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动态系统。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它的结构和 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生态平衡。城市是人类为自身的生存而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的高度人 工化的环境,是一个人工形成的动态系统。这个人工生态系统具有现代化的工业、交通、建筑物、园林及 其他物质设施,为人类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人、技术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调整 内部结构以保持其内在的和外部空间的动态平衡。不恰当的人工活动也会造成生态失调和破坏。工厂过度 集聚、建筑过分密集、人口过于集中、交通拥挤、用水和能源不足等,都将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调、结 构功能变异,以致破坏了生态平衡。城市环境规划是预防、治理生态失调、结构变异,恢复和保持堿市环 境生态平衡而产生的理论和方法。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为整个城市居民提供一个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和生 态环境不断保持动态平衡的空间环境。城市环境规划的目的和现代城市规划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可以认 为它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所谓保持动态平衡的城市空间环境,就是对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诸因素, 通过规划调节和实施,经常维持相互协调和稳定发展。例如,城市规划为居民创造一个享有物质和精神生 活的社会环境,就是把对城市社会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在城市社会地域结构上加以体现。这也是现代城市规 划创始者们的理想。城市规划还要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提供有效率的生产环境,如建设有吸引力的投资环 境,发挥城市聚集效益、生产力区位效益、土地效益以及规模经济效益等,都应通过空间组织予以体现。 为居民创造一个最宜于工作和生活的生态环境,就是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平衡的目的。上述诸方面通过城市 规划的手段予以组织,达到城市内部结构和空间的协调,形成最佳的地域结构和生态环境,取得社会的 经济的和生态的综合效益。传统的规划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社会需要,把影响城市环境的因素视为孤立的 具体的矛盾,采取具体的工程措施个别处理,使矛盾难以全面地解决。现代城市规划越来越认识到城市生 态环境是一个联系着地域空间整体和城市长远利益的系统分析问题。它十分重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这种崭新的概念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城市布局结构的交通功能 城市布局结构主要由城市道路系统及其他用地功能控制因素构成。道路系统是城市的骨架,在城市 布局结构上具有决定作用。但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它在城市布局上的作用、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历史上街道美观长期成为城市布局结构考虑的因素,成为古典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规划的思想已由形式的美观进于实质的效用,唯有社区人民的社会经济的改善才是规划机构真正努
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动态系统。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它的结构和 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生态平衡。城市是人类为自身的生存而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的高度人 工化的环境,是一个人工形成的动态系统。这个人工生态系统具有现代化的工业、交通、建筑物、园林及 其他物质设施,为人类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人、技术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调整 内部结构以保持其内在的和外部空间的动态平衡。不恰当的人工活动也会造成生态失调和破坏。工厂过度 集聚、建筑过分密集、人口过于集中、交通拥挤、用水和能源不足等,都将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调、结 构功能变异,以致破坏了生态平衡。城市环境规划是预防、治理生态失调、结构变异,恢复和保持城市环 境生态平衡而产生的理论和方法。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为整个城市居民提供一个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和生 态环境不断保持动态平衡的空间环境。