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城市建筑(从建筑材料、功能到建筑形式)的彻底更新(应当予以保留的当然不在此列):③基础设施 的完善和广泛利用现代最新的技术成就:④生活方式以及观念、意识的更新。所有这一切,都服务和服从 于一个目标一一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达到更高的文明程度创造必要的条件,而其最终目的,则是为城市的 主体—一人,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现代化的城市,它只能从原有的城市中生长出来。即旧城市经过改造而变为现代化的城市。除了极 少数完全新建的城市外,改造,对于所有的城市可以说概莫能外 调整功能,对于一个大城市的现代化来说,其重要性超过其他一切因素。建国以来,大城市(包括 一部分中等城市)的增量部分,数倍、十倍、甚至数十倍地超过城市的存量,远远超出城市合理的空间容 量,从而超负荷的膨胀病势不可免。大城市的改造,其重点首先应当是生产功能的调整。否则,即使在某 些建筑外貌上有所改变,城市的膨胀病依然故我,甚至愈趋恶化。 把生产功能从大城市中调整出去,只能逐步进行,而且也不可能绝对干净,卫星城也不应当是单 的功能,单一的产业结构,它同样应当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有自己的第三产业和其他一切社会设施。不过, 对母城来说,卫星城的主要功能是生产。 未来的现代化的城市组群,其整体结构可能是这样一个图象,城市的核心,也即母城,以第三产业 为主体,主要功能是智能、信息、流通、服务:它是轻型的,但是质量很高。外围的若干个卫星城,以 二产业为主,其中每一个个别的卫星城,产业结构同样是多元的,主要功能是生产,但也并不排斥其他功 能,它也有自己的第三产业。在母城与卫星城之间的广袤空间,是第一产业。以母城为核心的现代化的城 市组群的整个结构,很有点类似原子结构。不过,这决不是有意的模拟 第三章城市规划布局结构的基本概念 现代城市规划学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先后吸收了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成 果,并以传统的工程技术学科和建筑艺术理论为基础,不断选择、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广阔理论基础和特 点的综合性学科。 由于城市规划的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所形成的理论和方法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在其发展过程中, 根据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诸多相关学科中不断选取并进行实用化和现代化处理,实现了理论
②城市建筑(从建筑材料、功能到建筑形式)的彻底更新(应当予以保留的当然不在此列);③基础设施 的完善和广泛利用现代最新的技术成就;④生活方式以及观念、意识的更新。所有这一切,都服务和服从 于一个目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达到更高的文明程度创造必要的条件,而其最终目的,则是为城市的 主体——人,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现代化的城市,它只能从原有的城市中生长出来。即旧城市经过改造而变为现代化的城市。除了极 少数完全新建的城市外,改造,对于所有的城市可以说概莫能外。 调整功能,对于一个大城市的现代化来说,其重要性超过其他一切因素。建国以来,大城市(包括 一部分中等城市)的增量部分,数倍、十倍、甚至数十倍地超过城市的存量,远远超出城市合理的空间容 量,从而超负荷的膨胀病势不可免。大城市的改造,其重点首先应当是生产功能的调整。否则,即使在某 些建筑外貌上有所改变,城市的膨胀病依然故我,甚至愈趋恶化。 把生产功能从大城市中调整出去,只能逐步进行,而且也不可能绝对干净,卫星城也不应当是单一 的功能,单一的产业结构,它同样应当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有自己的第三产业和其他一切社会设施。不过, 对母城来说,卫星城的主要功能是生产。 未来的现代化的城市组群,其整体结构可能是这样一个图象,城市的核心,也即母城,以第三产业 为主体,主要功能是智能、信息、流通、服务;它是轻型的,但是质量很高。外围的若干个卫星城,以第 二产业为主,其中每一个个别的卫星城,产业结构同样是多元的,主要功能是生产,但也并不排斥其他功 能,它也有自己的第三产业。在母城与卫星城之间的广袤空间,是第一产业。以母城为核心的现代化的城 市组群的整个结构,很有点类似原子结构。不过,这决不是有意的模拟。 第三章 城市规划布局结构的基本概念 现代城市规划学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先后吸收了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成 果,并以传统的工程技术学科和建筑艺术理论为基础,不断选择、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广阔理论基础和特 点的综合性学科。 由于城市规划的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所形成的理论和方法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在其发展过程中, 根据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诸多相关学科中不断选取并进行实用化和现代化处理,实现了理论
