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为了减轻巴黎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压力,考虑在周围建设一批新城。60年代制定的《大巴黎地区 整治与城市规划总体指导方案》,建议在巴黎周围建8座新城。②后来从全国城市体系布局来考虑,为使 巴黎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发展更加平衡,1969年修订该规划时改为5座新城。全国共建9座新城 另外4座分别建在里昂、马赛、里尔、鲁昂4个大城市的附近。① 美国在70年代由于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大城市人口向非大城市迁移加快,小城镇人口显著 增长。他们在总结小城镇发展经验时认识到,要把发展小城镇的问题放在城镇体系中来考虑,不能把它们 与大城市隔离起来看待。只有了解了大城市的作用和发展原因后,才能找到发展小城镇的途径。国家或地 区要根据需要,发展不同规模的城镇 西方认识城市体系和为此进行规划,主要根据区域发展布局理论,目的在于针对区域城市化发展的 趋势,进行科学的城市建设布局。他们的区域发展理论,在60年代倾向于强调城市的作用(如增长极核理 论),在年代则倾向于强调农村发展基础。经过这样的摇摆,近期才逐渐倾向于把城市和农村结合起来 发展。朗迪内利( Rondinelli)提出了城市系统变化的概念,他认为每个地区发展,需要有特定规模和功能 的城市系统,加强其中的联系和流通,从而达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区域发展的核心是区域内和区 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不仅仅是纯经济的,还包括社会性、政治性、组织性等各方面的联系),这种联系主 要通过城市体系作用。 苏联等国把城镇体系研究与调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结合在一起。如立陶宛加盟共和国自1958 年以来研究统一的居民点体系(包括城乡居民点),是为了合理布局国民经济计划建设项目,以及为了加 强农业生产,调整农村居民点分布的需要。为此制定了统一的居民点体系的理论模式,作为城镇发展规划 和实现区域规划中人口分布规划的基础。“统一的居民点体系”规定居民点的等级系统,它们各自的职能 (包括第三产业在内的经济职能),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其中尤其注意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条件 联为避免大城市过分集中发展还提出过“星座式”城镇体系布局理论 (二)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要求广泛开展城市体系研究 事实上,我国在1945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最早提出了城市系统规划,以适应国家建设需要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仅两个月,他以为国家即可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踏上工业化大道,每 个市镇都到了蓬勃生长期,所以就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市镇的体系秩序”,①提出要“预先计划
法国为了减轻巴黎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压力,考虑在周围建设一批新城。60 年代制定的《大巴黎地区 整治与城市规划总体指导方案》,建议在巴黎周围建 8 座新城。②后来从全国城市体系布局来考虑,为使 巴黎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发展更加平衡,1969 年修订该规划时改为 5 座新城。全国共建 9 座新城, 另外 4 座分别建在里昂、马赛、里尔、鲁昂 4 个大城市的附近。① 美国在 70 年代由于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大城市人口向非大城市迁移加快,小城镇人口显著 增长。他们在总结小城镇发展经验时认识到,要把发展小城镇的问题放在城镇体系中来考虑,不能把它们 与大城市隔离起来看待。只有了解了大城市的作用和发展原因后,才能找到发展小城镇的途径。国家或地 区要根据需要,发展不同规模的城镇。 西方认识城市体系和为此进行规划,主要根据区域发展布局理论,目的在于针对区域城市化发展的 趋势,进行科学的城市建设布局。他们的区域发展理论,在 60 年代倾向于强调城市的作用(如增长极核理 论),在 70 年代则倾向于强调农村发展基础。经过这样的摇摆,近期才逐渐倾向于把城市和农村结合起来 发展。朗迪内利(Rondinelli)提出了城市系统变化的概念,他认为每个地区发展,需要有特定规模和功能 的城市系统,加强其中的联系和流通,从而达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区域发展的核心是区域内和区 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不仅仅是纯经济的,还包括社会性、政治性、组织性等各方面的联系),这种联系主 要通过城市体系作用。 苏联等国把城镇体系研究与调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结合在一起。如立陶宛加盟共和国自 1958 年以来研究统一的居民点体系(包括城乡居民点),是为了合理布局国民经济计划建设项目,以及为了加 强农业生产,调整农村居民点分布的需要。为此制定了统一的居民点体系的理论模式,作为城镇发展规划 和实现区域规划中人口分布规划的基础。