城市环境规划的目的和现代城市规划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可以认 为它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所谓保持动态平衡的城市空间环境,就是对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诸因素, 通过规划调节和实施,经常维持相互协调和稳定发展。例如,城市规划为居民创造一个享有物质和精神生 活的社会环境,就是把对城市社会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在城市社会地域结构上加以体现。这也是现代城市规 划创始者们的理想。城市规划还要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提供有效率的生产环境,如建设有吸引力的投资环 境,发挥城市聚集效益、生产力区位效益、土地效益以及规模经济效益等,都应通过空间组织予以体现。 为居民创造一个最宜于工作和生活的生态环境,就是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平衡的目的。上述诸方面通过城市 规划的手段予以组织,达到城市内部结构和空间的协调,形成最佳的地域结构和生态环境,取得社会的、 经济的和生态的综合效益。传统的规划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社会需要,把影响城市环境的因素视为孤立的 具体的矛盾,采取具体的工程措施个别处理,使矛盾难以全面地解决。现代城市规划越来越认识到城市生 态环境是一个联系着地域空间整体和城市长远利益的系统分析问题。它十分重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这种崭新的概念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城市布局结构的交通功能 城市布局结构主要由城市道路系统及其他用地功能控制因素构成。道路系统是城市的骨架,在城市 布局结构上具有决定作用。但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它在城市布局上的作用、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历史上街道美观长期成为城市布局结构考虑的因素,成为古典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规划的思想已由形式的美观进于实质的效用,唯有社区人民的社会经济的改善才是规划机构真正努
力的目标”。不论规划指导思想如何变化,在分析城市布局结构时不难发现交通工具和交通功能布局结构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代和中世纪,人行、畜力是城市交通的主要方式,导致城市街道的狭窄、曲折, 且重视街道建筑美观、协调,成为当时城市布局结构的主要特色。产业革命以后,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城 市化速度加快,机动交通工具逐步占据重要位置,冲击了原有的狭窄曲折的街道系统,促进城市布局结构 的重大变化。方格网布局结构广泛发展,在原有形式和方格网的混合形式的基础上,发展成单一中心环状 放射系统,适应了这一时期交通功能发展的需要。本世纪50年代以来,小汽车大规模发展,进入城市社会 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其性能和数量远远超出了原有方格网式、单一中心环状放射式布局结构的承受能力 城市中普遍地出现交通混乱阻塞的状况,大大降低了城市的效能。适应这种新的交通功能的要求,不仅社 会生活方式发生了相应变化,而且新的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和布局理论也相应产生。这就出现了沿交通干线 走廊式和走廊结点式的布局结构形式以及多中心、分散布局、组合城市的概念,以高速道路为骨干的多中 心的组团式大都市的概念。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交通功能在形成城市布局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布局结构的 交通功能概念,已成为现代城市布局规划的重要原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六、现代规划的系统观念 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一个重要趋向是将系统论的观念引入城市规划 所谓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又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 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城市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也正是这样的动态系统。系统工程是以系统观 念、现代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技术,对结构复杂、变量众多的系统进行分析,科学地规划和组织人、财 物,通过最优途径的选择,使系统在各种制约条件下达到预期目标。从整体观念出发,统筹兼顾、合理安 排整体和每个局部的关系,以求得整体的最优方案,使每个局部服从于整体目标,作到人尽其才、物尽其 用,发挥整体优势,避免资源的损失和浪费。系统工程的研究主要分三方面:1.模型化:2.最优化方案:3. 方案的综合评价。系统分析的原则主要有:1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相结合;2.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3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相结合: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不难看岀,城市规划正是运用系统理论和系 统分析的方法所进行的系统工程,或者说城市规划是系统工程实际应用的一个主要方面