结合实际的过渡,并不断充实发展城市规划学的理论和方法,成为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实用技术学科。例 如,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中关于城市化的理论,社会学中关于人口与劳动资源形成的学说、关于社会 基础结构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学说,经济地理学中关于生产和人口空间分布的学说,城市地理学中关于地域 结构的学说、生态学中关于保护自然环境和创造人工环境以及人一技术一环境协调的思想等,都对充实、 深化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作出了贡献,而现代工程技术诸学科的迅速发展,现代数学和计算技术的应用 为不断充实、发展、更新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开创了良好前景。现代城市规划学是在多种学科结合实 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实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在指导当代城市和空间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 城市形成因 这一概念是建立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之上的。城市是在 社会劳动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地域性经济综合体,是国家和地区经济中心和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功能和物质要素越来越复杂。但对城市的发展、衰退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构成城市许多物质因素中 的一部分。理论工作者称这部分因素为“城市形成的因素”(以下称形成因素),其特点是因素所产生的 效果和作用主要不表现于本市,而超越于本市的范围。它的产生和存在主要不决定于本市而决定于超越本 市的经济的、社会的或政治的因素。在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主要取决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布局和计划的 平衡。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则取决于因素所能形成的利润率和所需要的市场区(服务区)。如果它的市 场区小于城市区,表明它的效果只限于本市,不能构成形成因素。但实际上除了某些专门生产出口产品的 企业是明确的形成因素之外,大多数的加工工业、国家机关、大专学校、科研单位都是兼有超越本市服务 和为本市服务的两重性。这就取决于两者所占的比重,绝大部分产品销售或服务超出本市的意义,就属于 形成因素,只有少部分超越本市的意义就不属于形成因素,而成为履行城市职能所必须的因素,称为职能 因素。这个界限在具体分析中是可以定量的。形成因素是确定城市性质、功能、人口规模的基本依据:其 确定取决于区域经济分析。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最终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拟定: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取决于市场的规模、需求和利润率。职能因素的性质、内容和规模与形成因素成正相关,其内容为履 行城市的职能所必须。如城市的政治、经济、行政管理部门、商业服务部门、基础设施部门和基础文化教 育部门等,是构成城市有机整体不可缺少的因素。城市在组织生产和人民生活方面的积极作用主要取决于
结合实际的过渡,并不断充实发展城市规划学的理论和方法,成为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实用技术学科。例 如,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中关于城市化的理论,社会学中关于人口与劳动资源形成的学说、关于社会 基础结构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学说,经济地理学中关于生产和人口空间分布的学说,城市地理学中关于地域 结构的学说、生态学中关于保护自然环境和创造人工环境以及人—技术—环境协调的思想等,都对充实、 深化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作出了贡献,而现代工程技术诸学科的迅速发展,现代数学和计算技术的应用, 为不断充实、发展、更新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开创了良好前景。现代城市规划学是在多种学科结合实 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实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在指导当代城市和空间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 用。 一、城市形成因素 这一概念是建立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之上的。城市是在 社会劳动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地域性经济综合体,是国家和地区经济中心和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功能和物质要素越来越复杂。但对城市的发展、衰退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构成城市许多物质因素中 的一部分。理论工作者称这部分因素为“城市形成的因素”(以下称形成因素),其特点是因素所产生的 效果和作用主要不表现于本市,而超越于本市的范围。它的产生和存在主要不决定于本市而决定于超越本 市的经济的、社会的或政治的因素。在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主要取决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布局和计划的 平衡。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则取决于因素所能形成的利润率和所需要的市场区(服务区)。如果它的市 场区小于城市区,表明它的效果只限于本市,不能构成形成因素。但实际上除了某些专门生产出口产品的 企业是明确的形成因素之外,大多数的加工工业、国家机关、大专学校、科研单位都是兼有超越本市服务 和为本市服务的两重性。这就取决于两者所占的比重,绝大部分产品销售或服务超出本市的意义,就属于 形成因素,只有少部分超越本市的意义就不属于形成因素,而成为履行城市职能所必须的因素,称为职能 因素。这个界限在具体分析中是可以定量的。形成因素是确定城市性质、功能、人口规模的基本依据;其 确定取决于区域经济分析。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最终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拟定;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取决于市场的规模、需求和利润率。职能因素的性质、内容和规模与形成因素成正相关,其内容为履 行城市的职能所必须。如城市的政治、经济、行政管理部门、商业服务部门、基础设施部门和基础文化教 育部门等,是构成城市有机整体不可缺少的因素。城市在组织生产和人民生活方面的积极作用主要取决于
