抗体可分为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和基 因工程抗体三大类: (1)多克隆抗体:为第一代抗体。系将一种天然抗原经各种途径免疫动物, 由于抗原具有多种抗原决定基,故可刺激产生多种抗体形成细胞克隆,合成和分泌 针对各种抗原决定基的抗体分泌到血清或体液中,故在其血清中实际上是含有多种 抗体的混合物。由于该类抗体是不均一的,无论是对抗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或 是临床应用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如何能获得均一性抗体成为关注的问题。 (2)单克隆抗体:它是1975年由kohler和milstein利用杂交瘤技术,采 用抗原免疫后的小鼠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在体外混合培养,进行HAT培养基的选择, 得到融合的细胞,该类细胞具有大量无限繁殖生长的特性,又具有抗体形成细胞合 成和分泌抗体的能力。它们是由识别一种抗原决定基的浆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均一性 抗体,称为第二代抗体。该类抗体结构高度均一,其抗原结合部位和同种型都相同, 具有纯度高、特异性强、效价高、少或无血清交叉反应等特点。由于单克隆抗体多 为双价抗体,与抗原结合不易交联为大分子集团,故不容易出现沉淀反应。该抗体 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各种传染病和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性。 (3)基因工程抗体:目前绝大多数单克隆抗体是鼠源性的,在临床上重复给 药时体内产生抗鼠抗体,使临床疗效减弱或消失,因此最理想的单克隆抗体应该是 人源的,但人-人杂交瘤技术目前尚未突破,即使研制成功,也存在体外传代不稳 定,抗体亲合力低及产量不高等问题。而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有望解决该类难题
(4)穿过胎盘母体 IgG 可以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为胎儿提供被动免疫的保 护作用; (5)IgE 激发效应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等)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4.简述各类 Ig 的特性及功能。 IgG:血清中含量最多,半衰期最长,分布最广;唯一能够穿过胎盘;抗菌、抗病 毒、抗毒素抗体大多为 IgG。与抗原结合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其 Fc 段与吞噬 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的作用。与 NK 细胞结合介导 ADCC 作用。还可以 与葡萄球菌 A 蛋白(SPA)结合用于检测某些抗原。 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在种系发育、个体发育及免疫应答产生最早。结合 抗原、激活补体、调理吞噬的能力比 IgG 强的多,是高效能的抗体。 IgA:血清型为单体,也可为双体,且带有分泌片,存在于唾液、泪液、初乳及呼 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分泌液中,是机体局部抗感染的重要因素,可以抗 菌、抗病毒、抗毒素。 IgD:为单体,血清中含量很少,主要存在于成熟 B 细胞表面,为 B 细胞的抗原受 体,SmIgD 是 B 细胞成熟的一个标志。 IgE:为单体,半衰期最短,血清中含量极微少,主要在某些过敏型体质人血清中 查到,可介导 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5.人工制备的抗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 目前根据制备的原理和方法,人工抗体可分为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和基 因工程抗体三大类: (1)多克隆抗体:为第一代抗体。系将一种天然抗原经各种途径免疫动物, 由于抗原具有多种抗原决定基,故可刺激产生多种抗体形成细胞克隆,合成和分泌 针对各种抗原决定基的抗体分泌到血清或体液中,故在其血清中实际上是含有多种 抗体的混合物。由于该类抗体是不均一的,无论是对抗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或 是临床应用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如何能获得均一性抗体成为关注的问题。 (2)单克隆抗体:它是 1975 年由 kohler 和 milstein 利用杂交瘤技术,采 用抗原免疫后的小鼠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在体外混合培养,进行 HAT 培养基的选择, 得到融合的细胞,该类细胞具有大量无限繁殖生长的特性,又具有抗体形成细胞合 成和分泌抗体的能力。它们是由识别一种抗原决定基的浆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均一性 抗体,称为第二代抗体。该类抗体结构高度均一,其抗原结合部位和同种型都相同, 具有纯度高、特异性强、效价高、少或无血清交叉反应等特点。由于单克隆抗体多 为双价抗体,与抗原结合不易交联为大分子集团,故不容易出现沉淀反应。该抗体 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各种传染病和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性。 (3)基因工程抗体:目前绝大多数单克隆抗体是鼠源性的,在临床上重复给 药时体内产生抗鼠抗体,使临床疗效减弱或消失,因此最理想的单克隆抗体应该是 人源的,但人-人杂交瘤技术目前尚未突破,即使研制成功,也存在体外传代不稳 定,抗体亲合力低及产量不高等问题。而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有望解决该类难题