“统一的居民点体系”规定居民点的等级系统,它们各自的职能 (包括第三产业在内的经济职能),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其中尤其注意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条件。 苏联为避免大城市过分集中发展还提出过“星座式”城镇体系布局理论。 (二)80 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要求广泛开展城市体系研究 事实上,我国在 1945 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最早提出了城市系统规划,以适应国家建设需要。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仅两个月,他以为国家即可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踏上工业化大道,每 个市镇都到了蓬勃生长期,所以就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市镇的体系秩序”,①提出要“预先计划
善于辅导,使市镇发展为有秩序的组织体 否则一旦错误,百年难改,居民将受其害无穷”。但是 随后全国进入了全面内战时期,上述愿望未能实现 解放后,建筑工程部1958年7月在青岛召开的城市规划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城市发展和建设要“大、 中、小相结合,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主,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镇”。这也体现了建立城市体系的愿望,然 而要求不明确,亦不完全。 80年代初以来,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全国各地国土开发和整治规划正在逐步开 展,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在不断加强,随着城乡经济普遍繁荣,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正在加快。在新的形势 下,城市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正如《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4年10月)中指出的:“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工人 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同时,专业联合和现代化生产,交通和通讯 工具的发展,都使堿市与地区、城市与城市(镇)之间的联系显得越来越密切。因此城市(镇)体系研究 在我国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城市规划界、地理学界、经济学界,以及许多有关的实际工作部门 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工 为国土开发整治规划开展工作 城市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起领导作用,是国土开发整治的据点。在规划地区综合开发时,不但要重 视各个城镇的建设规划,而且要重视城镇体系的发展规划。因为“城镇赖区域经济开发而形成、发展,城 镇的成长反过来又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前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①在区域开发过程中,无论是自然资 源还是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工农业生产布局都要有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基础设施良好的城镇作为基 地。国土规划中考虑调整城镇体系,这对提高经济区的作用有重要意义。在国土规划纲要研究中,通过对 地区的社会经济及自然条件相结合的区域结构分析,根据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律和发展条件,在实行 地区合理分工的基础上,确定各地城镇的职能、性质、发展方向,以及规模大小,使它们成为有机结合的 整体,协调发展。 我国在北京、天津、唐山地区国土开发与整治的综合研究中,根据原有城市体系结构存在的问题和 全地区进一步开发与整治的需要,提出调整城镇发展的建议。有如下几条: (1)严格控制京、津两个特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调整各自的发展方向(首都北京为全国政治和 文化中心,天津为华北经济中心),并逐步向外疏导,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卫星城镇