城市有一套完整的职能因素,这样就能发挥城市的组织作用和聚集效用。在这方面,一般说大城市优于中 小城市,老城市在组织生产、协作等方面优于新城市。一些城市之所以生活方便、经济效益好,主要是由 于城市的职能因素完备,机构完善配套,人才较多,设施齐全和管理水平高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就是 城市的职能作用和组织效应。这里决不意味着堿市规模越大组织效应越好,因为还有一些因素与城市规模 成负相关,如交通状况、环境条件、用地选择、基础设施投资等。因此理论界有一种城市“适度规模”和 最佳状态”的概念。城市职能作用和组织效应达到最佳状态的堿市规模称为“适度规模”。城市的适度 规模取决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的许多因素,对每一个具体城市而言差异较大,因此“合理规模”的 讨论,得不出一致的结论。形成因素和职能因素涉及城市结构研究的许多基本概念,是区域经济分析中确 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依据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城市用地分区 城市是由各种物质要素组成的。它们相互之间构成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物质要素都占有城市的一 定空间,要求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用地。城市规划就是要尽可能满足它们对用地的要求,尽可能避免它们之 间的矛盾,同时最大限度地符合城市和区域整体的利益。为此目的而对城市用地空间所进行的组织工作 称为用地划分或用地功能划分。这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工作内容,在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城市功能简单,城市用地以住宅、办公和商业服务设施为主,城市生产的规模小、数量少,生 产方式主要以手工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同功能的用地之间矛盾不大,只需适当组织,即可维持协调 和平衡 产业革命后,机械化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而且生产的规模和数量也不断扩大。机械化的生产过程 给城市清净、安宁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从而导致以解决一系列城市问题为目的的现代城市规划的诞 为解决用地布局的混乱,出现了用地分区的办法。它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之一。用地分区管 理最早(1884年)在德国的阿尔登那市( Altona)实行的。当时只对居住、工业和商业用地作了划分,并 形成了立法,效果很好。此后即在北欧和其他一些地区迅速推广起来。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 四次会议通过的文件——《雅典宪章》中提出了城市的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这就为城市用 地的分区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使用地分区成为处理城市内部布局的一个主要的手段。随着社会经济和科
城市有一套完整的职能因素,这样就能发挥城市的组织作用和聚集效用。在这方面,一般说大城市优于中 小城市,老城市在组织生产、协作等方面优于新城市。一些城市之所以生活方便、经济效益好,主要是由 于城市的职能因素完备,机构完善配套,人才较多,设施齐全和管理水平高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就是 城市的职能作用和组织效应。这里决不意味着城市规模越大组织效应越好,因为还有一些因素与城市规模 成负相关,如交通状况、环境条件、用地选择、基础设施投资等。因此理论界有一种城市“适度规模”和 “最佳状态”的概念。城市职能作用和组织效应达到最佳状态的城市规模称为“适度规模”。城市的适度 规模取决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的许多因素,对每一个具体城市而言差异较大,因此“合理规模”的 讨论,得不出一致的结论。形成因素和职能因素涉及城市结构研究的许多基本概念,是区域经济分析中确 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依据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城市用地分区 城市是由各种物质要素组成的。它们相互之间构成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物质要素都占有城市的一 定空间,要求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用地。城市规划就是要尽可能满足它们对用地的要求,尽可能避免它们之 间的矛盾,同时最大限度地符合城市和区域整体的利益。为此目的而对城市用地空间所进行的组织工作, 称为用地划分或用地功能划分。这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工作内容,在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城市功能简单,城市用地以住宅、办公和商业服务设施为主,城市生产的规模小、数量少,生 产方式主要以手工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同功能的用地之间矛盾不大,只需适当组织,即可维持协调 和平衡。 产业革命后,机械化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而且生产的规模和数量也不断扩大。机械化的生产过程 给城市清净、安宁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从而导致以解决一系列城市问题为目的的现代城市规划的诞 生。为解决用地布局的混乱,出现了用地分区的办法。它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之一。用地分区管 理最早(1884 年)在德国的阿尔登那市(Altona)实行的。当时只对居住、工业和商业用地作了划分,并 形成了立法,效果很好。此后即在北欧和其他一些地区迅速推广起来。1933 年 8 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 四次会议通过的文件——《雅典宪章》中提出了城市的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这就为城市用 地的分区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使用地分区成为处理城市内部布局的一个主要的手段。随着社会经济和科