力的目标”。不论规划指导思想如何变化,在分析城市布局结构时不难发现交通工具和交通功能布局结构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代和中世纪,人行、畜力是城市交通的主要方式,导致城市街道的狭窄、曲折, 且重视街道建筑美观、协调,成为当时城市布局结构的主要特色。产业革命以后,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城 市化速度加快,机动交通工具逐步占据重要位置,冲击了原有的狭窄曲折的街道系统,促进城市布局结构 的重大变化。方格网布局结构广泛发展,在原有形式和方格网的混合形式的基础上,发展成单一中心环状 放射系统,适应了这一时期交通功能发展的需要。本世纪 50 年代以来,小汽车大规模发展,进入城市社会 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其性能和数量远远超出了原有方格网式、单一中心环状放射式布局结构的承受能力, 城市中普遍地出现交通混乱阻塞的状况,大大降低了城市的效能。适应这种新的交通功能的要求,不仅社 会生活方式发生了相应变化,而且新的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和布局理论也相应产生。这就出现了沿交通干线 走廊式和走廊结点式的布局结构形式以及多中心、分散布局、组合城市的概念,以高速道路为骨干的多中 心的组团式大都市的概念。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交通功能在形成城市布局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布局结构的 交通功能概念,已成为现代城市布局规划的重要原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六、现代规划的系统观念 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一个重要趋向是将系统论的观念引入城市规划。 所谓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又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 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城市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也正是这样的动态系统。系统工程是以系统观 念、现代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技术,对结构复杂、变量众多的系统进行分析,科学地规划和组织人、财、 物,通过最优途径的选择,使系统在各种制约条件下达到预期目标。从整体观念出发,统筹兼顾、合理安 排整体和每个局部的关系,以求得整体的最优方案,使每个局部服从于整体目标,作到人尽其才、物尽其 用,发挥整体优势,避免资源的损失和浪费。系统工程的研究主要分三方面:1.模型化;2.最优化方案;3. 方案的综合评价。系统分析的原则主要有:1.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相结合;2.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3.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相结合;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不难看出,城市规划正是运用系统理论和系 统分析的方法所进行的系统工程,或者说城市规划是系统工程实际应用的一个主要方面
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是把城市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它的发展是从对个别建筑物的安排,到考虑艺 术的整体性,到针对具体问题运用具体工程措施。这种传统的方法对各项因素间联系的整体性研究,对外 部环境影响的研究都受到局限。现代城市的职能越来越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需要进行多层次、 多学科的综合性分析,但长期来限于手段,分析多属定性,而且限于主要因素,这就限制了规划工作的深 入和提高。近年来,现代数学和计算技术的普遍应用,为城市规划的系统分析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因此, 国内外不少城市规划学者、城市经济学者、城市地理学者和城市社会学者都把系统工程在城市规划和区域 分析中的应用作为积极探索的目标,并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第四章城市体 城市体系规划是区域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的必要依据。城市体系研究是城市规划的前 提,城市规划是在对区域城市体系进行硏究后,对它的发展提岀合理调整设想的具体体现 目的和意义 成市体系的研究主要在于协调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使城镇布局合理,把地域组成等级有序的 开发整体,以利于有效地按地域系统组织生产和进行行政管理,从而达到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最佳社会效 果的目的。 (一)在各国有关理论和实践中的逐渐体现 人们意识到城镇与区域以及区域内各城镇之间的关系,并展开日益广泛、深入的研究,这首先是一 些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到较高阶段,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资本主义前期,各地的商品经济联 系不密切,城镇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当资本主义高度发达时,社会生产力进一步集中于城市,城市影响范 围扩大,城市间进行专业化和与地区相结合的社会化生产的时候,城镇之间的联系网络逐渐形成,城市体 这个研究对象就越来越成熟了