善于辅导,使市镇发展为有秩序的组织体,……否则一旦错误,百年难改,居民将受其害无穷”。但是, 随后全国进入了全面内战时期,上述愿望未能实现。 解放后,建筑工程部 1958 年 7 月在青岛召开的城市规划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城市发展和建设要“大、 中、小相结合,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主,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镇”。这也体现了建立城市体系的愿望,然 而要求不明确,亦不完全。 80 年代初以来,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全国各地国土开发和整治规划正在逐步开 展,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在不断加强,随着城乡经济普遍繁荣,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正在加快。在新的形势 下,城市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正如《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4 年 10 月)中指出的:“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工人 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同时,专业联合和现代化生产,交通和通讯 工具的发展,都使城市与地区、城市与城市(镇)之间的联系显得越来越密切。因此城市(镇)体系研究 在我国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城市规划界、地理学界、经济学界,以及许多有关的实际工作部门 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工作。 1.为国土开发整治规划开展工作 城市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起领导作用,是国土开发整治的据点。在规划地区综合开发时,不但要重 视各个城镇的建设规划,而且要重视城镇体系的发展规划。因为“城镇赖区域经济开发而形成、发展,城 镇的成长反过来又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前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①在区域开发过程中,无论是自然资 源还是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工农业生产布局都要有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基础设施良好的城镇作为基 地。国土规划中考虑调整城镇体系,这对提高经济区的作用有重要意义。在国土规划纲要研究中,通过对 地区的社会经济及自然条件相结合的区域结构分析,根据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律和发展条件,在实行 地区合理分工的基础上,确定各地城镇的职能、性质、发展方向,以及规模大小,使它们成为有机结合的 整体,协调发展。 我国在北京、天津、唐山地区国土开发与整治的综合研究中,根据原有城市体系结构存在的问题和 全地区进一步开发与整治的需要,提出调整城镇发展的建议。有如下几条: (1)严格控制京、津两个特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调整各自的发展方向(首都北京为全国政治和 文化中心,天津为华北经济中心),并逐步向外疏导,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卫星城镇
(2)大力发展中等城市,在大城市之间的适当地点形成对大城市起“反磁力”作用的次级区域中心 (如廊坊市、蓟县和霸县等)。 3)结合近期重点开发的需要,加速发展秦皇岛、塘沽、汉沽、大港等港口城市和滨海工业城镇 以及滦县、司家营和坨子头一带的新兴工业城市。 4)积极发展和建设农业地区的中心城镇(首先是县城,其次是地方中心城镇,普遍发展小集镇)。 2有助于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 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如何科学地 制订中心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这些问题要从全国发展战略和全国城市体系的角度来确定(如中心 城市的性质、职能、规模、发展方向等等)。同时,为了使中心城市与其经济腹地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充 分地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需要确定城市经济区的范围 城市经济区以国家地域分工为基础,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包括若干中、小城镇和大片农村经济联系 比较紧密的地区。它是全国综合经济区的一种补充,因此有它的特殊性,其重点在于协调经济区和行政区 的矛盾。 建立城市经济区的城镇体系问题,早在1981年11月我国第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即指 出,要“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各类经济中心,组织合理的经济网络”。经济网络就包括经济集中的载 体城镇体系。城市经济区的城镇体系结构,既要服从于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根据其内部地 域结构考虑城镇发展和建设条件的可能性。 3对调整地方行政区划,实行市辖县体制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城乡经济都有了很大发展,在发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以工业 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县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为了改变市和地区分管城、乡的局 面,国家于1983年开始进一步推广市管县的地方行政体制,以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领导作用,加强城乡 社会经济联系