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城市的职能和内容也不断增加,城市各项物质要素不断变化,用地分区的理论和方法 也不断调整。例如由于高技术的应用,企业的生产工艺有很大变化,这就影响到工厂的用地规模,原料、 燃料的消耗和运输的方式等内部和外部结构:原有以绿带分隔工业区与住宅区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 少地方出现了“工业园”( Industrial park)和综合用地等概念 本世纪初,地理学者和经济学者对城市地域结构作了理论探讨,地理学者所说的城市地域结构是指 “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系列上的投影”,“城市地域结构是由城市职能上的分化带动形态上的分化造 成的”,这种分化持续不断地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直处在变动之中,“城市地域结构研究,就是在这个变动 中寻找城市空间面貌的一般格局,建立城市地域组合的机制的基本理论”。城市规划建设实践恰好说明, 城市职能的不断分化和它对城市形态分化33 的影响。城市 规划学上常用的“功能分区”这一名称,恰好反映了因城市功能分化而引起城市形态的变化,两者是完全 统一的。而这种功能引起形态变化的作用是持续不断地发展的。城市地理学界对于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分 区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和商业区位理论的研究,对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城市规划结构的有机整体 城市是人类聚集的一种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为聚集的人群提供了精神的、物质的各种 必要的条件,不断满足居民各种需要。使这一聚集形态形成一个能够维持持续的良好的运动状态的有机整 体,称为规划结构的有机整体。城市的形态是城市内部因素的外在表象。由于城市受所处的地理的、历史 的、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不同因素的影响,城市这一有机整体的结构形态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 诸因素的发展不断变化,城市即呈现不同的形态和特征。在古代常以居民的社会地位划分居民的居住地域, 并以道路甚至围墙隔离成坊里单位。商业活动单独设置形成市场,流动商贩补充日常的需要。随着社会经 济发展,商业、手工业活动频繁,形成了沿街巷设店的格局。在当代,居民财产多少仍然成为许多资本主 义城市规划结构的重要特征。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体系和科学技术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城 市布局结枃和地域景观。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仍然可以发现城市不同功能地域结构呈现的规 律性,例如城市居民都需要有一个安静、舒适和方便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需要左邻右舍和谐相处的人 际关系。这种聚集生活中的理想境界,一直成为社会学者、城市规划学者和环境生态学者以及城市管理部 门进行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的目标。他们在总结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规划结构有机整
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城市的职能和内容也不断增加,城市各项物质要素不断变化,用地分区的理论和方法 也不断调整。例如由于高技术的应用,企业的生产工艺有很大变化,这就影响到工厂的用地规模,原料、 燃料的消耗和运输的方式等内部和外部结构;原有以绿带分隔工业区与住宅区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 少地方出现了“工业园”(Industrial park)和综合用地等概念。 本世纪初,地理学者和经济学者对城市地域结构作了理论探讨,地理学者所说的城市地域结构是指 “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系列上的投影”,“城市地域结构是由城市职能上的分化带动形态上的分化造 成的”,这种分化持续不断地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直处在变动之中,“城市地域结构研究,就是在这个变动 中寻找城市空间面貌的一般格局,建立城市地域组合的机制的基本理论”。城市规划建设实践恰好说明, 城市职能的不断分化和它对城市形态分化 33 的影响。城市 规划学上常用的“功能分区”这一名称,恰好反映了因城市功能分化而引起城市形态的变化,两者是完全 统一的。而这种功能引起形态变化的作用是持续不断地发展的。城市地理学界对于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分 区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和商业区位理论的研究,对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三、城市规划结构的有机整体 城市是人类聚集的一种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为聚集的人群提供了精神的、物质的各种 必要的条件,不断满足居民各种需要。