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是把城市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它的发展是从对个别建筑物的安排,到考虑艺 术的整体性,到针对具体问题运用具体工程措施。这种传统的方法对各项因素间联系的整体性研究,对外 部环境影响的研究都受到局限。现代城市的职能越来越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需要进行多层次、 多学科的综合性分析,但长期来限于手段,分析多属定性,而且限于主要因素,这就限制了规划工作的深 入和提高。近年来,现代数学和计算技术的普遍应用,为城市规划的系统分析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因此, 国内外不少城市规划学者、城市经济学者、城市地理学者和城市社会学者都把系统工程在城市规划和区域 分析中的应用作为积极探索的目标,并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第四章 城市体系 城市体系规划是区域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的必要依据。城市体系研究是城市规划的前 提,城市规划是在对区域城市体系进行研究后,对它的发展提出合理调整设想的具体体现。 一、目的和意义 城市体系的研究主要在于协调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使城镇布局合理,把地域组成等级有序的 开发整体,以利于有效地按地域系统组织生产和进行行政管理,从而达到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最佳社会效 果的目的。 (一)在各国有关理论和实践中的逐渐体现 人们意识到城镇与区域以及区域内各城镇之间的关系,并展开日益广泛、深入的研究,这首先是一 些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到较高阶段,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资本主义前期,各地的商品经济联 系不密切,城镇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当资本主义高度发达时,社会生产力进一步集中于城市,城市影响范 围扩大,城市间进行专业化和与地区相结合的社会化生产的时候,城镇之间的联系网络逐渐形成,城市体 系这个研究对象就越来越成熟了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恢复时期起,一些欧美学者开始探讨发生城镇特性系统变化的实质和起源 其主要著作有[美]格拉斯( N, Gras)的《经济史导论》①,[德克利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②,〔德〕廖 什( A LOsch)的《区位经济论》③,〔美)哈里斯( C.HArris)和乌尔曼( EL ULlman)的《城市性质》 ④,以及文宁( R Vinning)的《区域变化的周期性波动研究》⑤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过恢复,从5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和城市化过程加速发展,城市规模扩 大,城镇集聚区增加:新的技术革命导致生产结构、城镇区位条件等发生新的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加剧 人们要求研究城市发展政策,改善社会经济的空间结构,以便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于是有不少学 者(人文地理学家、经济学家)对区位理论、城市体系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⑥例如贝里(BBer ry)的城市体系与中心地相结合的理论,艾萨德( W.Isard)的经济区位论等 艾萨德(现代区域科学创始人之一)的《区位与空间经济》⑦等著作探讨城市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 方面: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其中涉及需求、供给、工资、价格的均衡,市场机制,规模经济,比较费用, 工业区位,聚集和分散的作用等各方面:同时注意对个人和政府的决策有影响的各种因素,以及决策过程 中各种社会团体、阶层的作用;还探讨了区域发展中的公共部门的活动和福利问题,经济与生态的冲突和 环境质量管理问题。他创导的理论应用在美国加勒比海波多黎各岛的地区经济综合开发研究之中:以后又 应用于对田纳西流域的治理和开发规划。他的研究使区域与城市研究走向定量、多元、动态的综合分析。 他的研究注意理论的实践,强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他使城市体系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在中心地 的基础上,在分析内容方面进了一大步。 