这一技术是将对Ig基因结构与功能的了解与DNA重组技术结合,根据研究者的目 的在基因水平对Ig分子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甚至是人工合成后导入受体细胞 表达,产生新型抗体,也称为第三代抗体,包括嵌合抗体、重构抗体、单链抗体及 抗体库等
这一技术是将对 Ig 基因结构与功能的了解与 DNA 重组技术结合,根据研究者的目 的在基因水平对 Ig 分子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甚至是人工合成后导入受体细胞 表达,产生新型抗体,也称为第三代抗体,包括嵌合抗体、重构抗体、单链抗体及 抗体库等
1.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 补体系统是由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可溶性蛋白及存在 于其它细胞表面的一组膜结合蛋白和补体受体组成。根据功能可将补体系统分为三 类,第一类是存在于体液中参与补体激活酶促连锁反应的固有成分,包括C1至C9 及D、B、P因子共12种14个蛋白分子。第二类成分是补体活化的调节分子,其中 存在于体液中属于可溶性蛋白分子的有:C1酯酶抑制剂、C4p、I因子、S蛋白、 血清羧基肽酶N等:存在于细胞表面的膜结合蛋白分子的有:膜辅助蛋白、促衰变 因子和同种限制因子等。第三类是存在于细胞表面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发 挥生物学效应的各种受体,如C1q受体、C3/C4b受体、C3d受体、H因子受体、 C3a和C5a受体等。 2.试比较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主要异同点。 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点: (1)三条途径都是补体各成分的连锁反应: (2)许多成分在相继活化后被裂解成一大一小的两个片段: (3)不同的片段或其复合物可在靶细胞表面向前移动,在激活部位就地形成复 合物: (4)最后都统一于膜攻击复合物(MAC)阶段,导致细胞膜破裂细胞死亡。途 径的不同点:(见下表) 比较补体系统活化三条途径的不同点 比较项目 经典激活途径 MBL 途径 旁路途径 激活物质 抗原与抗体形成复合物 MBL与病原体结 合 细菌脂多糖、凝集素IgG4 参与补体成分 C1~C9 MBL、C 反应蛋白、 C3、C5~C9、B、D、P因子 C2~C9 起始分子 C1q C2、 C4 C3 所 需 离 子 Ca2+ Mg2+ Ca2+ Mg2+ C3 转 化 酶 C4b2b C4b2b C3bBb C5 转 化 酶 C4b2b3b C4b2b3b C3bnBb
1.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 补体系统是由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可溶性蛋白及存在 于其它细胞表面的一组膜结合蛋白和补体受体组成。根据功能可将补体系统分为三 类,第一类是存在于体液中参与补体激活酶促连锁反应的固有成分,包括 C1 至 C9 及 D、B、P 因子共 12 种 14 个蛋白分子。第二类成分是补体活化的调节分子,其中 存在于体液中属于可溶性蛋白分子的有:C1 酯酶抑制剂、C4bp、I 因子、S 蛋白、 血清羧基肽酶 N 等;存在于细胞表面的膜结合蛋白分子的有:膜辅助蛋白、促衰变 因子和同种限制因子等。第三类是存在于细胞表面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发 挥生物学效应的各种受体,如 C1q 受体、C3b/C4b 受体、C3d 受体、H 因子受体、 C3a 和 C5a 受体等。 2.试比较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主要异同点。 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点: (1)三条途径都是补体各成分的连锁反应; (2)许多成分在相继活化后被裂解成一大一小的两个片段; (3)不同的片段或其复合物可在靶细胞表面向前移动,在激活部位就地形成复 合物; (4)最后都统一于膜攻击复合物(MAC)阶段,导致细胞膜破裂细胞死亡。途 径的不同点:(见下表) 比较补体系统活化三条途径的不同点 比较项目 经典激活途径 MBL 途径 旁路途径 激活物质 抗原与抗体形成复合物 MBL 与病原体结 合 细菌脂多糖、凝集素 IgG4 参与补体成分 C1~C9 MBL、C 反应蛋白、 C3、C5~C9、B、D、P 因子 C2~C9 起始分子 C1q C2、 C4 C3 所需离子 Ca2+ 、 Mg2+ Ca2+ Mg2+ C3 转 化 酶 C4b2b C4b2b C3bBb C5 转 化 酶 C4b2b3b C4b2b3b C3bnBb