使这一聚集形态形成一个能够维持持续的良好的运动状态的有机整 体,称为规划结构的有机整体。城市的形态是城市内部因素的外在表象。由于城市受所处的地理的、历史 的、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不同因素的影响,城市这一有机整体的结构形态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 诸因素的发展不断变化,城市即呈现不同的形态和特征。在古代常以居民的社会地位划分居民的居住地域, 并以道路甚至围墙隔离成坊里单位。商业活动单独设置形成市场,流动商贩补充日常的需要。随着社会经 济发展,商业、手工业活动频繁,形成了沿街巷设店的格局。在当代,居民财产多少仍然成为许多资本主 义城市规划结构的重要特征。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体系和科学技术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城 市布局结构和地域景观。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仍然可以发现城市不同功能地域结构呈现的规 律性,例如城市居民都需要有一个安静、舒适和方便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需要左邻右舍和谐相处的人 际关系。这种聚集生活中的理想境界,一直成为社会学者、城市规划学者和环境生态学者以及城市管理部 门进行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的目标。他们在总结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规划结构有机整
体的概念,认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城市是根据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的情况由多层次的有机单元所组成,每一层 次的有机单元又有相应的中心和分中心,以满足人类生活上各种生态组织的需要。这种有机整体也称为社 1929年,美国人佩里( Clarence A. Perry)从交通的安全考虑,提出了邻里单位的设想,他以城市交 通干道围绕的部分居住建筑和日常需要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组成城市内部最基本的单元,使儿童入 学、日常购物活动能在单位内部进行,以此为基础设想单位内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此后英国及北欧国家 规划建设的新城广泛运用邻里单位这一概念。苏联城市规划理论中,按照基础教育设施和基础服务设施的 合理规模加上一系列国家规定的指标的概念,并结合了城市交通干道设置间距的要求,提出了以城市干道 环绕的城市居住用地范围称为“小区”。小区规模一般大于邻里单位。同时还提出了小区一居住区一规划 市区的城市规划结构层次。我国自建国以来进行了大量的新居住区和新城市的建设,规划人员在规划中也 使用了“小区”这个概念。城市有机整体的层次结构大致包括如下几个层次: (1)居住基本单位(相当于小区和邻里单位一级),具有日常必需的服务设施。 (2)城市居住区,具有供周期性使用的服务性设施的公共中心,由若干基本单位组成。 (3)城市有机整体,具有供不定期使用的服务设施中心,有时设有超城市的公共设施 个规模较小的有机整体,有时是一个小城市或城镇。它是由少数的居住区组成,配有少量不定期 使用或超城市需要的设施。大城市则往往由多个居住区组成,并且具有设施比较齐全的3 市中心和副中心。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都要拥有与居民相适 应的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的地域分布,可以在本区域之内,还可以在本区域的附近,有的形成独立的 地段,分布在中心城市的影响区内。它可以是工业街区、工业区或卫星城镇。它和中心城市在更高的层次 上形成有机整体。这就形成了城市化地区这个新的概念。 四、城市生态系统平衡
体的概念,认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城市是根据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的情况由多层次的有机单元所组成,每一层 次的有机单元又有相应的中心和分中心,以满足人类生活上各种生态组织的需要。这种有机整体也称为社 区(Commu-nity)。 1929 年,美国人佩里(Clarence A.Perry)从交通的安全考虑,提出了邻里单位的设想,他以城市交 通干道围绕的部分居住建筑和日常需要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组成城市内部最基本的单元,使儿童入 学、日常购物活动能在单位内部进行,以此为基础设想单位内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此后英国及北欧国家 规划建设的新城广泛运用邻里单位这一概念。苏联城市规划理论中,按照基础教育设施和基础服务设施的 合理规模加上一系列国家规定的指标的概念,并结合了城市交通干道设置间距的要求,提出了以城市干道 环绕的城市居住用地范围称为“小区”。小区规模一般大于邻里单位。同时还提出了小区—居住区—规划 市区的城市规划结构层次。我国自建国以来进行了大量的新居住区和新城市的建设,规划人员在规划中也 使用了“小区”这个概念。城市有机整体的层次结构大致包括如下几个层次: (1)居住基本单位(相当于小区和邻里单位一级),具有日常必需的服务设施。 (2)城市居住区,具有供周期性使用的服务性设施的公共中心,由若干基本单位组成。 (3)城市有机整体,具有供不定期使用的服务设施中心,有时设有超城市的公共设施。 一个规模较小的有机整体,有时是一个小城市或城镇。它是由少数的居住区组成,配有少量不定期 使用或超城市需要的设施。大城市则往往由多个居住区组成,并且具有设施比较齐全的 3 5 市中心和副中心。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都要拥有与居民相适 应的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的地域分布,可以在本区域之内,还可以在本区域的附近,有的形成独立的 地段,分布在中心城市的影响区内。它可以是工业街区、工业区或卫星城镇。它和中心城市在更高的层次 上形成有机整体。这就形成了城市化地区这个新的概念。 四、城市生态系统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