(2)大力发展中等城市,在大城市之间的适当地点形成对大城市起“反磁力”作用的次级区域中心 (如廊坊市、蓟县和霸县等)。 (3)结合近期重点开发的需要,加速发展秦皇岛、塘沽、汉沽、大港等港口城市和滨海工业城镇, 以及滦县、司家营和坨子头一带的新兴工业城市。 (4)积极发展和建设农业地区的中心城镇(首先是县城,其次是地方中心城镇,普遍发展小集镇)。 ① 2.有助于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 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如何科学地 制订中心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这些问题要从全国发展战略和全国城市体系的角度来确定(如中心 城市的性质、职能、规模、发展方向等等)。同时,为了使中心城市与其经济腹地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充 分地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需要确定城市经济区的范围。 城市经济区以国家地域分工为基础,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包括若干中、小城镇和大片农村经济联系 比较紧密的地区。它是全国综合经济区的一种补充,因此有它的特殊性,其重点在于协调经济区和行政区 的矛盾。 建立城市经济区的城镇体系问题,早在 1981 年 11 月我国第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即指 出,要“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各类经济中心,组织合理的经济网络”。经济网络就包括经济集中的载 体城镇体系。城市经济区的城镇体系结构,既要服从于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根据其内部地 域结构考虑城镇发展和建设条件的可能性。 3.对调整地方行政区划,实行市辖县体制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城乡经济都有了很大发展,在发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以工业 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县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为了改变市和地区分管城、乡的局 面,国家于 1983 年开始进一步推广市管县的地方行政体制,以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领导作用,加强城乡 社会经济联系
市管县的行政体制在经济发达地区效果良好,而经济不发达地区城市少,规模小,经济力量薄弱, 暂时而没有力量带动周围众多的县域。但市管县的行政体制是以后的发展方向,为此,我们有必要进行地 区城镇体系研究,分析中心城市发展的可能性,为合理的市管县的行政区划作好准备 在己经实行市管县的行政区内,研究市域城镇体系可以为加强中心城市的功能,调整城镇发展指明 方向,如控制人口规模过大的中心城市,同时以内涵方式为主发展城市经济,明确卫星城镇选点,发展县 城和广大农村地区的城镇网络等等。从而使整个市域中的城镇形成完善的、有机的体系结构关系。所以我 国1984年公布的《城市规划条例》规定,市的总体规划应当把市的行政区域作为统一的整体,合理部署城 镇体系。 4我国农村经济和城镇化迅速发展,需要建立基层城镇体系 1978年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先行。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商品经济发展,集市贸易兴旺, 农村中从事工、商、运输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增加,集镇发展。但由于各地发展条件不同,农村地区 的集镇发展趋势也不一样。如北京地区的农村集镇增加了,这是因为原来对农村集市贸易限制多,有集市 贸易的村镇不普遍,近年来经济搞活,市场开放,所以集镇得到发展。而昌黎县的集镇却从解放初的23个 减至10个,这是因为该县属河北省,集市贸易本来就比较开放,贸易点分布较广。近年集市贸易虽然也有 很大发展,但由于交通条件改善(公路网发展,自行车普及,汽车增多),大集镇汇集货物和人流多,买 卖容易成交,所以贸易更加兴旺:而小集镇则相反,失去了吸引力,集市贸易点的数量反而减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对农村地区需要采用中心地分析法,确定等级有序的村、镇居民点体系,便于 有目的地进行政权建设(如设置区中心或建制镇),经济、技术、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建设,以利于促进 整个农村地区现代化发展。 对象和内容 硏究对象是指被研究事物的特定内容。什么是城市体系(城镇体系)呢?第一,它有特定的区域范 只有明确了特定的区域范围才能探讨该区域城镇的总体发展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该区域范
