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实验:研究平抛运动 【教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平抛物体的运动》这节内容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直线运动的规律和牛顿运动定律及《曲 线运动》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两节内容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 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 、学生分析 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已经开始习惯抽象逻辑思维,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 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来支持。 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知道了牛顿运动定律、曲线运动、运动的合 成与分解等概念和方法,但没有亲身体验过如何来具体的研究曲线运动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学生通过对实 验中种种问题的探究,掌握科学认识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2)会计算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3)结合运动分解的知识,明确两个分运动的特点。 (4)知道判断运动轨迹是否是抛物线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设计实验,体会物理问题的探究思想和实验设计思想,了解设计实验的基本 方法;体会并理解在平面上应用牛顿定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上一节对平抛运动规律的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一节学生的动手实验,将感性认 识和理性思维相结合,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鼓励学生去创新和实践,提倡多动脑、动手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品德 【教学重点】 平抛运动轨迹的描绘
1 §5.3 实验:研究平抛运动 【教材和学情分析】 一、 教材分析 《平抛物体的运动》这节内容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直线运动的规律和牛顿运动定律及《曲 线运动》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两节内容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 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 二、学生分析 1、 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已经开始习惯抽象逻辑思维,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 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来支持。 2、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知道了牛顿运动定律、曲线运动、运动的合 成与分解等概念和方法,但没有亲身体验过如何来具体的研究曲线运动。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学生通过对实 验中种种问题的探究,掌握科学认识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2)会计算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3)结合运动分解的知识,明确两个分运动的特点。 (4)知道判断运动轨迹是否是抛物线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设计实验,体会物理问题的探究思想和实验设计思想,了解设计实验的基本 方法;体会并理解在平面上应用牛顿定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上一节对平抛运动规律的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一节学生的动手实验,将感性认 识和理性思维相结合,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鼓励学生去创新和实践,提倡多动脑、动手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品德; 【教学重点】 平抛运动轨迹的描绘
【教学难点】 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不是抛物线以及计算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加深对平抛运动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提问:你们旅游过吗?请一位同学描述某次旅游经过的主要地点 板书学生所述地点图,用粉笔将这些点连起来,得到旅游路线图 小结:两种轨迹图对应两种绘轨迹方法——粉笔的完整轨迹和旅游同学的由一系列点 得到的旅游路线(轨迹)图。 平抛运动在空中一瞬即逝,优美的曲线随即成为历史,没有留下什么具体的可供操作 的东西,无法研究平抛运动。要详尽研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必须先得到其运动轨迹。 提问:我们如何得到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可以从上述两种留迹法得到启发吗?请设 计实验方案。 学生提出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各个方案 、新课教学 展示学习目标及实验探究点(认真阅读教材并结合实验室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器 材和研究方法) 探究点1、如何获得平抛运动的轨迹? 探究点2、如何确定轨迹是否为抛物线? 探究点3、如何根据己有的轨迹求出平抛的 初速度 (一)、如何获得平抛运动的轨迹?(认真 阅读教材,深刻理解以下三种参考方案,鼓 励学生探索更多方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 案进行研究) 【方案一】平抛运动演示仪 实验器材 斜槽、小球、木板、白纸(可先画上坐标格)、图钉、铅垂线、直尺、三角板、铅笔等