作用 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 参与非特异性免 疫,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 效应阶段 感染早期即发挥作用 感染早期即发 挥作用 3.试述补体系统在机体早期抗感染过程中的作用 补体系统在机体抗感染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补体可通过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的级联反应发挥溶菌作用, 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发挥作用。 (2)补体具有促进中和及溶解病毒的作用,抗体和补体与病毒作用后可有效 阻止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和穿入:另外,补体对某些病毒如NA肿瘤病毒和C型 RNA病毒有直接溶解灭活作用。 (3)补体通过C3b、C4b的免疫调理和免疫粘附作用,可增强吞噬细胞对病 原体的吞噬和消除作用。细菌或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结合C3b/C4b后,若与表面具 有相应补体受体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结合,则可以形成较大的聚合物,容易被体内的 吞噬细胞吞噬清除,称为免疫黏附作用。 (4)炎症介质作用:c2具有激肽样作用,可以使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C3a、C4a、C5a具有过敏毒素作用,可以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脱颗粒,释放血 管活性介质,引起炎症反应;C3a、C567、C5a有趋化作用,可以吸引炎症细胞向 补体激活的炎症区游走和积聚,增强其炎症作用
作用 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 参与非特异性免 疫,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 效应阶段 感染早期即发挥作用 感染早期即发 挥作用 3. 试述补体系统在机体早期抗感染过程中的作用 补体系统在机体抗感染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补体可通过经典途径、MBL 途径、旁路途径的级联反应发挥溶菌作用, 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发挥作用。 (2)补体具有促进中和及溶解病毒的作用,抗体和补体与病毒作用后可有效 阻止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和穿入;另外,补体对某些病毒如 RNA 肿瘤病毒和 C 型 RNA 病毒有直接溶解灭活作用。 (3)补体通过 C3b、C4b 的免疫调理和免疫粘附作用,可增强吞噬细胞对病 原体的吞噬和消除作用。细菌或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结合 C3b/C4b 后,若与表面具 有相应补体受体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结合,则可以形成较大的聚合物,容易被体内的 吞噬细胞吞噬清除,称为免疫黏附作用。 (4)炎症介质作用:C2a 具有激肽样作用,可以使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C3a、C4a、C5a 具有过敏毒素作用,可以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脱颗粒,释放血 管活性介质,引起炎症反应;C3a、C567、C5a 有趋化作用,可以吸引炎症细胞向 补体激活的炎症区游走和积聚,增强其炎症作用
1.简述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1)绝大多数细胞因子是低分子量(15KD-30KD)的蛋白或糖蛋白。以单体形式存 在、少数以双体或三体形式存在。以高亲合力和其受体结合,微量的CK就可对靶 细胞产生显著的生物学效应,并且,CK的分泌是一个短时自限的过程。 (2)CK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方式发挥作用。 (3)一种细胞可以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不同类型的细胞也可以产生一种或几种相 同的细胞因子。一种CK可以对多种细胞发挥作用,产生多种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这种性质为多效性,几种不同的细胞因子也可以对同一靶细胞发挥作用,产生相同 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这种性质称为重叠性,一种CK可以抑制另外一种细胞因子 的某些生物学作用,表现为拮抗效应,可以增强另一种CK的某些生物学作用,表 现为协同效应,并且众多的CK在机体内形成非常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 (4)所有CK功能受多种因素调节,又介导非特异性免疫、促进炎症反应、调节免 疫应答、刺激造血、形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网络,及调节细胞调亡等。 2.细胞因子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有那些? 细胞因子可被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 和趋化性细胞因子等六类。 (1)白细胞介素(L):不同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其基因及编码蛋白与功能均 清楚者。