城市体系这个研究对象是从1960年开始明确起来的。那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发表邓肯(OD.Dun an)等人的著作《大城市与区域》①,第一次较充分地明确城市体系概念的含义。作者认为,美国全国的 经济和地理可以简明地以“城市体系”这个概念来阐明。美国的一些大城市,如底特律、西雅图、达拉斯、 亚特兰大等等把区域经济结成整体,有效地发挥区域优势,组织专业化生产,然后将其产品与其他区域进 行交换。首都华盛顿和一些特大城市如纽约、洛杉矶等既为其区域服务,也为全国各地服务,如此等等。 ②同年,克利斯泰勒在瑞典隆德(Lund)召开的国际地理协会城市地理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城市体系” 专题论文,说明行政、市场、交通3个最优原则就是城市体系形成所遵循的3个原则。③克利斯泰勒的中 心地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人们的社会生活总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每个人、每种经济设施和社会设施 都在一定的空间有个立足点,每点的影响范围都在面上展开,各点之间都有等级关系。”他指出:任何 个较大的公司(及银行、保险机构等等)只设一个管理机构是不够的,需要建立一些附属的分支点,这些 分支点下面还可以再成立分支系统。这些不同等级的分支点的合理布局原则就是行政、市场和交通3个最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恢复时期起,一些欧美学者开始探讨发生城镇特性系统变化的实质和起源。 其主要著作有[美]格拉斯(N.Gras)的《经济史导论》①,[德]克利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②,〔德〕廖 什(A.LÖsch)的《区位经济论》③,〔美〕哈里斯(C.A.Harris)和乌尔曼(E.L.Ullman)的《城市性质》 ④,以及文宁(R.Vinning)的《区域变化的周期性波动研究》⑤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过恢复,从 50 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和城市化过程加速发展,城市规模扩 大,城镇集聚区增加;新的技术革命导致生产结构、城镇区位条件等发生新的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加剧, 人们要求研究城市发展政策,改善社会经济的空间结构,以便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于是有不少学 者(人文地理学家、经济学家)对区位理论、城市体系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⑥例如贝里(B.Ber ry)的城市体系与中心地相结合的理论,艾萨德(W.Isard)的经济区位论等。 艾萨德(现代区域科学创始人之一)的《区位与空间经济》⑦等著作探讨城市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 方面: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其中涉及需求、供给、工资、价格的均衡,市场机制,规模经济,比较费用, 工业区位,聚集和分散的作用等各方面;同时注意对个人和政府的决策有影响的各种因素,以及决策过程 中各种社会团体、阶层的作用;还探讨了区域发展中的公共部门的活动和福利问题,经济与生态的冲突和 环境质量管理问题。他创导的理论应用在美国加勒比海波多黎各岛的地区经济综合开发研究之中;以后又 应用于对田纳西流域的治理和开发规划。他的研究使区域与城市研究走向定量、多元、动态的综合分析。 他的研究注意理论的实践,强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他使城市体系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在中心地学说 的基础上,在分析内容方面进了一大步。 城市体系这个研究对象是从 1960 年开始明确起来的。那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发表邓肯(O.D.Dunc an)等人的著作《大城市与区域》①,第一次较充分地明确城市体系概念的含义。作者认为,美国全国的 经济和地理可以简明地以“城市体系”这个概念来阐明。美国的一些大城市,如底特律、西雅图、达拉斯、 亚特兰大等等把区域经济结成整体,有效地发挥区域优势,组织专业化生产,然后将其产品与其他区域进 行交换。首都华盛顿和一些特大城市如纽约、洛杉矶等既为其区域服务,也为全国各地服务,如此等等。 ②同年,克利斯泰勒在瑞典隆德(Lund)召开的国际地理协会城市地理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城市体系” 专题论文,说明行政、市场、交通 3 个最优原则就是城市体系形成所遵循的 3 个原则。③克利斯泰勒的中 心地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人们的社会生活总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每个人、每种经济设施和社会设施 都在一定的空间有个立足点,每点的影响范围都在面上展开,各点之间都有等级关系。”他指出:任何一 个较大的公司(及银行、保险机构等等)只设一个管理机构是不够的,需要建立一些附属的分支点,这些 分支点下面还可以再成立分支系统。这些不同等级的分支点的合理布局原则就是行政、市场和交通 3 个最