2 【教学难点】 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不是抛物线以及计算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加深对平抛运动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你们旅游过吗?请一位同学描述某次旅游经过的主要地点。 板书学生所述地点图,用粉笔将这些点连起来,得到旅游路线图。 小结:两种轨迹图对应两种绘轨迹方法──粉笔的完整轨迹和旅游同学的由一系列点 得到的旅游路线(轨迹)图。 平抛运动在空中一瞬即逝,优美的曲线随即成为历史,没有留下什么具体的可供操作 的东西,无法研究平抛运动。要详尽研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必须先得到其运动轨迹。 提问:我们如何得到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可以从上述两种留迹法得到启发吗?请设 计实验方案。 学生提出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各个方案: 二、新课教学 展示学习目标及实验探究点(认真阅读教材并结合实验室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器 材和研究方法) 探究点 1、如何获得平抛运动的轨迹? 探究点2、如何确定轨迹是否为抛物线? 探究点3、如何根据已有的轨迹求出平抛的 初速度 (一)、如何获得平抛运动的轨迹? (认真 阅读教材,深刻理解以下三种参考方案,鼓 励学生探索更多方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 案进行研究). 【方案一】平抛运动演示仪 实验器材: 斜槽、小球、木板、白纸(可先画上坐标格)、图钉、铅垂线、直尺、三角板、铅笔等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①安装调整斜槽:用图钉把白纸钉在竖直板上,在木板的左上角固定斜槽,并使其末端 保持水平; ②调整木板:用悬挂在槽口的铅垂线把木板调整到竖直方向,并使木板平面与小球下 落的竖直面平行且靠近,固定好木板 ③确定坐标轴:把小球放在槽口处,用铅笔记下小球在槽口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水平投 影点OO即为坐标原点,再利用铅垂线在纸上画出通过O点的竖直线,即y轴 ④确定小球释放点:选择一个小球在斜槽上合适的位置由静止释放,使小球运动轨迹 大致经过白纸的右下角 ⑤描绘运动轨迹:把笔尖放在小球可能经过的位置上,如果小球运动中碰到笔尖,用铅 笔在该位置画上一点,用同样的方法,从同一位置释放小球,在小球运动路线上描下若干 注意事项 1、应保持斜槽末端的切线水平,钉有坐标纸的木板竖直,并使小球的运动靠近坐标 纸但不接触 小球每次必须从斜槽上同一位置无初速度滚下,在斜槽上释放小球的高度应适当, 使小球以合适的水平初速度抛出,其轨迹在坐标纸的左上角到右下角间分布,从而减小测 量误差 3、坐标原点(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不是槽口的端点,应是小球在槽口时球心在 木板上的水平投影点 【方案二】水平喷出的细水柱显示平抛运动的轨迹 如图,倒置的饮料瓶内装着水,瓶塞内插着两根两端开口的细 管,其中一根弯成水平,且水平端加接一段更细的硬管作为喷嘴。 水从喷嘴中射出,在空中形成弯曲的细水柱,它显示了平抛运动的 轨迹。设法把它描在背后的纸上就能进行分析处理了 水平喷出的细水柱 插入瓶中的另一根细管的作用,是保持从喷嘴射出水流的速度显示平抛运动轨迹 不变,使其不随瓶内水面的下降而减小。这是因为该管上端与空气相通,A处水的压强始 终等于大气压,不受瓶内水面高低的影响。因此,在水面降到A处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都可以得到稳定的细水柱
3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①安装调整斜槽:用图钉把白纸钉在竖直板上,在木板的左上角固定斜槽,并使其末端 保持水平; ②调整木板:用悬挂在槽口的铅垂线把木板调整到竖直方向,并使木板平面与小球下 落的竖直面平行且靠近,固定好木板; ③确定坐标轴:把小球放在槽口处,用铅笔记下小球在槽口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水平投 影点 O,O 即为坐标原点,再利用铅垂线在纸上画出通过 O 点的竖直线,即 y 轴; ④确定小球释放点:选择一个小球在斜槽上合适的位置由静止释放,使小球运动轨迹 大致经过白纸的右下角; ⑤描绘运动轨迹:把笔尖放在小球可能经过的位置上,如果小球运动中碰到笔尖,用铅 笔在该位置画上一点,用同样的方法,从同一位置释放小球,在小球运动路线上描下若干 点. 注意事项: 1、应保持斜槽末端的切线水平,钉有坐标纸的木板竖直,并使小球的运动靠近坐标 纸但不接触; 2、小球每次必须从斜槽上同一位置无初速度滚下,在斜槽上释放小球的高度应适当, 使小球以合适的水平初速度抛出,其轨迹在坐标纸的左上角到右下角间分布,从而减小测 量误差; 3、坐标原点(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不是槽口的端点,应是小球在槽口时球心在 木板上的水平投影点。 【方案二】水平喷出的细水柱显示平抛运动的轨迹 如图,倒置的饮料瓶内装着水,瓶塞内插着两根两端开口的细 管,其中一根弯成水平,且水平端加接一段更细的硬管作为喷嘴。 水从喷嘴中射出,在空中形成弯曲的细水柱,它显示了平抛运动的 轨迹。设法把它描在背后的纸上就能进行分析处理了。 插入瓶中的另一根细管的作用,是保持从喷嘴射出水流的速度 不变,使其不随瓶内水面的下降而减小。这是因为该管上端与空气相通,A 处水的压强始 终等于大气压,不受瓶内水面高低的影响。因此,在水面降到 A 处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都可以得到稳定的细水柱。 水平喷出的细水柱 显示平抛运动轨迹。 A