市管县的行政体制在经济发达地区效果良好,而经济不发达地区城市少,规模小,经济力量薄弱, 暂时而没有力量带动周围众多的县域。但市管县的行政体制是以后的发展方向,为此,我们有必要进行地 区城镇体系研究,分析中心城市发展的可能性,为合理的市管县的行政区划作好准备。 在已经实行市管县的行政区内,研究市域城镇体系可以为加强中心城市的功能,调整城镇发展指明 方向,如控制人口规模过大的中心城市,同时以内涵方式为主发展城市经济,明确卫星城镇选点,发展县 城和广大农村地区的城镇网络等等。从而使整个市域中的城镇形成完善的、有机的体系结构关系。所以我 国 1984 年公布的《城市规划条例》规定,市的总体规划应当把市的行政区域作为统一的整体,合理部署城 镇体系。 4.我国农村经济和城镇化迅速发展,需要建立基层城镇体系 1978 年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先行。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商品经济发展,集市贸易兴旺, 农村中从事工、商、运输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增加,集镇发展。但由于各地发展条件不同,农村地区 的集镇发展趋势也不一样。如北京地区的农村集镇增加了,这是因为原来对农村集市贸易限制多,有集市 贸易的村镇不普遍,近年来经济搞活,市场开放,所以集镇得到发展。而昌黎县的集镇却从解放初的 23 个 减至 10 个,这是因为该县属河北省,集市贸易本来就比较开放,贸易点分布较广。近年集市贸易虽然也有 很大发展,但由于交通条件改善(公路网发展,自行车普及,汽车增多),大集镇汇集货物和人流多,买 卖容易成交,所以贸易更加兴旺;而小集镇则相反,失去了吸引力,集市贸易点的数量反而减少了。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对农村地区需要采用中心地分析法,确定等级有序的村、镇居民点体系,便于 有目的地进行政权建设(如设置区中心或建制镇),经济、技术、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建设,以利于促进 整个农村地区现代化发展。 二、对象和内容 研究对象是指被研究事物的特定内容。什么是城市体系(城镇体系)呢?第一,它有特定的区域范 围,只有明确了特定的区域范围才能探讨该区域城镇的总体发展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该区域范
围内的城镇,它们的作用相互交错,关系日益密切,尽管规模不同,性质各异,分布错落,但它们的职能 是有机结合的,发展应是协调的。 因此,探讨城市体系,除了研究单个城镇的问题,如职能、性质、规模、腹地范围、社会经济结构、 功能区分、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和发展条件以外,首先要明确“特定范围”的区划目的及区域 性质,按区域职能和性质规划其城市体系 研究城市必须有区域观念,因为城市是一个地域范围的中心地。城市是不能脱离它的区域的。研究 城市体系也同样需要有区域观念。城市体系的区域观念的内容特点是:区域是按国家的社会经济分工确定 的。特定的区域如省、市行政区,经济区或地域开发整治(如工矿、流域)区等等。这些区域都有各自的 社会经济发展任务,这些任务是由区内的各个城镇共同完成的。所以,区域城镇建设规划要保证各城镇的 职能作用有机结合,发展相互协调。这就是我们城市体系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 城市体系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职能结构。指一个地区内各个城市的职能类型(表明城市性质),其数量和相互关系,及其组 合特征。 (2)规模结构。指该地区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系列组成状况 3)地域结构。区内各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和相互距离,表明该地区各类各级城市的分布规律、集聚 特点、腹地范围和影响区域 我们在明确了研究各地区城市体系的基本内容以后,还要掌握不同类型区域城市体系建设的不同要 不同类型区域的城市体系建设 (一)行政区
围内的城镇,它们的作用相互交错,关系日益密切,尽管规模不同,性质各异,分布错落,但它们的职能 应是有机结合的,发展应是协调的。 因此,探讨城市体系,除了研究单个城镇的问题,如职能、性质、规模、腹地范围、社会经济结构、 功能区分、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和发展条件以外,首先要明确“特定范围”的区划目的及区域 性质,按区域职能和性质规划其城市体系。 研究城市必须有区域观念,因为城市是一个地域范围的中心地。城市是不能脱离它的区域的。研究 城市体系也同样需要有区域观念。城市体系的区域观念的内容特点是:区域是按国家的社会经济分工确定 的。特定的区域如省、市行政区,经济区或地域开发整治(如工矿、流域)区等等。这些区域都有各自的 社会经济发展任务,这些任务是由区内的各个城镇共同完成的。所以,区域城镇建设规划要保证各城镇的 职能作用有机结合,发展相互协调。这就是我们城市体系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 城市体系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 3 个方面: (1)职能结构。指一个地区内各个城市的职能类型(表明城市性质),其数量和相互关系,及其组 合特征。 (2)规模结构。指该地区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系列组成状况。 (3)地域结构。区内各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和相互距离,表明该地区各类各级城市的分布规律、集聚 特点、腹地范围和影响区域。 我们在明确了研究各地区城市体系的基本内容以后,还要掌握不同类型区域城市体系建设的不同要 求。 三、不同类型区域的城市体系建设 (一)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