优原则。他还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市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显然,这种方法适应当时垄断资产阶级组 织社会化大生产和控制市场的需要,以便科学地按地域系统设置管理机构。人类的其他各种社会经济和文 化生活的各种活动都遵循这种空间分布规律 中心地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城镇建设布局,城市中商业、服务网点布局(其规模、货物品 种、服务性质和服务范围,与城镇空间结构的关系)等等方面都有很多成功的应用实例。如在荷兰围海造 地垦区应用中心地理论规划城镇布局。须德海围垦区面积为2200平方公里,计划容纳50万人口,其中心 城市列利斯塔德计划人口10万。考虑到妇女上街和儿童上学可以使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所以规划基层 小镇与村庄的最大间隔距离为7公里。①区位模式对分析各级城镇在流通领域中的作用,探索城镇在区域 中的分布规律,以及了解城镇间、城镇与区域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等方面起着开拓思想的作用。但其最大的 弱点是理论推导建立在抽象的假设均质的区域上,着眼于某些有关区位因素空间分布的空间联系,而未考 察决定城市布局的政治因素,历史发展过程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只是静态的分析:忽视了非同一子系 统(处于不同区域)中的第二级或更低中心地之间的橫向的职能联系:忽视了同一系统中同级城镇间横向 的功能联系 [美]弗里德曼( J Friedmann)的城镇场理论,提出城镇场(ur- ban field)是一个空间广阔的、具有多 个城镇节点(muli- nodal)的区域,它包括城市居民巨大的生活空间或活动范围。这个范围远远超出城市 建成区,包括休息区和距城市核心100多英里范围内的城市远郊居住地。城镇场在我们的城市体系概念中 已成为基本建筑区。城镇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城市体系所要论述的主要内容。① 其他还有“多中心”和“反磁力论”,日本的广域城市理论等等。1978年,加拿大地理学家鲍恩(L S Bone)和西蒙斯( J W. Sim-mons)合编的《城市体系》一书问世,集中了有关方面的各家学说。但总 的来说,城市体系研究还未达到成熟阶段。 在西方,城市体系理论最有实际意义的是应用在考虑卫星城建设的布局。为减轻大城市过度膨胀, 调整城镇发展,各国从实践中认识到,要控制或发展一个城市,不能只从该城市本身考虑问题,而要从较 大地域范围硏究各地区、各城镇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建设。例如 英国为了控制伦敦和英格兰东南部人口过度集中,搞了四代卫星城建设,但收效甚微。后来转而致 力于开发北部萧条地区,在那里建设有足够吸引力的“反磁力”中心(城市)
优原则。他还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市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显然,这种方法适应当时垄断资产阶级组 织社会化大生产和控制市场的需要,以便科学地按地域系统设置管理机构。人类的其他各种社会经济和文 化生活的各种活动都遵循这种空间分布规律。 中心地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城镇建设布局,城市中商业、服务网点布局(其规模、货物品 种、服务性质和服务范围,与城镇空间结构的关系)等等方面都有很多成功的应用实例。如在荷兰围海造 地垦区应用中心地理论规划城镇布局。须德海围垦区面积为 2200 平方公里,计划容纳 50 万人口,其中心 城市列利斯塔德计划人口 10 万。考虑到妇女上街和儿童上学可以使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所以规划基层 小镇与村庄的最大间隔距离为 7 公里。①区位模式对分析各级城镇在流通领域中的作用,探索城镇在区域 中的分布规律,以及了解城镇间、城镇与区域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等方面起着开拓思想的作用。但其最大的 弱点是理论推导建立在抽象的假设均质的区域上,着眼于某些有关区位因素空间分布的空间联系,而未考 察决定城市布局的政治因素,历史发展过程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只是静态的分析;忽视了非同一子系 统(处于不同区域)中的第二级或更低中心地之间的横向的职能联系;忽视了同一系统中同级城镇间横向 的功能联系。 [美]弗里德曼(J.Friedmann)的城镇场理论,提出城镇场(ur-ban field)是一个空间广阔的、具有多 个城镇节点(multi-nodal)的区域,它包括城市居民巨大的生活空间或活动范围。这个范围远远超出城市 建成区,包括休息区和距城市核心 100 多英里范围内的城市远郊居住地。城镇场在我们的城市体系概念中 已成为基本建筑区。城镇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城市体系所要论述的主要内容。① 其他还有“多中心”和“反磁力论”,日本的广域城市理论等等。1978 年,加拿大地理学家鲍恩(L. S.Bourne)和西蒙斯(J.W.Sim-mons)合编的《城市体系》一书问世,集中了有关方面的各家学说。但总 的来说,城市体系研究还未达到成熟阶段。 在西方,城市体系理论最有实际意义的是应用在考虑卫星城建设的布局。为减轻大城市过度膨胀, 调整城镇发展,各国从实践中认识到,要控制或发展一个城市,不能只从该城市本身考虑问题,而要从较 大地域范围研究各地区、各城镇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建设。例如: 英国为了控制伦敦和英格兰东南部人口过度集中,搞了四代卫星城建设,但收效甚微。后来转而致 力于开发北部萧条地区,在那里建设有足够吸引力的“反磁力”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