【方案三】频闪照相 数码相机大多具有摄像功能,每秒钟拍摄约15帧照片。可以用它拍摄小球从水平桌 面飞出后做平抛运动的几张连续照片。如果用数学课上画函数图象的方格黑板做背景 就可以根据照片上小球的位置在方格纸上画出小球的轨迹 原实验的不足之处 (1)斜面小槽配合竖直白纸法不易确定小球平抛运动的位置,实验误差很大,时间很 (2)水柱法的轨迹受空气阻力影响大而且不稳定 (3)这两种方法都没有探究两分运动的性质。 (4)数码摄像机法成本太高不易推广。 总之,3种方法都无法快速、准确地记录小球平抛运动的位置,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汇总讨论结果,我们将采用以下方案来获得 方案一改进版 实验仪器:平抛运动实验器(J2154)、学生电源、白纸、复写纸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按照以下步骤准备实验装置 (1)将平抛运动实验器置于桌面,装妤平抛轨道,使轨道的抛射端处于水平位置。调节调
4 【方案三】频闪照相 数码相机大多具有摄像功能,每秒钟拍摄约 15 帧照片。可以用它拍摄小球从水平桌 面飞出后做平抛运动的几张连续照片。如果用数学课上画函数图象的方格黑板做背景, 就可以根据照片上小球的位置在方格纸上画出小球的轨迹。 . 原实验的不足之处 (1)斜面小槽配合竖直白纸法不易确定小球平抛运动的位置,实验误差很大,时间很 长。 (2)水柱法的轨迹受空气阻力影响大而且不稳定。 (3)这两种方法都没有探究两分运动的性质。 (4)数码摄像机法成本太高不易推广。 总之,3 种方法都无法快速、准确地记录小球平抛运动的位置,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汇总讨论结果,我们将采用以下方案来获得: 方案一改进版 实验仪器:平抛运动实验器(J2154)、学生电源、白纸、复写纸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按照以下步骤准备实验装置 (1)将平抛运动实验器置于桌面,装好平抛轨道,使轨道的抛射端处于水平位置。调节调
平螺丝,观察重垂线,使面板处于竖直平面内,装置如图所示 (2)将白纸衬垫一张复写纸,紧贴记录面板用夹子固定在面板上,以斜槽末端为坐标原点, 根据重垂线定下y坐标轴线,实验完成后取下白纸再作出x坐标轴线 (3)把接球挡板拉到较上方的位置。 2.钢球紧靠定位板释放,球沿轨道向下运动,以一定的初速度由轨道的平直部分水平抛 3.下落的钢球打在向面板倾斜的接球挡板上,同时在面板上留下一个印迹点 4.再将接球挡板向下拉一小段,重复上述操作方法,打出第二个印迹点,如此继续下拉 接球挡板,直至最低点,即可得到平抛的钢球下落时的一系列迹点(一般取5、6个点)。 5.变更定位板的位置,即可改变钢球平抛的初速度,按上述实验操作方法,便可打出另 系列迹点。 6.取下记录纸,将各次实验所记录的点分别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即可得到做平抛运动 的轨迹图线 数据处理:白纸左上角即为坐标原点0,上边缘为X轴,左边缘为Y轴;把各点用 平滑曲线连接起来;量出各点的高度和水平距离,计算出初速度,最后算出平均值 实验误差来源 1、如何保证小球的运动是平抛运动? 2、如何保证小球每一次都以相同的速度水平抛出? 3、如何确定小球平抛的初始位置? 4、小球受空气阻力 应对措施 Ⅰ、应保持斜槽末端的切线水平 只、小球每次必须从斜槽上同一位置无初速度滚下,在斜槽上释放小球的高度应适当, 使小球以合适的水平初速度抛出,其轨迹在坐标纸的左上角到右下角间分布,从而减小测 量误差 3、坐标原点(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不是槽口的端点,应是小球在槽口时球心在 白纸上的水平投影点 4、实验中选取密度大的小金属球 问:改进版与原版有什么优点? 答:得出的用来描轨迹的点的竖直距离按h、3h、5h、Th,根据平抛运动的特点 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应该是一样的。 二)、如何确定轨迹是否为抛物线?(认真阅读教材,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5 平螺丝,观察重垂线,使面板处于竖直平面内,装置如图所示。 (2)将白纸衬垫一张复写纸,紧贴记录面板用夹子固定在面板上,以斜槽末端为坐标原点, 根据重垂线定下 y 坐标轴线,实验完成后取下白纸再作出 x 坐标轴线 (3)把接球挡板拉到较上方的位置。 2.钢球紧靠定位板释放,球沿轨道向下运动,以一定的初速度由轨道的平直部分水平抛 出。 3.下落的钢球打在向面板倾斜的接球挡板上,同时在面板上留下一个印迹点。 4.再将接球挡板向下拉一小段,重复上述操作方法,打出第二个印迹点,如此继续下拉 接球挡板,直至最低点,即可得到平抛的钢球下落时的一系列迹点(一般取 5、6 个点)。 5.变更定位板的位置,即可改变钢球平抛的初速度,按上述实验操作方法,便可打出另 一系列迹点。 6.取下记录纸,将各次实验所记录的点分别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即可得到做平抛运动 的轨迹图线。 数据处理:白纸左上角即为坐标原点 O,上边缘为 X 轴,左边缘为 Y 轴;把各点用 平滑曲线连接起来;量出各点的高度和水平距离,计算出初速度,最后算出平均值。 实验误差来源 1、如何保证小球的运动是平抛运动? 2、如何保证小球每一次都以相同的速度水平抛出? 3、如何确定小球平抛的初始位置? 4 、小球受空气阻力 应对措施 1、应保持斜槽末端的切线水平. 2、小球每次必须从斜槽上同一位置无初速度滚下,在斜槽上释放小球的高度应适当, 使小球以合适的水平初速度抛出,其轨迹在坐标纸的左上角到右下角间分布,从而减小测 量误差; 3、坐标原点(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不是槽口的端点,应是小球在槽口时球心在 白纸上的水平投影点。 4、实验中选取密度大的小金属球 问:改进版与原版有什么优点? 答:得出的用来描轨迹的点的竖直距离按 h、3h、5h、7h,根据平抛运动的特点, 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应该是一样的。 (二)、如何确定轨迹是否为抛物线?(认真阅读教材,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