白细胞介素的主要作用是:促使T和B细胞增殖和分化:刺激造血细胞参 与炎症反应等。 (2)干扰素(IFN):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故称干扰素。根据来源 和理化性质,可将干扰素分为a、B和Y三种类型。IFN-a/B主要由白细胞、成 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也称为I型干扰素。IFN-Y主要由活化T细 胞和NK细胞产生,也称为Ⅱ型干扰素。IFN除有抗病毒作用外,还有抗肿瘤,免 疫调节等作用。 (3)肿瘤坏死因子(TNF):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物质。肿瘤坏死因子分 为TNF-a和LT等。 (4)集落刺激因子(CS℉):集落刺激因子是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 育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 细胞因子。 (5)生长因子: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有些生长因子在一定条件下 也可表现为对免疫应答的抑制活性。 (6)趋化性细胞因子:具有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和 嗜碱性细胞的趋化至感染部位和激活活性。 3.简述干扰素的类型及主要生物学作用。 由病毒等诱导剂作用于细胞而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糖蛋白。根据来源 和理化性质,可将干扰素分为a、B和Y三种类型。IFN-a/B主要由白细胞、成
1.简述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1)绝大多数细胞因子是低分子量(15KD-30KD)的蛋白或糖蛋白。以单体形式存 在、少数以双体或三体形式存在。以高亲合力和其受体结合,微量的 CK 就可对靶 细胞产生显著的生物学效应,并且,CK 的分泌是一个短时自限的过程。 (2)CK 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方式发挥作用。 (3)一种细胞可以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不同类型的细胞也可以产生一种或几种相 同的细胞因子。一种 CK 可以对多种细胞发挥作用,产生多种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这种性质为多效性,几种不同的细胞因子也可以对同一靶细胞发挥作用,产生相同 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这种性质称为重叠性,一种 CK 可以抑制另外一种细胞因子 的某些生物学作用,表现为拮抗效应,可以增强另一种 CK 的某些生物学作用,表 现为协同效应,并且众多的 CK 在机体内形成非常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 (4)所有 CK 功能受多种因素调节,又介导非特异性免疫、促进炎症反应、调节免 疫应答、刺激造血、形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网络,及调节细胞凋亡等。 2.细胞因子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有那些? 细胞因子可被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 和趋化性细胞因子等六类。 (1)白细胞介素(IL):不同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其基因及编码蛋白与功能均 清楚者。白细胞介素的主要作用是:促使 T 和 B 细胞增殖和分化;刺激造血细胞参 与炎症反应等。 (2)干扰素(IFN):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故称干扰素。根据来源 和理化性质,可将干扰素分为α、β和γ三种类型。IFN-α/β主要由白细胞、成 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也称为 I 型干扰素。IFN-γ主要由活化 T 细 胞和 NK 细胞产生,也称为Ⅱ型干扰素。IFN 除有抗病毒作用外,还有抗肿瘤,免 疫调节等作用。 (3)肿瘤坏死因子(TNF):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物质。肿瘤坏死因子分 为 TNF-α和 LT 等。 (4)集落刺激因子(CSF):集落刺激因子是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 育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 细胞因子。 (5)生长因子: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有些生长因子在一定条件下 也可表现为对免疫应答的抑制活性。 (6)趋化性细胞因子:具有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和 嗜碱性细胞的趋化至感染部位和激活活性。 3.简述干扰素的类型及主要生物学作用。 由病毒等诱导剂作用于细胞而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糖蛋白。根据来源 和理化性质,可将干扰素分为α、β和γ三种类型。IFN-α/β主要由白细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